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胖最近的Lunch Box (2009-7-24) edith921 · 冰皮月饼 (2010-9-23) 高寿财
· 七个仙女的故事(更新) (2008-12-18) 仰望星空 · 蝈蝈厨房之---荆楚名吃---蓑衣丸子(珍珠丸子) (2010-10-13) t_guoguo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huang89

[病友交流] 国内医生 VS 国外医生 哪个医术好?就不讨论医德了。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5-12 21:1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ughway 发表于 2017-5-12 20:09
好象李开复写过文章叫国人去国外治病的。

《财经》封面报道|中国病人海外求生记

时间: 2017年4月17日  浏览:97次  来自:盛诺一家 返回上页

海外就医的绝大多数是癌症患者。这群人的共同特征是:强烈的求生欲望,对更好医疗的追求,以及能够负担昂贵医疗费用的富裕家境。
作者:《财经》记者 贺涛/文 王小/编辑

2017-04-15 12:16



海外医疗毕竟是少数癌症患者的福祉,如何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如何让全球医疗、医药资源共享,还有许多事可做







对于生的依恋,让一部分富裕的癌症患者选择了海外就医之路。



61岁的邓和(化名),在两年前因连续多日咳嗽、胸闷去医院,按肺炎治疗一个月后,不见好,声音也变得嘶哑,医生这时候考虑可疑肺癌,建议他做病理检查。



经过几次活检,还没有穿刺到肿瘤细胞,医生不能完全确诊。等待“宣判”的过程中,邓和焦虑担心,十分痛苦。最终得到了病理诊断:肺腺癌,伴淋巴结转移、肾上腺转移,属于四期肺癌,预后非常不乐观。



随后的一次化疗的痛苦经历和就诊过程中遭遇的各种不顺,让邓和与妻子动了去美国就医的念头。



像邓和这样,选择去海外就医的中国患者逐渐增多。一家海外就医中介机构介绍,它的客户大部分都在国内看过四家以上的医院。癌症患者的就医路径通常是在属地医院发现患病;继而到省城或市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或治疗;再到一线城市的著名肿瘤医院。到海外看病,是国内患者求医所能触及的最高峰。



海外就医的绝大多数是癌症患者。这群人的共同特征是:强烈的求生欲望,对更好医疗的追求,以及能够负担昂贵医疗费用的富裕家境。

治疗中的信任和关怀
通过一家中介机构,邓和去往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就诊,这是美国最好的癌症研究和治疗机构之一。



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他接受了详细的检查,重新进行了病理评估和基因检测。他的主诊医生判断,声音嘶哑是肿瘤侵袭喉返神经造成的,接下来可能会影响饮水和进食,容易造成呛咳,强烈建议耳鼻喉专家进入治疗团队。



邓和的CT复查结果显示,病灶略微缩小,说明国内的治疗已经起效。主诊医生决定继续同样的化疗方案。但与国内不同的是医生还建议在化疗期间口服叶酸,以减轻副作用,并详细指导他饮水和进食的方式,避免出现呛咳。



国内一些著名的三甲医院治疗癌症的临床水平不比国外差,甚至在个别领域超越国外同行,如肿瘤切除手术。



“癌症患者数量庞大,大医院的医生有更多诊疗机会,能积累临床经验。”新里程医院集团CEO林杨林对《财经》记者说。

这样的资质,却比不上美国医护人员所做的那些细节来得贴心。这也正是众多患者在国内就医的直接印象,国内医生在诊断治疗中的精准化程度不够,轻者导致患者就医体验不好,重者有可能影响到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



王宪也先后在中美两国治疗肺癌。在国内时,他和家人带着厚厚的病例和影像资料,在医院的内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之间来回奔波,每位医生留给他的交流时间不足5分钟,即便对医疗方案的解释,也仅几分钟,这让他很不踏实。



最终,王宪选择到美国就医,门诊看病时间长达1个半小时,一半时间是医生在阐述疾病治疗方案,另一半的时间医生让王宪自由提问。



癌症这样的重大疾病危及生命,中国的医患交流时间少得可怜。从看病历、问诊、诊断、提供治疗方案这一套程序,区区几分钟。



“中国的肿瘤科医生是世界上最忙的,他们连吃饭和上洗手间的时间都很紧张,无法像美国同行那样做到精细。”盛诺一家董事长蔡强告诉《财经》记者。



罹患胰腺癌的吴寒,曾深深恐惧化疗。化疗药物摧毁癌细胞的同时,大量正常细胞也会被一起消灭,患者身体的正常运转受到干扰,会出现恶心呕吐、没有食欲、手脚麻木,以及头发脱落等不良反应。



