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Lanshan: 简单干净菜肉全齐好吃到爆—柠檬百里香烤鸡 WholeRoastChickenwithLemonandThyme (2012-11-19) lanshan · 家乡的味道--羊肉泡馍 (2009-3-5) bluesummer
· 十月读书活动 —— 把历史串起来 (2018-10-7) JuliusCaesar · 写在结婚十周年之际 (2008-12-20) 老陶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astina

[澳洲资讯] 日澳美科学家共获2025诺贝尔化学奖 [复制链接]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25-10-9 10: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ungl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ungl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investment2012 发表于 2025-10-9 07:40
诺奖奖励的都是三四十年前的研究,那个时候中国基础研究确实不行,也就是刚起步吧,能有什么成果可谈。
现 ...

诺奖确实很多时候是奖给三四十年前的研究,但是这个“都是”恐怕并不恰当。

远的不说,就说2024年的化学奖,关键成果AlphaFold2 就是在2020年才发布的。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25-10-9 10: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elway1999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elway1999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凯瑟琳琳 发表于 2025-10-9 08:33
中国基础研究大概落后美国100年,落后西方2000年(几何原本2000年前的)

那按照您的算法,美国落后西方1900年。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gwi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10-9 10: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urbb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urbb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investment2012 发表于 2025-10-9 09:49
不用想得太复杂。
10年左右大量海龟回国,资金和设备也不再是问题。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在学术圈,其实基础 ...

国内专家院士基本都在忙着发期刊骗项目经费,搞公司上市带货赚钱呢。搞的研究也是要看短期经济效益的,没经济回报的谁去做?

发表于 2025-10-9 10: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urbb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urbb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urbb 于 2025-10-9 11:11 编辑
investment2012 发表于 2025-10-9 08:40
诺奖奖励的都是三四十年前的研究,那个时候中国基础研究确实不行,也就是刚起步吧,能有什么成果可谈。
现 ...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hilip Dybvig差一点就成了“第一位在中国大学任职期间获得诺奖的经济学家”。他曾在2008年到2021年在西南财大任教授。2021年因受国际关系影响以及未评上双一流,他被西南财大以不符合资格而解聘了。就这种学术环境!

发表于 2025-10-9 10:1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myo(∩_∩)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myo(∩_∩)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investment2012 发表于 2025-10-9 09:49
不用想得太复杂。
10年左右大量海龟回国,资金和设备也不再是问题。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在学术圈,其实基础 ...

回去的大多数是投机分子。就是发文章骗经费的。真正做研究的几个会回去?

发表于 2025-10-9 10: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ogdogku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gdogku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investment2012 发表于 2025-10-9 08:40
诺奖奖励的都是三四十年前的研究,那个时候中国基础研究确实不行,也就是刚起步吧,能有什么成果可谈。
现 ...

这是简中媒体的说辞,已经说了二十年了
请问现在中国基础研究有什么成果以后有机会拿奖?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5-10-9 11: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urbb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urbb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urbb 于 2025-10-9 11:09 编辑
dogdogkun 发表于 2025-10-9 10:54
这是简中媒体的说辞,已经说了二十年了
请问现在中国基础研究有什么成果以后有机会拿奖?
...


大概就是莲花清瘟双黄莲,还有科技与狠活的各种可口佳肴。

发表于 2025-10-9 11: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ogdogku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gdogku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urbb 发表于 2025-10-9 11:08
大概就是莲花清瘟双黄莲,还有科技与狠活的各种可口佳肴。

还有六代机,人造太阳,量子通信卫星,宣传机器一开,什么都遥遥领先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urbb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10-9 11: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ogdogku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gdogku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investment2012 发表于 2025-10-9 09:49
不用想得太复杂。
10年左右大量海龟回国,资金和设备也不再是问题。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在学术圈,其实基础 ...

