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Adelaide 游记 -《指环》 第一夜 -《女武神》 (2005-1-16) 闲过信陵饮 · 日本自驾游的一些经验(完结) (2017-9-20) shintaku
· 赏兰 (2008-10-30) ranger · 8个月的宝宝经过1个月睡眠训练后的成果 (2007-11-22) rosali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clickle

[其他] ZT就我没白吃(年度最佳超短篇小说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0 17: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ulao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ulao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astina 于 2007-5-18 22:57 发表


话是这么说,理论上都没错,可是要小人物去超越他所属的社会和时代环境,把维护道德的责任放在他们的肩上,未必不是一种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苛刻


好吧,所以那家农村人就活该被欺负了。有一天人家做生意翻了身,也该欺负欺负别人了。这样一层一层吃下去,迟早所有的规则和公平都荡然无存,原始共产主义顺利实现。但大家回头一看,咦,谁都没有错!

不说了,跟AS吵架可不好玩。这篇文章非常聪明,但同时非常可恶,我试图表达清楚我的意思,但很显然诉诸语言就会有误差。总的来讲:

如果这对夫妇选择与潜规则做斗争,那是英雄;俺自己不是,更没资格要求任何人。

如果他们选择不理会潜规则,而是加倍注意儿子的教育,那是真正善良和博爱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书本里永远学不到的东西。中国现在是有很多不公平,但如果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拔尖,保住自己在重点中学的一张书桌还是没问题的吧?重点中学如果净收关系户,两年下来也就不是重点中学了。

如果他们选择被动地接受潜规则,我没话说,大家都是小人物嘛,但我为什么要像这个作者希望的那样去同情他们?别忘了他们也在“被动地”害人!学校的教室不会忽大忽小,如果他们的孩子通过关系进去了,谁家的孩子要站起来滚出去?我觉得有些同学好像没想到这一点?不敢苛求,只是俺有亲身经历,所以对此特别敏感。

如果他们早早选择了接受“世界是灰色的”这个版本的现实,那么现在他们就也吃饭不用付钱了,儿子上学也早早搞定了。当然他们留给子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就另当别论了。这样的人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

俺不是知识分子,也不敢居高临下,所以选择了逃跑,逃到这个比天涯海角还远的地方来。这里一样不完美,但制度基本健康。潜规则也有,俺也一样没心情去挑战那些东西,但不理会的选择还是有的。如果文章里的这对夫妻移民来了澳洲,大家倒是猜猜,他们是终于会有勇气选择不理会那些潜规则了,还是仍然会去“被动地”接受以求给他们的孩子一个“更公平”的起点?

希望有人能明白我为什么说这文章可恶了。我并不恨这对父母,但我也不同情他们。这作者为求哗众取宠不惜代价。明不明白的,到此为止。

[ 本帖最后由 bulaohu 于 2007-5-20 16:42 编辑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7-5-20 18: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西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西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部小说是现实写真,在国内有孩子上学的人都知道潜规则。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连示范幼儿园和重点小学都是大家为了孩子而努力的目标。
一般人选择买学区房来获得入学权,而学校对此则加以种种限制。
另一些人则选择批条子交赞助费来获取入学权。
由于大部分跟潜规则做斗争的下场是可悲的。
于是,更可悲的,便是大家不得不按照潜规则来办事。
话说得漂亮没有用,当你有了孩子,你就自然希望他或她能与别的孩子站在一条起跑线上,至少是在教育上。
古时孟母三迁为了啥,还不是为了给孩子好的学习环境?
你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在三流学校里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好学生,尽管也会有个例,但是比例太小。

发表于 2007-5-20 18: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西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西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今天的新闻


  禁择令”下的择校大战

  5月13日上午,北京市一些学校开始受理小学毕业生体育、艺术、科技“特长”项目报名和测试。许多家长凌晨就赶往学校门口排队,带着孩子在多个学校之间往返奔波,有的学校实验班报名人数超出实际录取人数的十倍甚至几十倍,学生们手里拿着大量获奖证书等候学校挑选。

  按照北京市教委小升初的要求,今年禁止任何学校通过自行组织的考试或测试录取学生,不得以荣誉证书、等级考试证书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但是,一纸禁令并没有遏制择校大战。在东城区一所重点中学门口,一位倾向于赞同考试的家长对记者说:“好学校就这么多,不考试、不看证书,不是给权力和金钱择校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吗?”

