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dongyuang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ngyuang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小时候最喜欢中午顶着大太阳,抓青蛙去钓黑鱼了,各种水塘沟渠里乱窜。
乌鳢(学名:Channa argus),又名北方蛇头鱼、斑鱼、黑鱼、生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和才鱼,属鳢科鳢属,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
目录
1 体型
2 特征
3 经济价值
4 习性
4.1 生存环境
4.2 哺育与成长
4.3 食性
5 入侵物种
6 大众文化
7 经济利用
8 参考文献
9 外部链接
体型
绘图《After Berg, 1933》[2]
乌鳢有雄性大于雌性的现象,一般成年乌鳢的体长约在40至70公分之间,不过有些大型乌鳢的体长长达80公分以上,目前为止发现最大的乌鳢有接近1.5米之长(也有人说是1.2米),重达15磅(7公斤左右),据说是在俄罗斯被发现的。
特征
黑鱼头部。
乌鳢的口部延伸至眼部后方,长长的背鳍大约有49至50个鳍刺,而臀鳍则有不少于30个鳍刺。乌鳢的体色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一般大多为棕色,不过有少数部位可能为金色或苍白色,乌鳢身体两侧的斑点呈现鞍状排列。
经济价值
黑鱼尾部。
乌鳢在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都被视为一种珍贵的食用鱼,广东人尤喜加入西洋菜、陈皮、鸭肾等作汤;贵州人用番茄做辅料炖制而成的酸汤鱼(又名酸菜鱼)是贵州名菜;大韩民国在1992年时出产了500公吨左右的乌鳢,但乌鳢却未成为地理位置相近的日本市场中十分普遍的鱼种,而在其他地区,如咸海和塔拉河,每年都各会有1-5公吨和10公吨的产量,目前台湾某些餐厅也引入了此种作为食用鱼,与台湾其他原生一样可当作食用鱼的鳢鱼(斑鳢(Channa maculata)、七星鳢(Channa asiatica}}))有竞争的意味。
习性
它们有鳃,也有辅助呼吸器官,只要有水汽就可以在旱灾时躲在泥中度过。
生存环境
乌鳢分布于印度、东南亚至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以及各大水系等,常栖息于湖泊、河流及沟渠中以及常潜伏在水草茂盛处,喜好生存于底部为泥土、有水生植物与水流缓慢平静的湖泊、河川、池塘、水库以及运河等水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舟山群岛。[1]
哺育与成长
黑鱼侧面。
乌鳢的幼鱼由两只成鱼守护,并会把卵放置于60至80公分深的巢穴。乌鳢的在孵化时的第一天,长度大约是5.7毫米;在3天后则会长至7.3毫米,并且开始用鱼鳃呼吸,血管会明显增少,而胸鳍会变大;两星期后,身长会达到1.1公分长;而1.8公分之后,就会开始食用小甲壳纲动物以及更为幼小的鱼;直到长至4到4.5公分时,才会有斑点出现。成鱼守护时会攻击游近的动物。
食性
乌鳢是肉食性动物,并且食量非常大,食物种类有蜻蜓幼虫、蟑螂、甲虫、小龙虾(螯虾)、蛙类、鲂、鲤鱼以及其他淡水鱼等等。可吃下体型一半的鱼。 尤其喜欢在水面捕食。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