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澳洲Super(Superannuation)的基本知识 (2006-1-6) bctransit · 说说墨尔本的名餐厅 (2021-5-22) hxsh2000
· 大家在推荐一下控油的产品把 (2005-3-15) 高西西 · 川味粉蒸肉 (2009-3-16) tintin1976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578|回复: 12

朝鲜战争初期中美失误之探讨 郭平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 16: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二○○六年三月号

  二十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这场战争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把它列入二十世纪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战争之一,看来也不过分。

  当年杜鲁门总统没有能够使美国人民理解「员警行动」的真谛,但他却在无意之中暴露了美国的战略思想;至今我们都没有停止指责美国人不能领悟周恩来总理半夜召见潘尼迦大使的良苦用心,但我们也应检讨,请印度做「红娘」是否明智。

  「消失的过去,有时却比正在展现的当今或将来,更能揭示急剧的变化。」1今天,发动这场战争的人、介入这场战争的人或制止这场战争的人都已成为历史,而想要通过战争来解决的问题却依然如故。交战双方对这场战争的理解相去甚远,而重燃战火又并不是天方夜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战争还远没有结束。这也许就是现在官方不能完全解密,人们无法了解、认识这场战争的原因吧!但这又恰恰使得人们渴望了解、认识这场战争的心情更为迫切。

  一、一语泄天机

  1950年6月29日,星期四。美国总统杜鲁门举行了自朝鲜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

  这一天的早些时候,杜鲁门总统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上,听取有关朝鲜战事的彙报时,发现国防部长詹森,在准备发给麦克亚瑟将军的一项指示中,有美国正在计划同苏联作战的含意。他立刻坚决地制止了这一做法,并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不希望含有任何这种计划的意思」2.

  杜鲁门总统在任职期间,共举行过三百二十四次记者招待会,平均每一个月要举行三到四次,面对众多记者的提问,他总是在会前作充分的准备。但尽管如此,他所发表的一些突然的,无法预测的言论,却往往使这个受原子弹和冷战政治思维影响的时代发生奇怪的矛盾。这一次他又要出语惊人了。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和艾奇逊一样,他俩事后在各自的回忆录里都不提这次记者招待会。

  记者问:总统先生,我们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在问,究竟我国现在是否在打仗?

  总统答:我们并不是在打仗。

  记者问:总统先生,你能否详细解释一下「我们并不是在打仗」这句话,我们能引述这句话吗?

  总统答:可以,我准你们引述我的原话,大韩民国是在联合国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它遭受近邻北朝鲜的一夥匪徒的非法进攻。联合国举行了会议,请求它的会员国解救韩国,制止匪徒对大韩民国的袭击。就是如此而已。

  记者问:说这是在联合国领导下的员警行动是否对呢?

  总统答:对的。实际就是这样。3

  杜鲁门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称之为「员警」,把北朝鲜军队贬为「匪徒」。众所周知,员警代表着正义,匪徒代表邪恶。杜鲁门是在利用记者招待会作政治宣传,这是显而易见得。反应敏锐的记者马上以「员警行动」来概括杜鲁门的谈话,这也正是杜鲁门想要表达的意思。

  透过这一问一答,人们不难看出,杜鲁门除了在作政治宣传以外,还在向大众媒体,特别是向苏联人传递某种信息,表明美国虽然在朝鲜作出了迅速强烈的反击,但并不想使冲突进一步扩大。显然派员警去执行某项任务与派军队去完成使命是有本质区别的,虽然美国派出的并不是员警而是军队。但杜鲁门却降低调门并否认美国是在打仗,甚至不愿用战争这个词,而同意用「员警行动」来形容这场战争,他在鼓吹美国介入朝鲜内战是为了恢复那里的和平,恢复原来的疆界,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4的同时也表露了他本人对这场战争的诠释及愿望,这将是一场局部的和短暂的战争,一场不想扩大的战争,即有限战争。同年9月1日,杜鲁门在向全美国作广播讲话时,对美国在朝鲜的目的和意图进行了更为明确地阐述:「我们不希望朝鲜战争扩大成为一场大战,这场战争将不至於扩大」,接着他又威胁说,「除非共产帝国主义将其他军队和国家拖入反对联合国的侵略性的战争」之中5.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6-11-2 16: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多年以后艾奇逊国务卿也承认,「朝鲜战争一开始,杜鲁门总统便打算在那里打一场有限战争,他这种决心得到了国务院和国防部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坚决而有力的支持」6.其实,当时苏联也没有打世界大战的意图,甚至到了1951年初,中国人民志愿军打了三次大战役以后,苏联还在向美国发出不想在朝鲜打仗的信息7.不过,兵不厌诈,美国未必敢信苏联人的话。杜鲁门当时考虑的主要对手不是中国而是苏联,他根本就没有感到他在6月27日就朝鲜危机所发表的声明中,有关「台湾地位未定」给中国人内心所造成的震惊和伤害。他也更没有估计到「员警行动」会给美军在清川江一线带来灾难。表面上看美苏两个大国之间好象达成了某种默契,如果不出甚么意外的话,杜鲁门会如愿以偿,他将后发制人得到整个朝鲜。

