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航航小厨房(58) 最有先见之明的庆功午餐——烤鸭、东坡肉等 2楼讲做法 3楼讲故事 精彩纷呈 不容错过】 (2011-9-19) 航迹云 · liwus川菜系列之:毛血旺 (2012-3-3) liwus
· 花生老爹澳洲游散记------ 更新完毕 (2013-8-6) 花生 · 原创足迹看家护院安防科技套特辑。若知大部分的正门锁,能被Bump Key几下鼓捣开的话,该不淡定了吧?【完更!】 (2015-5-21) future2521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patrickzhu

关于教育,关于孩子,关于音乐,关于狗狗 - 精彩电影推荐 [复制链接]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1: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天堂的颜色 The Color of Paradise (1999)



天堂的颜色的剧情简介 · · · · · ·

八岁的墨曼(Mohsen Ramezani)是盲人学校里最用功的孩子,视障也没能妨碍他对美妙的自然万物的独特感受力,他时常虔诚地用双手去找寻心中的上帝。然而,命运却喜欢同他开玩笑,母亲离去多年后,父亲(Hossein Mahjoub) 为了再娶,决定甩掉他这个拖油瓶。
父亲先把墨曼从盲人学校接回家,在家乡,墨曼从奶奶(Salameh Feyzi)与两个妹妹那里,得到真挚的爱,感受到了秀美风景里所藏的快乐,快乐总是暂时的,他接着就被父亲连拖带拽送到了一个盲人木匠处当学徒……

------------------------------------------------
 盲童墨曼被爸爸从城市的盲童学校带回家乡,爸爸要续弦再娶,嫌他是累赘,瞒着祖母把墨曼送给一位盲木匠做学徒,盲木匠手把手教墨曼熟悉木料的材质,墨曼的热泪却滴落在他手臂上,孩子边抽泣边说:“老师告诉我上帝爱每个人,他更爱盲人,可是却没有人爱我。”
  
  这是题目的出处。先看见四月回声的影评《放牛班的春天》,提到了伊朗影片的“爱与成长的主题”,这让我想起了《The Color of Paradise》,无疑,这也是部切合这一主题的影片,大部分影评将其规类到儿童电影里,我却觉得这是一部父亲的成长史。
  
  关于影片的内容,骡子(http://lib.verycd.com/2004/08/01/0000014977.html)那边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无需我多言。只是谈谈我的一点感受。墨曼天真无邪,因为少了一种感知世界的能力,他显得对外面的世界分外好奇,影片开场的长段黑场和配乐让我们先入为主,体会墨曼的生活状态,墨曼在等爸爸来接他的空档里,竖起大耳朵仔细辨认周围的世界,导演故意定格镜头,我琢磨了好一会儿,墨曼在听啥呢?后来才知道是雏鸟的叫唤,真是很难得听出来,可见墨曼感知世界的艰辛。
  
  父亲这时第一次出现,却不是直接拥抱墨曼,而是躲着树丛背后看着他,妻子死了,他想续弦,盲童成了累赘,如何处置这孩子?第一次面对抉择,天平朝向了自己的幸福,父亲向学校申请将墨曼留校。
  
  抉择当然没有如愿以偿,父亲带墨曼回到老家,续弦的事宜逼迫他很快做出第二次抉择,要新娘还是要盲童?天平依旧朝向自己。但这次却有过更大的犹豫,海滩边的一幕,导演不怀好意的场景设置,总让人误会墨曼的小命会断送在这里。父亲的心灵在这里得到些许救赎。
  
  奶奶以死相逼,父亲面对第三次抉择,和前两次不同,这时他的婚约已经告吹,按常理,带回墨曼应该不会有别的顾虑,但路却越走越深,树林死气沉沉,导演又开始模拟死亡的前一刻,其场景之逼真,让人毫不怀疑:这次墨曼该死了吧?这是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发出的疑问。
  
  很遗憾,墨曼没有死在他爸爸的手里,上帝眷顾瞎子,要亲手牵着他回天堂。墨曼落水,父亲开始面对第四次抉择:让他就这样去了吧,魔鬼说。
  
  To be or not to be ? 这当然不是个问题!父亲在那一刻终于被救赎,可惜上帝跑了第一名,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墨曼究竟死没死,所有的评论都说他死了,这好象和 the children of paradise 相呼应,我和一位朋友谈起,他说没死,因为圣光下墨曼的手指触动了一下。
  
  我也不知那代表生还是死,想起影片里的话:
  
  “因为老师说上帝比较疼爱瞎子,因为他们看不见。但我说如真的如此,上帝不会让我们瞎掉。又因为这样,我们看不到上帝。老师说上帝是不可见的,是需要去感受的——无所不在,你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你用指尖感受……现在我不停的伸出手来,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为止……” 这样说来,墨曼应该是死了吧,阿门。
  
