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absent1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bsent1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absent11 于 2016-12-31 19:47 编辑
所谓标准 (下)
吹捧之前,先要说几个他的缺点。
首先,他的声带状况在10-12年(包括Duo演唱会期间)不太好,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瑕疵和车祸都集中在这三年。06 Get a Life是巅峰live,13年开始的Eason's life恢复了90%。
其次,他特别撑粤语,你也可以说态度不如歌神专业。录音棚里唱粤语歌和国语歌是用的两种唱法,粤语歌用了更多的低音闭合,和低音边缘技术,音色会有更多的沙沙的磁性,饱满度和立体感,副作用就是更容易破音。可是在录音棚破了可以重来,他也不愿意好好唱。听听《富士山下》和《爱情转移》头几句就很容易感觉到唱法的不同,不要说粤语国语吐字不同,因为他的《好久不见》就用了《不如不见》的粤语唱法,但是有这样待遇的国语歌并不多。而且很多他内心独白的粤语歌,都没有国语版。具体的原因不去深究,天才的思维方式不太好用常人的角度去解读,你如果不承认他是天才,那他至少担得起一个怪杰的称号。
(这里顺带提一下,大部分商业作词人都是揣摩听众的共鸣去写歌词的。在《不如不见》给了港人之后,用《好久不见》来感动我们,并且感动到了,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我们中的大部分跟香港听众的审美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这是最近看《芈月传》在黄歇恢复记忆之后非要去见芈月的时候想到的,到底有没有见的必要?当然,剧中最后的情节也是跟着《好久不见》的意境来走的。)
第三,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也承认了自己有“人群恐惧症”。这种人的内心会特别的脆弱,敏感,在大陆开演唱会的时候可能有一些礼节习惯上的不适应,导致他在大陆表演的时候会有时候不认真。注意不是不稳定,而是不认真。看了很多live视频后的感觉,他的认真程度基本是香港 > 台湾 > 大陆 > 海外, 所以悉尼墨尔本的演唱会基本没什么去的必要。或许有些人会把他的行为上升到歧视大陆的高度,也不用这样,因为他每年在香港《叱吒樂壇》扮奖的时候也比较轻浮,频频出错。
低音共鸣
闲话说完,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陈奕迅备受推崇的低音共鸣,都说他的低音好,可是有多好?
我们比较一下他和歌神的不同演绎。无独有偶,陈奕迅版本的合音还是歌神。
这是伍佰给歌神写的歌,伍佰的低音是他的特色,这首歌的第一句就特别低,歌神明显有点压不住,整句词的音量都比第二句要低很多,这就是因为漏气,音发不实。“是否爱就得忍耐,不问该不该。”红字部分的漏气尤其明显。而陈奕迅在第一句的表现就出色许多,不仅仅发音到位,同时还有很强的低音共鸣,每句歌词在尾音的处理上都不失细节,游刃有余。(歌词尾音压"ai",一般都不太好处理,陈奕迅在歌里用了延长,上扬,渐强,渐弱好几种不同的尾音处理)
再说氛围营造上,伍佰是很典型的台客摇滚,写的歌自然也是这种风格。歌神在A段很明显是被伍佰的曲风带进去了,唱到中高音比较轻松的时候,才展现了一些自己的东西。而陈奕迅由头到尾,都有一种自己在驾驭歌曲的感觉。被伍佰带进去了,不是说不好,只是如果跟伍佰一比的话,就。。。。。。( 请原谅我是个伍佰粉,插播一下。)
边缘化技术
很多听歌的人,合唱的时候听谁能盖住另一位的声音,就认为声音浑厚/高亢的那一位唱歌厉害。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唱法不同,表达方式不同经常都会造成不同的效果。歌神因为发生点大,共鸣好,基本和很多人合唱,都可以死死的压住对方的声音。前文我提到唱法的先进与落后,下面有一个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不是为了证明唱功谁强谁弱,而是让大家听一下前文提到边缘化技术极其优秀的过电能力。在歌神的音色的迷雾中,陈奕迅的声音就像一把尖刀刺出来。
轻混声技术(弱混)
这是声乐技术中最难的技术之一,早前帖子里放过韩国男团EXO的视频,(想再听一次的可以点这里)开口的第一句就是弱混。