  北京的情况只是各地小升初择校热的一个缩影。上海市教委最近规定,由优质公办初中改制而来的民办初中在自主招生时不能组织与学生见面。然而记者却发现,有学校又出新招——通过面试家长来考察学生。此举一出,个别名校门口即出现了家长排长队替子女“面谈”的场面。有的家长甚至连房产证和自己的学历证书都一并带来了。

  在面谈时,家长的学历怎样?职务和收入情况如何?甚至连多大居住面积也在询问范围之内。一位老师透露说,由于学校不能面试学生,学校就通过了解家长的水平来推测孩子的能力。一般来说,父母学历水平较高,教育理念开明,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比较优秀。

  为了抢到优质生源,有的初中学校自办衔接班,有的瞄准学校附近的辅导机构,通过培训机构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测试。开学前好几个月,上海的陆女士就把孩子送到一所民办初中附近的辅导机构学习。她说:“来上辅导班的学生都是为了上这所学校,报名时,辅导班的老师就承诺,只要考试能进入辅导班的前列就能获得入学资格。”

  济南的一位家长对记者分析说,不考试的“考试”,对家长是更大的考试。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下,三种人可以进入“好学校”,一是成绩好、证书硬的学生,例如“奥数”、PETS,证书难度节节提高;二是交择校费的学生;三是有关系的学生。证书、金钱、关系三者之中,三分之二以上考的是家长,因为成绩和证书也是靠家长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堆出来的。

  政府“禁择”:表面作为实质不作为

  有专家认为,现阶段必须承认两个基本的现实: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校际悬殊过大;二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极为迫切,需求增加。当这两个现实产生碰撞时,狂热的择校就不可避免。

  新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融化择校这块坚冰又谈何容易?

  北京一位姓陈的家长说,与大多数农村学校相比,城市学校算是优质教育资源了,但问题在于,城市学校建设没有标准,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差距太大,有的学校建设投入上亿元,有的仅几十万元。重点学校教师每月可以拿到几千元奖金,而弱校教师只有基本工资。资源分配的差距,导致生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教育专家杨东平认为,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选择了走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线。层层设置重点学校的制度,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拉大,造成大批“弱校”“差校”,成为阻碍教育公平实现的一道“硬伤”。

  在推动教育公平方面,政府的态度决定了力度。北京市在1998年借鉴香港的做法,把电脑派位引入了“小升初”,将一个区域里的学校招生名额都拿出来平均分配。但是在现实阻力面前,教育部门随后又开了择校的口子,允许学校办英语、数学等实验班,允许招收文体、科技等特长生。于是,择校之风再次蔓延。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政府最主要的工作,是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靠管住学校“招生”环节而不缩小办学差距的行为,只能是南辕北辙,是表面作为实质不作为。

   寻找公平路径,政府责无旁贷

  熊丙奇说,从长远看,解决教育不公问题的唯一路径是通过各级教育部门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各校办学条件全部达标,实现校长教师定期轮换,缩小少数重点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差距。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地方政府要下定决心,既要有魄力,又要有耐力。安徽省铜陵市均衡教育资源、实现无“择校”用了10多年时间,创造县域教育资源均衡经验的河南省新郑市也用了8年时间。这些地方的做法是,除资金向薄弱学校倾斜外,还把许多业务水平高的校长、老师派到弱校。对学校的年终考核也不评等级排名次,只调查各校存在的不足,再帮他们弥补。这种赶“群羊”不赶“领头羊”的做法,主要是帮助落后的“羊”赶上羊群,让学校一个都不落后。

