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三年理财经验谈 -- 我的一点点收获 (2007-12-21) 吃喝拉撒睡 · 拿什么拯救你,小偷 一 (原创分享) (2014-6-14) ahyu
· 征文活动-导游王一刀 (2009-9-19) 那么高那么远 · 猫眼看城市 - 闲聊纽约与墨尔本 (2011-1-12) 老猫晒太阳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3436|回复: 67

[其他] 34岁去美国发展还有可能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6 12: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ozBargain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ozBargain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在澳洲感觉到了一种瓶颈,原来是做IT的,但技术没有不断的进取学习,现在感觉很多荒废掉了,要再去找IT工作的话似乎类似重头再来一样。后来去开了小生意,也不咋滴,半死不活的就不做了。还好之前有些积蓄买了几套房子。

现在已经34岁了,两个小孩,1岁和5岁,老婆是全职家庭妇女,自己有时帮人做一些IT contract的活,不稳定,但很闲很轻松,感觉到了提前退休的状态了,有大概2百万的净资产,基本都在房子里了。

自己到提前到了中年危机,所以想是不是干脆换个环境,去美国试试,不知道怎么个去法,比如签证啊,工作啊,去了做什么也是头疼,但我的个性喜欢在不同的地方居住,喜欢那种未知的新鲜感,所以反而对未知有很大的期待。

大家用分咂醒我,或是给点什么意见都可以,主要还是突然觉得做什么都没有了劲头,没有了目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4-26 12:3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abyfly201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abyfly201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人生满是尝试

发表于 2015-4-26 12: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ook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ook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中年危机来得早了点

发表于 2015-4-26 12:4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DC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DC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太懂你了。
我是做一个工作两年吧就觉得受不了了。以前能忍耐的东西也忍耐不了了。。。。
必须得换工作或者换公司。

你为什么要去美国折腾呀?拖家带口的。美国也不安全。

不如去新加坡折腾一下?新加坡对华人来说发展机会挺多的。离澳洲也近。
长,长不过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5-4-26 13: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无美国绿卡,无美国福利,经济压力会很大
排绿卡至少5年才有可能排到,期间不能跳槽
听朋友说,从中国去美国折腾还值得,从澳洲去不值得

发表于 2015-4-26 13: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tmim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tmim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安心下来在澳洲挑战吧! 祝你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4-26 13: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牛哥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牛哥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才34岁,去折腾吧

发表于 2015-4-26 13:2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ozBargain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ozBargain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CDCD 发表于 2015-4-26 12:42
太懂你了。
我是做一个工作两年吧就觉得受不了了。以前能忍耐的东西也忍耐不了了。。。。
必须得换工作或者 ...

觉得美国可能发展空间更大,生活,环境也会和澳洲差不多。新加坡太热了。

发表于 2015-4-26 13: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ozBargain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ozBargain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uigua 发表于 2015-4-26 13:02
无美国绿卡,无美国福利,经济压力会很大
排绿卡至少5年才有可能排到,期间不能跳槽
听朋友说,从中国去美 ...

谢谢你的意见

发表于 2015-4-26 13: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ozBargain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ozBargain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tmimi 发表于 2015-4-26 13:04
安心下来在澳洲挑战吧! 祝你成!

该怎么开始呢,找不到一个出发点了。

发表于 2015-4-26 13: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ozBargain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ozBargain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大牛哥 发表于 2015-4-26 13:07
才34岁,去折腾吧

感觉心已经是50岁了,心累啊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5-4-26 13: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现在国内不少外企人办美国投资移民,eb5签证,全部费用$65w左右,直接拿绿卡有福利,到那边再找IT工作
上月北京一老同事卖了套房子换了eb5签证,马上要出发了,孩子现在北京读2年级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5-4-26 13: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ozBargainer 发表于 2015-4-26 13:27
谢谢你的意见

