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年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高考选课了。不管是选择读IB还是HSC,都是在十年级第二个学期(七月底)定下十一、十二年级的学习方向的。根据对这两种不同考试的理解,我粗浅地解释一下它们的分别。IB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种高考模式,HSC是澳洲NSW的高考模式。IB必须要考六门科目,英、数、外语、人文、自然科学是必考的,第六类艺术,如果没有特长,可以用另一门外语、人文或自然科学来替代。举例,学生A的考试科目是:英、数、拉丁、历史、化学、视觉艺术。学生B的科目:英、数、中文、法文、心理学、生物。学生C的科目:英、数、西班牙语、法律、物理、运动科学。六门功课里最少要有三门高难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有很多学科的组合。HSC没有科目限制,但是十一年级需要修读12个学分的课程。十二年级最终高考成绩取前面成绩最好的10个学分的科目。科目难度越高、学分越多。例如英语3U,数学4U,化学2U,拉丁3U,这里就已经12个学分了;如果英语2U,化学2U,生物2U,地理2U,法律2U,视觉艺术2U,这样的组合也是可以12个学分。HSC的好处就是比较灵活,而且可以完全不用选择自己不喜欢或者很差的科目,适合偏科的学生。
七月中,学校安排一个晚上举行了很重要的选课说明会。阿森居然告诉我们不用去,主要是他觉得我们去听也没什么用,选课还是他自己做决定,他去听就可以了。而且他认为我去的话也不懂得问什么有用的问题,根据我一直以来的思路,他说我去问老师大概只会问哪门课更简单(很了解我),他不想我去跟老师说这种话,显得“肤浅”。他自己去问的话,比较能问到点子上,比如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我说要是父母不陪着你去,你会不会觉得我们不够supportive?他说我又不是小学生,不需要陪啦!如果是小学三五年级领奖、学校里举行亲子教学演示、或者表演的时候,可能父母出席对于小朋友还是挺重要的。七年级的时候学生仍然对父母的出席有所依赖,但已经不如小学时强烈。到了八九年级,比赛的时候父母在不在场边加油已经无所谓了,加上新冠疫情出现之后,我们有两年的时间根本不被允许进去赛场观看,渐渐地他觉得不重要。疫情后有一次学校举行音乐演奏会,他去表演的时候就跟我说不用去,我问他看到别人有父母陪同而你没有,会觉得不爽吗?他说没感觉,甚至家长会的时候他都跟我说许多科目不必去,尤其是他成绩不好的。这一点我倒是从善如流,毕竟我也觉得跟每个科任老师聊五分钟没什么大作用,学不好的话,聊了不会有根本上的飞跃和提高从而变成学得好。如果有什么大问题老师早就直接找我了,也不必等到家长会的时候告诉我。也是因为我一直尊重他的意见,他对我的评价还是挺高的。他说有些同学学习不好,不想父母去开家长会,父母无视他们的要求,坚决要跟老师见面check in. 而我都听他的,他说不见哪个老师我就不见,对于这一点他十分满意。我当然会听他的了,既然人家都说我不用去,我难道还热脸贴冷屁股非要去?要是我这么做,不但自己辛苦,人家还不感激、嫌我多事或者不信任他做决定的能力,我何必?
正好那天晚上又冷又下雨,我就没有去开会。事后学校有发录像给我们看,其实我觉得看录像更好,有字幕、可以暂停放大、当时技术问题显示不出来的幻灯片也在录像里补上了。至于现场问科任老师问题,主要还是阿森自己问,我插不上话,就跟七年级升八年级选修课一样的形式,最后也是他喜欢什么选什么。不过完事后老公去接他,跟我说是不是我们这做家长的有点太不上心了,好多学生要不就父母一起来,要不起码也有妈陪着,当然也有少数像阿森那样自己一个人搞定了的。不过我参加了多次私校的家长会,并不觉得评价有别人那么高。许多人说觉得老师对学生的各方面都很了解和用心,说出来的话都言之有物、说到点子上,但我总觉得老师挺混的,问什么都不知道,随便几句话就把我打发了,还不如小学的老师了解他。这个会议比较有收获的是,英语科目的介绍让他考虑学习“语言和文学”这个分类的可能性。我早就建议他选择念这个而不是单纯的英语文学,毕竟语言是他的强项、文学鉴赏和分析却是他的弱项,高考最需要遵循的宗旨就是“扬长避短”。他原本不把我的意见当回事,但听完老师的课程说明后,发现“语言和文学”这门课程更侧重于现代英语,而他并不喜欢古典文学尤其是莎士比亚的学习,因此选课就倾向于前者了。这证实了我对他能力的了解,只是他自己原来没有看清这一点。阿森跟经济学的老师聊完之后,又有点想选经济,他的考量是大学想读天体物理,但怕就业面窄,想读个经济系或者商科便于找工作。如果高考两年学了经济,到了大学就不用学那么多了,但我对于他这种考量不太赞同。他在过去四年的中学生涯中对经济和商科完全没有兴趣,八年级的选修课,可以选商科或者烹饪,他选了纯烹饪;九十年级所有跟商业有关的一概不选;现在突然说高考两年要念自己从来没接触过的商科和经济,我觉得他会有压力。原本他坚定地打算选地理的,考虑到地理能轻松考满分,我没有意见,但如果他打算舍地理选经济,那我觉得他还不如选这四年来一直毫不费劲轻松拿高分的哲学。至于大学想读经济,到时财务、商业、经济、金融分得那么细,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有侧重点地读,而不需要用两年时间去读泛概念的经济学,大学的专业选择跟高考的科目在知识点上也并没有连贯性。而且,他认为地理和哲学的课程设计都挺有意思的,经济相比之下有些无聊,要是觉得课程无聊又怎么能好好念?