  他说,世界上一些择校问题解决得好的国家,无一不是政府之手在发力。美国的公立中小学都实行按家庭所在学区就近入学的原则,一般不允许择校,美国家庭实际上是通过选择居住地来间接实现择校的。日本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国家负责提供平等入学的机会,确保各学校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和质量,并实施公立学校校长和教师有序流动。法国政府一贯重视教育,在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证全民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也不存在众多生源争夺有限优秀教育资源的问题。

  教育财政专家王善迈认为,政府在公立学校之间进行资源分配时,必须客观公正,采取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同一级政府管理的公立学校,原则上每个学生应该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他建议,为保证公共教育经费的公平分配,应建立从中央到县的四级公共教育经费拨款委员会,成员由人大代表、各类学校代表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审核、批准本级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方案并将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预算的执行进行监督。另外,建立并严格执行教育财务制度,不给学校提供任何经济诱因。

  粤小升初跨区转学屡见不鲜 择校何以"名亡实存"?

  “我听别人说,这学校的赞助费要五六万吧。”

  “那还好啦,我听说有的学校开价就8万呢。”

  5月12日至14日,是广州市越秀、荔湾、海珠、天河4区小学招生报名的日子。虽然国家早就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但3天时间里,记者走访了多家小学,发现家长们口中讨论最多的,仍然是赞助费、捐资助学费、转学费等话题,有些家长还互留了联系方式,方便有新信息互相通知。

  新华时评:小升初考验义务教育改革的诚意和决心

  新华网北京5月17日电(记者鹿永建) 各地小学升初中正处关键期,很多家长又在为择校大伤脑筋,心情像天气一样越来越烦热。不久的将来,家长们能不能在“小升初”时心平气和地让孩子就近入学,根本在于对均衡教育资源起关键作用的地方政府和决策官员能不能拿出诚意和足够的决心推进义务教育改革。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失衡是普遍现象,且有越来越不均衡之忧。以各种名义存在的重点中学、小学越办越大,师资力量薄弱的中小学师生及学生家长信心和希望备受打击。家长们削尖脑袋、想尽办法把孩子往所谓的名校、名班挤,合乎人的好胜心态,不择校才是怪事。想通过不允许考试、不让用证书作录取标准等遏制择校,有“皇帝的新衣”和自欺欺人之嫌。

  北京市政府暗查小升初违规行为 违规者通报批评

  初中入学挂钩各类证书、违法举办重点校和重点班、学生非正常跨区流动、超计划招生以及电子学籍弄虚作假等五类小升初违规行为,将是北京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今年“明察暗访”的重点内容。

  昨天(17日)北京市教委在下发“关于开展今年小学、初中入学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中透露,本次督导采取各区县自查与市重点抽查相结合,市集中督导检查与随访、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另外,通过教育热线、信访接待等,对一些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区县和学校,市督导检查组将派出专门人员调查核实情况。

  “小升初”报名“解冻” 学生拼证书 家长拼劲头

  为规范“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北京市各区县教委4月份紧急叫停了一些学校“小升初”的大规模报名咨询活动。5月11日是报名工作“解冻”的第一天,一大早,众多“小升初”的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开始在各个学校间奔忙。

  “能上个好初中,对孩子的成长太关键了!”正在北京八十中给孩子排队报名的赵女士对《市场报》记者说:“我儿子奥数、剑桥英语都学了,还有小提琴特长,能上一所重点中学是我们最大的愿望。”记者看到赵女士还专门为自己的孩子制作了一份内容翔实的简历,上面各种成绩证书的复印件一应俱全。

发表于 2007-5-20 18: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西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西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前几天在网上,以前的同事突然问我教委小教处还认识人,问她为啥事,她连说惨了惨了,因为尽管她家住在南大附近,就在省级示范幼儿园鼓楼幼儿园旁边,但是副园长那天打电话给她直接问她有没有硬关系的条子,如果没有则小孩没有办法收,交赞助费都没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