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我的租房买房经历~~两载寒暑奔波苦,为谁辛苦为谁忙~~~ (全文完) (2010-2-18) 令狐不冲 · (原创)从球场的角度去看墨尔本社会 (2011-8-9) gifox
· 要告别我的小DC了迎来NIKON新世家,特此举办小DC小型追悼会,1月10日更新10张照片 (2009-8-1) madling · 种丝瓜 (2016-4-10) qld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Tiger_Karen

读书《半月谈》05/09下——感受《平凡的世界》纪念路遥诞辰60周年 [复制链接]

退役斑竹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4 09: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luesumm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luesumm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怎么没人提<人生>?
也是一部好作品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Tiger_Karen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4 10: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孔武 于 2009-5-14 08:01 发表
下半月不是AS 做呀?原来是虎妞做半月谈?


临时换档了(paopaobing(32))
高龄儿童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4 10: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bluesummer 于 2009-5-14 08:55 发表
怎么没人提?
也是一部好作品啊!


好建议,欢迎大家届时拓宽来谈,
人们都这样总结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伟大的人生。
高龄儿童

发表于 2009-5-14 11:0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henyi197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henyi197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转一篇:http://www.douban.com/review/1000742/

时代的背影

# 胖子  

这篇小文原不是为豆瓣写的,是对某个BBS上的争论有感而发。这里约略描述一下背景:对《平凡的世界》的评价,历来是毁誉参半;在普通读者中流传广泛,好评如潮,在评论家眼中却算不得什么佳作(现在的文学界基本上已经把茅盾文学奖视为圈子外的产物),这个BBS上的争论也是由此缘起。既然参与了争论,文中的一些论调皆有所指,文风也泼辣一...... (87回应)

2005-06-13     67/83人推荐
  这篇小文原不是为豆瓣写的,是对某个BBS上的争论有感而发。这里约略描述一下背景:对《平凡的世界》的评价,历来是毁誉参半;在普通读者中流传广泛,好评如潮,在评论家眼中却算不得什么佳作(现在的文学界基本上已经把茅盾文学奖视为圈子外的产物),这个BBS上的争论也是由此缘起。既然参与了争论,文中的一些论调皆有所指,文风也泼辣一点(如果不是cynical),与我原来在豆瓣所写的平和、自由的文字略有不同。另外,以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带着欣赏的眼光读一读这本书的。冒号后边这句是别人的话,后面是我的回帖,文字略微做了些删改。
  
  : 认同地人多就是好的么?
  
  
  正是我所要提的问题。
  
  先岔开说点自问自答的题外话:四大名著里,哪一部价值最高(抱歉用“价值”这个看起来中性的词儿替代了“好”,其实也未必客观)?推崇《红楼梦》的不是少数,欣赏《水浒》的有沈雁冰,偏爱《西游记》的有钱锺书(小子愚钝,不晓得是不是“钱赞”障眼法,尚乞博雅君子不吝赐教),至于《三国演义》,无论从文学、主题、历史、风俗,鲜有叫好的学者。不过,若论这四部书哪一个在老百姓中影响最大、获得认同最多,则非《三国演义》莫属;并且,我一直疑心除了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之外,《三国志》是自发的读者最多的正史(可能有篇幅的因素)。
  
  《平凡的世界》不入方家的法眼,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以当今的文学眼光评判(自然是鄙人的管窥蠡测),这部小说技术上欠琢磨,主题先行,语言乏善可陈(另一个说法是朴素流畅),人物维度单一,要命的是,故事情节安排人为的痕迹过于明显,以至有堕入俗套的嫌疑。当年王朔老师有言,金庸小说就是俗套中的俗套。此话一语点醒我梦中人,把一口气看完的长篇小说列了列,《杨家将》、《岳飞传》、《说唐》、《隋唐英雄传》、《三侠五义》、《施公案》、《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三国演义》,隐隐一条俗套的红线,所谓“夷狄交侵,诸夏不绝如缕”。十一二岁的顽童,本就是渴望传奇的年纪;十八九岁的懵懂少年,大抵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充满幻想;这非关文学,到可能与荷尔蒙有点不清不楚的干系。
  
  要说俗套,路遥向来是嗤之以鼻的(嗯,高大全的俗套),想当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都是以略带叛逆的形象蜚声全国。他在《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后记中提到着力阅读的两部书,《红楼梦》和《创业史》(惭愧,《创业史》没有读过,只看过中学课本里的《梁生宝买稻种》,5分钱的汤面和不要钱的面汤,记忆犹新),《红楼梦》可是著名的反才子佳人小说,俗套的世仇。不过,这并不能掩盖他渐渐形成自己的俗套的事实。《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大概读到1/3的地方基本可以想到,如果读过不少路遥作品的话)、《风雪腊梅》,这些作品越来越有自我重复的倾向,不单是主题,甚至有人物、情节的重复,再往前走一步,就是类型小说了(只有一部重要作品的作家往往显得特立独行,因为他们来不及重复自己。扯远点儿,要是琼瑶阿姨只写了一部《窗外》,评价会怎样?当然,象曹公雪芹这样一部都没写完的,必定名垂青史、泽被后人)。
  