从真音/假音过渡到熟练运用强混/弱混,也是我通常区别偶像歌手和唱将的一个方法。陈奕迅厉害的地方就是很擅长在换声区使用弱混,能这么合理的使用共鸣腔体,目前在华语歌坛是独步的。脍炙人口的那首《好久不见》第一句“我来到你的城市”中的“来到”就是弱混。很多人会说,我不会弱混我也能唱啊,这就是为什么邓丽君和陈奕迅容易被低估的原因。像《死了都要爱》这种歌曲,能上去就是能上去,上不去就是上不去。而他们的很多歌,大众都“能唱”,只是发不出那种声音,然后用“音色”不同来自我开脱了。”来到“这两个字,用真声可以发,但是力度就大了破坏了歌曲的意境,如果用了假声,又会有太”虚“。此时用轻混声,就可以把歌曲的情绪表现的实而不强,这也是男生唱歌最难拿捏的一点。(女生最难的就是柔而不虚,以后写到一位天后的时候再详解。)
歌神目前是没有掌握这个技术的所以在导致他唱《我真的受伤了》时(点此传送),3:14秒的那一句“怎么你声音变得冷淡了”“淡”的音发的太实在,“了”的音为了收只好放轻音量。如果使用弱混,在这里的情绪表达会更加的准确。
照例来一段MV,主歌部分基本由轻混声完成。
边缘技术+轻混声
陈奕迅的粤语唱法里,经常把很多高端技术放在一起混合使用。我们在唱《好久不见》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用假声过渡也能完成。那是因为这首歌的难度比较低,如果碰到一些高难度歌曲。还用假声去完成,会经常发现不够气完成一句歌词,《浮夸》最后那段“声沙”,再加上长啸的那一声。目前我周围的朋友唱,要么就是马景涛式的吼叫,要么就是用纯假音到一半没气了。
在这里,陈奕迅就是用的弱混加上了声带的边缘共振,部分语句还使用了一定的闭合技术。这种有技术支持的混音,就不会让气息消耗的太快(闭合),又让声音有了颗粒感(边缘),又不会刺耳(弱混)。
除了陈奕迅,还有一位好声音的学员也使用过这种技术,但是因为音色比陈奕迅差太多,而且唱商很一般,没什么人味所以一直没有红起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纯技术吧。
高音闭合+边缘技术
除了《浮夸》,陈奕迅一般只会在现场使用高音闭合能力,演唱会持续的时间3-4小时,声带负荷较大,他很少会去跟张玮,赵晗那样实打实的去飙高音,而且实际上太尖锐的高音大家听起来也会有点疲劳。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他都会加入边缘技术。而且加入了边缘技术以后,听起来不会有类似杨宗纬的那种哭腔,让自己能适应的曲风也比较多变。
陈奕迅的高音情感浓郁,现场表现的张力很强。(Duo的那场嗓子状态不好,但是陈的发声方式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沙哑。)
混音闭合+边缘技术
写到这里,我歌单里的神曲《于心有愧》终于出场了。CD版副歌里饱满而不强烈的混音闭合,估计很长时间内也没有华语歌手能达到这个水准了。这种徘徊在换声区的闭合弱唱,关闭前端声带的后端边缘发声,比他在演唱会里的高音闭合要难得多。这首歌很多现场版本,他是用国语歌的那种真音完成的,很多他的歌迷还觉得他这样比用假音更厉害,更卖力。
我只好路过。。。
而这首歌的情绪拿捏也是相当到位,歌词看来基本就是一个“汪峰式渣男”的忏悔,可是汪峰早已被广大的女同胞们唾弃,陈奕迅反而把你唱得心疼。多用一点情绪就成了张学友式的哭诉,少用一点就成了麻木的念歌词。
我想用《时代巨轮》来给陈奕迅收官。作为他难度最大的歌曲,我放了3个版本。
先听听CD版的副歌,他在男生换声区a1中走钢丝般的表现,极快咬字的节奏里时上时下,亦真亦假,在两个音区中来回穿梭,可让你听到的只有一种音色,一些擅长飙高音的男生可以体会一下这首歌唱成这样的难度。
再听听字幕版理解一下歌词中陈奕迅的独白。
最后再欣赏一下,在四面台里,去掉乐队和夸张的服饰,一位观众用手机收音同时也是我认为他最强大的一个现场。
作曲:Eric Kwok , 孫偉明
填詞:林若寧
編曲:Eric Kwok
監製:Eric Kwok , Eason
停不低地計劃 停不低地建立
BB班便每日疑惑
驚心動魄 背影給踐踏
流水式做馬達 流水式唸對白
零空間為歲月留白
一天路程 太多的抉擇
長袖或背心 零食或正餐
護理跟拆爛 娛樂或上班
前行還是轉彎 猶豫停頓瞬間
明日已經到站
常期望安定 還期望即興
無崖地唱唱唱唱我恐怕畢竟這是我的宿命
無能力修正 無能力嗌嗌嗌嗌嗌停
一開始誕下已經蒼老
一開始拍翼已追不到
當骨牌瀉下已知道
天天迫我上路 天天迫我進步
難避免捲入時代太恐怖
離別或結婚 和睦或競爭
問我怎去辦 停下或轉彎
無奈驟眼間 城門便已關
時代快反應慢
無止境地角逐 無止境換節目
肥皂劇日與夜延續
參演下去 哪一天結局
我 想好好抉擇 好想嗌暫停想一想哪樣過
怕 想一想以後 身邊觀眾便離座
常期望安定 還期望即興
無崖地唱唱唱唱我恐怕畢竟這是我的宿命
無能力修正 無能力嗌嗌嗌嗌嗌停
一開始誕下已經蒼老
一開始拍翼已追不到
當骨牌瀉下已知道
天天迫我上路 天天迫我進步
難避免捲入時代太恐怖
一開始誕下已經蒼老
一開始拍翼已追不到
當骨牌瀉下已知道
天天迫我上路 天天迫我進步
難避免捲入時代太恐怖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