  但现在问题的关键,已不再仅仅是苏联人对这场战争持何种态度,虽然苏联不愿更深的卷入这场冲突,但却劝说、鼓励中国介入,但当毛泽东下令出兵朝鲜后斯大林却又不愿派空军了,所以现在要看中国,要看毛泽东主席对这场战争任何理解。毛也想介入朝鲜战争,已到了这个分上,他认为对於新中国来说,「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8.而且毛也只想打一场局限在朝鲜境内的战争。所以,他也竭力将这场战争引入他所希望的有限战争的范围,在这一点上他以及斯大林与杜鲁门倒是不谋而合。

  杜鲁门用了一句「平凡的话」即「员警行动」来表述美国介入朝鲜的这场战争。但在毛泽东的眼里这可不是一句平凡的话。自比为猴子的毛是不会放过美国人的一言一行。现在我们知道,毛当时将日常工作交给了政治局和周恩来,只是通过周等少数几个人与外界保持着联系,大摞的关於朝鲜战事最新的情报直接进入毛的「菊香书屋」,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潜心研究朝鲜局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凭他的嗅觉,他抓住了这次记者招待会的实质,即「员警行动」的后一层含义──有限战争,并予以利用。

  当时担任周恩来总理的军事秘书、总参作战室主任雷英夫将军,在其回忆录里谈到了毛泽东非常慎重地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命名的过程。刚开始毛用「支援军」命名,但总觉不妥,虽然毛也想介入朝鲜战争但又不愿与美国公开宣战,从而把战火引入到中国境内,尽管他也做了应付这种最坏局面的准备。所以毛在以甚么名义出兵的问题上「颇费了一番脑筋」,并坚持就「支援军」的提法在党内外徵求意见。果然,有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也认为「支援军」的提法有问题,要求见毛。黄老先生对毛泽东和周恩来讲:「支援军,顾名思义,那不是派遣出去的,谁派遣出去的,不是国家嘛,那不等於说我们公开向美国宣战」9.这位清末举人也看出新中国不能向美国公开宣战。毛突发灵感,也可能他想起了斯大林10月1日发来的急电,斯大林要求中国军队以「志愿」人员立即向三八线运动10,就随手改「支援军」为「志愿军」并解释说,「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11.

发表于 2006-11-2 16:39 |显示全部楼层

想当然的有限战争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8月初中国为对付朝鲜战争的爆发而组建的「东北边防军」进行了战争动员。专程从北京赶到渖阳来的边防军副司令萧劲光在十三兵团军、师级干部会议上宣佈未来的作战任务时称,部队出国作战时将使用「志愿军」的名称,同时中国不准备对美国公开宣战12.

  杜鲁门发表「总统声明」之后,周恩来根据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将军的建议,紧急向北朝鲜派遣了一个军事观察组,不过名义上还是称「中方使馆工作人员」。这个观察组的组长柴成文将军后来回忆也说,战争开始时,很多人包括一些高级官员,都很不理解为甚么中国军队不能堂堂正正地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出兵,而叫甚么「志愿军」,等到中国军队发动的第二、第三次战役结束之后,人们才明白了其中的「奥秘」13.

  西方史学家同意这样的说法,「用这样的名义参战是为了使战争不致超出朝鲜半岛的范围」14.凭新中国的实力和苏联人的意愿,社会主义阵营不会主动将战争扩大到朝鲜半岛以外的地域。苏联史学家认为,「毛泽东预见到这场战争最终是局部的不会超出朝鲜半岛」15.虽然中共中央不能明确判断美国对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将会作何种反应,但认为届时中国不外乎将面临三种可能,「(一)邻近战争,国内平安;(二)邻近战争,国内被炸;(三)邻近战争,敌人在我海口登陆,全国卷入战争……」16,而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则立足於第二种可能,争取第一种可能。若出现第一种情况,这对中国是最有利的「则我可应付裕如」17.8月13日东北军区司令兼政治委员高岗,在「渖阳军事会议」上受中央委託作报告。他最后总结说,「一个半月的事实证明,美国帝国主义者虽然发动了侵略战争,但美国的战争动员和战争准备还没有完全做好……所以这一场战争只能是局部性的」18.高将这次会议情况向毛泽东作了书面彙报,毛肯定了高岗的判断,「八月十五日送来你在边防军干部会议的报告收到了,这个报告是正确的」19.