  幸好,路遥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了。他在后记中谈到创作的动机,只是说要反映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变革,当然,扬名立万儿的ambition是少不了的,只是那时还不兴陈忠实“写一本可以当枕头的书”这样的说法;我总疑心他真正的想法是自我超越,他厌烦了《人生》,厌烦了中短篇那种自己系扣自己解的做法,厌烦了简单的自我重复;他要跨越通往新起点的龙门,他要完成一部新的《创业史》。因此,我们看到在《平凡的世界》里,他力图把触角伸到黄土高原的各个角落、各个阶层、各种地位的人们;既有少平个人奋斗、少平与晓霞的爱情这样的主线,也有周围人们的沉沉浮浮、农村生活变迁这样的副线;既有一贯的、男女主人公道德的洁白无暇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除了“文革余孽”,八十年代初小说中人物的道德水准和追求是自小说诞生之日起最高的,恐怕以后也难以超越;张洁小说里女售票员是读诗集的,《赤橙黄绿青蓝紫》里孤傲叛逆的刘思佳现在看起来纯情的可爱--看到陈宝国饰演的白景琦和刘彻有时候会想起这股劲儿,嗯,我得说,《大宅门》和《汉武大帝》充满了我所热爱的俗套,以及对历史的歪曲),也有一些半灰色的人物。从结果来看,在路遥自己的视野里,他完成了一次蜕变;这三个目的(包括在下的猜度),除了很多人对第一个颇有微词(这恰恰是路遥摆到桌面来的!),他近乎是达到了。没有《平凡的世界》,他只是个区域性的、昙花一现的二流作家(这里仅仅表达一种语气,并非试图定义何为一流、何为二流,这也非小子力所能及,下同);有了《平凡的世界》,则让后人更清醒的看到他与一流作家的距离。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有人计划爬一座山,做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结果爬上了另外一座(比如哥伦布至死相信自己到达了印度),这座山以前少有人爬,以后也可能不会有人爬,至少不会用他的方式,当然,也不会产生他那样的影响。
  
  在下原就是惯打太平拳的,索性再扯开些。个人生活体验和对一部作品的喜好之间,有多大的影响?纯粹的阅读经验算不算个人生活体验?老实说,我在看The Great Gatsby, Tender is the night, Babylon Revisited的时候,除了震撼于作者华丽的语言技巧,并没有太多兴奋的感觉。要知道,出于对技术的迷恋,差不多每篇我都读了三遍以上。很久以后,看了些华尔街的历史,突然有把这几篇小说再读一遍的冲动--我得承认,这次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的。至于《平凡的世界》,无论生在农村或城市,我实在无法想象七十年代(和以前)出生的中国人会对那里面的人物、气氛、故事没有感觉。喜欢也罢,讨厌也罢,这些存在过。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Tiger_Karen + 6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4 11:02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的帖子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S同学很认真呀,正式活动还没开始呢,后天开贴后,欢迎你来发表不同声音。

发表于 2009-5-14 11: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1234567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1234567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平凡的世界看了几遍,大学时代看觉得觉得爱不释手,咋就这么好看。年纪大了些仔细回味又觉得人物假大空,太不真实。到的现在,已经读不下去了,觉得有点虚伪。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4 11:28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 的帖子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必须承认,这体会我也有,昨天在线又看了几章节,感受就更明显了。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4 11: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y12345678 于 2009-5-14 10:23 发表
平凡的世界看了几遍,大学时代看觉得觉得爱不释手,咋就这么好看。年纪大了些仔细回味又觉得人物假大空,太不真实。到的现在,已经读不下去了,觉得有点虚伪。


不过还是邀请叶第一粉同学到时候来半月谈好好展开谈谈。
高龄儿童

发表于 2009-5-14 18: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eepdeepse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eepdeepse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大学看的,喜欢,不过如今都忘了大半。
记得他有篇散文叫《早晨从中午开始》,也很喜欢,不过看了就知道他为啥会英年早逝了,真的是用生命在写作,用力太猛了!
不过他的作品有一定时代局限性,能百年流传的可能性比较小,个人觉得哈,路遥的粉丝不要拍我哈!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Tiger_Karen + 6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5 11:21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半月谈》05/09下——感受《平凡的世界》纪念路遥诞辰60周年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平凡的世界》
  网上阅读:http://www.tianyabook.com/luyao/pingfan.htm

  清楚的记得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字体很小,相当小。现在分析是盗版。
  清楚的记得之前还因为被寝室里的一位“大小姐”拿来垫桌子腿,书皮已经磨破的只剩一半。
  清楚的记得当时由于课业繁重而克制地每天只看几章的心情。
  清楚的记得那些平凡的鲜活的情节,那些让我流泪的很多片断。

以下文字搜集整理自网络,感谢网友的无私分享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

   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讯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主要作品:

一、长篇小说
惊心动魄的一幕、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在困难的日子里、你怎么也想不到、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人生 、人生(电影文学剧本)、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

二、中短篇小说
匆匆过客、风雪腊梅、姐姐、卖猪、青松与小红花、痛苦、我为我心爱的人儿、夏、小镇上、杏树下、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医院里、月夜静悄悄、生活咏叹调(三题)

三、散文随笔
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词、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作家的劳动、病危中的柳青、答《延河》编辑部问、关于《人生》、关于《人生》的对话、《人生》法文版序、致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路遥小说选》自序、杜鹏程:燃烧的烈火、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我与广播电视、土地的寻觅、艺术批评的根基、附:《人生》俄译本后记、出自内心的真诚、需要什么?这束淡弱的折光、答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无声的汹涌、关于电影《人生》的改编。






[ 本帖最后由 Tiger_Karen 于 2009-5-15 10:3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5积分 +164 收起 理由
孔武 + 18 精品文章
astina + 18 谢谢奉献
big_beast + 20

查看全部评分

高龄儿童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5 11: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网文转载:

    这位黄土地生养的作家,似乎又化作了一把黄土,飘落在每座山巅之上,也似乎化作了缕缕炊烟,弥漫在每一孔窑洞里,给我们活着的人,留下无限的思念和财富。

1

     1949年冬天,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诞生了一个男孩,那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父亲,决没料到他的儿子日后会成为震惊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