然而,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吴寒的主诊医生告诉她,会根据她的年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同时耐心地向她介绍化疗方案中各种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还给她应用多种药物来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这样一来被国内患者视为“生不如死”的化疗,对吴寒的正常生活几乎没多大影响。



化疗在美国的门诊就能做,接受化疗的患者往往不会有太大的不良反应。很多美国患者在化疗后,直接开车去上班。



邓和的主诊医生也详细询问了他的情况,以使治疗过程舒适,最大限度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在美国进行四个周期的化疗后,邓和的影像复查结果显示,肺部的肿瘤大为缩小,而肾上腺上的肿瘤没有变化。主诊医生对国内肾上腺转移的诊断产生了怀疑,让邓和重新做肾上腺穿刺,活检证实为良性结节,并非肾上腺转移癌。



据此,主诊医生调整后续治疗方案,采用单药化疗,并同步对肺部放疗。这意味着邓和的肿瘤分期其实更早,相应地,预后结果也会更好。



最令患者焦虑的是,国内医生一般简单说明治疗方案,然后等患者自己来作决定。而医生和癌症患者共同对治疗方案作出决策,这在欧美是医疗的常态。



医生会详细告知癌症患者治疗方案的疗效、益处以及风险,而患者可以向医生倾诉自己对病症和相关风险的看法、疑虑,乃至个人的价值观、经济状况、家庭职业等社会背景。最后,在医生的引导下,医患共同对医疗过程中的诊治问题加以解决。显然,这样的治疗环节更为合理。



在癌症医疗决策上,美国医院还有一个制度,就是多学科会诊评估。其核心是癌症的治疗完全以患者为中心,由多学科的专家根据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全面的治疗方案。



邓和深感多学科会诊的好处,一个由肿瘤医生、外科医生、放疗医生、基因专家、营养专家等组成的医疗团队围绕着他。根据他的病情,进行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而且随着治疗进展,多学科专家还会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决定继续还是调整方案。



国内有医院在尝试癌症患者的多学科会诊,但在林杨林看来,癌症患者数量过于庞大,且都往三甲医院聚集,优质医疗资源太紧张,使国内一些医院的多学科会诊心有余而力不足。

降低海外医疗门槛
并不是每个有经济能力的患者都能获得去美国看病的机会,有时在预约时就会被拒绝,当美国医生看到发送来的患者病例,认同国内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时,会建议他们不要去美国。



这是因为美国医院遵循患者受益原则,毕竟中美之间13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不一定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像邓和这样到美国看病的患者,会经历两个过程,评估阶段和治疗阶段。在评估阶段,与一个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做交流和检查,包括病理检查和基因检测,然后专家团队制定一个确切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是对病人最有价值的阶段。”蔡强说,通常这一阶段需要两周的时间,花费约10万元人民币,很多患者是可以接受的。



之后,美国医生会和患者沟通,如果治疗方案在中国完全可以实施,通常建议患者回到国内进行治疗,这样除亲属陪护方便,医保还可以报销一部分,以减轻负担。



只选择去海外进行病情评估和会诊,这相当于患者既享受到海外医疗的部分好处,花费也不高。不过,患者的体验感可能降低。



但对从事海外医疗的主流中介体系而言,这是扩大目标客户群体的一个机会,可以解决当下业内“讲故事的成分,远远大于实际去海外看病的人数”的症结。



“很多知名的跨境医疗机构每年的客户人数都是以百为单位,一些小的机构甚至是个位数。”林杨林说。



根据盛诺一家的统计,国内赴美重症治疗的患者,2012年-2015年间,从不足1000人增长至约3000人,2016年估计突破5000人。癌症患者平均的治疗费用为100万-150万元。



通过互联网或者地推来挖掘客户,难度很大,需要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并让客户产生信任。毕竟对客户来说,不仅花费不菲,且生死攸关。



在林杨林看来,除了让患者走出去,开发远程视频会诊方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既降低费用,也免去患者舟车劳顿。然而,全球医生远程会诊这事,不是中介机构能够开展的,中介只能提供咨询服务,无法进行具有诊断意义的远程会诊,想做这事,还得依托于国内的医院积极参与进来。