  四次面对抉择,导演两次故意设计墨曼死亡的先兆,父亲最后一刻的投身入水,这一跃,完成了其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人性回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1: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谁能带我回家 The Mirror (1997)



伊朗导演贾法·潘纳希(Jafar Panahi)正在拍摄一部儿童影片,影片讲述打着石膏的小女孩米娜·穆罕默德·汉妮(Mina Mohammad Khani)放学后没有等到接她的母亲,于是自己独自回家的故事。然而在拍摄公交车一场戏时,却突然发生状况。米娜死死地盯着摄像机,突然大喊“我不拍了!”任凭导演如何劝说,这个小女孩就是不愿继续,转而独自离开。由于疏忽,米娜身上的微型麦克风未来得及摘除,导演当即决定尾随米娜,跟拍她回家的全过程。虚幻与现实的界限就在这一刻模糊了……

本片荣获1998年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金郁金香奖、1997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1998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导演奖。

------------------------------------------

有一部电影对我而言是非常奇特的,从认识到最终看完经历近十年时光,它就是伊朗的《谁能带我回家》。
  
  1998年偶然在《环球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立刻被独特的剧情介绍吸引住了。本片主角是一名小学女生——米娜,因为母亲没有像往常一样来接她放学,又无法与她联系,所以米娜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她坐上好心陌生人的摩托车,然后换乘公共汽车,但却坐错了方向,只好在终点等待下一部公共汽车。谁知道此刻这小女孩忽然发起脾气,一把扯掉左手的石膏道具,坚决说不拍了,此刻摄影师与导演等纷纷进入镜头,观众才明白刚才发生的一切是怎么回事。
  
  但电影不能就这么停下来,当导演发现挂在米娜身上的麦克风仍没被取下,于是急中生智同意她回家,但前提是不能取下麦克风,然后让摄影师偷偷跟拍。于是从此刻开始,摄影机真正开始按最真实的状态记录米娜回家的过程。
  
  这个电影故事很有创意,后来在1999年的某天看见CCTV6正在播放一部阿拉伯电影,虽然没看到片头,但电影中的角色与打扮却吸引了我的目光,看了一会儿情节,确定它就是《谁能带我回家》,可见我与这部电影是有缘的。不过那天因为有事要出去,所以只看到米娜罢演那一段就不得不关掉电视机,当时心里那个遗憾就别提了。
  
  很多年过去了,这个故事总时不时的在脑海里晃一下,虽然它给我的记忆不是最深刻的,但持续的时间却是最漫长的。我一直想知道答案,米娜最终回家了吗?从她当时的表情来看肯定会迷路,那她是如何回去的呢?很多次调台到CCTV6,心中都会期待这部电影的重播;也有好多次逛盗版DVD店,想从冷僻片中找到它,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结果。
  
  一直到上个月,我的脑袋才仿佛被人敲了一记般缓过神来,我都在网络上下载这么多电影了,怎么就没想用这个方法去找呀?这不是当局者迷吗?于是上网寻找,不过这片的确太冷了,好半天才从百度连到一个电骡的源,而且下载速度极慢,总共花了近一个月才完成。但我不急,快等十年了,难道还等不了这一会儿吗?那一段几乎每天都要在电骡上查看下载进度,离终点越近心中就越百感交集。
  
  终于完成下载,终于找到一直想知道的答案。感谢《环球银幕》的推荐、感谢CCTV6的放映、感谢电骡提供下载、感谢射手网提供字幕……
  
  从头开始看这部电影,跟我曾猜测的一样,米娜离开剧组人员后很快就迷路了,而且她很固执,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回家,不过从城市的一头回到另一头,对小孩子来说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间她向不少人求助,也曾被拒绝过,身上携带的麦克风忠实地将发生的一切传递过来,使观者为她的遭遇牵肠挂肚,害怕有什么意外发生。
  
  偷拍画面与麦克风之间随情节发展相互促进,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应该说电影的后半部分很像记录片,产生的效果比前半部分更为震撼。其实不管是前面根据剧本拍摄的部分,还是后面被偷拍的段落,米娜的表演始终自然,她毕竟还是个孩子,完全不懂拿腔作势的姿态,每一个眼神与每一句台词都是如此真实,仿佛就是生活中普通事情一样,所以当我真正看到她跑向一幢白色的房子按响门铃,心才放了下来。随着米娜关上家门,电影也悄悄结束了,萦绕我十年的问号此刻终于有了答案,心头猛然一松,仿佛有什么东西消失了一样。
  
  我不知道将来,但《谁能带我回家》却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部让我长久想念的电影。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我?
  