    当路遥降生到这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出玫瑰一样艳丽的色彩。他的家里十分贫穷,十来口人只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童年的路遥,特别聪明和懂事。他的母亲曾说:“我家路遥从小就是个精,就是个脑子利(清涧方言,即脑子聪明),从来没让我急过肚子。他七八岁就会砍柴了,他把砍的柴捆成一捆一捆,摞在硷畔上,摞下美美一摞,俊得让人舍不得烧。”

    路遥在王家堡上完一年级后,这个贫穷的家再也没办法维持生计了,于是,父母决定把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路遥,过继给远在百里之外——延川县郭家沟的哥哥。

    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父亲拖拉着路遥离开王家堡,翻过九里山,顺着秀延河向他大伯家走去。走到清涧县城宿了一夜,没有钱吃饭,父亲只好用生玉米棒子给他充饥。第二天黎明,父亲用仅有的一毛钱为他买了一碗油茶,而后,继续赶路。整个路程上百里,路遥脚穿一双破布鞋,走到目的地时,他身上的衣服都破了,脚上也磨起了很多血泡。当时路遥只有8岁。

    第二天清晨,父亲以赶集为借口走了。路遥躲在村里一棵老槐树背后,眼泪扑簌扑簌的看着父亲蹋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像小偷一样悄无声息地走了。就这样,路遥和家乡一别就是5年,父母很少来看望,也没能力关心他。从清涧老家走到延川郭家沟,是路遥人生的辛酸之旅,他一般不愿与人说起。

    1987年的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路遥曾对他的好友朱合作说起这件事。他说,他成年之后也极少去清涧县城,因为那地方曾是“我的伤心落泪之地”。

    从此,路遥就与他的养父母生活在一下走。

    慈爱、质朴的养母,如同黄土地上的马菇茹,寂寞地开着灿烂的花。她和她的老伴,对路遥如亲生儿子一样,管他吃,管他穿,什么都由着他。

    养父母有时连口粮也没法供应,路遥就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获过的土地上,去寻觅残留下的玉米粒充饥。

2

      在憨厚善良的养父母支持下,路遥度过了他的求学时代。路遥的养父也是个农民,没有孩子,家里也很贫穷,只能勉强供路遥上村里的小学。那时,路遥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忧愁半天。

    上小学时,路遥最怕上美术课。没有道林纸,没有水彩颜料,连那指头大的十二色硬块水色也买不起——每片都要一毛钱。他束手无策,只得呆呆坐着,忧伤地看同学们调色、画画,或者找个借口离开教室,不到下课不再回来。

    小学时,路遥的观察力颇强。他曾根据各人的相貌特征、身材高低、发音习惯、家庭出身等特点,给班里的每个同学送去一个令人发笑的又贴切的“绰号”。

    路遥升初中时,因生活所迫,养父不愿让他参加考试。路遥心里明白,养父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但生性倔强的路遥,是含着泪也要证明自己行!当时,在1000多名考生中,县立中学只招收100来人。结果,路遥在人生的第一次竞争中胜利了。

    但家里实在没有钱,半个月过去了,路遥都没有去报名,等到东挪西借地筹到钱去报名时,学校按规定不收了。路遥哭着找到正在县上开党代会的村党支部书记。好心的村支书领着他找县长、局长、校长、最后文教局开了个碰头会,才收下这个穷学生。

    初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顿和难熬的一段经历。他没有生活保障,连每月五六元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有时连五分七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那时,学校的饭菜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路遥所吃的全是丙级饭:稀饭、黑窝头、野酸菜。而所有这些,还是他要好的同学们凑集起来的。

    每个星期天,路遥都回村里参加劳动,吆喝牛耕种自留地,去大田里背庄稼,挣工分,给贫困的家添补收入……因而,他受到村里人的夸奖,常常得到劳动奖状。

3

    小小的路遥,不仅仅满足于身边的一事一物,还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荒漠渴盼清泉般的向往。

想了解外面,当时没有其它途径,只有读各种各样的书。于是,路遥就对各种各样的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如饥似渴地读个没完。

    课本,路遥看几遍就罢手,却专爱一晚上一晚上地熬油点灯读课外书,这也许是他平时学习成绩一般,但考分比较高的一个原因吧。

    17岁之前,路遥连县境也没出过,但他已知道外面世界的很多事情了。路遥幻想有一天写本书,把自己的想法痛痛快快地告诉更多的人,这使他产生了一种写作的个体户因此,路遥在小学和中学,每一篇俄文都写得很认真。

    上中学时,路遥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他近乎贪婪地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毁灭》《铁流》等书籍,不仅为了创作,更主要的是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在路遥的中学时代,给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班主任常友润老师。

    常老师从路遥的作文中,看出他是一株很有希望的文学幼苗,便开始有意识地让他往这方面发展。只要班上需要写成文字的东西常老师就让路遥去尝试。

    一次,班上举行朗诵会,朗诵的内容有诗歌、散文、戏剧片断。为了把这次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也为了锻炼路遥,常老师就让路遥用文学语言写出晚会的串联词。晚会上,那优美的串联词和精彩的朗诵,赢得了师生们的一阵阵掌声。

    常老师还把自己积攒下的很多文艺书籍送给路遥,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日日夜夜》《红旗谱》《创业史》《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外名著。

    常老师把自己的财富,都无私地交给了这位颇有天赋的穷学生,是期望路遥日后成才。

    所以,即使成才成名了,路遥都把这位老师当作一生的知己,经常到常老师家去看望,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

4

    1966年,路遥中学毕业后,回乡村教书,后又调到县文工团搞编剧。

    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自己擅长的笔,来反映这忧伤或者苦痛的一切。路遥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都有着自己辛酸的影子。

