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孩子的品格教育(交流贴),更新214楼,转帖看《射雕》,悟教育 (2013-4-1) Della · 孩子,我们是中国人。 (2009-7-20) 海水正蓝
· Smiley's Corner: 中西各式简易家常菜谱 (2017-7-16) Smiley · 一个人青藏渝八天 林芝拉萨西宁重庆 入职前最后的假期 (更新完毕) (2017-7-6) monica612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猎梦人

[人生百味] 关于“家族”的杂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30 21:1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aoqi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oqi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需要家族。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6-10-30 21:1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ac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ac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TT 发表于 2016-10-30 21:04
过去家族大了,再赶上经济发展社会流动,四散谋生,交通电讯不便,靠信件维持联系,关系很容易就淡了,下 ...

同意,本站不支持任何群是个很有效的联系方式。
甚至爸爸在南方的姑姑家都有加入

发表于 2016-10-30 21: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好为人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好为人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对于大多数来讲,生育都是本能。要让自己的基因传下去,占据资源,控制资源,不断繁衍。越是低级的生物越是如此。那些显赫家族的孩子多,也是为了自己的资源能够留在本家族内,不落旁人手里。
你说得不对

发表于 2016-10-30 21:4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entau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entau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谁不希望有哥几个,互相帮衬扶持。移民尤其是黄种人,在这白汤子里,很容易就被洗没色。当然你也不能发展壮大到变成大多数,看美国最近细分亚裔多么让人失望。真能在澳洲找到归属感?这不仅是第一代移民的问题,二三代也同样明显。后来人,也许最后就连中国话也不会说。可是谁管得了那么长远呢?传统早就支离破碎了,儿孙自有儿孙福,这老话听着不那么顺耳了,谁还会将就这个?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6-10-30 21: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猎梦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猎梦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牵黄擎苍 发表于 2016-10-30 20:44
第一代移民不大都靠自己生存下来的吗?和平时期,发达地区,一般不依靠家族也能活个凑合。 ...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讲

不可能有一个地方始终和平,也不可能有一个地方一直发达。
醒着做梦

发表于 2016-10-30 22: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iali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iali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很赞同,就是生养孩子都得敢早

祝楼主 多多努力 多养几个孩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17年度勋章 2018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16-10-30 22: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虞宅与美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虞宅与美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亲缘的好处显而易见,最起码省去了社交成本

2017年度勋章 2018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16-10-30 22: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虞宅与美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虞宅与美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不止是山东人闯关东,还有山西人“走西口”,两广人“下南洋”——树挪死,人挪活,是移民的最本质心理。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6-10-30 22: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猎梦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猎梦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虞宅与美丽 发表于 2016-10-30 22:49
不止是山东人闯关东,还有山西人“走西口”,两广人“下南洋”——树挪死,人挪活,是移民的最本质心理。 ...

移民了,扎下根了,下一步呢?

少生孩子多种树

人都是向往更好的生活环境

当然举族闯关东

现在东北是举家南迁

此一时彼一时啊
醒着做梦

发表于 2016-10-30 23: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村西大树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村西大树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觉得家族的“兴盛”,不是单纯地人口多寡的意义,而是需求、有效、有力的问题。血缘关系的确是人最原始的联系纽带,当面临战乱、经济困难和陌生险恶的生存环境时,家族就成了人们抱团取暖的第一选择。

当社会安定、社会服务周到细致、市场经济发达的时候,家族的概念就褪色、甚至变得多余了。

理论上是这样讲,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当家族中的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与另一部人差距太大的时候,如果继续想绑在一起绝对是不可能的。一个极端的例子就像本论坛里被吐槽了一万遍的凤凰男。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猎梦人 + 3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6-10-30 23: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猎梦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猎梦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村西大树 发表于 2016-10-30 23:03
我觉得家族的“兴盛”,不是单纯地人口多寡的意义,而是需求、有效、有力的问题。血缘关系的确是人最原始的 ...