新药决定生死距离
抗癌新药滞后,也是部分癌症患者选择海外就医的原动力。



绝大多数抗癌新药都是欧美制药公司研发的,由于监管等因素,这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往往滞后数年。



国外抗癌新药进入中国大陆前,需要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审批,要在国内重新做临床试验,这样一来,抗癌新药进入大陆的时间,往往比香港和澳门还要晚四五年。



这段滞后的时间就是生与死的距离。如肺癌第三代靶向药在欧美已经上市一年多,大陆地区还是第一代靶向药雄踞市场。

大多数情况下,患者使用某种靶向药物一段时间后,体内的癌细胞会产生耐药性,使疗效明显下降,这时就要考虑换药了,市场上如果仅有一代药,意味着产生耐药性的患者无药可医。



前列腺癌,是全球范围内男性中第二位最常见的癌症,在中国男性发病率中排名第六位。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泽珂,2016年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此前,不少病人只能辗转去海外或者香港的药房购买。



有些药物在欧美价格高昂,免疫治疗药物更是非常昂贵,每年的药费在15万美元以上,于是一些中国患者另辟蹊径,不惜去印度购买便宜的仿制药,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被医学界看好的癌症免疫疗法CAR-T,未来一旦上市,花费会更高,绝大多数患者家庭根本难以企及。



长期聚焦癌症话题的科普作家李治中认为,如何把有效的疗法,以普通家庭能承担的方式带给中国的患者,是个难题。

让全球医疗、医药资源共享,还有许多事可做。先行者邓和已从中受益,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只需要定期复查,预防癌症复发。



《财经》记者 贺涛/文 王小/编



原文链接:http://www.caijingmobile.com/det ... mp;isappinstalled=1



盛诺一家,是国内最早开创出国看病服务的专业机构,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海外医疗服务品牌,盛诺一家先后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最佳医院排名中综合排名前三的梅奥诊所、克利夫兰医学中心、麻省总医院、癌症专科排名第一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全美最佳儿童医院排名中综合排名第一的波士顿儿童医院,以及英国治疗癌症首屈一指的英国皇家马斯登癌症中心、亚洲治疗癌症权威的日本癌研有明医院等20多家权威医院建立了官方合作关系,将为中国患者匹配最好、最适合的世界顶级医疗资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5-12 21: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猫儿不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猫儿不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说说我父母移民澳洲的真实故事
https://www.oursteps.com.au/bbs/archiver/?tid-1002778.html

以上是网友青岛姐姐描述的真实故事:她父亲临来澳洲之前在青岛后来在北京协和等医院被诊断为胰腺癌不治之症,而来到阿德莱德之后医生改诊为一种罕见的,只见于亚洲人的良性疾病。。。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5 收起 理由
sherply1024 + 3 感谢分享
KaTharina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5-12 21: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vy.xiaoyez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vy.xiaoyez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不要总拿这里的GP 跟国内三甲医院的专家比好吧

发表于 2017-5-12 21: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猫儿不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猫儿不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uigua 发表于 2017-5-12 20:15
《财经》封面报道|中国病人海外求生记

时间: 2017年4月17日  浏览:97次  来自:盛诺一家 返回上页

有没有统计,国内土豪,除了钱多,是否癌症也多?

发表于 2017-5-12 21: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aThar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aThar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uang89 发表于 2017-5-12 18:02
那就不明白了。国内医生还来咱们土澳进修干什么啊?
怎么不是美加英澳医生去大上海进修啊? ...

我的儿科医生每年去国内,他介绍医生来澳洲学习访问,他们都不来都要去美国。
他说国内医生水平不错

发表于 2017-5-12 21: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len2040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len2040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水平看各人,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医护人员的态度和病患的待遇是天壤之别 (有钱有权有熟人的除外)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5-12 21: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aiyud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aiyud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国内京沪等大医院的大夫见多识广,动手的机会多,就是治疗用药跟不上。土澳用第四代药啦,国内还在使第一代。

发表于 2017-5-12 21: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aThar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aThar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澳洲好的是,皮肤癌和换关节,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也是澳洲好吧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5-12 21: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KaTharina 发表于 2017-5-12 20:36
我的儿科医生每年去国内,他介绍医生来澳洲学习访问,他们都不来都要去美国。
他说国内医生水平不错 ...