  不管毛泽东是否还获取了其他甚么情报和信息,即使最后关头,在斯大林产生「动摇」,决定苏联空军「暂缓出动」的时刻,毛还是下狠心出兵朝鲜,说明他已经断定美国人在这场战争中只能打一场有限战争,而杜鲁门总统的这次记者招待会以及9月1日的广播讲话都是这种信息,正如布莱德雷将军1950年11月28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次特别会议上,为麦克亚瑟将军开脱所解释的那样,「士兵们耶诞节可以回家了」的声明「原是说给中国共产党听的,向他们表示我们在朝鲜并没有长远的打算,也不打算继续战争」20.海军部长法兰西斯·马修斯,同年8月25日在波士顿就美国的外交政策「冒失」地发表的讲话,就又暴露了更多的问题,他称美国应该打一场「预防战」,而杜鲁门却痛斥了这种战略,「我一直是反对这种战争的,甚至不愿想到它,再没有比以战争制止战争的想法更愚蠢了……」21.马修斯后来在向总统道歉时解释说,他是受了将军们的影响,「他听到他们那么多人在谈论「预防战」,而他也就重複了这句话」22.鉴於这些随便的讲话和声明所引起的混乱和可能暴露军事机密,杜鲁门总统便在12月5日向政府所有部门和驻外机构发出了命令和警告:「不得未经国务院许可发表有关外交政策的演说、新闻电讯或其他公开的声明。」驻外军事指挥官和外交代表只可发佈和本部门有关的例行声明,且必须极端审慎,避免直接透露有关军事和外交政策23.但这些补救措施可能为时已完。

  虽然杜鲁门不愿将「预防战」与「有限战争」联系起来,其实从将军们都在淡论的「预防战」,已经可以初见「有限战争」的端倪。

  美国在朝鲜的这场冲突中,所追求的战争目标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想得到整个朝鲜「却又想不至於触发战事扩大,美国需要让有力量扩大战事的国家,尤其是苏联和中共,相信美国的确只有有限的目标」。24但这反而成了坚定毛泽东介入朝鲜战争决心的原因之一。

  美国人在这场战争初期的动向无疑暴露了美国的战略思想,这使得中国人大致把握住了美国的意图和最后的决心。按照有限战争的理论,「只有在双方想使战争成为有限的时候,战争才能保持为有限」。但是,应该切记,在交战双方都只想打一场有限战争的情况下,「通常双方都不愿把自己有限目标和方法让对方知道」25,而敢下大赌注的一方将在这种博弈中佔上风。因此这种只想打一场有限战争的战略以及这种战略的过早暴露,使得美国在战略上处於劣势。

发表于 2006-11-2 16:43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场有限战争的战略以及这种战略的过早暴露,使得美国在战略上处於劣势。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二、尤三姐之死

  1950年9月中旬,朝鲜战局发生了一次突变,美军在仁川登陆成功。为此西方世界一片欢呼,要求「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此时由於军事上的胜利美国政府对南、北朝鲜是两个国家这种事实也不认可了,以为无「疆界」可言。

  10月初,中国政府初步确认南朝鲜军队已越过三八线进入北朝鲜,美军也紧随其后有佔领整个朝鲜的企图。在接到斯大林要求中国军队「立即向三八线运动」和金日成首相求援的电报之后,中国最高层领导多次召开政治局及军委扩大会议,经过反覆权衡、磋商,最后於10月2日原则上决定出兵朝鲜。就在毛泽东主席发出准备出兵的指示不到二十四小时,周恩来总理又作了一次外交努力,即通过印度传话,警告美国不要越过三八线,从而起到威慑美国使其知难而退,达到「最好不打这一仗」的目的。

  然而,威慑成功需要兼具三个要素,首先必须要有力量,其次要有使用这种力量的意志和决心,最后要使潜在的敌人清楚地认识到以上两点,关键是这三个要素还必须同时成立,如果其中有一个要素不成立,威慑将失败26.