你的一些看法和我想的一样。

就像我贴子里举的例子里面提及的,有看过一些女网友打算至少生两个孩子,也是考虑将来有什么事情互相有个照应。我在论坛上看过有几位网友人生遭遇重大变故,由于是独子或者一个人在这里,剩下老人孩子确实挺艰难。所以我想她们这种想法应该是比较有远见的。

但如果平常没有什么事情的话,我想家族是有两面性的:
一方面可以体会到大家庭的亲情温暖;
另一方面家庭个体不同的生活条件,状态,会有一些攀比之类的现象发生。

醒着做梦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6-10-30 23: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村西大树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村西大树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村西大树 于 2016-10-30 23:35 编辑
猎梦人 发表于 2016-10-30 23:07
你的一些看法和我想的一样。

就像我贴子里举的例子里面提及的,有看过一些女网友打算至少生两个孩子,也 ...


两个捆绑在一起但生活方式不同的家庭所面临的不仅是攀比,甚至会成为彼此的负担。比如当一方生活中遭遇困境,人们自然会比较从哪里获得帮助的成本,如果从自己的兄弟那里得到的比从政府和社区得到帮助还要昂贵,亲情还会有用吗?

比如小夫妻现在有了孩子,送到CC的费用如果比把婆婆运到澳洲的费用还低,恐怕很多婆婆就因此而没有家族义务了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springwel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10-30 23: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牛哥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牛哥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主想多了

在高度城市化、工业化的地区,过去的家族模式没可能复制了——无论生多少孩子。

发表于 2016-10-30 23:4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海の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海の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村西大树 发表于 2016-10-30 23:18
两个捆绑在一起但生活方式不同的家庭所面临的不仅是攀比,甚至会成为彼此的负担。比如当一方生活中遭遇困 ...

你是不是觉得 澳洲的服务体系 比国内更完善方便?

发表于 2016-10-30 23: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村西大树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村西大树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海の沙 发表于 2016-10-30 23:42
你是不是觉得 澳洲的服务体系 比国内更完善方便?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比如CC的问题,有人觉得比国内完善,有人觉得不如国内。完善与否因人而异。
我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发表于 2016-10-30 23:5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海の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海の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村西大树 发表于 2016-10-30 23:44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比如CC的问题,有人觉得比国内完善,有人觉得不如国内。完善与否因人而异。 ...

我说的是大框架,比如失业了有救济,生病了有免费医保,老了有养老院,紧急情况有急救车等,反正基本生活不靠亲朋好友帮忙,不多花钱,应该都能有保证。
cc这个问题,和国内高档的肯定不能比,比下还是有余的。
还有孩子小的时候,国内请的起住家阿姨,这边不行吧?我本地同事基本都是自己把孩子带到1岁多,然后送cc,回来上班。她们基本不会麻烦家里父母代看孩子,所以也不会因为这个有矛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6-10-31 00: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猎梦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猎梦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猎梦人 于 2016-10-31 00:09 编辑
村西大树 发表于 2016-10-30 23:18
两个捆绑在一起但生活方式不同的家庭所面临的不仅是攀比,甚至会成为彼此的负担。比如当一方生活中遭遇困 ...


我觉得除了帮助成本还有帮助渠道和效率等方面。从政府和社区那里得到的帮助在一些时候不可能会有亲情那样全力以赴,那些地方官僚化,低效率是很普遍的现象。

如果失业的话,会有政府救济金,会提供工作机会,但也有可能通过关系网在很短期间内就得到更好的工作。

之前看到贴子说本地的白人家主,回到职场很容易。除了语言优势外,由于在本地经营很多年,根本不用像移一代那样辛苦的四处投简历,准备面试。

还有前面水月境天举的例子也是,在未遇到困境的时候家庭也能发挥向心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搞建筑开发的中东人,也是家族式的生意。一些做建筑,一些提供设计,一些销售建筑材料。每个规模未必一定多大,但是累加起来以后,就会形成非常良性的氛围和循环。

最后必须要说的是,我并不觉得亲情只有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才有用,只在那种情况才想到家族或者亲情是非常不正常的。

醒着做梦

发表于 2016-10-31 00: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村西大树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村西大树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海の沙 发表于 2016-10-30 23:55
我说的是大框架,比如失业了有救济,生病了有免费医保,老了有养老院,紧急情况有急救车等,反正基本生活 ...

我同意你的观点。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澳洲的社会服务比国内好。但对赵家人来说就太差啦!
甚至不是赵家人,对能姘上赵家人的什么冰冰来说都不如国内,人家回国下了飞机直接专车进301,在澳洲行吗?澳洲太Low啦!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springwel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10-31 00: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村西大树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村西大树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猎梦人 发表于 2016-10-31 00:08
我觉得除了帮助成本还有帮助渠道和效率等方面。从政府和社区那里得到的帮助在一些时候不可能会有亲情那样 ...

