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文章由 digital.95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igital.95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今天读到一篇关于 高清卫星电视 的文章,不错推荐给大家,同时也间接说明IPTV的差距在那里。
高清规格与清晰度的关系
日期:2011-4-19 杨建平
傻大姐去市场买鞋,800元一双进口名牌太贵,冒牌的只要400元.粗看和名牌鞋一模一样,于是想买冒牌的。又看到还有一双200元的.款式不同.质地差不多,觉得还是这双划算。再仔细挑选,发现一双100元的.颜色不一样,其他方面还行,那就买这双吧:最后她找出一双山寨鞋只要50元.很牢靠.一样能穿,于是欢欢喜喜付钱买了
傻大姐的逻辑足这样的:价格便宜一档,质地却相等。根据等号传递原理,第一双进口名牌和最后一双寨鞋质地相等,价格却查差整整16倍
傻大姐错哪哩?
图像编码格式
一个完整的高清视频,需要几百兆的码流,实际上没那么多的硬件资源可供消费。因此,数字电视图像普遍采用压缩技术,去除图像中大量的冗余信息,使码流减到资源可承受的范围内。最流行的高清压缩方案有三种:M PEG2、MPEG 4、WMV—HD。
(1)MPEG 2
一种较老的编码方式,由动态图像专业组织(Moving Pictureures ExpertsG roup)于1994年推出。方法是将整个画面分割成相等的方格,分别编码。具有实现简单,应用广泛,资源较省等优点。缺点是压缩比不够高,无法在一片红光光碟中装下一部高清电影。
90年代规划的高清架构,都离不开MPEG 2。如VCD、DVD、BD等各种光碟,以及日本BSD卫星直播。我国除中九以外的卫星,是用MPEG 2。全国数字有线电视也用它。香港地面电视中,老四台一样在用。
MPEG 2刚推出时,限定最高码流10Mbps,也就是后来的DVD9规格,无法兼容高清。一度传言会出一个高清版的MPEG 3,主要是提高码流。但后来归并到MPEG 2q3,使它的最高码流可以超过40M,就可以用于高清了,结果MPEG 3流产。
为了在一张光碟中装下一部高清电影,21世纪初,索尼发布了蓝光DVD规格,简称BD。当时只有一种成熟的压缩格式可用,那就是MPEG一2。权衡了高清电影的体积以及蓝光碟的容量之后,索尼把M PEG 2的高清码流定为40M,这已经成为经典,是目前高清码流的参考值。
在国际上,行业之间的节目交换,也是以M PEG 2为主。经常用F3盲扫的人知道,卫星上的高清SNG信号,24M属于低的,常常会发现30甚至40M的。一方面向蓝光靠拢,另一方面也是为最终的高清广播留下充分的余量。
BSD是十几年前规划的高清,用户手上的机顶盒还在用,现在依然运行M PEG 2,这给高清广播公司带来困惑。为了节约资源,今后如何更新换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 )H.264
又称为MPEG 4 AVC。H.264是ITU—T(国际电联)的命名,而MPEG 4AVC是IS0/IEC(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命名。同B@H.264也是这两个组织共同组成的联合视频组(Joint Video Team)开发的标准。实际上,H 264仅仅是MPEG 4的一个子集(或第十部分),也叫进阶视频编码AVC(Advanced VideoCoding),其第一版于2003年完成。
打个比方。一已婚青年,男方家叫他“小虎”,女方家叫“二狗”,后来大家觉得“二狗”这名字顺口,于是就那么叫开了。在两家人眼里,这两个名字是一个人。
H.264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画面噪声也比M PEG 2t氏。其压缩原理是侦测画面中的运动部分和相对静止部分,给运动部分更多的码流,最大限度地节约带宽。缺点是庞大的智能运算,需要消耗巨量的系统资源,包括CPU#0内存,硬件较差的系统是跑不起来的。
自从H 264推出以来,越来越被广播商认识,用户也越来越多。最近五年规划的高清广播,积极采用H.264,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日本CS高清用的就是 H.264,香港地面波中高清频道也是用H.264,国内地面波大都也用它。香港艺华高清、台湾DISH高清、越南VTC高清、菲律宾Cignl高清、印度高清,几乎无一例外。