  美国人不相信新中国具有与世界上第一强国抗衡的力量。这种观点在当时普遍存在,就广义而言这种判断是正确的。甚至当时苏联也怀疑新中国是否有能力介入朝鲜与美国抗衡,这使得他们在履行诺言派空军参战时犹豫不决,怕一旦中国败下阵来,苏联就可能被牵连其内,从而导致苏美之间的直接冲突27.

  虽然事后美国某些高级官员称,美国政府以及一些观察家相信,「中国有军事能力使胜利的天平翘向北朝鲜人这边,甚至有能力把美军从整个朝鲜半岛上推出去」28.但美国远东最高军事指挥官麦克亚瑟将军对中国人却不屑一顾,他曾在1949年中共解放南京后,轻蔑地对△△社记者托宾说,「给我500驾飞机,就可以摧毁他们」29.他也根本不愿去了解他可能的对手。十几年后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还以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统帅是林彪,并声称得到了「中国发佈的一件林彪将军的官方传单」30.麦克亚瑟的这种轻敌情绪影响了美国的很多高级将领,甚至总统本人,他们最终听信了麦克亚瑟将军的推断,认为在仁川登陆成功之后,中国已失去了介入朝鲜战争的时机。战争初期,美国最担心中国和苏联介入的时机有两个,即8月上旬联合国军眼看就要从釜山防禦圈被赶下海的时候,接着是仁川登陆的时候。但现在,按麦克亚瑟的话说,美国已处在「示强而不是示弱的时刻,我们再也不能卑躬屈膝」了31.

发表于 2006-11-2 16: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美国对中国人的意志和决心也表示怀疑。正如《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雷斯顿在评述华盛顿对印度政府转达的警告的反应时所称,「尽管共和党确信中共总是按克里姆林宫的吩咐行事,但叫毛泽东自杀总是要犹豫一番的」32.他们不相信一百多年来一直是被欺辱,任人宰割的中国人,竟然有反抗世界第一强国的决心。多年后日本自卫队在分析总结朝鲜战争时也认为,「毕竟难以想像毛泽东的战略喜欢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进行正规的武力较量」33.二十世纪末基辛格博士论述朝鲜战争时认为,新中国决心向世界第一强大的军事强权挑战,实非易事34.

  中美之战已迫在眉睫。唯有周恩来总理认为和平还有一线希望,或许他要做到仁至义尽不给人留下把柄;或许在他内心深处不愿打这一仗,毕竟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太深重了。二十年后的1970年10月,当毛泽东、周恩来、金日成相聚北京再次谈起朝鲜战争时,毛对金说,周是带着不出兵的意见去苏联见斯大林的35,「我们虽然摆了五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决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36.

  周恩来想使美国人清楚、明白中国具有介入朝鲜战争的力量和决心。10月3日凌晨1点,他紧急约见了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先生。周首先就印度总理尼赫鲁在这场冲突中对和平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37,然后请印度转告美国政府,第一,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军果真如此的话,中国不能坐视不顾,中国要管,这是美国政府造成的严重情况。第二,中国至今仍主张和平解决朝鲜事件,不但朝鲜战事必须立刻停止,侵朝军队必须撤退,而且有关国家必须在联合国内会商和平解决的办法38.

  事前,周恩来曾煞费苦心地与译员一起字斟句酌,看如何翻译才能将他的意思,即,中国人的决心表达清楚。他认为关键就在中文的哪个「管」字上。如何管甚么时候管,他又不能告诉信使,但却还要把话讲的相当有份量。接着他在选择约见大使的时间上,也可谓用心良苦,按他的处事为人,如果不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他决不会在三更半夜去打扰一位大使的,但这些都没有能引起美国人的警觉。

  其实在这之前的9月21日,周恩来总理、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就曾先后分别会见过潘尼迦大使,事后潘尼迦也及时向印度政府报告了与周、聂会谈的内容,报告称,如果联合国军进入北朝鲜,则中国参战的可能性将极大增加39.

  印度政府马上向英国和美国通报了潘尼迦报告的内容,同时印度国务秘书巴傑帕在与美国驻印度大使洛伊·亨德森会晤时,也表明了印度的态度,即,如果联合国军特别是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中国很可能将在朝鲜参战,这将极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印度可能因此不支持联合国在三八线以北的军事行动40.

  9月27日,英国驻美国大使馆参赞格雷夫斯与美国国务院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麦钱特会晤时讨论了潘尼迦的报告,格雷夫斯称,英国人「并不十分重视潘尼迦的忧虑,认为此人反复无常,是一个不甚可靠的报告者」41.