跟他推心置腹谈过之后,他也有些倾向于选择读哲学了,因为是跟姐妹校联合授课,上学期间会出现别的学生去上课,他在图书馆自习,然后一周有两三次在晚上或者周末去女校上课的情况。原本是觉得这样很麻烦,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不是完全没好处,可以有更多空余时间在学校自习。毕竟晚上回家学习还经常开小差呢,在学校里自习,又不会跟朋友聊天分心,效率应该更高才是。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似乎就已经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将来了,特别是想从事什么职业,不过他们的想法都挺幼稚的,好像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似的。几乎无一例外,他们都希望自己将来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能赚很多钱。所谓的“很多”是年薪十万或者以上的工作。阿森的朋友多数都想将来当律师、医生,不过有些也会考虑当医生要花太长的时间去读书(能出来独立行医要三十出头了)而不想选择读医。一个小学的同学马克跟阿森谈自己的想法,我倒是觉得有股脚踏实地的味道:大学毕业出来,进一个公司从底层做起,一步步往上升,以后做到经理,到三十岁的时候已能攒下五十万了。阿森对天体物理比较有兴趣,目标当然是希望能进NASA,但也明白这也许是奢望,据说每年有差不多两万人去申请里面的职位,只有不到二十人被录取。所以他也有考虑是不是应该学个实用性比较强的科目,比如工程之类的。我觉得十六岁的孩子嘛,就应该有这种敢梦想的冲劲,行不行做了再说,因此不会嘲笑他们的想法和追求。不过我也劝阿森不用着急,我以前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三十岁才找到自己喜欢又适合自己的工作。我大学的不少同学毕业了根本就没有从事跟专业学习相关的工作,但最终都事业有成。所以要做什么工作,在求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慢慢调整,不需要现在去烦恼。
最近新闻播报另一所男子私校发生的事,几个男学生加入了一个社交媒体的群,在群里说了些恶心的言论,上传了些乱七八糟的视频,被警方介入调查。这也引致一些学生退学。这件事又引发出私校教育是不是真的那么好的讨论。阿森回家后也跟我说起这件事,学校还跟学生们警告说,如果他们在电脑、手机上储存不雅图片和视频,也会被处分,吓得德斯丁抱着电脑躲在厕所里删东西,搞了半小时才出来。阿森出于好奇,还加入那个受争议的群,想看看说啥了,结果发现里面的不当内容全都被删掉了。我觉得并不需要太担心这种,毕竟加入那个群的学生都是特定人群,估计在学生中也是小众。我推己及人,要是阿森有加入这种群我不可能不知道,估计这次也是有家长知道了,觉得内容令人不安才举报的。我发现私校对于学生的不当行为和言论是非常在乎的,一旦发现都是从严处理,大概是觉得让学校名声受损吧!不过出什么事、作出什么处分,都是悄悄进行不声张,大概觉得不是好事,不应该宣扬吧。学生们也是稍微传传八卦而已,有时就是突然发现好久没见到某人,问起来说是被退学或者转学了,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男孩子对自己不熟的人也不关心。对于Knox那几个被退学的学生,也许他们就是口贱,或者在那个群体里为了寻找归属感而发表那些言论而已,不一定真的参与了实际操作。不过被学校退学对他们的打击应该也是很大的,希望学到教训。有时学生就是有这种同伴压力的问题,如果你是某个群体里的一员,朋友做了一些事,虽然你不喜欢,但为了不被排斥,也要做。我跟阿森谈了一下这个问题,就是不要走入这种死胡同的思维方式,就是我失去了这个群体的朋友就落单、没朋友了。要记得退一步海阔天空,自己的人生很长,就算在中学没什么朋友,说不定大学会遇上、说不定自己将来的配偶就是灵魂伴侣、说不定工作了会遇上好朋友,都是有可能的。所以碰到了让自己不舒服的言行,要勇敢地走开。
我想许多人对于上私校这件事本身十分纠结,主要还是在于我们把“十三年的教育花费五十万”这个概念看得很严重,好像孩子念完中学毕业不能上个英美名校、或者大学不能读个热门专业、毕业出来找不到高薪工作就是浪费了钱。其实是他们没有想明白,私校就像花钱买个质量好点的产品,也许用十年之后它还是跟便宜货一样坏掉了,但这十年内的使用体验还是挺愉快的,这种愉快的感觉就是拿钱买回来的。私校的钱也不光用在小孩身上,我们大人能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自己也学到了东西,加上避开了一些家长不喜欢的辅导功课和过早的各种考试、让孩子长期接触音乐、艺术和运动,这些都是用私校的学费换取的东西,怎么能说是浪费呢?虽然最后大家的孩子似乎都一样进了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但十三年来作为家长心态一直放松和愉悦,这也是收获之一。不过有一点,学校的作用也不能过分夸大。阿森因为Knox的事件,跟我提到他有二十几个同学因为高买(在商店偷东西)被学校处罚停课,其中还有从小认识的吉米。我听了蛮震惊,说吉米家四兄弟全上这个学校,根本不穷啊,竟然也搞这个。阿森说,有时觉得这些人太不懂事,家长花那么多钱送他们上私校还不学好。我说,那是家长不负责任,不能因为花钱把孩子送学校就觉得万事大吉,就什么都不管了。学校只负责了一天七八个小时的教育,剩下十几个小时就是家长的责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