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dootbe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otbe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MH:美军空袭前,一车队卡车转移了伊朗核物资吗?
在本已摇摇欲坠的全球秩序中,美国对伊朗三处核设施的空袭,加剧了人们对局势可能陷入灾难性暴力漩涡的担忧。
到目前为止,分析人士和专家仍难以完全把握此次袭击的深远影响。
未知远多于已知。以下是一些关键疑问。
伊朗的核设施被彻底摧毁了吗?
我们不知道。宣布发动空袭时,美国总统特朗普称伊朗的铀浓缩能力已被“完全彻底摧毁”。但稍后在五角大楼简报会上,国防部长海格塞斯表示伊朗的“核野心”已被摧毁。
随即,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凯恩(DanCaine)上将称,损毁评估尚需时间,“初步战损评估显示,三处目标均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和毁灭”。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表声明称,在伊朗60%浓缩铀主生产地点可见符合美方说法的弹坑。
“目前,包括IAEA在内的任何机构都无法评估福尔多地下设施的损毁情况。”
IAEA称,埃斯法罕核设施的其他建筑物也遭打击,包括与铀转化工艺相关的部分,并且用于存放浓缩物料的隧道入口似乎被击中。
在第三处纳坦兹(Natanz)浓缩站,燃料浓缩厂再次受袭。
美方确认使用了穿透地面弹药。
IAEA表示,伊朗通报称三处设施周边的辐射水平均未上升。
已浓缩铀的库存现在在哪?
我们不知道。IAEA总干事格罗西(RafaelMarianoGrossi)告诉CNN,“伊朗毫不隐瞒他们已保护好这些材料”,他随后向《纽约时报》证实,他认为这些体积足够装进数辆汽车的物料已从埃斯法罕转移。
美国空袭前两天拍摄的卫星图像显示,通往福尔多综合体的道路上排有16辆货车,但其用途未知。
在袭击前,IAEA估计伊朗拥有约9250公斤铀,其中400多公斤浓缩至60%,此级别虽非武器级但已属高丰度;若进一步浓缩,足以制造约10枚核武器。
伊朗距离核弹还有多远?
我们不知道。格罗西在袭击后告诉CNN,IAEA检查员并未发现伊朗正试图将高丰度铀武器化,但他指出IAEA仅报告已见证之事,而美国与以色列情报机构关注的是伊朗项目背后的意图。
他称,伊朗高层近月公开表示已“拼齐所有拼图”,并确认伊朗最近大幅加快制造可将铀浓缩至武器级所需的离心机。这不是健康的发展态势。
伊朗已报复了吗?
是的。澳东时间周二早上,伊朗向卡塔尔美军阿尔乌代德空军基地发射导弹,作为对美国周末轰炸核设施的首次报复。卡塔尔国防部称其防御系统拦截了来袭导弹,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
此前,伊朗外长阿拉格希宣称特朗普的打击将带来“永恒后果”,伊朗“保留一切选项以捍卫主权、利益和人民”。此后,伊朗又向以色列发射多轮导弹。
阿拉格希飞往俄罗斯会见总统普京,强调伊俄“战略伙伴关系”。他在伊斯坦布尔表示:“我们始终互相磋商并协调立场。”
中国通过官方媒体谴责美方行动。“美国的行为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宗旨原则,加剧了中东紧张局势。”中国政府发言人说。
周日,伊朗议会批准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动议,该海峡承担全球近四分之一的石油运输。
美国表示,若其在该地区的基地遭袭将引发大规模升级冲突。
伊朗亦可能通过哈马斯、真主党以及也门胡塞武装等代理人打击以美利益。
尽管这些代理人自去年10月7日后实力大减,但仍具备袭击美军基地与国际航运的能力。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社交媒体称,美军空袭是“已处于边缘地区的危险升级,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直接威胁”;IAEA总干事格罗西则表示,袭击造成“核安全与保安急剧恶化”。
格罗西警告联合国各国大使,若恢复对话的短暂窗口关闭,后果“无法想象”,全球核不扩散机制可能“崩溃瓦解”。
伊朗会在美国境内启动潜伏小组吗?
NBC报道称,在上周加拿大G7峰会上,伊朗通过中间人威胁特朗普:若美国轰炸伊朗,将激活潜伏于美国的“睡眠细胞”恐怖分子。报道引用了两名匿名官方消息源。
另一份报告称,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局长斯科特(RodneyScott)周六晚向员工发备忘录称,美国境内潜伏小组的威胁“史无前例地高”,并敦促保持警惕。
美军空袭合法吗?
可能不合法。澳洲国立大学国际法专家罗斯韦尔教授(DonaldRothwell)表示,按国际法,仅在两种情况下使用武力才合法:
其一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本次并无此决议);
其二出于自卫。
联合国亦承认“集体自卫”合法。国防部长海格塞斯称此次行动获授权,是为“消除伊朗核计划对我国国家利益及对我军和盟友以色列的集体自卫构成的威胁”。
但罗斯韦尔指出,要满足集体自卫标准,美国和以色列需证明伊朗具备并意图对以色列发动迫在眉睫的攻击。
他回顾2003年美国为阻止伊拉克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准备发动入侵时,曾努力满足这些标准。
而此次行动并未做出类似努力。




来源:
https://www.smh.com.au/world/mid ... 0250623-p5m9iz.html
ByNick O'Malley
Updated June 24, 2025 — 5.18amfirst published June 23, 2025 — 7.30pm
Sav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