    命运没有给路遥带来温饱和高贵,却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

    由于他读得多,笔杆子又利索,加之到处盛开的陕北民间艺术之花,给了他“后天的补养”,所以,路遥文学创作的信心越发高涨。他以“樱依红”的笔名,在县文化馆的油印刊物《革命文化》上发表了《塞上柳》、《车过南京桥》两首诗歌。这两炮打响,路遥便一发不可收地向文坛进军,有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路遥不停地写呀写,仅1972年一年中,他就创作诗歌50余首,其中有6首在报刊上发表。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同时,路遥还与曹谷溪、白军民、陶正等文学知音一起,筹办了属于他们那片天地的文学小报《山花》。他们自写、自编、自印,辛勤地出版着《山花》这张充满泥土气息的八开小报。

    反过来,《山花》也以其诱人的魅力,真诚地改变着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对路遥来说,它似乎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正如路遥在《山花》创办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艺术,用它巨大的魅力改变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我深深感谢亲爱的《山花》的,正是这一点。”

    1973年,23岁的路遥一步一曲折地被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寒窗苦读的生活。他饥渴而贪婪地吸吮于文学世界的百花丛中,跨入了他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驿站。

  

路遥出生的窑洞



写作中的路遥
高龄儿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5 11:25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忆写路遥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去陕北是我难忘的经历.我手里捏着一捆路遥给我的“路条”,然后乘上风尘仆仆的班车,就这么上路了。那是在1990年的初春,陕西电视台正在播放根据路遥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我们走到哪里都能听见人们在议论《平凡的世界》。每天吃过晚饭,播完新闻,毛阿敏演唱的主题歌响起,这时候,无论是县委书记,大学教师,还是工人,农民,全都放下手里的事情,坐到电视机前。假如其时我们正在与某人说话,这人便会说:等一等,我要去看《平凡的世界》。去陕北的路线,是路遥为我们策划,他说他们先乘班车到黄陵,找到县委书记,然后他会送你们去安塞、绥德、米脂,再北上榆林。他写好一封一封的信,让我收好,意思是有了这些信就不必发愁了。后来的事情证明果然如此。我们到了任何地方,只要出示路遥的信,便无一例外地受到热情的接待。除去从西安到黄陵这一段路程,我们再没有乘过班车,全是由路遥的朋友们用小车一站送一站,接力赛似的。他们说,我们不管你是谁,只知道是路遥的朋友,以后你们倘若写信来,只要写上路遥的朋友。他们中间大多是一些基层的干部,与文学无关,对于他们来说,全世界的作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路遥。他们是以那种骄傲又挚爱的口吻说:我们的路遥。

    我去陕北,是和我的好朋友,上海一家杂志社的记者林华同行。像我们这些城市里生,城市里长的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再造的世界,我们与自然已经很隔膜。书本是我们的好伙伴。我们特别善于从理论上去了解生活和对待生活,我们把生活也看成是书本那样的再造的自然。这其实使我们损失了许多,这损失主要在于和自然的情感。我们总是通过媒介去和自然发生关系,城市里到处是这一类的媒介,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媒介。我们的情感渐渐地变成一种形式,它来源于我们的理性认识,而不是感受。我们的头脑还不错,心却渐渐麻木。当我们闻说陕北的贫困闭塞之时,就对路遥提出这样一个科学大胆的建议,为什么不把人们从黄土高坡迁徙出去?这话其实是刺伤了路遥的心,他呈现短暂的一怔,然后脸上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他说:这怎么可以?我们对这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了一枝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
  
    后来我们亲眼目睹了崖上的桃花,它总是孤零零的一棵,枝条疏朗,那点点粉红几乎要被汹涌澎湃的黄土颜色淹没。黄土上的天空是格外的蓝,似乎专为了照耀这黄土,使这荒凉更加触目惊心。我不明白在这样荒凉苍茫的土地上,为何能迸发出如此姣嫩的粉红桃花。它好像是抽空了生命中所有纯洁如处子的情感,用尽全力,开放了花朵。如果没有路遥的提示,我们不会注意到它,它从黄土与蓝天的浓郁背景上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而它是路遥眼中永远伤及心肺的景色。

    我们去到陕西的日子,还是作协里兴起“算命”热潮的日子。这一种热闹景象之下总有那么一股颓唐之气,这是一个令人深感茫然的年头。新时期文学走过最初的蓬勃的道路,来到前不见去路,后不见来路的叫人困惑的中途。我们以真挚单纯的情感为动力的文学的童年时期已经过去,我们有一种感情抽空,筋疲力尽的感觉。这又是一个八方来风的时期,世界文学艺术的各种潮流与思想扑面而来,干扰着我们的判断力,平添一股怀疑的空气。陕西作协的“算命”热潮,其实是这个时期整个文学的一个心灵景象。如陕西这样历史悠久,文明古老的地方,算命的方式形形种种,连“易经”这种高深的玄学,都为一般人所普遍掌握,令我们目不暇接。不得已我们也只得亮出两招。来与他们抵挡一阵。欠的算命方式带有洋务派的面目。据称来自弗洛依德,其实是一种心理测验。我们让被测算的对方迅速报出一只动物,然后报出由此动物所想起的形容词,报完一只动物,再报一只,一直报三只为止。我们说第一只动物的形容词是你对自己的描绘;第二只动物的则是别人对你的描绘;第三只却是实际上的你自己。我们看出路遥接受这测试是出于不使我们扫兴,带有捧场的意思。他脸上带着温和宽容的微笑,像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一一回答我们的提问,然后耐心地等待我们破译。当我们说到第三个动物的形容词其实意味着实际上的自己的时候,路遥不由“哦”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消失,眼神变得严肃了。我记得路遥第三个想到的动物是牛,他形容牛用了沉重、辛劳一类的字眼。这游戏中还有一个问题,涉及到对死亡的态度,我已经忘了路遥的回答。这时候我们谁也不曾想到,这个问题会真的降临到我们的面前。