  是米娜在伊朗街头无助而担忧的眼神?还是那眼神中所流露的童真?
  
  是对中东地区不解的好奇?还是那好奇中所蕴涵的神秘?
  
  是对被社会改变的人性的无奈?还是那无奈中所酝酿的叛逆?
  
  这不是一部广义上“好看”的电影,但它却带来许多不煽情的小感动,颇有年代感的胶片颜色把我带回过去的岁月,使我永远记得那个在车水马龙中小心翼翼穿梭的小女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1-10-6 12: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ece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ece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mmmmmmark

发表于 2011-10-6 12: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eepdeepse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eepdeepse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JuJu 于 2011-10-5 22:30 发表
另外再推荐一下伊朗出品的儿童片, 真是电影世界中的奇葩, 强烈推荐, 非常感人, 非常独特, 绝对适合和孩子们一起观看, 稍微推荐几部:

1. 小鞋子
2. 天堂的颜色
3. 谁能带我回家
4.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补充一下:
5. 白气球
6. 我在伊朗长大(这部是动画片,但牵涉很多政治历史,更适合成人或者比较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孩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patrickzhu + 5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0-6 12: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eepdeepse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eepdeepse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patrickzhu 于 2011-10-6 12:08 发表
继续CUT/PASTE

小鞋子(Children of Heaven) 1997

459570

这部曾经获得一九九九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讲得是一个穷苦家庭孩子的生活故事:

生长在贫困家庭的小男孩阿里,在买菜时,把刚刚修好的妹妹莎拉的小鞋子 ...


这个片子是我的最爱之一!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3: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uJ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uJ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deepdeepsea 于 2011-10-6 13:49 发表


这个片子是我的最爱之一!


握手! 非常美好的孩子们, 让人感叹贫困的环境也能孕育出如此的纯真和美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wgurry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0-6 13: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zt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zt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感谢分享,给所有推荐的同学先打白条。这下有的荡了。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4: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第一名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第一名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5年前,稍微不深刻不意义深远的电影我都不看。帅克只看喜剧片,我很鄙视他。

现在我也只想看不动脑筋不动感情的喜剧片。老了,看不动了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6: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第一名 于 2011-10-6 15:28 发表
5年前,稍微不深刻不意义深远的电影我都不看。帅克只看喜剧片,我很鄙视他。

现在我也只想看不动脑筋不动感情的喜剧片。老了,看不动了

呵呵。
我看过的喜剧片(外国的)里,【虎口脱险】上海译制片的配音版本排第一,Johnny English (I&II)排第二,Some Like It Hot(热情似火 1959)排第三。。。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6 收起 理由
kinezox + 2 虎口脱险,影片+配音都是经典
第一名 + 4 只看过第一个,又得张罗下载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6: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1987



伊朗的偏僻山村小学里,一群孩子在课堂里聆听老师讲课。在检查作业的时候,老师发现穆罕德屡次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于是严厉地批评了他,说如若再犯立马开除。老师对学生强调这是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规矩。当天放学后,小男孩阿穆德却赫然发现自己把同桌穆罕德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听懂了老师的谆谆善诱,所以阿穆德明白这作业本就是穆罕德继续听讲的凭证。为了把作业本还给同桌,阿穆德曾希望母亲和祖父可以施以援手,但是均告失败。所以,他只能孤身前行,到对面大山里的村落去寻找同桌,归还作业本。然而,由于不认识同桌的家,所以他处处碰壁,遭遇到了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

本片获得第42届戛纳电影节艺术电影奖

-----------------------------------------------------

好像看过的伊朗电影多多少少都带着这样淡淡的写实味道,而这样的写实镜头聚焦在孩子的身上却格外的显得酸涩。。。

  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之间是否有难以逾越的沟壑?或者说是成人忽略了孩子的情感还是孩子们找不到如何正确表达他们真实意图和情感的方式?这样的一个矛盾在傍晚小主人公发现同桌的作业本的瞬间展开。。。孩子的思维是单一而执着的,他们是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单纯,因此,当老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说出威胁“将拉扎要开除回家”的语言后,阿默的思维会自然而然将这样老师的话认真的执行,而且违背了将是一件很严重的问题。。。于是阿默在大人严格的“规矩”下,开始了执著的寻找朋友家的路,他不断的奔跑,想尽各种笨拙的办法来来回回在自己家和朋友家的社区之间穿梭,那条W形迂回的坡路,在电影画面中不断呈现阿默执着的身影,而山路的曲折也许也正是象征了这样一个只有孩子眼中世界的搜寻路的曲折。。。