难道你在学术圈?我在学术圈好多年,海归回去大体分三类

1. 水平不够在欧美找不到职位的
2. 学术小有所成然后回去玩政治骗经费捞金
3. 学术大牛已经过了产出期,退休回去颐养天年

真正有能力做高水平研究而且正处于巅峰期的人是不会回去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9 收起 理由
icomm + 3 感谢分享
lengyi3211 + 6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25-10-9 11:3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凯瑟琳琳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凯瑟琳琳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dogdogkun 发表于 2025-10-9 11:24
难道你在学术圈?我在学术圈好多年,海归回去大体分三类

1. 水平不够在欧美找不到职位的


同行,你是懂科研的。

发表于 2025-10-9 11: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ellef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ellef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dogdogkun 发表于 2025-10-9 11:24
难道你在学术圈?我在学术圈好多年,海归回去大体分三类

1. 水平不够在欧美找不到职位的

少了一种.
最近十几年中美一鱼两吃很爽的. 怕被查到, 肉身回中国/HK/澳门, 家庭留美国的也很多.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5-10-9 12: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urpleligh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urpleligh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科学是不分国界的.

哪里科研气氛好,就在哪里发展. 美国也好, 欧洲也好,都无可厚非,不用担心什么国什么国.



发表于 2025-10-9 12: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最后发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最后发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dogdogkun 发表于 2025-10-8 23:35
对 可惜是有毒化学

三聚氰胺兑牛奶,绝对是诺奖级别的发明。

发表于 2025-10-9 13:5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ogdogku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gdogku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elleft 发表于 2025-10-9 11:41
少了一种.
最近十几年中美一鱼两吃很爽的. 怕被查到, 肉身回中国/HK/澳门, 家庭留美国的也很多. ...

对 我上边写的第二第三种人里边就有很多这种两边通吃的

发表于 2025-10-9 14: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com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com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看看国内的985大学的博士 教授们为职称啥的发的抄袭水论文,就明白真水平了

发表于 2025-10-9 15:3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olly258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olly258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希望有一天,Wo jia 也能拿诺贝尔奖!到时候來拜????step!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5-10-9 21:3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马.自达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马.自达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们可以自己开创一个中国专属诺贝尔,只颁给华裔

发表于 2025-10-9 21:5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x.zh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x.zh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凯瑟琳琳 发表于 2025-10-9 06:33
中国基础研究大概落后美国100年,落后西方2000年(几何原本2000年前的)

所以美国落后西方1900年? 狮奶哪个大学的 这么好混

发表于 2025-10-9 22: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eb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eb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恭喜

发表于 2025-10-9 23:0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avid72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avid72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x.zhang 发表于 2025-10-9 21:59
所以美国落后西方1900年? 狮奶哪个大学的 这么好混

从历史角度确实可以这么理解哈!毕竟古希腊那些数学家都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美国成立不过两百多年

发表于 2025-10-9 23: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ADE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ADE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物理化学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5-10-9 23: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ADE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ADE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RADEON 于 2025-10-9 23:14 编辑

王虹  能拿菲尔兹数学奖吗?

发表于 2025-10-10 08:3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x.zh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x.zh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x.zhang 于 2025-10-10 05:42 编辑

[quote]david72s 发表于 2025-10-9 20:04
从历史角度确实可以这么理解哈!毕竟古希腊那些数学家都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美国成立不过两百多年 ...[/qu

惯于用修辞扭曲事实
整天讲一堆傻子都不信的鬼话

2019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25-10-10 09:0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ond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nd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dondon 于 2025-10-10 09:05 编辑

国内太重功名利禄,人情世故,自由度小,科研环境是不太好。

现在诺奖奖金也高了,据说这个人能分到300多万美金,子孙享福了:)

发表于 2025-10-10 21:2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olly258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olly258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马.自达 发表于 2025-10-9 20:32
我们可以自己开创一个中国专属诺贝尔,只颁给华裔

香港以前TVB 主席: 邵逸夫奖(The Shaw Prize)是由香港传媒大亨 邵逸夫(Sir Run Run Shaw) 于 2002 年创立,并自 2004 年开始颁发的国际性学术大奖。

它常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主要奖励在 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 三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

发表于 2025-10-15 13: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ike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ike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的获得诺贝尔奖的口号是“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旨在加速该国在科学领域的突破,并显著增加其诺贝尔奖得主数量。