但从职业角度,应该去美国
可以考虑你自己去美国

发表于 2015-4-26 13: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urprisedbyjo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urprisedbyjo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如果你是澳籍,check 'E3 visa'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5-4-26 13: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下面文章中的主人公大约是1972年的,经历是这样的:
1994年留学美国,97年加入美国MOTO
2000,孩子在美国出生
2002,在北京工作,分居
2005,回芝加哥团聚
2008,在北京工作,分居
2011,全家在北京团聚,孩子11岁,正好在中国学中文,双母语




转:芝加哥北郊的房子
2015-04-21 陶建辉 快乐妈咪

上个星期,我和太太最后的签字快递回美国,这栋1998年我们在芝加哥北郊购买的房子就不再属于我们了,新的主人这几天就要搬进去。房子里价值三万多美元的家具在好友的协助下,几个星期前,也被全部出售。

1997年,我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在摩托罗拉手机部门,做软件工程师,工作地点是芝加哥北郊Libertyville。半年后,太太也进入摩托罗拉,地点在芝加哥西北郊的Schaumburg.在美国上学时,天天幻想着要能找到一份4万美元年薪的工作就满足了。但没想到,一工作,两个人的收入轻松超过十万美元。有了钱,除了买学生时代没钱买但特别喜欢的东西外,剩下的钱做什么?很快,就有朋友建议我们赶快买房子。


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一个70年代到美国的台湾人May,她曾在摩托罗拉工作,但后来出来做房地产经纪人。May根据我们的收入,觉得我们应该买40万美元左右的房子,再考虑到房子的升值,一定要买学区好的区,马上就锁定了几个小区。最后,我们在Gregg’s Landing购置了人生的第一栋房子,3000平方英尺。5%的预付款,其余全部是银行贷款。我们购买的房子是期房,还没建,因此不停的与开发商交流,选户型、选各种装修的材料、选灯具等等,忙的不亦乐乎。1999年8月,房子验收,我们终于能搬进去住了。


搬进去的第一个晚上,家里只有从公寓搬来的几样简单家具,房子很空,我和太太望着诺大的房子,真是很兴奋,感概万千。没想到,到美国留学这么顺利,赶上了美国IT产业发展的高潮,不仅能找到工作,而且还能进入令人羡慕的大公司工作。大学时代就幻想的美国梦就这么轻易的实现了。


我们很喜欢这栋两层楼的房子,楼上有4个卧室,楼下除那些标准的房间外,还有一SunRoom, 总共三千平方英尺,对于两口子来说,已经是足够大了。它有不大不小的后院,外墙是我们喜欢的红砖,客厅挑高,主卧室、卫生间、厨房都很大,还有一九英尺高的地下室。房子在一个高尔夫社区,周围全是高尔夫球场,因此周边环境很美。搬进去后,我们每个月的工资就全部变成了家具、各种装饰。几个月后,房子就一点不觉得大,再也不觉得空荡荡了。太太倾注了几乎所有的精力到房子的装饰上,自己选布料做窗帘,自己做沙发上配的小枕头。房子里墙上挂的全部是太太画的画、或我拍的照片。一下就真的有家的感觉了。



2000年,儿子出生,这栋房子一下有了更多的活力。美国大房子的作用一下就体现出来,他可以到处爬、到处跑,房子一下就全部成了他的乐园,太太精心布置的一些装饰物件只能靠边站了,家具的摆放也就不能讲究,完全以儿子更好玩,而且安全为目标了。2004年,我从Sam’sClub买来一PlayGround,自己组装安装在后院,儿子就可以在院子里汤秋千、爬滑梯了。天气好的时候,还把周边邻居的小孩可以引过来,整个院子是一片欢腾。我和太太总在琢磨,等儿子长大懂事后,房子应该重新装修、家具重新买、地毯重新换,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喜欢的布置去。


有了大房子,由于我热情和爱张罗的性格,这房子一下就成了朋友聚会的场所。我1999年六百多美元买的DVD机器,加上买的Bose环立体声音响,引来无数朋友到家里引吭高歌。科大校友、科学家工程师协会、同事、湖南老乡经常在家里聚会。由于我参与各种华人社团,也在房子里接待过无数的来自国内的代表团,忙坏我的太太。2000年前后,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在美国有大房子的还不多,加上我们装饰的不错,总成了国内来的朋友最爱拍照的地方,都很羡慕我们的居住环境。