根据国外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观测,普遍认为在同等图像质量条件下,H.264的压缩比,是MPEG一2的1 5到2倍,根据服务类型有所不同。例如,对于高清图像来说,H.264比M PEG 2节约1.5倍码流。对于标清图像来说,能节约2倍码流。对于lPTV来说,可以节约2倍以上。
根据老祖宗蓝光的定义,MPEG 2码流40M,H.264码流26M,两者之比就是1.5左右。我们姑且称这个l.5叫“铁律”,因为离开它,本文无法讨论下去。
(3)WMV二HD
又叫VC一1,其前身也叫WMV 9(Windows Media Vide0 9)。这是微软公司独创的编码方式,压缩比率介于MPEG 2和H.264之间,但系统资源比H.264节省,主要用在电脑系统中。
三种编码,MPEG 2的专利费最少,对硬件要求最低。H.264与VC一1的专利费近似,但因为H.264是两个组织共同开发的,所以价格比较稳定,就算要提价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议。微软是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公司,虽然现在的定价较合理,但谁知道以后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擅自提价的做法,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先例。因此,除了台湾夭折的FVD光碟曾经用过WMV 9之外,亚洲所有的卫星、有线、地面高清中,都没有用到VC一1编码。本文就此略过。
信道解调和带宽增益
首先说明一下,视频码流(以下简称码流)应该比总码流小一点点,因为还有伴音和其他附加数据包需要传送。我们下面的讨论都是略去伴音的,视频码流还没酽足实际的总码流,是一个大约的数值,但误差不会很大。
此外,本文只谈硬件资源和编码方法,不谈节目制作的优劣。节目本身好,在H.264上很漂亮,在MPEG2一样可以。而高清频道也常常播放4:3的标清内容,这样就不好比较了。
日本NHK在70年代制定现代高清电视标准的时候,就已经发明了16:9,以及1 080i等技术规格。实际上,还有很多关于清晰度的参数,例如视频通道的带宽要大于30M Hz,相当于我们现在数字码流的27Mbps。而下面我们将看到,高清广播升级到数字之后,没有一个频道超过这个数值。或者说,现在的数字高清,清晰度并没有80年代的模拟高清更好。这个问题看似匪夷所思,但却是事实!
半码高清这个名词是我发明的,已经成为高清总动员论坛上常用的网络词汇。但是,它却从来没有被精确定义过,以至于造成某些人的误会和滥用。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加以解释和规范,使它真正成为一个高清技术用语。
什么是全码或半码?需要找一个参考标准。上面谈到,蓝光的MPEG 2码流用40Mbps,而H.264的码流用26Mbps,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原始依据。
先看看实际的硬件资源。卫星的标准转发器是36M Hz带宽,有线或无线只有8MHz带宽。所以,卫星可以用调频,有线无线只能是调幅。从有模拟电视以来一直都是这样,数字时代也是如此。
对于DVB—S广播来说,如果用MPEG 2,一个标准转发器的有效码流只有36M,连传一个MPEG2蓝光电影也不行。而卫星转发器租金昂贵,广播商希望能传输两套高清,那么每套高清的码流只能是1 7M,典型的例子是6B卫星的CCTV—HD和CCTVl一HD。
5年前开播的CHC—HD,用DVB—S格式,22M码流,后来才发现不上不下,遂降低到20M,最后又再降到l 9M,依然装不下两套高清。见图l中的红线(下同)。
另一个“CCTV高清影视”频道,开播时也是22M,结果倒闭了。它的后继者CCTV—HD(图2)为了与CCTVl一HD(图3)同挤一室,最后也不得不瘦身到17M。现在,这个标准已经应用到国内其它8套卫星高清中。
如果想进一步提高码流,需要DVB—S2帮忙。它的8PSK调制可以增加带宽三成,使总有效码流提高到51 M,这样就可以把一个转发器中的两套高清码流,提高到最大24M。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BSD,它使用的调制方式ISDB—S也是用的8PSK。例如BS— hi频道的码流是19M(图4),BS—J的码流达到最大24M(图5)。