发表于 2006-11-2 16: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美国华盛时间10月3日5时35分,艾奇逊国务卿被叫醒,他收到了一份代号为NLACT 的电报(意思是,无论白天或黑夜都要提醒国务卿注意)。潘尼迦大使的信又传到了,但艾奇逊对此还是不予重视,「他批评印度大使是共产党的走狗,认为他的警告「只不过是惊慌失措的潘尼迦的愚蠢的想法」」,艾奇逊对英国人说,「这很可能是中国共产党的恐吓,我们不应过分紧张」42.

  差不多同时,美国驻莫斯科、斯德哥尔摩和香港的外交机构也都给美国国务院发回急电,「报告了所得到的关於周恩来与潘尼迦谈话的内容」43.然而,美国人并没有去认真研究周恩来的警告,他们与英国人一样,反而对印度大使潘尼迦本人更感兴趣。当年中共解放南京时潘尼迦也留下没走,印度报刊上有人讽刺他,画了一副潘尼迦全身涂着红油漆站在打腰鼓的人群中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的漫画44.

  杜鲁门总统在接到警告后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他联想到第二天联大将就「稳定全朝鲜局势」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如果这个议案得以通过,那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就「有权在北朝鲜作战」,他最后得出结论:「和这个报告有关的潘尼迦先生在过去是经常同情中国共产党的傢伙,因此他的话不能当作一个公正观察家的话看待,充其量不过是个共产党的传声筒罢了」45.美国人的迟钝、缺乏悟性,固然令人遗憾,但中国人也应反省,此时请印度做「红娘」是否明智。

  回顾现代国际关系,其中不乏因选择了称职的中间人而使僵持複杂的局面有所缓和或取得重大突破的范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6-11-2 16: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巴基斯坦在50年代是一个与美国结盟的国家,以后也一直与美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同时巴基斯坦非常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60年代以后,中巴两国关系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1965年美国正在中国周边越南打另一场有限战争。这年4月,周恩来总理出访路过巴勒斯坦,在同阿尤布总理会谈时,就美国对越南北方进行狂轰滥炸的严峻局势,要求巴基斯坦转告美国政府,美国扩大对越南的战争,中国不能置之不理,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等等,其态度异常严厉。1966年10月10日,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巴基斯坦《黎明报》记者伊查兹·侯赛因时,又将上述讲话的要点再次通过该报公开报导。美国政府在接到巴基斯坦私下和公开传来的信息后,对越南北方的轰炸逐步降级,并且,「以后注意中国要人的一言一行来指导越南战争」46.

  1969年7至8月间,美国新任总统尼克森作环球旅行访问。这一时期美国正被越战所困,虽然上届政府也曾与北越有所接触,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8月2日,尼克森一行到达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尼克森深知罗马尼亚与北越有良好的关系,「我知道我所说的一切都将传达过去,所以我用同齐奥赛斯库的一次会谈来加强说明我给河内的信息」47.齐奥赛斯库答应,他将尽一切力量来促进美越谈判。不过最后促成基辛格与春水秘密会晤的是一位法国人让·桑特尼,此人与越南领导人包括胡志明在内,都有良好的私人关系。

  齐奥赛斯库总统是一位既能拥抱美国人,也能拥抱苏联人同时还能拥抱中国人的坚强的有主见的领袖。他对中美关系的解冻,以及后来中苏关系的缓和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巴基斯坦在中美关系的解冻中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出了有历史意义的贡献,周恩来曾私下称讚巴基斯坦是称职的「红娘」48.

  70年代初,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萌发了改善西德同阿尔巴尼亚之间关系的念头,他考虑如果要找人传信的话,那一定得请中国人49.

  我们从以上这些事例中不难看出,矛盾或冲突双方之所以认同「红娘」,是因为这些扮演「红娘」的国家或个人,首先就是冲突双方共同的朋友,或取得了当事双方共同的信任。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印度与美国以及与新中国的关系。

发表于 2006-11-2 16: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949年秋,美国久负盛名的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携夫人旅行。他们夫妇到达印度,在与尼赫鲁总理进行了两次长谈后,李普曼得出结论,美国在同苏联进行的这场冷战中,印度人不可能加入美国盟国之列50.

