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放假啦!一眨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学期末老师把学生报告做出来了,厚厚的十三页纸,囊括了班主任、副教头和校长的整体评价,接下来细分日常行为表现、社交、出勤率、英语、数学、法语、人文、科技、体育、音乐、宗教和艺术各方面的评价。由于儿子的英语和数学参加的是提高班,因此评语是由菲老师和麦先生分别写的。如果不是上提高班,则由绿老师负责英语、数学、人文和科技。我对于儿子的报告很满意,行为表现和社交都很好,无缺席,绿老师特别提到他是一个很有条理的 leader,让整个小组都专注于完成任务。平时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她唯一提到的一点是希望儿子在做事的时候力求完美的动力应该来源于自身的成就感而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数学方面,他在数字和代数方面达到突出的 4%,其它发面例如数学思维、计量几何、数据和比率方面也达到较为优秀的 30% 左右。英语方面,单词拼写、语法、词汇和标点也达到突出的 4% 和 2%,阅读和写作分别达到较为优秀的 33% 和 16%,由于这两项突出的学生是 0%,也就是说优秀的已经算是同年级里最好的了。只有听、说这方面比较差,属于中等的 62%,但也是普通水平,大概是平时不大敢大声回答问题或者提问,不善于表达自己,演讲能力较差。看这个样子,希望他五六年级能参加学校辩论队是不大可能的啦!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写作方面,老师说唯一的问题是没法在规定的时间里把文章写完。其它方面体育、艺术、法语、音乐、科技、人文都是优秀,只是并不突出,但作曲方面普通。这些方面我没幻想过他是什么天才,表现中规中矩就好了,而且他也不是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兴趣。我们家还是比较注重学业的,看来他这半年忙进忙出做了许多事,但并没有太影响学习,社交方面没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学校生活适应得还可以。詹先生那边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还在继续,他说同学都回去上课了,詹先生还让他去办公室聊天,然后两个人去操场打手球,老师大概是在慢慢跟他建立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也没有跟我进一步联系提出什么问题,我姑且认为没问题是好现象吧!才在新学校学习半年,有这样的成果我们很高兴。
不过我现在发现私校的各种竞争也很激烈,以前总听人说私校不重视学习,我看到的不是这么回事,各个家长憋足了劲儿给孩子“加餐”,可不是一方面,而是在各个方面都重视。前几天我去学校听讲座,搞错了时间,原来那是针对 K-2 年级的学生家长。不过想着反正人都来了,也不好中途当着人家的面走出去,而且以前几年也没在这里上学,在教育理论上可能跟学校有点脱节,听听也无妨,于是我们还是耐着性子坐下来听,还见到了儿子的心理辅导员詹先生的“真容”。在讲座的途中我们有好几次家长之间互相讨论的机会,跟我们同桌的妈妈聊起来,她说家里不怎么看电视,不过孩子看许多许多书。孩子才读 K 呢,已经在看什么南极探险、无比敌之类的写实派书籍了,而且还挺深的。相比之下我儿子都三年级了,还只是一直看各种怪兽的虚构书。前几个月学校有通知报名 ICAS 竞赛,考英语、写作、数学、科学、电脑各科,因为是自愿参加的,我们就没有报名,到了考试的时候班杰明、少平等好几个同学都没有去上正常的课而是留在教室里做试卷。更别说亚伦小提琴拉得特别好已经达到六级,估计他还会继续努力,是冲着奖学金去的。还有平时他们参加完校内选拔赛之后,优胜者还往往在周末去参加区域竞赛,这些同学在校外还参加其它的俱乐部训练。我觉得许多同学的家长都非常拼,虽然没说出口,但都在暗暗使劲,盯着奖学金的家长绝对不在少数。考上了一个孩子的学费可以省下十几二十万呢,何乐而不为?绝对是可以去试试的。不过很遗憾我看来看去都不觉得儿子有什么特长能够考上奖学金,还是按现在这样安排,自由发展吧。出去加餐训练了,可能在某些方面增强了筹码,但也许会失去一些东西。最近看一则新闻,一个印度的男孩子从小一路精英,家境富裕,大学入读美国常青藤名校,毕业后投行分析师高收入工作,却因为压力太大自杀了,才 22 岁。我觉得我们家可能没有人家那么富裕,不过儿子从小生活条件也不差,虽然望子成龙每个人都希望孩子能出息,但我不希望把这些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心里偷偷期待一下可以,但是说出口的要求还是算了,毕竟过的是他自己的人生又不是我的。我们作为父母,可以提供给他的只有学习的条件,内心可以有期待,但是那些期待中包含的功利性和虚荣心还是尽量在孩子面前藏起来吧,孩子没有那么强大的内心去承受来自父母一次次的失望。无论让他去做什么,都让他觉得父母希望自己玩得开心,结果如何都不会对他失望的,如果做这件事情不快乐就停止。
通过学校的讲座,我了解到学校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和理念,从 K-12 由浅入深,需要家长配合,但是教育的中心思想一直没有改变。比如我那天听讲座,内容就是如何让孩子能够做事的时候从一而终比较坚持,有什么技巧,如何尽量让他们不分心。虽然这些培养学校从 K 就开始提倡,但我觉得即使现在儿子上三年级了,许多内容仍然对他有一定的意义,比如父母如何鼓励孩子不轻言放弃,看问题如何从多个角度考虑,如何从别人的经历感同身受,还有跟孩子探讨令他不愉快的事件,将其按小事、事、大事来分类,当孩子为了一件小事十分难过的时候,尝试开解他说,这件事过一个小时或者到了明天还 matter 吗?把这件事跟更大的事件比较,让他思考是否自己 over-react (反应过度)了?我觉得这对于我们平时跟儿子交流非常有帮助。儿子看了我拿回家的图,也自我评价说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不行。我也马上抓住机会用老师的话来回应:大脑就像肌肉,只要不断训练,某方面的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加强,所以你坚持锻炼也会在这些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好的。老师鼓励我们在家里跟孩子使用与学校共同的“教育语言”,这样对孩子会有连贯性,而且给他一种信息,父母与学校有在积极地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