全球医界也讲究门当户对,国内三甲著名医院与美国、德国、日本著名医院有长期对口交流合作关系,定期互派年轻医生去对方医院实习半年,尤其是       
约翰霍普金斯最热门,全球医生的圣殿,协和也接收美国麻理医学院的硕士来进修,协和博士是导师

发表于 2017-5-12 21:5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qishui32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qishui32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各有各的好,上海3甲医院的医生,水平都非常高。整合实力的话,应该是中国医生强。

发表于 2017-5-12 22:0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猫儿不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猫儿不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澳洲人拿了8块医学诺贝尔奖牌, 包括2005,2009 的

http://alldownunder.com/australian-aussies/nobel-prize.htm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5-12 22:0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mf990107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mf990107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3线以下城市,即使三甲,水平也不高。还得一二线的大医院的专家还好些

发表于 2017-5-12 22: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loodp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loodp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floodp 于 2017-5-12 21:38 编辑

朋友乳腺癌在国内手术几年后在澳洲复发,比较两国治疗过程的亲身经历,她说澳洲治疗比国内强太多,不是强在某一个点比如医生好,而是从术前到术后放化疗到放化疗以后的治疗各个环节都要强。她第二次复发时也是认为国内医生水平高曾动过回国治疗的念头,后来说幸亏在澳洲治了,才知道强太多。

发表于 2017-5-12 22: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牛哥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牛哥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那得同样的level比较

比如澳洲的普通specialist比较中国的同科医生,consultant比较同科的主任。。。

发表于 2017-5-12 22: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猫儿不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猫儿不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anqishui32 发表于 2017-5-12 20:54
各有各的好,上海3甲医院的医生,水平都非常高。整合实力的话,应该是中国医生强。 ...

我知道这样一件真人真事,因为我认识其中的澳洲GP :

30几岁K君近10年前由上海技术移民到墨尔本,临来前一年发现难于控制的高血压病,接着又发现几乎要开始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自然在上海看了一群顶尖的专家医生,后来带着4-5种药一大包来了。第一次见GP,医生马上怀疑他患有另一种病,要他马上做一个小便检查,结果几乎确诊这个病。2周后在公立医院做了手术,一大包药都扔了。K君说澳洲一个GP,打败上海一打专家医生 !

发表于 2017-5-12 22: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loodp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loodp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是这么理解的,医疗的水平不是只看医生水平,而是一个体系。单比医生个人技术,也许平均水平澳洲真地比国内逊色,但是不会逊色太多,毕竟长期以来specialist的资格遴选有自己一套标准保证选出来的医生不会太差,不要期望每个specialist都是国内大医院的顶级专家水平,这也不现实,再说在国内看病你也不见得看得上这些级别的专家。因为人口量的原因比国内大城市医生经验少一些在情理之中,但是这个差距不是质的区别。医生之外的其他环节,比如康复长期随诊跟踪病情同样很重要,缺了这一点,即使前期水平好的医生实施了好的治疗,后期如果跟不上的话,远期看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好效果,欧美医疗体系对病的全方位考虑完胜国内,所以综合看还是国外高一点点。

以上的认识也是来澳多年来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慢慢转变得来的看法,以前我也是认为国内完胜。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pptaotao + 3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5-12 23: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loodp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loodp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猫儿不笨 发表于 2017-5-12 21:42
我知道这样一件真人真事,因为我认识其中的澳洲GP :

30几岁K君近10年前由上海技术移民到墨尔本,临来前 ...

有这个可能,我完全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澳洲医生在科研上和跟踪最新医疗发展上花的精力比国内医生大,所以我认为常见病国内医生稳准狠,但是稍微不太常见的病,国内医生因为精力,医院管理或者英语水平等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更新自己,在这种病的诊断上跟国外比是落下风的。

发表于 2017-5-12 23: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gaox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gaox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uigua 发表于 2017-5-12 18:39
澳洲的gp相当于国内综合大医院里的总服务台的导医角色,或是社区小卫生站的全科医生(国内称之为“卫生员”) ...

国内的导医或者卫生员入职要求不需要本科毕业吧?不需要医学院进修五年毕业合格的要求吧?

发表于 2017-5-12 23: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猫儿不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猫儿不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floodp 发表于 2017-5-12 22:05
有这个可能,我完全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澳洲医生在科研上和跟踪最新医疗发展上花的精力比国内医生大 ...