  1949年10月11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这之前他曾接到杜鲁门总统敦促印巴两国接受联合国提出在喀什米尔安排停火、撤军建议的信。尼赫鲁因美国插手喀什米尔问题尔恼怒,他拒不接受这个建议。尼赫鲁当时是「亚洲最为重要,最有口才的领导人物」51.在此次访美中,东道主为他忙碌奔波,而接待他的正是国务卿艾奇逊。为了取悦他,艾奇逊想了不少办法,但适得其反并没有讨得尼赫鲁的欢心。因为印度人认为,美国在炫耀物质财富的同时,丝毫也不掩饰他们企图左右印度,使其支持美国反共冷战的政策。两国首脑的正式会谈未能增进双方的热忱和理解,「大家都摆出一副纡尊降贵的样子」52,接下来的艾奇逊与尼赫鲁私人会晤也不投机,尼赫鲁先是大谈荷兰、法国在亚洲的过失,来含砂射影地批评美国人,更叫艾奇逊不满的是,尼赫鲁关於印度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打算,艾奇逊认为尼赫鲁的这个想法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显然对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有促进作用。而印度则对美国人的无知、偏见以及不现实的对华政策感到无法理解。接着当淡到喀什米尔问题时,艾奇逊感到自己完全成了出气筒,会谈直到第二天凌晨1点,劳碌了一天的国务卿已被弄得「糊里糊涂」他有些不耐烦了。他最后这样评价这次会谈:「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信尼赫鲁和我不是註定要有愉快的个人关系的」53.这次访美尼赫鲁并不感到特别愉快,「从官方角度看完全令人失望」54,「尼赫鲁对於美国人的口气正如美国人对他一样傲慢,当时一些报纸也是如此报导的」55.直到90年代后期中国有史学家才认为,尼赫鲁此次「访美回国后,印度与杜鲁门政府的关系甚至比以前更糟了」56.

发表于 2006-11-2 16: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尼赫鲁总理於同年12月30日致电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表示印度政府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愿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1月4日,周恩来以外长的名义複电尼赫鲁,表示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并希望印度政府派代表来北京就建交问题进行谈判。印度是同中国进行建交谈判的第一个国家,中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经过双方努力,两国商定於1950年4月1日建交57.1959年中印爆发边界冲突以前「同中国友好曾经是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制定的印度外交政策的基石」58.

  1950年4月24日,也就是朝鲜战争爆发的两个月前,美国驻印度大使洛伊·亨德森,对另一位到印度访问的美国着名记者、作家赛利?苏兹贝格说:「尼赫鲁有某种内心的秘密,他有强烈的反美情绪……尼赫鲁从政治信仰上说,是一个社会主义,他过去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尼赫鲁不喜欢俄国的专制体制,但是可能在他内心深处的反俄情绪要比反美的情绪少些」59.不排出亨德森对尼赫鲁可能带有某种偏见,但考虑到这种评价是出自美国驻印度大使之口,就不能忽视其重要性和影响了。

  两天以后,苏兹贝格拜会了印度总理,他一开口便问尼赫鲁,他认为美国应在亚洲採取甚么政策,尼赫鲁的回答词义模棱两可、转弯抹角,以至於讲了一大堆苏兹贝格还是不得要领,他就又重複问了一遍。尼赫鲁又说:「……如果对民族情绪给予充分的激励,同时辅以经济发展,那就能够吸引多数民众」,他话锋一转又讲,「我想绝大多数明智的人们不会把美国看作殖民主义大国的,但是我觉得,还有不少是抱着一种含糊不清态度,主要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在经济上和其他方面非常强大的国家,就以今天英国与印度的关系来说,他们再要把政策强加於我们,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我对此丝毫不感到害怕,但是过去的疑虑还没有完全消除」60.

  法国历史学家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在总结印度建国十年以来的外交政策时评论说:「印度一直仍然努力做一个能够发挥世界作用的国家,这当然是和它的领袖信仰费边社会主义和甘地主义的尼赫鲁和某些象长期担任印度驻联合国代表的克里希纳·梅农那样的政治家的理想分不开的,印度希望做「中立主义」政策的捍卫者和世界反殖民主义的领袖,这样,印度必然要走上总是要反对西方,首先反对美国的道路」61.