在我94年到美国留学之前,中国的物质条件还相对的贫乏。在中国科大念书的时候,受科大气氛的影响,脑中的念头就是考托考G,出国,到美国去,那里是天堂。我94年一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就真的觉得到了天堂。校园是那样的漂亮,而且自己第一次有了独立的房间、有自己的电视、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但在美国呆了几个月,接触了很多人后,觉得在美国念书拿博士不应该是我的目标,拿着那点点奖学金是远远不够的,我应该赶快在美国工作,那才能过上真正的天堂般的生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没想到我赶上了美国IT产业发展的浪潮,97年一月,我还在学校,但一下就拿到好几家公司的offer,其中摩托罗拉的offer最低,才5万6千美元,另外几个都超过六万。但那时的摩托罗拉如日中天,名气很大,自己决定还是加入摩托,不仅因为它的名气,而是觉得无线通讯有技术门槛,自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97年5月,学期一结束,我就到芝加哥摩托罗拉上班了。


上班后,我和太太有了自己大大的房子,车也不是留学生开的破车了,心里觉得自己的美国梦已经实现,当时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真是足够。但人就是那么奇怪,在这大房子里住了几年后,天天看惯了芝加哥的蓝天白云,心里觉得这应该不是我的终极理想和目标,我不能满足于这大房子,我应该做些比上班更有意义的事情。


从2000年起,看到国内发展的很红火,我这个出国时从未想过回国的人,觉得应该回到中国去,不能继续在美国混了。因此2002年,我找到一个机会,辞掉在美国的工作,回到北京担任武汉邮电研究院在北京研发中心(北方烽火)的CTO,负责3G网络系统的研发。2003年初,离开北方烽火,真正开始了折腾。2005年春节一过,还在芝加哥的太太觉得我在中国是瞎折腾,给我下了必须回美国的通牒,因此2005年5月我又回到了芝加哥,而且开始在摩托罗拉上班。


重回摩托罗拉,我先在无线基站部门,后在手机部门。每天的上班及其的轻松,真不知如何打发八个小时的时间,几乎是坐牢的感觉。每天都是约上朋友,早早的下班去打GOLF球。如果那时候手机上网方便的话,社交圈里一定看到的是我整天挥杆GOLF球场的照片了。


这样的日子过的越久,发现越不是滋味,大大的房子、好的居住环境对我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了。2007年我自己觉得移动互联网一定会起来,我必须重新回到中国去闯荡一番,不能错过这个机会。2008年春节一过,我告诉太太,我无法在美国过坐牢一样的日子,我需要去北京,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因此我就再一次辞去美国的工作,回到了北京,再次进行折腾。刚回到北京,住在科大老师的房子,后来又住朋友的房子,这样一住就是三年。2011年夏天,我终于说服太太回到北京工作,儿子也回北京念书,结束了家人分离的日子。


一家人都到了北京,在望京找了个住的地方,170多平米的房子。空间一下小了很多,太太儿子都嫌房子太小,衣服没地方放,卫生间太差,网速太慢。但人的适用能力是极强的,过了一阵子,两个人都完全适用了这居住环境。


一晃,一家人在北京住了将近四年。这四年,一家人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太太的变化是巨大的,她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喜欢去798,去后海,去北京大大小小的画廊、博物馆,爱泡在各种咖啡馆里与朋友聊天、画画,还在中央美院上了一个研究生班,圆了她小时候艺术家的梦想。更重要的是,她的生活变的及其方便,不用开车,下楼就可以购物、做头发、面膜、健身,不用象在芝加哥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开车才行。儿子的变化更是巨大,刚到北京,天天嚷着要回芝加哥念书,不乐意在北京念。但一个学期后,再不提了,虽然还老抱怨北京的脏乱差,但喜欢上了奥体中心的击剑、音乐学院的小提琴练习,而且在学校里交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好朋友。一次,他告诉我,北京比芝加哥更加国际化,更有机会。我自己对北京更是喜欢,与芝加哥相比,北京的创业氛围更好,各种VC、媒体、渠道资源都很多,就不用说各种吃的玩的。


