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文章由 dootbe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otbe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彭博社:“AI债务大爆发”来临,交易员忙着找避险工具
随着科技公司准备在未来几年大举发债,筹集数千亿美元投入人工智能,放款人和投资者越来越担心一旦形势急转直下该如何自保。
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开始更多交易一类衍生品:只要某家大型科技公司(通常被称为“超大规模云厂商”hyperscalers)债务违约,这些合约就会触发赔付。
自9月以来,针对甲骨文债券的信用衍生品成本已经翻倍;同期,挂钩甲骨文的信用违约掉期(CDS)成交量在截至11月7日的六周里增至约42亿美元,而去年同期还不到2亿美元,这是巴克莱信用策略师帕特尔(Jigar Patel)给出的数据。
摩根大通投资级融资全球联席主管塞尔维迪亚(John Servidea)表示:“我们重新看到客户对单一公司CDS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在过去几年曾明显减弱。超大规模云厂商的评级很高,但其借债规模增长很快,市场对它们的敞口越来越大,自然就会更愿意讨论如何对冲风险。”
交易员表示,相比未来预期将涌向市场的巨额新债,目前的交易规模仍然不算大。
但对冲需求不断升温,已经清楚反映出:在试图用人工智能重塑全球经济的过程中,科技公司正逐步主导整个资本市场。
摩根大通策略师预计,在未来几年,投资级公司可能会发行约1.5万亿美元债券。近几周,几笔与AI相关的巨额发债相继入场,其中包括Meta Platforms Inc.在10月底发行的300亿美元公司票据,这是今年美国市场规模最大的一笔公司债,以及甲骨文在9月发行的180亿美元债券。
摩根大通上月一份报告显示,科技公司、公用事业公司以及其它与AI相关的借款人,现已成为投资级债市中占比最大的一群发行人,取代了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银行。随着企业在全球建设数以千计的数据中心,高收益债券和其他主要债务市场也将迎来新一波借贷潮。
交易员表示,目前购买科技公司“单一名称CDS”的最大买家之一正是银行,因为过去数月它们对科技企业的风险敞口迅速攀升。
另一股衍生品需求来自股票投资者,他们希望用相对便宜的方式对冲股价下跌风险。根据ICE Data Services的数据,截至周五,购买针对甲骨文未来5年内违约的保护成本约为1.03个百分点,换算下来,每为1000万美元债券名义本金投保,每年保费大约需要10.3万美元。
相比之下,若买入一张到明年年底到期、执行条件为股价下跌近20%的甲骨文看跌期权,每100股期权成本约为2196美元,大约相当于被保护股票价值的9.9%。
对于基金经理和贷款机构而言,现在至少考虑减小敞口并非没有道理:麻省理工学院(MIT)旗下一个项目今年发布报告指出,目前95%的机构在生成式AI项目上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回报。即便当前部分最大借款人拥有强劲现金流,科技行业向来变化极快,像Digital Equipment Corp.这种曾经的巨头也可以迅速被时代淘汰。如果数据中心利润远不及公司预期,看似安全的债券,未来可能风险大增,甚至出现违约。
上月底,Meta Platforms Inc.完成巨额发债后,与其挂钩的信用违约掉期首次开始活跃交易。与CoreWeave相关的衍生品也开始更频繁成交。这家提供AI算力的公司近日下调年度营收预期,原因是一份客户合同的履行出现延迟,导致股价在周一大跌。
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几年,高等级单一名称信用衍生品市场的成交量曾远高于现在,当时银行自营交易员、对冲基金、贷款簿经理等都会用这类产品降低或增加风险。雷曼兄弟倒闭后,单一名称信用衍生品的交易量大幅萎缩,市场人士认为这一规模不太可能回到危机前水平。如今,对冲工具比过去多得多,例如公司债ETF,而且随着更多债券实现电子化交易,信用市场本身的流动性也有所提升。
文中提到的一期播客节目与橡树资本(Oaktree)讨论了AI热潮中“纪律缺失”的问题。
Coherence Credit Strategies首席投资官纳罗(Sal Naro)认为,近期单一名称CDS交易的升温只是暂时现象。他管理的对冲基金目前资产规模约7亿美元。
纳罗说:“现在CDS市场之所以升温,是因为各家都在建数据中心。这一波需求只是短暂的。如果CDS市场真的能全面复苏,我会非常高兴。”
不过,来自各大银行的交易员和策略师表示,目前相关活动确实在不断上升。帕特尔根据最新交易登记库数据估算,截至11月7日的最近六周内,挂钩单一公司信用衍生品的整体成交量约为93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6%。
巴克莱美国信用策略主管图布朗(Dominique Toublan)在接受采访时说:“市场活跃度确实提高了,兴趣明显比以前更大。”


来源: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 ... ?srnd=homepage-asia
By Caleb Mutua
November 16, 2025 at 4:56 AM GMT+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