发表于 2006-11-2 16:58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必然要走上总是要反对西方,首先反对美国的道路」61.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英国和印度都主动地向各方和联合国,提出了和平解决这场冲突的方案。印度在私下和公开场合进行了频繁的外交活动,其人数之多令人咋舌。他们分别提出了一些和平建议,而「每个人推荐的方案都不是完全一样的」62,这使得人们对印度人办事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甚至动机都产生了疑问。他们那些方案总的观点是,联合国应接纳中国进安理会;再由有五大国参加的安理会支持停火,迫使北朝鲜军队撤至三八线。但是,这一方案在私下都没有获得两个大国的认可,美国不同意方案的前半不分;苏联则不同意方案的后半不分。这样尼赫鲁又在7月13日正式给斯大林和艾奇逊分别写信,提出一个艾奇逊称之为比印度私下拿出的方案「更令人不满的建议」63.艾奇逊说:「虽然这个建议的逻辑含混难解,但其意图是非常清楚的……不需要任何人给我出主意就可以下决心」。64斯大林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於7月15日至电尼赫鲁同意接受他的建议。7月17日,印度驻美国大使,潘迪特夫人要求会见艾奇逊,但她带来的除了那个「建议」外,并没有甚么新的内容,而她当面陈述「建议」的言辞和仪态却加深了艾奇逊对印度人的反感,「我从小有一个幻觉,至今还未完全忘记,即,如果地球是圆的,印度人一定是头朝下的──或者,是颠倒过来的」。65艾奇逊於7月18人至电尼赫鲁,拒绝了他的建议。

  总之,印度在这场危机中的表现具有倾向性,且不说是否公允。虽然中国对印度的外交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表示感谢66,但美国人感到印度并没有站在公正的立场。印度在地理位子上与中国是近邻,两国又刚建交互派了大使,印度还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看似对印度作为中间人很有利的特殊条件,现在反而变成印度不能取信於另一当事方的原因之一,印度的言论「纵然是并无他意的正面论述,也往往被认为是为中国辩护」67.美国把印度与英国的和平外交活动区别对待,认为对英国人的评价「是不适用来描绘印度人那种政策的」68.这一时期印美两国关系并不象中方所认为的那么好,加上两国领导人之间又没有良好的私人关系,所以印度在这场危机中是不适宜做中间人的,中国请印度做「红娘」是不明智的。这表明中国对当时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印美关系还不甚了解。

发表于 2006-11-2 16:59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声明、警告被杜鲁门政府理解为虚声恐吓,周恩来的外交努力失败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中国官方承认「在当时,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政府在朝鲜战争期间许多重要的立场和态度,是通过印度政府转告西方国家的」69.事后,时任印度驻美国大使潘迪特夫人1952年5月在与周恩来的一次谈话中说:「每次您与潘尼迦大使谈话后我都从我们政府得到指示,并即刻与美国国务院联系」70.虽然很多人特别是中国学者认为,中美冲突有其必然性,但中国请印度做「红娘」却留下了遗憾。一个不好的信使比没有信使情况会更糟。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里的尤三姐。

  尤三姐与封建大家族贾府沾了一点亲戚关系,贾府里的公子哥琏二爷不久才勾引了她的姐姐,这样尤三姐与这个封建大家族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现在琏二爷又来给内娣做媒。定亲后尤三姐的意中人柳湘莲有些疑惑,怎么「女家反赶着男家」。他多少还受到中国民间一句玩笑话,「姨姐、姨妹半个妻」的影响,加上又听到一些传言,认为「东府里除了那两只石狮子乾净外,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乾净」。柳反悔拒绝承诺这门婚事。尤三姐感到自己就是跳进长江也洗不清,她在退还「定礼」──鸳鸯剑给柳湘莲时,突然抽剑自刎,死在了她所爱的人怀里。柳悔恨莫及削发进了佛门71.「红学家」大都用阶级斗争的眼光来看这一悲剧。不过,仔细想来,人们不难从生活的体验中发现,尤三姐虽然有个性,是在争取婚姻自由,但她在选择媒人的问题上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最后成为悲剧性人物。其实媒人不一定要非常了解你──那是如何做媒人的学问。而请媒人千万要注意,媒人与你关系过密并不是一件好事,媒人与那个「他(她)」的关系却至关重要,关系越好,你成功的希望就越大,关系一般那还不要紧,不过这已说明你在这方面需要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了,但若你的意中人对你请来的媒人很反感,这可是灭顶之灾,说不定对你来说这门美满的婚姻就因为你这一时的疏忽而给弄砸了。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有学者在总结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思想与实践时,就周在1966年前后因美国对越南轰炸升级一事,两次通过巴基斯坦「鸿雁传书」给美方取得良好效果而感慨道,「显然,通过和美国关系密切的巴基斯坦来传话效果就大不一样……」72,认为这次美国在接到信息后的反应是吸取了上次在朝鲜的教训。73反过来琢磨,中国人自己是否也应从中悟出点甚么道理呢!