回北京后,芝加哥的房子就出租出去了。去年国庆时,租户合约到期,我、太太、儿子三人一致认为,我们不太可能再回芝加哥住了,这房子要卖掉才行。因此我回到芝加哥找房地产经纪人将房子挂牌上市。


大大的房子以前是我和太太的梦想,但现在,再也不是了。我们已经习惯了北京狭小的空间,习惯了北京雾霾的天气,习惯了国内的各种恶习。我们每年都会短期回美国几次,喜欢美国的蓝天、低廉的物价,喜欢美国自由的气氛,但再也没有当年好像到了天堂的感觉了。


美国仍然还有很多吸引我们的地方,我们骨子里已经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我们一定会再回到美国去居住,儿子也一定会回美国上学。但再在美国买房子的话,房子的大小、房子的价值已经不会是我们的评判标准,而会看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了。

陶建辉

2015年4月19日于北京

发表于 2015-4-26 13: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ydnewcom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ydnewcom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看到最后,这家人还是最终会回美国居住。这篇文章究竟想说明什么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4-26 14: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sbb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sbb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有点意思

发表于 2015-4-26 14: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ozBargain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ozBargain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uigua 发表于 2015-4-26 13:46
下面文章中的主人公大约是1972年的,经历是这样的:
1994年留学美国,97年加入美国MOTO
2000,孩子在美国出 ...

我想知道男主人公在国内发展如何了?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5-4-26 14:1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ozBargainer 发表于 2015-4-26 14:08
我想知道男主人公在国内发展如何了?

不知道,文章也是转来的
先不说技术,男主人公本身职业经历丰富,市场喜欢这类人

发表于 2015-4-26 16: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ozBargain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ozBargain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uigua 发表于 2015-4-26 14:11
不知道,文章也是转来的
先不说技术,男主人公本身职业经历丰富,市场喜欢这类人 ...

70后这一代都赶上了最好的时候啊,尤其是IT

发表于 2015-4-26 16:1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avyd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avyd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想去台发展,就让我任性一次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5-4-26 16: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otorno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otorno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ozBargainer 发表于 2015-4-26 14:08
我想知道男主人公在国内发展如何了?

还以为是李彦宏呢

发表于 2015-4-27 09: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步行者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步行者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34岁,年纪很大嘛

发表于 2015-4-27 09: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hsun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hsun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uigua 发表于 2015-4-26 13:46
下面文章中的主人公大约是1972年的,经历是这样的:
1994年留学美国,97年加入美国MOTO
2000,孩子在美国出 ...
2007年我自己觉得移动互联网一定会起来,我必须重新回到中国去闯荡一番,不能错过这个机会。2008年春节一过,我告诉太太,我无法在美国过坐牢一样的日子,我需要去北京,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因此我就再一次辞去美国的工作,回到了北京,再次进行折腾。


背景历史:2007年8月,世界金融风暴席卷美国(GFC)。2008年美国正式进入经济萧条。
这世上,只有挣不完的钱,没有输不完的钱。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5-4-27 09: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tjmd001 发表于 2015-4-27 09:43
很多人去美国是因为那里的房子便宜,买房养房没什么压力,但美国最令人恐怖的是可以合法拥有枪支,也就是 ...

对中国人的歧视从签证就可以看出来,以前美国把中国列为仅次于伊拉克、阿富汗这样的高风险国家,对中国人申请美国签证要求很苛刻、要的材料很复杂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5-4-27 09:5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jhsun3 发表于 2015-4-27 09:46
背景历史:2007年8月,世界金融风暴席卷美国(GFC)。2008年美国正式进入经济萧条。 ...

哦,是这样啊,我以为金融风暴是2008年底开始的呢
反正现在从职业角度看,去美国、中国都是好时候,工作机会太多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4-27 10:1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nnworl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nnworl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uigua 发表于 2015-4-26 14:11
不知道,文章也是转来的
先不说技术,男主人公本身职业经历丰富,市场喜欢这类人 ...