一个卫星转发器是36M HZ,这个是硬件基础,我们不能离开实际环境而漫天要价。如果是QPSK调制,最终获得的码流和转发器带宽相当,可以认为是1:1。但采用8PSK调制之后,等效带宽被放大到51Mbps。这51÷36=1.4倍,被叫做“带宽增益”(SLOT)。
要在螺丝壳里做道场,让36M转发器挤进两套高清,上面谈到的1 7M(QPSK)和24M(8PSK)最高码流,几乎是铁定不能动的。你想弄出两套28M是不行的,搞成15M又有点浪费。所以说,究竟用多大的码流,不是拍脑袋想出来,而应该根据实际的转发器硬件资源而定。
1 7M和24M,只相当于蓝光MPEG 2的一半码流。因此,相对蓝光来说,卫星上的高清,天生就是半码频道。这是高清广播不适合用1080P的原因。
现在撇开蓝光,重新定义高清广播的标准,把1 7-24M码流定义为全码广播,因为这已经是高清广播的最高码流了。这样就把蓝光和高清广播区分开来,蓝光走高画质路线,高清广播走多样化路线,这也是行业分工所必须的。
按照BSD的MPEG2全码24M来计算,根据l.5这个铁律,可以相抗衡的H.264码流应该是1 6M,这样就能在51 M码流中挤进3套高清。可惜亚洲的高清广播商还是认为太奢侈了,最好能挤进4套。采用8PSK并且过度压缩之后,每套只有1 2M或以下。为了防止码流过低造成跳帧,再把分辨率缩水到l440 X1 080,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CS,这就是半码频道的由来。
半码高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非码流正好是全码的50%。我认为只要比全码缩水三成以上,就可以定义为半码。现在CS既减低码流,又降低分辨率,说它是半码高清,名符其实。有线和无线
有线使用VHF+UHF全频段,无线只使用UHF频段,每个频道的带宽都是8MHz。由于采用调幅方式,可以获得极高的带宽增益。例如,国内数字有线使用 64QAM调制,等效带宽高达38M总码流,SLOT接近5倍!例如,珠海有线中,每个频点打包2套MPEG 2的全码高清还绰绰有余,完整转发了6A/68上的国内高清。
国标数字无线也用64QAM多载波调制,等效带宽可达21 M总码流,SLOT是2.6倍。由于总码流比数字有线低,就无法全码转发2套国内高清,需要利用下面叙述到的其它技术方能实现。
这里我们看到,卫星的SLOT最低,无线高一点,有线最高。这是因为卫星信号要经过36000千米的路程,要求极强的抗天气干扰的能力,就要牺牲码流。无线传输只有200千米,SLOT就能提高。而有线是在电缆内传输的,各种干扰很小,SLOT就能做大。
以港澳地面波为例,它21 M总码流好比一个箱子,你放大件物品就只能少放几个,如果是d\件物品就能多放一些,只要不超过箱子的容量。
香港586频点中的高清翡翠台,试播时用H.264压缩方式,码流l 5M,接近标准的全码广播1 6M,剩余5M可以插播l个高质量的标清频道。但后来想插播2个标清了,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J2和互动新闻,一度将高清翡翠的码流降到l3M(图6),结果还不行,最后降到目前的12M以下(图7)。这种现象,我称它为“瘦身运动”。
澳门高清采用MPEG 2压缩,试播时用了13M码流(图8)。但这个频道主要用来播放深夜的英超足球实况,画面很动感,显然码流太低,最近已经调高到l 6M以上(图9),剩下3M左右只安排了l套标清。这是亚洲高清广播中,唯一码流被升高的例子。
深圳l地面波中,786频点打包了2套高清,但总码流却只有21 M。因此,把6B卫星上CCTV—HD:乖0CCTVl一HD转成H,264,码流也降到1 0M,bJ,下,这就是典型的半码高清。只要对比过6B卫星上同样的全码频道,马上就会发现画质不同,特别是动态画质的影响较大。
亚洲高清台也做过瘦身运动。3年前试播时用l 5M,降到现在1 3M(图1 0),比高清翡翠台高了1 M,却还要插入4个低码流的标清。这得益于另一种“动态码流分配”技术,我们下面还要详细讨论。
亚洲高清台被艺华转发后,进一步瘦身。保持H.264压缩方式不变,利用动态码流分配,最大码流9M(图1 1),最低4M(图1 2),叫它半码高清一点不过分。虽然静态画质影响不大,但动态画质肯定有影响。艺华这个频道最高码流曾经一度达到l 2M,但毕竟系统没有这么多码流资源,造成跳帧。经过高清总动员论坛向艺华请求,现在降到9M,基本流畅了。这个例子说明,要合理安排总码流这个“容器”,装太少东西会浪费,但装太多就会溢出,只有做到平衡才是最好。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