  有一日,我们在当时的《延河》主编白描家,做着另一种算命的玩意儿。推门进来一个人,瘦长的个子,背着手,背微驼,他说:哟,来客人了?就走到我们跟前。他就是邹志安。他是作协院里众多“神算”中的“神算”。白描见他来,便谦恭地让出位置,让他来解释我们的命。我们的命是像拆字又像破译密码一样从一本书上抄写下来。邹志安是一副当然权威的样子,一字一句地描绘着我们的前程。算罢,他对我说:你的额头长得好,你的好运全在这额角上了。他又详细分析了一下这额角的位置,意思是如果失之分毫便差之千里。邹志安给我一个乡间知士的印象,他是那种含而不露的智慧,他心里一切明白如镜,面上却一派憨拙。第二天早晨,邹志安到招待所来敲我的门,说要请我们去吃羊肉泡馍。坐在小吃铺里,我们瞎聊天,问他:“您几岁了?”我们上海人问人岁数,无论对方长幼都问“几岁”,显得很不严格,也不规矩。听了我们的问题,邹志安并不作纠正,很恳切地说:“我三岁”。紧接着,我们又一次出语惊人,我们说:“您五十了吧?”他谦和地微笑说:“快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其实是六六届高中生,这年四十三岁。他说他当年去上海串连的情景,一下火车就生病送进医院,他至今还记得护士为他量体温时的那句上海话,模仿得惟妙惟肖:三十九度三!对上海的又一个深刻印象是面包。串连站发面包时,他用裤子扎了裤口去装,装了整整一裤子。他以调侃的口吻说这些,这场面有一种叫人难过的地方,即便是轻浮如我们也笑不出来。他的超过实际年龄的苍老也叫我们沉重,可那时候我们并没想到死亡会来临。吃完羊肉泡馍,他和我一同慢慢走回作协院子。他背着手,就像一个老农。这时太阳升起了,照进院子,照在他的脸上,他微微眯缝起双眼。这一个场景一直在我眼前,有一种无声无息的哀伤在冉冉升起。他走在被院墙隔成的阳光的格子里,有一点茫然似的。他与我道了别,又原地站了一会儿,才向他住的那幢楼走去。后来,当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我就老想起他站在院子的阳光方格里的情景,这给我一种竭尽全力的印象。是的,竭尽全力。

    我们临走的那天晚上,路遥发火了。那是在西影厂食堂里,莫伸请客,也算为我们辞行的意思。饭桌上,不知怎么说起某些前辈经历一生沉浮,到末了却还放不下名与利这两件东西,为他们深表遗憾。说到此时,桌上有一位朋友,指着路遥、莫伸和我这些所谓青年作家说道,你们先别说这些话,到时候,你们也会变成这样,这是自然规律,谁也过不去。我和莫伸听了这话,虽有异议却还能保持沉着应对的态度,不料路遥却陡地站了起来,说道:不,你说的不对,人和人不一样!那位朋友却坚执不移,连声说:就是这样的!路遥再一次对他说:人和人不一样。可他不听路遥说,路遥便去扯他的袖子,一定要他听,他说:人和人不一样,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这怎么一样?那朋友就是不听路遥的,只是说:走着瞧吧!这一回路遥是真的动怒了,他恨不能立刻就证明自己,可是语言显得那么乏力。这是我唯一一次听路遥大声说话,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一句类似戏言的假设为什么会伤了路遥的心,他竟会如此激动,而他那句“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的似乎有些辞不达意的辩白却叫我一直心痛着。在后来的日子,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路遥无法向人们证明这一点了。路遥无法从容走完人生,向人们证明这一点了。他还来不及老,便走了

    据说路遥和邹志安在病重时节都流过泪,表示出不甘心的意思,这真是叫人痛断肠了。他们都是在四十不惑的日子里辞世,远没抵达知天命的年岁。不惑其实是最叫人痛惜的,一切都已明澈如水,什么都骗不了他们。是他们智慧最清明的时候,是他们生命力最富理性的时候,他们正走向通达最深哲理的路途中,走过去,便是真谛。而他们却中途夭折,这带有一种强夺的意味,一种生剥活扯的意味。

    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行走在黄土沟壑,就像行走在地的裂缝,崖上的桃花在遥远的天空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遥的心是如何地被激荡了。我想他其实从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上,用他的心血。我想用文学这两个字去命名他的劳动是太过轻佻了,那其实是如同“人生”一样艰辛的跋涉。据说,邹志安在临终的日子里,曾经说过,文学这东西对于我,已经是个怪物了。我想他这话实在说得对极了,也伤心极了,这句话其实道出了文学的虚假的真谛。人生是这样沉重压顶,白纸黑字算得上什么?路遥和邹志安相继去世,给文学染上一层哀绝之色。生命就像是一场阻击战,先是祖一辈的倒下,然后是父一辈倒下,现在兄长一辈的也开始倒下了。我们越来越失去掩护,面对着自然残酷的真相。有人已经呕尽心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做游戏?其实这世界原是由荒瘠的黄土凝成,绿地只是表面的装饰。这个世界上装饰是越来越多,将真相深深掩盖。其实,破开绿地,底下是黄土;风刮起黄土,底下还是黄土,路遥,我们都是黄土的孩子。

                                                      1993年3月27日上海
高龄儿童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5 11: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路遥与贾平凹




路遥与柏杨




路遥与莫言

高龄儿童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5 11:30 |显示全部楼层

《路遥身后被遗忘的母亲》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路遥逝后,和他的夫人林达做过同学的邢仪拎着画布和油画箱,奔赴黄土高原那个在通信地址上叫作延川县黑龙关乡刘侯家屹崂行政村郭家沟自然村的小山沟探访路遥的养母。半个月后,她返回北京,带回三幅画,一沓速写,还有一本记录着她的行踪和感受的日记。  
她请笔者看了她的画,也看了她的日记,然后问:“你能体味老人在路遥去世后那令人心颤的生存况味吗?”
  