  「从威慑的观点看,表面的虚弱和实际的虚弱将产生同样的结果」。74中国人的声明、警告最终被杜鲁门政府理解为「虚声恐吓」,周恩来总理的这次外交努力归於失败。

  看来信使有时往往比信本身还要重要,日常生活中是这样,国际事务更是如此。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6-11-2 17:00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信使有时往往比信本身还要重要,日常生活中是这样,国际事务更是如此。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註释

  1《基辛格的总构想》,[美]沃?纳特着,商务印书馆(内部发行),1976年,第5页。

  2《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三联书店,1974年,第405页。

  3《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实录》第二册,[美]威廉?曼彻斯特着,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764页。

  4同註2,第405、410页。

  5同註2,第428页。

  6《艾奇逊回忆录》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年,第282页。

  7《从雅尔达到板门店》,华庆昭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22.8《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第347页。

  9《在最高统帅部当参》,华庆昭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22.《毛泽东军事文选》谋──雷夫英将军回忆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61页。

  10《两大领袖斯大林与毛泽东》,[俄]尤·米?加列诺维奇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8页。

  11同註9.12《抗美援朝战史》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历史研究部着,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91页。

  13《板门店谈判》,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83页。

  1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费正清、麦克法夸尔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2页。

  15同註10,第469页。

  16《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人民出版社,1982年(内部发行),第98-99页。

  17同註16.18同註12,第92页。

  19同註12,第95页。

  20同註2,第462页。

  21同註2,第457页。

  22同註2,第458页。

  23同註2,第457页。

  24《大外交》,[美]亨利?基辛格着,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430页。

  25《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的前景》,[美]亨利?基辛格着,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77页。

  26同註25,第18页。

  27同註7,第214页。

  28《美国在中国的失败》,[美]皱傥着,第496页。

  29同註13,第74页。

  30《麦克亚瑟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280页。

  31《秘密使命》,[美]弗农?阿?沃尔特斯着,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第22页。

  32同註28,第496页。

  33《朝鲜战争》上部,[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2版,第633页。

  34同註24,第433页。

  35《毛泽东与抗美援朝》,逄先知、李捷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2页。

  36《周恩来总理生涯》,熊华源、廖心文着,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5页。

  37《漫长的战争》,[美]约翰?托兰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47页。

  38《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8》,裴坚章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189页。

  39同註12,第135页。

  40同註12,第135页。

  41同註12,第135页。

  42《美国智囊六人传》,[美]沃尔特?以撒森、埃文?汤玛斯着,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553页。

  43同註12,第138页。

  44《钓鱼台档案──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之间重大国事实录》,红旗出版社,第519页。

  45同註2,第432页。

  46同註33,第571页。

  47《尼克森回忆录》,第228页。

  48《周恩来的外交艺术》,季明、刘强着,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68页。

  49《会见与思考》,[德]维利?勃兰特着,第536页。

  50《李普曼传》,[美]罗奈尔得?斯蒂而着,新华出版社,1982年,第688页。

  51《英迪拉·甘地》,[印]克里尚?巴蒂亚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58页。

  52《印度总理尼赫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8页。

  53同註6,第212页。

  54同註52,第149页。

  55同註51,第159页。

  56同註52,第151页。

  57同註38,第96页。

  58《印度对华战争》,[英]内维尔?马科斯韦尔,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第1页。

  59《七大洲风云四十年──回忆录萃编》上册,[美]赛?利?苏兹贝格,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51页。

  60同註59,第153页。

  61《外交史》下册,[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文,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217页。

  62同註6,第286页。

  63同註6,第286页。

  64同註6,第287页。

  65同註6,第287页。

  66同註52,第184页。

  67同註33,第506页。

  68同註6,第283页。

  69同註12,第138页。

  70同註12,第138页。

  71《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

  72同註48,第165页。

  73《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122页。

  74同註25,第18页。

  ------------------------

  《二十一世纪》(http://www.cuhk.edu.hk/ics/21c)《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四十八期2006年3月31日

发表于 2006-11-5 15: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eth2000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eth2000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mileswei2006 于 2006-11-2 16:59 发表
从威慑的观点看,表面的虚弱和实际的虚弱将产生同样的结果」。74中国人的声明、警告最终被杜鲁门政府理解为「虚声恐吓」,周恩来总理的这次外交努力归於失败。
...


弱国无外交;不打不相识;打痛了才长记性。
一个人穷,那就要会打;一个人富,自己不会打,就要养打手;最好又有钱,又会打,还有打手。


平生最大的志向就是有化不完的钱,身怀绝技,养一大批死士。这样喜欢谁就是谁,想干什么干什么。(当非常有钱的美国人就可以了):si64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