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艺术:学校开展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包括舞蹈、戏剧、辩论、音乐、哲学、科学、象棋、武术、机器人、绘画艺术……多数都是免费的,由一些课任老师义务组织,有几种收取少量费用。我自从上了这个学校就没有出去参加过别的班,一来我在外面找不到那么多齐全的课外班,二来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安排在课前课后和午餐时间,不占用我们接送的时间,还是很方便的。有些时候不同的活动和兴趣小组时间出现冲撞,这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自己选一个最喜欢的参加。我们曾经试过隔一周去一个,交互体验,但后来发现这样一来哪个都没法专心做好,老师也有意见,最后觉得还是不要贪多,让他选择自己最想去的,然后把其它放弃掉。这时候就看得出孩子对什么事情更上心了。
社交方面:这两年儿子也渐渐交到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问他的话,会说出一些绝对的好朋友。不过男孩的圈子是敞开式的,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要跟好朋友形影不离地做,他还有乐团的、打球的、玩魔方的朋友……兴趣爱好越多,跟不同同学接触的角度就有所不同,了解彼此越多,交友圈子也就越大了。今年一个学期就收到五份生日派对的邀请,我们自己还没办过。为了不影响大家假期休息,也不影响周末体育比赛,他们都是在学期之中找个周日举行的。其实送小孩去派对很累人,他们玩得不亦乐乎不愿意走当然开心了,苦了我们周末还要跑出去大半天的。生日派对也没啥特别,一般就是去个室内电玩,吃吃喝喝,也有在公园办的,我感觉是瞎花钱,基本上没人每年办。至于许多人顾虑的礼物问题,首先我是不送礼品卡的,一来觉得没诚意,二来人家拿了还得去特定的地方消费。其次我送礼物一般就二三十块的预算,每次先问问儿子这个同学喜欢什么,然后买这一类的。礼物我不觉得需要很贵重,就算买五十一百的礼物,你可能觉得挺够意思的了,但实际上也不是什么多豪华的物品,办派对的原意是请一堆小孩陪自己孩子一起玩,热闹一番,本来就没想着 “收回成本”,人家不给我们礼物都没关系,小礼物表个心意就是了。不喜欢就拿去送人,嫌我礼物不够好下次可以不用请我儿子,我还觉得送儿子去参加派对是给人家面子。不过目前我还没碰上没教养的小孩跟我儿子说你送的礼物太 cheap了我不喜欢。大人之间的社交,也没啥特别,互相捧捧彼此的孩子,八卦一下学校、老师和各种活动,说说自己的度假计划,图个开心。心情好的时候打个招呼,心情一般也没必要非得笑脸迎人。其实孩子自己玩,跟大人交不交往没什么直接关系,不会因为跟哪个家长特别好了,孩子就会特别玩得来或者特别互相照顾对方(当然偶尔有,但不是多数)。
心理健康支持:这方面我们家是受益者。因为我儿子一直以来性格就是偏内向敏感的,两年以来在学校发飙三次了,最近一次就在一个月前。当时在课堂上突然情绪失控,班主任搞不定,找级长;级长搞不定找教头,教头再把心理辅导老师詹先生找来,弄得鸡飞狗跳,当时把这四个老师里面唯一的女老师也是他班主任,有二十年教学经验的戴老师都吓得够呛,教头直接给我形容 She's quite upset. 因为去年詹先生定期辅导阿森的,还算是比较了解他,彼此也建立了良好有效的沟通方式,阿森也比较信任他,于是两个人互相写纸条沟通。后来詹先生立马给我发邮件,问家里是不是出了什么状况,因为他本来去年都说阿森慢慢适应了学校已经不需要辅导了,今年都没怎么见过他。贝老师也跟我打了好几次电话。后来我跟他们分析是不是当时儿子有个法国号音乐会临近,他要独奏,但是曲子没有练完美,最近又沉迷电脑游戏,控制不住自己玩游戏的时间,以致练习时间不够。他们都提了适当的建议。我很感激也庆幸学校提供了这种心理辅导的支持,对孩子来说这种关心真的非常不一样,太重要了。