下文摘自《英才》1998年6月号,白描文。
  
邢仪赶往老人家这天正逢集,川道里的土路上不断走来三三两两的行人和坐满婆姨女子的毛驴车。陪同邢仪的县文化馆干部冯山云突然跳下自行车,说刚刚照面过去的那辆毛驴车上好像坐着路遥他妈。两人掉头追上去,果然老人在车上。老人怀里抱着一只篮子,听人喊她,待看清眼前的人,急急从毛驴车上爬下来,掩藏不住满心欢喜地对邢仪说:“七八天前县上就有人捎话说你要来,这阵可来了,走,回喀!”
  
邢仪随老人回到家中。家中三孔土窑,是几十年前掏掘的,岁月的风雨早已使土窑破败不堪:没有院墙,窑内窑外的泥皮大片驳落,从来就没有刷过油漆的门窗更显粗糙破旧,不知是哪个年节贴在窑门上的对联,残片仅存,字隐色褪。老人怕孤独,一孔窑洞里招了一户远门亲戚住着,好赖算是个伴儿,一孔窑洞堆放杂物,一孔窑洞留给自己住。与老人为伴的还有家中饲养的十只鸡。
  
老人知道邢仪是来为她画像的,告诉邢仪,儿子去世后,时不时有些不相识的人来看她,有的说是记者,问这问那,有的给她照相,还有的扛着机器说是要给她录电视,前阵子县上的人还领来一个日本人,让她摆了很多姿势,甚至让她比划着做出担水的样子,照了很多相拿回日本去了。对于这些来到这个土窑洞里的人,老人都怀有一种感激和欠亏的心情,对邢仪同样如此,说她老了老了还要害人为她惦挂操心。
 
 老人是路遥的养母,也是亲伯母。17岁上,她的家里收下60元彩礼,将她嫁给了清涧县石嘴驿王家堡一户王姓人家。王家兄弟二人,她嫁的是老大,两年后,老二也用毛驴驮回了新媳妇。老二讨回的这媳妇,比大媳妇的身价可高多了,彩礼一万块,尽管当时使用的货币比两年前贬值了许多,可也是大媳妇的彩礼翻多少个跟头也追不上的。对此,大媳妇心里没有半点不平,而且这老二媳妇是她一手操办娶进门的,人家模样俊,身架好,心灵手巧,哪样都比她强,彩礼不超过她就冤了人家。她的心里顺顺溜溜,兄弟妯娌和睦相处。命运也是个怪东西,从开始到后来,在王家两媳妇之间,它似乎更青睐老二窑里那个后进门的女人。这女人很快就为王家添丁续口,头胎就是个儿子,后来又生下四男三女,而老大窑里的女人生倒是生了三个娃娃,然而不是“四六风”就是一些说不清的怪病早早就夺去了娃娃的命,一个也没有抓养活。
  
路遥是在幼年时过继到伯父门下的。路遥在兄弟姊妹中是老大,懂事早,长得也壮实,将他过继给伯父撑起王家另一爿门户最为合适。
  
那一年路遥7岁,父母给起的大名叫王卫国。
  
有了儿子,王家老大两口心里踏实下来。儿子就是他们未来的指靠,是他们在世上过日子的盼头。他们喜爱这个儿子,家里光景过不到人前,不像样儿,但破衣烂衫,总想让儿子穿得暖一点,粗糠野菜,总想让儿子吃得饱一点。在遭饥荒的年月,儿子饿得面黄肌瘦,母亲硬是拉下脸面撑起腰杆走出门去,讨饭都要为儿子讨回一口食来。年幼的儿子似乎从一开始就明白了他在这个家庭里处于什么角色和要承担什么责任,拦羊、扒草、背粪、掏地,嫩弱的肩膀和双手早早就在劳动中打磨,而且身上有种倔强、不示弱、不服输的劲头,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极强的自尊心。
 
 村里的学校又到了招收学生的时候,不少孩子背上书包,路遥羡慕他们,但一贫如洗的家庭哪能拿出钱来给他报名、给他买笔买纸买课本?更何况他还承担着家里好多活儿。他把热烘烘在心里拱动的愿望强压住,没有向父母亲张口。一天早晨,母亲却把他从炕上叫起,在他脖子上挂上一个书包,轻声说:“上学去吧!”
  
那一刻,路遥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
 
 陕北山沟里的娃娃上学,识几个字就行了,谁也没指望娃娃喝几滴墨水就能成龙变虎。村里的学校只有初小,也就是一年级至四年级,五六年级属于高小,只有县城才有。迈进高小的门槛不容易,但路遥却考上了。随后的问题是,他的家庭有没有能力送他去县城读书?
  
父母亲没有犹豫,儿子坐进县城的教室里了。
  
儿子是背干粮上学的。
  
高小毕业,路遥在不到20%的录取率中考取了初中,这是1963年。三年饥荒灾害拖留下来的长长阴影,仍笼罩着陕北高原。能否再把他送进中学校门,能否再供这个已长成半大小伙子、在生产队差不多已顶得上一个劳力的儿子继续读书,是父母亲面临的又一次抉择。他们再次艰难而明智地作出了后来令他们感到无限欣慰的决定。当他们把儿子送进县城中学大门的时候,实际上已为儿子的人生作出了另一种选择——那个大门连通着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
  
