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真正有机品牌The organic pharmacy (2007-5-25) 飞行 · 回首来澳三周年,我的学习/工作小总结 (2013-11-1) 马二小
· SK 世界流行音乐系列之 Robbie Williams (2008-3-17) steveking · 参加活动 - 翠玉金沙蒸(肉饼) (2009-5-18) 大胃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3619|回复: 0

[生意经营] 网络评论反映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给出的好评或差评是针对餐厅食物本身的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6 23: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fz88101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fz88101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lfz881018 于 2018-4-8 00:14 编辑

如题:还没有包括竞争对手故意做的恶评等
https://www.1688.com.au/information/column/2018/04/06/318294/

网络评论反映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给出的好评或差评是针对餐厅食物本身的吗?


网络评论反映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给出的好评或差评是针对餐厅食物本身的吗?点评网站本质上是促进了消费者与商家的沟通与信任,还是扩大了双方的不平等,进而激化了二者的关系?
“我们越来越通过阅读评论来决定去哪儿吃,去哪里逛书店,去哪里看电影,去哪里聚会......”美国语言学家任韶堂在《食物语言学》一书中道出了互联网经济下消费者的心声。如今,在吃穿住用行各个生活消费环节,点评APP或电商评论版块都已成为了消费者重要的参考标准,甚至提供了决定性建议。美国“在线研究之王”比尔•唐瑟尔在著作《疯评》中提及,2012年“美国本土消费者评论调查问卷”表明,72%的受调查者对网络评论的信任度等同于亲友推荐,52%的受调查者更愿意光顾受好评的商家。特别是对千禧一代而言,他们对网络评论的信任程度超过了亲友意见。网络评论对于餐饮行业的改变尤其显著,无论是外出就餐、约见朋友甚至仅仅订一份外卖,他人的打分与评价足以左右我们的选择。

“我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让我Yelp一下。”
美国最大点评网站Yelp的口号是"Real People Real Review(真实的人,真实的评论)”,设计初衷在于希望打破熟人之间“口口相传”的营销模式,给予每个人公开评论商家的机会,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广泛的选择,让商家与消费者彼此建立信任。然而,这种看起来公开公正的评判方式,实则隐藏着种种关于权力关系的复杂内涵。在消费者与商家、商家与商家的博弈之间,点评网站早已成为了没有硝烟的战场,用户们在上面的每一次迟疑、点击或点评,都伴随着自我冒险和自投罗网的双重意义。
网络评论和星级打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餐厅的综合情况,刨除购买虚假好评或好评减免消费等特殊情况不谈,单单考虑到食客个人标准复杂、评论质量不一、主观色彩强烈,点评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实际也难以界定。网络评论反映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给出的好评或差评是针对食物本身的吗?其他食客的判断与专业厨师的判断,哪个才是我们寻找并信赖的依据?点评网站本质上是促进了消费者与商家的沟通与信任,还是扩大了双方的不平等,进而激化了二者的关系?人们通过评论表达的是“我是谁”的事实,还是“我想成为谁”的焦虑?归根到底,点评网站让我们更容易找到美食了,还是离美食越来越远?
隐藏在网络评论中的种种问题看似扑朔迷离,各有各的道理,但从这些琐碎而细微的表达入手,我们或许可对自身的困境和网络的局限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你在给什么打分:情绪比食物本身更重要
任韶堂与他的同事们通过分析Yelp网站上100万份餐厅评论,得出了很多出人意料的结论——好评和差评的含义并非局限于食物本身,而更关乎用餐者的体验、感受、欲望和情感。
研究发现,对于价格昂贵的餐厅来说,好评中往往有更多与“性”相关的描述,使用诸如“性感”、“撩人”、“高潮”这类词语。类似的现象在国内也存在,对于大众点评人均消费1000元以上的餐厅,不少评论者倾向于将食物与性挂钩,例如“餐前的气泡酒颜色很性感”、“这道菜简直是用餐过程中的高潮”等等。
而对于较为平价的餐厅,好评中出现更多的是与上瘾和毒品有关的词语,例如:“大蒜面现在是我的嗑药首选”、“这些杯子蛋糕简直像是白粉一样”、“这薯条简直是让人上瘾的毒品”。在大众点评上相对平价的重庆火锅、麻辣小龙虾、炸鸡烧烤店铺页面,“上瘾”、“停不下来”和“罪恶感”等描述也十分多见。在任韶堂看来,这种描述很符合人们对于高糖高热量食物的矛盾心理——通过把食物比喻成毒品,来为自己的放纵开脱。女性要比男性更常在评论中使用这种充满罪恶感的比喻,这也间接说明了女性为保持体型或低热量饮食承受了比男性更大的社会压力。

一项调查显示,88%的消费者通过阅读网络评论来判断当地某项服务质量如何
如果说好评更关乎性感或上瘾等食客心理体验,差评中对于食物本身的关注就更少了——服务员做错事、上菜慢、态度差、等位久、邻桌小孩吵闹,甚至连天气不好、出门不顺都会成为消费者给餐厅打一个差评的理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一座难求”的餐厅也有很多差评,相当一部分给出一星的消费者被食物之外的问题激怒了,诸如预约困难、停车位少、吃不起这么昂贵的食物等等。这同样也解释了为何当地人口耳相传的“正宗老店”很有可能在Google地图或旅游评论网TripAdvisor遭遇滑铁卢,差评大都来自慕名而来、只吃一顿的外地游客,他们原本期待极高,却因文化差异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失礼和怠慢,为自己过高的付出深感委屈,怒评一星。任韶堂总结说,消费者的差评往往是在讲述自己就餐的不幸遭遇,会调动人们词语的多样性,通过寻求与其他人的共情,慰藉自己在情绪上的创伤。

我们被评分控制了吗:虚构出来的火爆餐厅
如果评论并非关乎食物本身,那么我们从评论中得到的又是什么?除了饱餐一顿,我们还想要从点评网站上得到更多。上亿条评论和分享与其说是毫无情感的大数据,不如说是人群在互联网建构的话语中寻找社交情感、身份认同甚至彰显个性的活动与表达。日益膨胀的网络评论在承载信息(有真有假)的同时,亦承载了更多情感表达,种草拔草简单,参与者要想维持一个清醒独立的判断,并不容易。
2017年年底,《VICE UK》自由撰稿人乌巴•巴特勒(Oobah Butler)的大胆举动犹如当头棒喝,让人们开始反思,如果一味被点评打分牵着走,我们的理性判断会丧失到何种境地。
巴特勒利用几张假照片、近百条假评论,捏造出了一间完美的假餐厅,并在7个月时间里将这家不存在的餐厅推上了TripAdvisor伦敦餐厅排行榜的第一名。他将这一经历写成了报道,引起广泛热议,相关视频在YouTube上吸引了150万人观看。虽然TripAdvisor发言人称他们早已注意到这家假餐厅,并在事情曝光后删除了餐厅条目,但这一举动还是极大地讽刺了“网络评论”的客观性,正如巴特勒在餐厅页面上对食客的警醒:顾客在餐厅点的不是“食物”,而是“情绪”。(Instead of meals, our menu is comprised of moods.)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