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kk-1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k-1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声音:是一种波动,或者说一种振动,有听得见和听不见。听得见的声音,比如当演奏乐器、拍打一扇门或者敲击桌面时,声音的振动会引起介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产生了声波,这种现象会一直延续到振动消失为止。
通俗点说,声音是由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只是声波通过固体或液体、气体传播形成的运动在人的耳朵中的返映。声波振动内耳的听小骨,这些振动被转化为微小的电子脑波,它就是我们觉察到的声音。内耳采用的原理与麦克风捕获声波或扬声器的发音一样,它是移动的机械部分与气压波之间的关系。自然,在声波音调低、移动缓慢并足够大时,我们实际上可以“感觉”到气压波振动身体。因此我们用混合的身体部分觉察到声音。
理论一点的解释:声音是一种纵波,声音没有质量,也就是没有重量。声音不是物体,只是一个名称,声音是一种纵波,波是能量的传递形式,它有能量,所以能产生效果,但是它不同于光(光不是声波,光是电磁波),光有质量有能量有动量,声音在物理上只有压力,没有质量.
听得见与听不见的声音
正常人能够听见20Hz到20000Hz的声音,而老年人由于身体退化的原因,老年人听的高频声音减少到10000Hz(或可以低到6000Hz)左右。
人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超声波(高于20000Hz)和正常声波(20Hz - 20000Hz)遇到障碍物后会向原传播方向的反方向传播,而部分次声波(低于20Hz)可以穿透障碍物,俄罗斯在北冰洋进行的核试验产生的次声波曾经环绕地球6圈。超低频率次声波比其他声波(10Hz以上的声波)更具对人的破坏力,一部分可引起人体血管破裂导致死亡,但是这类声波的产生条件极为苛刻,能让人遇上的几率很低。人的发声频率在100Hz(男低音)到10000Hz(女高音)范围内。 蝙蝠就能够听见频率高达120000赫兹的超声波,蝙蝠发出的声波频率也可达到120000赫兹。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通常在45000赫兹到90000赫范围内。狗能够听见高达50000赫兹的超声波,猫能够听见高达60000赫兹以上的超声波,但是狗和猫发出的声音,都在几十到几千赫兹的范围内。这就是有地震、海啸等大自然灾害时,动物的反映比人更提早的原因。
关于听不见的声音,简单如蝴蝶翅膀扇动频率很小,每秒大约5次。所以我们一般听不到蝴蝶翅膀扇动的声音。
声音的速度
空气(15℃):340m/s,
空气(25℃):346m/s,
水(常温) :1500m/s,
海水(25℃)1530m/s,
钢铁:5200m/s,
冰:3160m/s
软木:500m/s,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温度每上升/下降5℃,声音的速度上升/下降3m/s。
另外,从上可以看出,声音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物质的坚韧性的增大而增加,随物质的密度减小而减少.如:声音在冰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水的传播速度快.冰的坚韧性比水的坚韧性强,但是水的密度大于冰.这减少了声音在水与冰的传播速度的差距.格式可写为:
c=ρ*C
小c是等号的左边的c:声速
大C是等号右边,和ρ在一起的C:坚韧性(coefficient of stiffness)
ρ:密度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因此真空是可以隔音,现在研制出来的双层玻璃隔音效果很好,就是采用断绝声音介质原理的现实应用。
有用的加分呀(monkey22)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