我觉得你只看到了家族生意成功时的各种促成成功的条件。

可以假设一个例子吗?如果家族中出了一个瘾君子或者坑蹦拐骗偷的货,会是什么结果呢?

发表于 2016-10-31 00:2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海の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海の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村西大树 发表于 2016-10-31 00:12
我同意你的观点。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澳洲的社会服务比国内好。但对赵家人来说就太差啦!
甚至不是赵家 ...

(⊙o⊙)…额
弱弱的说一下,我不是赵家人哈
但是,我个人觉得国内的生活比这里要方便,花钱也能负担得起啊,在这边的生活服务享受降了一个档次
不要问我为什么不回去啊,工作等等,挪一次不容易啊! 也许很久很久以后,老了养老回去吧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6-10-31 00: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猎梦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猎梦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村西大树 发表于 2016-10-31 00:20
我觉得你只看到了家族生意成功时的各种促成成功的条件。

可以假设一个例子吗?如果家族中出了一个瘾君子 ...


我不是想辩论一个是非对错,只是想单纯交流一下看法。

所以我前面的例子只是在说并不认为你的结论适用于方方面面。

你觉得例子我觉得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但我想第一步应该是家人和家族发动力量来帮助瘾君子来解读。

如果失败之后,最终除了父母配偶外,其他人更多的会选择放弃,不相往来,不闻不问吧。而这种结果也很正常。

就像我自己前面举的例子,在我父母辈的家族体系中,如果是正经过日子的人,遇到难关大家都会量力而为帮助一下,如果不是的话,自然也就疏远没有联系了。
醒着做梦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6-10-31 00: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猎梦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猎梦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村西大树 发表于 2016-10-31 00:12
我同意你的观点。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澳洲的社会服务比国内好。但对赵家人来说就太差啦!
甚至不是赵家 ...

麻烦请不要把话题引层到敏感内容,我不想这贴子被转到大千。

这贴子我只是想了解一下看客们对于第一代移民对于“家族”的理解和一些看法。

谢谢。
醒着做梦

发表于 2016-10-31 00: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村西大树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村西大树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村西大树 于 2016-10-31 00:58 编辑
海の沙 发表于 2016-10-31 00:21
(⊙o⊙)…额
弱弱的说一下,我不是赵家人哈
但是,我个人觉得国内的生活比这里要方便,花钱也能负担得起 ...


我很乐意和你讨论具体问题,而不喜欢恶意攻击或者打横炮。

我觉得在国内生活会让人感觉舒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社会结构与这里的差别,而不是因为这里的社会服务不好。首先,国内收入差距太大,我不谈赵家人还是什么精英阶层,就普通人而言,有月薪几万的也有月薪两千的。其次社会地位也差别巨大,刚刚从农村初中毕业进城务工的小孩儿与大城市里受过完整教育、有各种社会关系、有钱有势的人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作为有素质有教养的人即便主观上不说是作威作福,但也尝尽了做上帝的滋味。另一方面,毕竟大家的收入由于教育程度、社会背景和个人努力的原因,收入水平是中等以上,有不错的支付能力。说白了,普通收入的人可以请得起住家保姆的原因正是由于有大批低收入农民工的存在而实现的。

但是在澳洲就不同了,虽然收入差别照样很大,但小吃部的侍应生并不把我们当成上帝,陪笑脸的往往是顾客。另一方面,由于是第一代移民,语言能力和社交圈的原因我们的收入水平真的是在起步阶段,即便是收入已经达到了著名的足迹水平,由于心理原因也把自己定位在起步阶段。我们自身相当于国内的农民工。

这些才是让人在澳洲感到不如国内的原因。而不是澳洲的社会服务不好的原因。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6 收起 理由
alyssa + 2 我很赞同
springwel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10-31 00: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村西大树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村西大树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猎梦人 发表于 2016-10-31 00:33
麻烦请不要把话题引层到敏感内容,我不想这贴子被转到大千。

这贴子我只是想了解一下看客们对于第一代移 ...

