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墨尔本快沙学车心得 (2004-12-10) 神奇的快沙 · 在墨村--兼怀笔友 (2016-11-8) 春浅
· 一次开腹腔手术的经历 (2018-1-23) swordmich · 一封信:写给60岁的我(08年11月22日) (2008-11-22) shangpin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707|回复: 9

《于丹<论语>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9 19: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西关少爷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西关少爷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昨晚看了奥运开幕式,很有感触,来这的时间太长,中华文化很多都忘了。如饥似渴地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愿与大家分享。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曾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

1 快乐秘诀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曾经当过83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

    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装,扎上领带,去见领导。

    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

    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的身体已经成了心灵的主人,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我的心灵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2  保持一颗诚敬的心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能解开现代人的心结吗?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他人谦恭有礼,却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3  提倡人格的尊严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4 为人之道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

    《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这都是一些小礼节。其实,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它让我们觉得圣贤未远。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留给我们,一起分享。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

    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

   5 交友之道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态容易走向平和。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这里面其实大有深意。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抱怨儿女,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说我们当年干革命,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

    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这时就需要朋友的开导,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

    《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 本帖最后由 西关少爷 于 2008-8-9 19:0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20 收起 理由
孔武 + 10
patrickzhu + 10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08-8-9 22:1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ig_beas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ig_beas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太长了……没看完-_-b
没看过于丹的东东……当年看过一本南怀瑾,看得俺都想砸电脑……太长了……-_-b
南怀瑾写得不错……但对孔子的形象拔得太高……觉得一切都是对的……实际上论语也不是最高指示……老孔也不是完人……但绝对是个智慧的……有意思的老头-_-b
P民一个,屌丝一枚,傻妈一只

记得给俺加分……

发表于 2008-8-9 22:1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林草12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林草12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读<<论语>>还是要放下一切现实的因素,只当自己的一个孩童.一个读书人那样来读...
大板说的对,任何人,任何书,都要批判地接受,没有100%的真理的.
减肥已经成功,林草更需保持。

发表于 2008-8-30 21: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r_hy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r_hy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于丹理解的比较好啊。说论语的,还有谁比较好啊?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08-8-30 21:1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icypi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icypi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于丹讲的不错,但是看了南怀瑾的写的,于丹的真的是毛毛雨(paopaobing(45))
不过于丹相当不错了

发表于 2008-8-30 21: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ama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ama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么巧?我最近也在看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只不过读后感没有什么深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8-31 22: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漫游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漫游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spicypig 于 2008-8-30 20:15 发表
看了南怀瑾的写的,于丹的真的是毛毛雨(paopaobing(45))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08-9-2 23: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蓝月亮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蓝月亮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同意辣猪mm, 我比较喜欢看南怀瑾写得, 于丹的, not my cup of tea, 呵呵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08-9-3 05: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孔武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孔武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于丹写的看的人还是很多的,关键是她的东西比较通俗易懂,也不失深度的分析,因此近年来她的书卖得很火。对于普及古典文学来说,她的作用也不小啊。

发表于 2008-9-22 15: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eigu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eigu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于丹论语心得,解读的不是论语,而是为于丹所用的论语,从论语中“引经据典”解释某些社会现象,正好迎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但是她的书中有很多的误用误读之处,因此仅仅是要寻求心理安慰,可以看看她的书,而要学习古典文学,还是要看真正的论语的。尤其是孩子,还是应该接触真正的经典之作。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