下文转自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1024911331010225

截至2025年,日本共获得 31项诺贝尔奖,其中自然科学领域27项。这意味着,日本当年提出的“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战略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了九成。
2001年提出计划时,日本并非盲目自信。翻开战后76年的科学史,这个国家早已埋下诺奖的种子:1949年汤川秀树首摘物理奖,1965年朝永振一郎再捧物理桂冠,1981年福井谦一开辟理论化学新疆域……这些零星的星光,实则是日本用三十年时间搭建的"科学地基"。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登·格拉肖所言:"诺奖不是彩票,而是一棵树——根系越深,果实越密。"

日本的"50+30"本质是一场精密的顶层设计。1995年《科学技术基本法》出台,将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锁定2%,这一数字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以色列;2001年同步启动"21世纪COE计划",集中资源打造全球顶尖研究中心;更关键的是,他们把"耐心资本"注入基础研究——理化学研究所(RIKEN)、东京大学物性研究所等机构,允许科学家"十年不鸣",只追踪最前沿的科学问题。


这种"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科研生态,让下村修能在普林斯顿实验室蛰伏二十年,最终因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斩获诺奖;也让大隅良典在细胞自噬领域深耕四十年,终成诺奖得主。剔除日裔美国人、日裔英国人,减去和平奖与文学奖的主观维度,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17座诺奖奖杯,每一个都经得起科学史的检验。从山中伸弥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改写再生医学规则,到天野浩的蓝光LED点亮全球15%的电力消耗;从赤崎勇的氮化镓晶体突破半导体材料瓶颈,到真锅淑郎的气候模型为全球变暖预测提供基石——这些成果不仅闪耀着智慧光芒,更切实改变了人类生活。


更值得关注的是"获奖密度"。按25年周期计算,日本每1.47年就有一项自然科学诺奖进账,超过美国的每2.1年/项、德国的每3.2年/项。这种持续输出的秘诀,在于"科研梯队"的完美衔接:2000年前后获奖的科学家多为战后婴儿潮一代,如今活跃在一线的中坚力量多是他们的学生,而实验室里的年轻研究者已在策划下一个突破。正如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所说:"诺奖不是个人的勋章,而是一个研究传统的加冕。"

当我们为日本"超额完成过半"的成绩惊叹时,更该追问:是什么让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成为诺奖"富矿"?答案藏在三个"反常识"的选择里。


其一,拒绝"短平快"的科研政绩。对比某些国家热衷的"重大专项""快速攻关",日本始终将70%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向"没有明确应用前景"的领域。这种"不计回报"的投入,让量子计算、拓扑材料等前沿方向在日本落地生根。
其二,构建"失败友好型"生态。RIKEN曾为一项失败的纳米材料研究召开表彰会,理由是"排除了错误路径";东京大学允许博士生用三年时间验证一个"看似荒谬"的假设。这种对失败的包容,让科学家敢于挑战"无人区"。
其三,打破学术权威的桎梏。不同于某些领域的"师门利益链",日本学界鼓励"弟子挑战先生"。南部阳一郎颠覆对称性破缺理论时,其导师正是该领域泰斗;森和俊提出未折叠蛋白反应机制时,曾与多位权威观点相左。这种"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传统,让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日本"50+30"计划的意义早已超越诺奖本身。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科学发展的本质:不是靠口号的喧嚣,而是靠制度的耐心;不是靠资源的堆砌,而是靠生态的培育;不是靠个别天才的灵光乍现,而是靠代际传承的学术传统。

如今,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大厅里,日本科学家的名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或许最终能否拿到30座奖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曾被视为"技术模仿者"的国家,用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科学强国的崛起,从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宣言,只需要把每一块科学基石砌得更扎实些,再扎实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5-10-15 13: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ymeteo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ymeteo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investment2012 发表于 2025-10-9 08:49
不用想得太复杂。
10年左右大量海龟回国,资金和设备也不再是问题。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在学术圈,其实基础 ...

你这真是说反了。。。

现在是应用方面中美现在差距不大,反而基础科学才是中美差距最大的。。。
关于论坛新闻版发帖标准的问题

https://www.oursteps.com.au/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27326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