我在美国也有七年,也有美国绿卡,后来也拿到了澳洲绿卡,我是那种很多人很匪夷所思干嘛来澳洲的人,我说说我的体会


1. 职业方向上,确实美国好,美国职位多坑多,你根本不用担心没工作,大把的好职位,在澳洲,我可以选择的目标公司一个手指可以数出来。但在美国工作也有个问题,印度人太多,慢慢你只会沦落成底层民工,做软件开发的,即使是google的,我很少见到title可以到达manager level的,大多数都是高级软件工程师,总体来说,工作会比澳洲辛苦

2. 澳洲的好处是华人比较集中,另外大城市就墨尔本和悉尼的选择,这两个城市具有非常强烈的华人文化,从老人的角度来看,比美国更适合老人生活,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生活也比美国更舒服点,我生活在墨尔本,喜欢这个城市每年大量的节日,活动,也许以后会厌倦,但在我来到这儿的一年,我是真心喜欢这个城市的

3. 跟国内没有时差,在澳洲生活就好比生活在国内的某个城市,如果你的家乡是北京,你就好比生活在了三亚的感觉,无非是多了几个小时的飞机,跟国内朋友聊天似乎也是就在远方,如果想见面随时飞回去就可以。美国的话,因为时差,总提醒你是不同的国家

35岁的人,其实我再过几年也到了,以我自己的见识来看,我跟文中主人公是一样的选择:

1. 我会选择回国发展

2. 老了我依然想回美国生活,很奇怪,也许美国太大,还生活不够吧,也许美国更包容,也许美国的学校教育更好,也许我喜欢美国那种开放的氛围,澳洲呢,适合生活,但是,澳洲本质上不是一个美国式的实用主义,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报税是个人报税而不是家庭报税,比如super还要交15%的税收,比如喜欢养一堆闲人而经济上又没有特别有效和主见的政策。归根到底,澳洲还是太小,但澳洲确实是极适合华人退休和生活的。

至于为何选择回国:

1. 如果人到了35岁,还靠技术打拼,已经过了那个时候了,即使你技术提高很大又如何?35岁应该是靠刷脸获取职场进步的,在任何欧美国家,在本土企业想往上升,语言等各种问题还是很大的门槛,欧美的玻璃天花板不可能不存在,而在国内,你在国外的视野和技术可以成为某种优势,而上升空间是巨大的


2. 父母终究老去,我们这一代,让父母跟着我们漂泊一辈子不是个事,另外子女教育上,国外中小学教育是放羊,我还是比较喜欢国内稍具竞争意识的教育,国内教育的特点是视野不够,这点上,多自我培养吧,给孩子个身份,大学出国更好,而且,中国教育出来的孩子,我认为会更正统些,外国孩子太讲自我个性,我以前教授是个华人,孩子也很优秀,但这种优秀几乎与他无关,因为他们见面都很少,彼此太独立太疏远了,我担心这些










评分

参与人数 7积分 +29 收起 理由
whynot + 4 只有生活了多年的才能有的体会.
Fernando + 5 我很赞同
hotelscombined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5-4-27 10: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态度最重要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态度最重要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美国房子太贵了,纽约旧金山房价是悉尼好几倍

发表于 2015-4-27 10: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ozBargain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ozBargain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cnnworld 发表于 2015-4-27 10:15
我在美国也有七年,也有美国绿卡,后来也拿到了澳洲绿卡,我是那种很多人很匪夷所思干嘛来澳洲的人,我说 ...

谢谢,说的很好,可惜不能加分。

也考虑过回国,但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环境,一个是人脉。环境短时间内没法改变,人脉基本要重新开始累计,也要3-5年时间,那个时候就40了,再想做点什么也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哎,人生就是一次次的选择,每次可能就要耗掉5-10年,选错一次,要翻身就很难了。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5-4-27 10: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iaoxianZ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iaoxianZ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XiaoxianZ 于 2015-4-27 11:08 编辑

200W澳币净资产就感觉要退休了,干什么都没有动力,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才34岁?我小你4岁,净资产最多少你50W,没有孩子,感觉自己和瘪三没区别,每天都是动力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