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两个国家的最常见病啊,K君的上海专家医生的表现哪里说得上稳准狠呢?

发表于 2017-5-12 23: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loodp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loodp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猫儿不笨 发表于 2017-5-12 22:19
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两个国家的最常见病啊,K君的上海专家医生的表现哪里说得上稳准狠呢? ...

根源不是另一种病吗?所以国内专家自然而然地会往常见的糖尿病和高血压上靠,导致诊断不准。

发表于 2017-5-12 23:2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aThar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aThar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猫儿不笨 发表于 2017-5-12 21:42
我知道这样一件真人真事,因为我认识其中的澳洲GP :

30几岁K君近10年前由上海技术移民到墨尔本,临来前 ...

手艺应该国内强重复劳动 但科研创新等澳洲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5-12 23:2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gaox 发表于 2017-5-12 22:06
国内的导医或者卫生员入职要求不需要本科毕业吧?不需要医学院进修五年毕业合格的要求吧? ...

也就是说gp没有表现出与其学历相称的能力来

发表于 2017-5-12 23: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猫儿不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猫儿不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floodp 发表于 2017-5-12 22:21
根源不是另一种病吗?所以国内专家自然而然地会往常见的糖尿病和高血压上靠,导致诊断不准。 ...

哦,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其实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看得出没有GP的医疗系统的弊病,典型的是中国人先当GP,诊断出自己得病是属于哪个科的,再自己挑专家。专家就看他那个专行的病。加上现在中国风气不好,医生明知不是他的病人也要敲你一笔,耽误一下,再让你转诊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5-12 23: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猫儿不笨 发表于 2017-5-12 21:42
我知道这样一件真人真事,因为我认识其中的澳洲GP :

30几岁K君近10年前由上海技术移民到墨尔本,临来前 ...

也就是说gp擅长疑难杂症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5-12 23: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猫儿不笨 发表于 2017-5-12 22:29
哦,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其实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看得出没有GP的医疗系统的弊病,典型的是中国人先当GP ...

我还是喜欢没有GP的医疗体系----有病直接去大医院挂专业科室的号,免除gp环节,节约我时间

发表于 2017-5-12 23: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猫儿不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猫儿不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floodp 发表于 2017-5-12 21:57
我是这么理解的,医疗的水平不是只看医生水平,而是一个体系。单比医生个人技术,也许平均水平澳洲真地比国 ...

真的要讲平均水平,中国的应该比澳洲的低,不止一级
我们常听到的是上海北京的水平,没人提到占极大多数包括2,3,4线城市医院,县级医院的医生水平

中国的医生晋升制度是,工作了某个时间段之后的群体,90-100 自然晋升,只需写一篇本专业某个病的英文综述。所以我们常常见到足友求推荐“好的专科医生”

我认识现在是Monash Department of medicine 的一个T姓副教授,做了不少研究/发表文章,但他在20多年间考了10几次内科医生考试都没有pass,至今就还没有专科医生待遇,虽然照样做他的副教授

前不久还听到这里某医生53岁才修成正果,终于成为一眼科医生

澳洲医生还有强制性的“继续再教育”系统,作为开业执照的要求条件之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5-12 23: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u201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u201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个体VS群体

发表于 2017-5-12 23: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zuo_sams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uo_sams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很多骨外科医生去国内进修,亲耳听一个专家医生说的

发表于 2017-5-12 23: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猫儿不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猫儿不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uigua 发表于 2017-5-12 22:43
我还是喜欢没有GP的医疗体系----有病直接去大医院挂专业科室的号,免除gp环节,节约我时间 ...

几年前看到一份资料,在澳洲绝大部分的慢性病是由GP诊治,其中大多数可能从来不需要看专科医师,譬如高血压,糖尿病,忧郁症,大部分骨折和运动损伤,大部分皮肤癌。。。

澳洲的做法是把各个专科里的常见病,无需专家医生插手的多种病都对GP强化训练,使得GP完全称职医治这些病。不少中国来的像你这样的,GP也会送去看专家,但后来病人说,专家开的就是你原来开的药啊,慢慢的就明白了

发表于 2017-5-12 23: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zuo_sams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uo_sams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些医生去到天朝,见医生治疗粉粹性骨折不用开刀,用大脑加小脑一起想都没有想明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