不好意思,我退出讨论。

发表于 2016-10-31 01:1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海の沙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海の沙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村西大树 发表于 2016-10-31 00:48
我很乐意和你讨论具体问题,而不喜欢恶意攻击或者打横炮。

我觉得在国内生活会让人感觉舒服有一个很重要 ...

这个…
饭店服务在国内和在这里其实大同小异吧,看你到什么档次的饭店了,高档的地方 服务都是很夸张的好,当然和花钱的多少是成正比的,哪里都一样。
例如,在这里 有一次我们去一个西装店买裤子,上百刀的裤子,店员也夸张的趴在地上量裤脚长短,搞得人很尴尬呢。
如果是在国内没有家底的人,留在澳洲生活肯定是相对不错的,不过也是温水煮青蛙的那种好。 如果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不努力在哪里都得不到,对吗?
我觉得国内舒服的原因,尤其对第一代移民,就是有所谓的”家族”支撑,就是你身后有人气,什么困难问题,都能轻易找到帮助出路,在这边,却需要花两倍的努力,才能达到国内同样的目标,而且基本白手打拼,举目无亲朋好友。
尤其在工作事业上,你再努力,你的顶头上司全是本地人,一下子就把你挡在天花板底下了,人家也是抱团的,不知道你和我的的感觉一样吗?

发表于 2016-10-31 08: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村西大树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村西大树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村西大树 于 2016-10-31 10:01 编辑
海の沙 发表于 2016-10-31 01:12
这个…
饭店服务在国内和在这里其实大同小异吧,看你到什么档次的饭店了,高档的地方 服务都是很夸张的好 ...


服务质量好坏与低眉顺目的侍应生和嚣张跋扈的顾客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有些人喜欢享受那种对人吆三喝四的感觉,有些人却恰恰受不了那种骑在别人头上的感觉。

至于家族势力,可以归纳为“背景”的一种。但背景不仅仅只是家族势力。给别人营造玻璃天花板也是背景能力的一种。太阳底下无新事,估计哪里都是有背景有势力的人活得滋润。但这这种背景恰恰给没有背景的人造成了不公平。在不同的社会和道德观念中,区别是一些人把祖荫当作荣耀,而另一些人把靠个人努力打拼出来的成功当成自豪。

我个人在哪都没有背景,没有背景也恰恰是我削尖了脑袋也要出国的原动力之一 ……


对不起哦LZ,我食言了,还得借你的帖子说话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6-10-31 09: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村西大树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村西大树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村西大树 于 2016-10-31 09:52 编辑

站在社会公平和长远利益的角度上,我个人还是喜欢那种崇尚个人努力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
不仅是由于我自己是草根,也由于我没有能力给子女创造什么背景。

更由于我觉得依靠家族背景提供的便利并不可靠。个人家族背景的力量再大也大不过皇亲国戚吧?世上没有常开不败的鲜花。一方面过于优越的环境会造成能力的蜕化,另一方面被株连被牵扯的故事也太多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听起来很美,背后的故事其实很凄凉

发表于 2016-10-31 10:1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zhangtingb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hangtingb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山东大汉

发表于 2016-10-31 10: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ahxephon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ahxephon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一说到家族,还是想到李嘉诚这种。。。。。。

作为独生子女,来澳洲后被问的最多的也是,寂寞吗?会想要兄弟姐妹吗?
说实话,绝大部分时间都没有。
就只有父母有时候过度关心的时候才会想如果多一个兄妹,也许父母会好受些。
当然我自己到时候是不是会好受也不一定啦。

家族成员之间的关心和感情(表姐妹)对我来说是锦上添花,并非必须的,这也可能跟个人性格和经理有关系。
身边一些朋友香港日本台湾的,那些兄妹姐弟之情也很让我动容。

发表于 2016-10-31 11: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牵黄擎苍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牵黄擎苍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以血缘关系建立起家族力量,在现代社会我觉得是属于落后的,城市化的生活和现在的高科技也很难使家里的各个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圈。要在澳洲实现当年苦难时期的那种家族力量,恐怕都会悲剧,那时侯的家族大多是一言堂,现在的年青人能吃得消吗?

全球化都这么普遍了,谁知道同胞兄弟姐妹以后的人生去往哪里。养育子女不能是为了在自己年老的时候多点温情吧,能够看到孩子们成年立家还能互相往来就不错了,不敢期望太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