老人和邢仪自然要谈到林达,婆婆对这位儿媳妇至今怀有一种感念的心情。老人对邢仪说,儿子上大学前靠家里,上大学后靠的是林达,林达是北京人,家里境况好,在经济上给了儿子很多接济,就连背到学校里去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达给准备的。没有林达,儿子在延安城里念书,肯定要受苦。儿子生前两人闹矛盾,后来有人在她面前对林达说长道短,她不愿往耳朵里听。老人对邢仪说:“林达棒价。”“棒价”是陕北土话,意思是不错、挺好。老人还感叹地说,前阵子,林达从北京还托人给她捎来八百块钱,“人嘛,还贪求啥哩,人家的好处咱要记住。”
  
儿子从生病到去世,没有人告知过她。
  
当村里那个小女子在那个傍黑天跌跌撞撞奔到她面前,转颜失色地说:“婆,婆,我路遥叔殁了!电视上刚报的!”她根本不相信。怎么可能?儿子好好的咋就能殁了呢?谁也没给她说过儿子有啥病症呀!她巴望是小女子听错了,可小女子却说没听错,电视上还有路遥叔的像,她顿时觉得像天塌地陷一般,两眼一黑,栽倒在炕上。
  
路遥大学毕业到西安工作后,被事业所累,回家次数并不多,有时回陕北深入生活,抽身回家看看,也是来去匆匆。问老人生活得怎么样,老人总回答说好。路遥在家呆的时间最长一次,是和吴天明一块在延川拍电影《人生》,在家住了20多天。那20多天是路遥父母老两口心里最快活、脸上最风光的日子……路遥生前最后一次回家,是在他去世半年前,母亲没有从他身上看出任何毛病,还是那么喜欢家乡的口味,还是那么喜欢她做的饭,那一顿洋芋馇馇豆钱钱饭,他吃了那么多,吃得直打饱嗝。
 
 兴奋的母亲不知道这是她与儿子的诀别!
  
路遥病倒后,有关单位通知了他的几个弟弟。在他病重期间,五弟从清涧老家赶来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弟弟们也许是不愿让家中老人感情受煎熬,也许是认为他们起不了什么作用,路遥病情不断恶化的情况,他们并没有告诉陕北的老人。路遥去世,治丧委员会决定接陕北老人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最终不知何故老人没有接来,现在清楚的是,弟弟们仅仅通知了清涧老家的父母,而延川的老母对于一切竟毫不知晓——这位可怜的母亲被人遗忘了。
  
路遥去世后,延川老母的命运和生活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关心,陕西作协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除一次性抚恤金外,每月定期还给老人以经济补助,有时还派人去陕北看望老人。西安一家杂志社向社会发起募捐活动,募集到资金15000元。考虑到老人家庭中的实际情况,这些钱没有全部交到老人手里,而是由县民政局设账管理,并规定了严格的领取办法。原则上,募集到的钱作为基金存了起来,以利息补贴老人生活所需,这笔利息加上作协的补助,老人每月可以领到250元。这250元钱,除老人外,任何人都不能代领,而家中如遇急需花钱的事情,必须由乡上出具证明,县民政局和银行共同研究,才能在固定的生活费之外列支,这钱同样必须亲手交与老人。
  
一笔数目并不大的钱,却让人煞费苦心!
  
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为了保护老人的利益呢?
  
路遥去世三周年的时候,延安人把路遥的骨灰接回陕北,隆重地安葬在延安大学校园内的文汇山上。母校骄傲地送出了自己的优秀学子,最终又深情地迎回了自己的学子。而那位曾同样将儿子送出门的母亲,却只能背依那棵老槐,永远无望地守望。
  

在她75年的生命岁月中,至今,她尚未去过延安。
高龄儿童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5 11: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正式开谈,热烈邀请大家来畅所欲言,关于路遥,关于他的平凡世界,他的短暂人生。

记得一篇评论,其中谈到了《平凡的世界》一书,特别是孙少平这个角色对农村青年起到的鼓舞作用,让他们对人生燃起了热情。

过去听一位老三届的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他们那一代人,现在觉得当年的人都幼稚,但当时人们都觉得那才是人的一生。
高龄儿童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5 11:44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一篇,关于《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孙少平是本书的主人公,全书的主线就是围绕他的个人奋斗以及和田晓霞之间身份悬殊的爱情展开的。像孙少平那样的打工生活在现在的民工队伍里是常见的事情,即使他喜欢读书,有不同于普通人的思想,也没什么可惊讶的。倒是他和田晓霞之间的爱情,从不知不觉中开始,到以一场以外结束,其间掺杂了很多感人的情节描写。横在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身份差别,一个是农村的贫苦农民,一个是县委副书记(后来又升为省委副书记)的女儿。这种在当时(现在依然如此)不合‘门当户对’观念的事情,可是个大难题,但居然很少被他们二人考虑到,田晓霞甚至于都没想过这些事情!如果说这是一场柏拉图式的爱情,又缺乏令人信服的理由。在一部严肃文学作品中采用不符实际的超现实主义描写,或许这也是《平凡的世界》一书虽然广受读者和评论界欢迎,但却得不到学术界认可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描写,少平和晓霞之间的爱情,令人感动的同时,也颇令人感到困惑。就好比参加会议,拿着会议组织者当作纪念品发放的人手一个的LV钱包,高兴的同时,心里也不由嘀咕:“这玩意能是真的么?”