科技美术:iPad 在学校里一直是作为学习的辅助工具在使用的。从公正的角度来看待电子产品,只要有效并且有节制地使用,其实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提升做功课的乐趣。只是对孩子的自制力不能期望太多。我们学校本来是从小提供 iPad在课堂上用,五六年级自己买。实行了大约五年吧,家长反映了不少问题,比如学生们共用一个 Apple ID 买游戏共享密码啦,或者光顾着玩影响学习,家里因为使用这个引发争端等等,结果今年决定把这项规定废了,以后统一学校提供,主要在学校用,偶尔可以带回家。最近听说他们也有在上电脑课,也教他们使用微软的系统,不是只用苹果。美术方面,我也很满意他们做出来的东西,所用的材料和颜料都是很精美的,儿子就带回来许多立体画、油画、手工作品,还做了两次陶瓷制品,上了那种发亮的釉彩,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学习机会。图书馆藏书也很丰富,有专门一个老师管书,时不时举办些阅读活动,还能按照每个学生的不同程度推荐读物。有一次儿子说在社区图书馆找不到一本书,没多久她就采购回来了,很是贴心。
其它一些杂七杂八的:按照他们男孩的“社会模式”,据儿子的描述,同学分为academic and athletic, academic and non-athletic, non academic and athletics, non academic and non athletic 这几种。受欢迎程度排位是 a&a, na&a, a&na, na&na. 运动在学业之上。不过他们所谓的运动好,不一定要是那种个人竞技项目得第一的好,任何一项运动能进个 A 队就自认为厉害了(我心想简直就是井底之蛙,等中学来几个体育生看把你们打得满地找牙,到时就乖乖地降下去)。所以有些同学打死不肯承认自己技术烂,非要show off, 是有原因的。这是男孩社会的“丛林法则”,受欢迎才会有地位。不过这个时期的男孩子还不会为了取悦女生去做运动,女孩子可能在五六年级已经开始留意男生,我作为八卦的师奶已经物色了几个底子颇好的小帅哥,因为个人偏好,都是褐色卷发或金发少年,身材比例匀称,手脚修长,五官精致且英俊,文武兼修,假以时日稍加调教必定能成为回头率极高的大帅哥。我想要是在混校,这几个男孩子应该会很受欢迎,不过你跟他们一对话就会发现:Sorry girls, they're not there yet. 讲的话和喜欢玩的东西幼稚得要死,跟同龄的女生的思想根本不在一个次元上。
总结一句,私校里各种资源十分丰富和充足,设施也足够好,服务质量是有相当的保证。学生家长绝大多数都比较有礼貌,所以他们的孩子也都素质比较高。虽然不是都是爱学习的孩子,但也有许多孩子文武双全。这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立体的存在,各有其特点,我很难将他们按学霸(少数尖子)、非学霸(大多数第二梯队路人甲)、乖学生、不听话的调皮学生、惹事生非的学生(trouble maker )这个标准去划分。有些孩子是很调皮,但是人家学习也很好,打球也很厉害。几乎他们同级所有男孩子我都记得名字,别级的我也认得不少。他们的名字就代表了其特征,经常会刷新你对他的认知,惊讶于“原来他还有这一面”。至于社会关系以及对孩子将来有多少作用,我觉得基本可以忽略。真有的话就当你的孩子捡到宝吧!可能去玫瑰湾的那两家男私校 — Scots 和Cranbrook 能碰到富豪的机会多些,但是没能力的人想去给富家公子哥提鞋人家都不要。用华人的眼光看私校,不应该把它们看作中国意义上的贵族学校,应该是一个不用考试就能上的 OC 班和精英中学。不少人让孩子努力考上精英不也是为了同学素质高一些,孩子学坏的几率低一些吗?私校同理。我一直重复一句话,时间大家都是这么多,喜欢什么、投入到某方面的时间越多,越是做得好。但是一方面做好了,另一方面肯定就会被忽略,想样样好成为全能,要看自己孩子有没有这个能力。讨好别人是没必要的,两年前的新生入学指南,那个上台讲话的男孩子说的,现在想想仍然记忆犹新,觉得很有道理。他说不要管别人,做你自己想做的,做自己,你会在学校里过得很快乐。要有自己的想法、追求和目标,不是要家长告诉你:你现在应该专注于什么,现在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作为一个私校生的家长,我这两年来从未感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压力和负担,实际上我在 enjoy everything. 享受贴心的服务,享受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