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活动:醉美秋日 Heritage Walk (下)
此文章由 gracewoo22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racewoo22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gracewoo22 于 2019-5-9 01:32 编辑
历史徒步的最后一站,便是现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悉尼歌剧院。
人们常说一叶知秋。建筑是一个国家、一方土地的名片,从建筑中自可窥见各国各地的独特风采。如自由女神之于美国纽约、埃菲尔铁塔之于法国巴黎、泰姬陵之于印度新德里、大本钟之于英国伦敦、万里长城之于中国北京……若说哪一个建筑最能代表澳大利亚,毫无疑问,便是悉尼歌剧院了。且听专家娓娓道来。
作为20世纪最伟大建筑之一,悉尼歌剧院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这个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一直是澳大利亚的标志,也是最受瞩目的旅游胜景,悉尼歌剧院已经跟它所在的城市和国家画上等号了。没看过歌剧院可别说来过澳洲,这样的观念早已深植普罗大众。
近半世纪来,悉尼歌剧院赢得了无数荣耀,但创作它的设计师乌松,却从未看过悉尼歌剧院真身,这让悉尼歌剧院写下了一点遗憾的故事。
2008年11月29日,成千上万封悼念电邮涌向歌剧院网站;11月30日晚,歌剧院熄灭灯光;12月1日,悉尼海港大桥上的国旗降半旗致哀——这一切,都为纪念一个人:11月29日早晨,90高龄的悉尼歌剧院设计师、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去世(Jorn Utzon 1918年4月9日~2008年11月29日)。
一座歌剧院让乌松一夜成名,让悉尼扬名世界,甚至令澳大利亚的历史改变。也是悉尼歌剧院,使乌松与澳洲政府反目成仇近半世纪。从1966年离开的那天起,他毕生再未踏足澳大利亚,毕生从未亲手触摸过他自己设计的世纪杰作。
1954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特别委员会受命规划筹建悉尼歌剧院。次年,三面环海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被确定为歌剧院的所在地,不久之后,当时执政的工党新州州長约瑟夫•卡希尔向全世界发出设计招标,拉开了宛如戏剧般跌宕起伏的悉尼歌剧院设计完工过程的大幕。
1、乌松的设计方案“必将成为伟大非凡的超群创作”。
截至1957年,共有32个国家的233份设计方案参与“悉尼歌剧院”设计竞标。最终由乌松提供的第 218号标书被选中。我们不妨看看落选的第二、第三名标书,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呀!
当时作为主要评选委员的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纽约杜勒斯、肯尼迪两个国际机场的设计者)对乌松的设计方案大加赞誉“必将成为伟大非凡的超群创作”。据乌松回忆,他对悉尼歌剧院最早的外观造型设计是受到剥橘子动作的启发:14瓣的建筑可以结合成完美的球状建筑体。在沙里宁力荐之下,乌松的方案中标了。
这个结果让业界十分意外非议不断,连乌松本人都感到吃惊。当时,37岁的乌松只是建筑界的无名小辈,而且他的设计图纸和模型十分简单,并没有任何细节。但无论如何,首次中标大工程令乌松兴奋不已,并萌生了移民澳洲的念头(1963年歌剧院兴建期间,乌松举家迁往悉尼)。乌松并没有料到,自己即将陷入澳大利亚的政治漩涡中。
一个歌剧院的设计建造为何与政治牵扯不清,这还要从当时悉尼的地位说起。上世纪50年代的悉尼还只是一个乱哄哄的工业城市,而澳洲另一个大城市、南部的墨尔本,则被视为澳洲现代文明的中心,拥有更雄厚的经济实力:于1956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拥有更高的国际声誉。虽然当时的新州州长卡希尔表示歌剧院与政治无关,也不会因日后的选举结果而有所变化,但悉尼歌剧院最后还是被作为悉尼与墨尔本双城竞争的重点工程,成为各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焦点。
1959年3月,悉尼歌剧院开工,工程预算720万澳元,预计3年左右完工,工程由乌松和著名结构工程师奥拉普(Ove Arup)监督执行。这时,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还没有最终完成。乌松是一位出身于艺术学院的建筑师,他的建筑非常注重建筑物的美学部分,而在技术层面来看在最初竞赛中提出的椭圆形抛物线的水泥屋顶设计后来被证实无法施工,他和设计施工团队又耗费了数千小时做计算机仿真运算修改,将设计转化为可执行的半球形幅度设计。
歌剧院特殊的造型使工程极为艰难,宛如一场建筑学的噩梦,再加上追求完美、近乎吹毛求疵的乌松无法忍受丝毫的瑕疵,因此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建筑经费已经追加到980万澳元(近乎追加四成)。奥拉普曾为乌松提供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施工建议,但都因无法体现设计的美观而被乌松忽略,两个好朋友也因此渐生间隙。为筹措歌剧院不断升高的建筑经费,除募集基金外,州政府还发行了歌剧院彩券,然而预定完工日期却一拖再拖。外界对乌松的批评也因大力支持歌剧院兴建的卡希尔州长在任内去世而骤然增加。
