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匿名
|

匿名 发表于 2017-10-22 09:59
孤独深处的酒 2010-12-19 01:30 | (分类:默认分类)
“人无法为自己再生,要为别人才行
在这样莫名其妙的世界
一个人独自活下去到底又有什么意义?”
——村上春树《1Q84 BOOK3》
年底我又来了香港。
前后又是半个月时光,零星、繁琐,支离破碎。
港岛的气氛还是湿润的,尽管我的偷情般地闲庭信步,于脚步匆匆的人流中总是不合时宜的;而远离北方那座城池,于心也多了些难言的舒服。
【圣诞】
圣诞的气氛从IFC中庭直扑眼帘。去年的黄金大飞艇,换作了今年的木偶主题,依然喜悦而安详。
偶然在街中看到着大红色圣诞服的人旁若无人的穿过马路人流,那一抹红色,像是童话在现实中游走。
【桥底辣蟹】
我在那座干冷、嘈杂和压抑的北方之城,念叨了一整年想念了一整年的餐。
去了两次。这次被人提点,配着白粥喝,妙极。
来时还纠结究竟哪家更为正宗,其实便也无所谓了:白粥配炒料,就已经足把我安抚了。
不过安抚期究竟也只有一两周那么久。过后,便又是不安分的馋起来。
然后馋就变成了想念,想念累积成絮叨。
【酒店】
终究应该感谢这个雇主给我的机会,这两年来住遍了Four Seasons, Conrad, Shangri-la, Grand Hyatt,除了Mandrin。
Four Seasons的关键词是宽敞、明亮,尤其是lobby的休息区,更是上流驻足的场所。我在这里见过特首、知名企业家头头们。房间近海全景的落地窗和大办公桌,更让人感觉像是投行MD的办公室配了张床。高级有余,而底蕴不足,缺乏亲切感。又去了一次【菊稻】,还是很贵,但很好吃。你知道,一分价钱一分货,在米其林三星评级的餐厅里,还是让味觉去告诉逻辑吧。
其他三家酒店都是我喜欢的风格,古朴、雅静,而亲切。譬如Conrad床上的小熊,和Shangri-la每天开床后放在被子掀起一角的书签。
【书店】
我不大再像09年时那样,对铜锣湾的【人民公社】心存好奇和兴奋。取而代之的,是随心翻翻,不想工作,就很满足了。
今天和afa逛进【乐文】,买了几本书,有些其实不是新书,只为了感受台湾译版的调调——没有被阉割的中华文化,也许只能在那里得到一息尚存:
《未.来.的.自.由.中.国.在.民.间》刘.晓.波。 (其实我对观点早已无甚在意,翻书的时候突然觉得,无论观点如何,坚持信念的人,就足以给予尊重)
《切格瓦拉的日记画册》(我还是这么不靠谱,对么?)
《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和林徽因合力完成的经典著作)
《1Q84 BOOK3》(村上春树。台湾译版。大陆的简体版未出,看看台湾的翻译调调吧)
《目送》(龙应台1949书的纪录片版,很久没有看纪录片了...想到了复旦国定路上的【2046】小黑屋)
……
我在书店,看到了拿着书单前来的大陆人,他们也许保持着探寻真相和寻求思想自由的微薄努力。
也看到随性的香港本地的学生们。我很羡慕他们,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中,行程独立的意识和判断,以至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情——与早年被阉割、被粗暴植入的我们相比。
【为了忘却的纪念】
在颠簸的深夜,去了一次山顶,眺望熟睡的城市,静谧而安详。
更深的夜里,去了海港城的星光大道,搅动的维多利亚海水,翻滚出海腥的味道,弥漫在午夜的寂寥中。
上市庆功宴醉了酒,吐了,头疼难忍。
那些关心和温存,我不知会消散,还是沉淀。
孤独像无边的海。思念像搜无法抛锚的船,总是悄无声息,穿梭其中,起起落落,若隐若现。
是为记,写在2010年边上。
较旧一篇:你们还好么 阅读(37)| 评论(5)| 分享(1) 评论 | 分享| 喜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