          身份问题也出现在孙少安和田润叶之间,孙少安是孙少平的哥哥,也是个普通农民;田润叶是田晓霞的堂姐,是县城小学教师。润叶是在遇到追求者并被亲属‘围堵’撮合,形势所迫之下,才冲破头脑中的门第束缚,忆起了儿时的玩伴孙少安,并决心和少安正式表态。阴差阳错的是,润叶和少安的几次见面,都没有将事情挑明。就在润叶顶住压力,准备不顾一切也要和少安一起生活的时候,同样面临现实压力的少安却在家人的安排下,去山西领回来一个媳妇!此前润叶思念少安展现的女性柔情,关照少平展现的善良贤惠,坚决不为求婚者和亲戚劝说所动展现出的坚毅果敢,在这一刻全都失去了意义。少安的突然结婚,使得润叶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倒塌。打击是显而易见的,这个弱女子顿时瘦了下来,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此前所憧憬的和少安冲破世俗观念生活在一起的美好愿望,此时更像是一根针扎在心里,一阵阵的痛。。。甚至一度感到人生走到了尽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此时润叶内心的真实写照。

         爱情不能以轰轰烈烈或者平凡无奇来分高下,关键在于作者对爱情的主题是否做出了适当的处理。从这个角度讲,和田晓霞落水丧生后孙少平的痛苦相比,润叶的痛苦描写得更加真实可信。先前的叙述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即使硬汉看到这儿,内也会为之怦然心动。润叶的不幸遭遇,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同情心,我认为这是本书最为感人的一幕。

文/背心
高龄儿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9-5-15 11: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1234567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1234567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先说难听的,大家不要用板砖拍我
贾平凹创作用的是才气。我觉得路遥才气不够,创作耗掉的是生命。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Tiger_Karen + 5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5-15 11: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zm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m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y12345678 于 2009-5-15 10:45 发表
先说难听的,大家不要用板砖拍我
贾平凹创作用的是才气。我觉得路遥才气不够,创作耗掉的是生命。

that's exactly right!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Tiger_Karen + 3 多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有钱的捧个钱场 没钱的捧个人场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5 11: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欢迎各种声音,不会被拍哈。
俺自己不是路遥的粉丝,
但是用生命写作的人当代文坛似乎绝迹了。

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与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举行新版《平凡的世界》出版座谈会上,白烨表示,现在有很多的长篇小说,我觉得是血跟泪水;而路遥这个是真正的心血之作,甚至是拿他生命换来的。
高龄儿童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5 11: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zmzhu 于 2009-5-15 10:49 发表

that's exactly right!


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
高龄儿童

发表于 2009-5-15 11: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1234567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1234567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Tiger_Karen 于 2009-5-15 10:55 发表


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


现代人们的观念转变了,“life is short, seize the day!"
我们尊敬他,但是也承认观点的不同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9-5-15 11:5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om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om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路要不适合现代社会!~点评完毕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7 收起 理由
Tiger_Karen + 4 多谢参与
edith921 + 3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9-5-15 12: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iger_Ka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ger_Ka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咱们还是回到小说中吧,俺先说说,《平凡的世界》是俺最在看的一部中国作家的长篇小说,那会儿还上高中,当时觉得文章通俗易懂,文风平时,情节也算平常。成功之处一是生动地反映了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和县城的普通人生活,二是成功塑造了一些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当时俺对小说里主人公的爱情动向关注,要远超越我对作者本人的兴趣。

现在总结回忆发现,在和孙少平有过儿女之情的人中,郝红梅,田晓霞,惠英嫂,金秀等人,我仔细揣摩了几遍,在层次上和孙少平最为接近,不会给孙少平产生思想上的压力,不需要小心谨慎就能产生爱情的,还就属惠英嫂。郝红梅有小资情调,普通人的生活难以满足她;田晓霞给孙少平的压力太大,让孙少平无法放松下来,这种生活难以持续太久;金秀和少平有代沟;惠英嫂是最适合的人选,双方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都能获得对方的爱情。

看来所谓找合适的,门当户对还是客观必要的。
高龄儿童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09-5-15 12: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且听风吟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且听风吟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路遥的世界观,跟小说的结局落处,不谋而合。。。没法深说,不敢苟同。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Tiger_Karen + 4 多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09-5-15 12: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且听风吟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且听风吟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承认,我当年看着路遥就想念赵树理,语言上,剧情上,方方面面上

发表于 2009-5-15 12: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凡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凡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是去年听的mp3,李野默演播的,很喜欢看这种普通人在不同时代的生活经历。
准备开始下载 电影
地址在 http://www.verycd.com/topics/200855/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Tiger_Karen + 4 多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09-5-15 13: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且听风吟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且听风吟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想起来我妈对他的评价,就是农村那点事。我妈是久居城市的作家。

发表于 2009-5-15 13: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at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at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凡戈 于 2009-5-15 11:58 发表
我是去年听的mp3,李野默演播的,很喜欢看这种普通人在不同时代的生活经历。
准备开始下载 电影
地址在 http://www.verycd.com/topics/200855/


书,MP3,电视剧都看过听过了,建议电视剧就免了,实在拍得不咋样。
N年前就说要重拍电视剧的,至今没有下文。很是期待。
平凡的世界应该是所有小说作品中第一部描写民工生活的吧。
小说反映的主人公的爱情太过完美,少安和县委书记侄女恋爱,少平和兰香都和委省大领导的儿女恋爱,太过理想化了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Tiger_Karen + 8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5-15 13: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1234567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1234567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kate 于 2009-5-15 12:08 发表


书,MP3,电视剧都看过听过了,建议电视剧就免了,实在拍得不咋样。
N年前就说要重拍电视剧的,至今没有下文。很是期待。
平凡的世界应该是所有小说作品中第一部描写民工生活的吧。
小说反映的主人公的爱情太 ...

小说那个时代的氛围,还不是太离谱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09-5-15 13: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且听风吟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且听风吟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kate 于 2009-5-15 12:08 发表


书,MP3,电视剧都看过听过了,建议电视剧就免了,实在拍得不咋样。
N年前就说要重拍电视剧的,至今没有下文。很是期待。
平凡的世界应该是所有小说作品中第一部描写民工生活的吧。
小说反映的主人公的爱情太 ...

有样板戏的痕迹,是这意思吗
签名被屏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