1965年,罗伯特•阿斯金当选新州州长,官方态度转趋强硬,一切以尽速完工为考量。当时阿斯金指派的公共工程部长戴维斯•休为了控制建筑成本及尽早完工,开始质疑乌松的计划执行及成本估价能力,两人的关系日趋紧张。
乌松和休的争执持续恶化,1966年初,公共工程部决定停止给乌松和其设计施工团队付款。而且,新州政府还决定对乌松实施惩罚性收税,即乌松此前收到的酬金必须向澳洲政府交税。也就是说,乌松要在澳洲和丹麦两地被双重征税,这意味着乌松不仅不能在悉尼歌剧院项目中盈利,还将为其濒临破产。
2、歌剧院揭幕,英女王演讲
1966年,因为与政府无可调和的矛盾,乌松全家离开澳洲,从此再没回来。
就悉尼歌剧院后来的完工进度表来看,歌剧院的兴建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年-1963年)建立建筑基座;第二阶段(1963年-1967年)建立半球形外壳;第三阶段(1967年-1973年)完成剩余结构体及内部装修。乌松离开时,歌剧院工程的第二阶段尚未结束。由于第三阶段的设计图已经完成,新州政府向乌松买下130幅第三阶段的设计图,并且另外指派一个本土建筑团队接手工程。
为尽快完工,新建筑团队对乌松原先的设计做了多处改动,后来歌剧院被诟病的一些缺陷,如歌剧厅空间过小,音乐效果不佳等,也与设计施工上的妥协不无关系。
1973年10月20日,悉尼歌剧院隆重揭幕,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临剪彩并发表演说:尽管建设过程中不是没有问题,悉尼歌剧院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The human spirit must sometimes take wings or sails, and create something that is not just utilitarian or commonplace"有时候,人类的灵魂就应该去乘风破浪,去创造一些事物,超越功利和平凡。乌松收到庆典邀请但没有前往。2007年6月,悉尼歌剧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距落成仅间隔34年,是极少数20世纪建筑列为文化遗产的个案,被誉为世纪经典。
3、获奖无数,为择善固执付出代价
悉尼歌剧院对澳大利亚和乌松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她让悉尼海湾成为闻名于世的观光景点,改变了悉尼甚至澳大利亚整个国家的形象,却令乌松背上了超支并中途退出的黑锅,束缚了他在建筑界创作、接案、竞标的机会,乌松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他毕生都没能亲眼目睹自己设计的伟大建筑,但他儿子简说,父亲从未参观过悉尼歌剧院的事实,并不意味着他没有体验过这幢建筑。“作为它的创造者,他只是不得不闭上眼睛去体验它。”
2003年乌松获得了世界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评审团认为,乌松“设计了一座超越时代的建筑,一座远远领先于现有技术的建筑,并且,他为设计一座改变了整个国家形象的建筑,承受了非同寻常的攻击和负面批评”。
悉尼歌剧院是世界上第一座利用早期3D电脑程序作结构分析,从而完成大跨度外型设计的精妙建筑,开创了建筑工程的先河。而对建筑材料的清洁和维护,设计团队的构思堪称完美。来自瑞典匠心独运的双色瓷砖,每一片都有不同的几何形状(这家工厂几乎为此项目而倒闭),菱形沟槽的瓷砖会让雨水自动冲刷表面,真是巧夺天工。现在,乌松这座令人惊艳的建筑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华丽绝伦。乳白色波浪起伏的瓦片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感觉,以至于你会发现黄昏时候阳光洒在瓷砖上反射的那种光,是平生所见的最柔软温暖的黄昏。
悉尼歌剧院,各种角度都那么惊艳。农历春节的时候,晚上大红色的歌剧院,年味十足;5~6月一年一度的 Vivid Sydney 灯光大秀,很多人都是专程从别的城市赶来欣赏的呀!多坐几次横跨悉尼湾的 ferry 轮渡,可以 270度近距离欣赏歌剧院的风采,若是赶上好天气,无论清晨、黄昏或傍晚的悉尼歌剧院,它始终是那么高雅非凡、闪亮绝美,永远都百看不厌。
漫步在岩石区古老的街道、仓库和小屋间,目睹被为数众多的餐厅和英式酒吧包围的百年文化遗产焕然一新成为博物馆、艺术画廊和餐厅,平民区变身为繁华热闹的旅游观光胜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历史和现代在岩石区和谐交汇,不变的是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徜徉在鹅卵石子路上,这里有悉尼最古老的酒吧。于是,坐下来品尝当地新鲜酿制的啤酒,遥想十九世纪的水手、士兵和码头工人们曾在这里举杯庆祝或是借酒浇愁,想象一下这些街头恶棍们的生活,在贫困与疾病缠身的冷酷生活中挣扎。
秋日的正午,太阳暖暖地照耀在辽阔的悉尼湾上,海港大桥像一道横贯海湾的长虹,巍峨俊秀,气势磅礴,与白色风帆似的歌剧院隔海相望,美不胜收。
悉尼,光芒万丈的海岸线,魅力四射的国际大都市!
(部分相片与内容来源于网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