  孩子在成人眼里总是一个被严格规矩的东西,依阿默爷爷的观点:孩子从小就要被训练的守规矩,可以忘记每周给孩子零花钱,却每4天一定要找个理由教训孩子一顿。。。于是孩子们的情感和意见相对于成人们的关注是那样的渺小而被忽略。。。因此当阿默不断对大人们提出询问和要求的时候,他似乎象是一团透明的空气,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忽然让我联想到哈里波特进入冥想盆里看到各种情景却对于他的惊呼和提醒没有反应的悲哀。。。而恰恰是被大人们忽略的孩子之间却能在相互间予以重视和交流,而在整部电影中唯一诚心帮助阿默的大人是一个年老的同样被人忽略的门窗匠,他不停向阿默讲述他曾经做过的各种门窗,却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表述了老人的孤寂,而恰恰是这个唯一重视阿默的老人的孤寂,映证了孩子的世界也恰恰是成人世界中另一个孤寂的群体。。。最终朋友的家没有找到,深夜阿默的沮丧和末日来临的心情一如门外大风呼啸下那凄凉。。。

  第二天,阿默上课迟到了,当他喘息着迅速拿出同桌的作业本,并告诉他已经替他做完了作业时,拉扎近乎绝望的情绪中展现了希望,恰此时老师过来开始检查他俩的作业,老师仔细检查了拉扎的作业本并在本子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勾,这时的镜头慢慢聚焦在一朵夹在作业本中的小花上,这是阿默在寻找拉扎家的路上,老门匠在路边摘下的一朵野花。。。老门匠对阿默说:多漂亮的花啊,把它夹在本子里,别丢了。。。我不知道老门匠是否有所比喻,但是导演在设计这场景和台词时一定隐含了一种小小的提示:漂亮的小花-普通而纯真的友谊,需要细心的呵护和收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6: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译  名 莫扎特传
◎片  名 Amadeus
◎年  代 1984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音乐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8.4/10   78,831 votes  Top 250: #84

◎导  演 Milos forman
◎主  演 F. Murray Abraham
      Tom Hulce
      Elizabeth Berridge
      Simon Callow
      Roy Dotrice
      Christine Ebersole
       Jeffrey Jones
      Charles Kay



◎简  介 

上帝赐给天才非凡的才智,同时也把诸多苦难加诸于他们身上,正如庸才们只能永远的活在天才的光环之下,却可以联合起来对天才进行围堵和绞杀。神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1823年一个下雪天的夜晚,在维也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个名叫安东尼奥·萨列里的老人自杀未遂。他向一位神父忏悔,讲述32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经过。

年少时的萨列里对莫扎特的天赋异秉早有耳闻,他向上帝祈祷,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在乐坛成名。萨列里成年后果然当上了宫廷作曲家,并深得皇上的宠爱。但是莫扎特的到来让他感到地位和成就的双重危机,莫扎特那些才华横溢的作品仿佛是上帝对他平庸能力的无情的嗤笑,所以他发誓要千方百计找到机会来嗤笑莫扎特。于是一方面他通过诽谤动摇了皇帝对莫扎特的喜爱,并断绝了莫扎特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又收买了一女仆安插到莫扎特家做奸细了解他家庭和创作的情况。他一次又一次用阴谋迫害莫扎特,但天性单纯的莫扎特却将萨列里视为朋友。最后,萨列里利用莫扎特对父亲之死的愧疚化装成莫扎特父亲的模样,要求莫扎特为他创作一曲《安魂曲》,他的用意就是利用莫扎特对死者的怀念加大其工作量,迫使他无休止的创作,把他的身体搞垮。莫扎特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临死前萨列里还在逼迫他完成《安魂曲》的未完稿……
故事叙述完毕,萨列里告诉神父,上帝结束了莫扎特的生命,而要萨列里活着受罪,他的音乐已经死亡,而莫扎特的音乐却广为流传……

影片评论     作为庸才的大多数——《莫扎特》观后感
文/橙子的虚幻世界

以前自己总爱说莫扎特的音乐是眼泪中的微笑,枪炮丛中的玫瑰(这一句好像是说肖邦的),虽然确乎幼稚,但是莫扎特给我们留下的,大抵是欢快多于悲愁,清明胜于斗争。傅雷先生对莫扎特似乎有着某种偏爱,他说:“歌德是经过了六十年的苦思冥索(以《浮士德》的著作年代计算),经过了狂飙运动和骚动的青年时期而后获得(清明恬静的境界)的;莫扎特却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作任何主观的努力,就达到了拉斐尔的境界,以及古希腊的雕塑家斐狄阿斯的境界。”又认为:“莫扎特的所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物,还由于这种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是在残酷的命运不断摧残之下保留下来的。”

所以,莫扎特的形象,至少在我们想象中,应该是温文尔雅,明朗阳光。而如片中那位御用作曲家萨列里的叙述,莫扎特确实是天才,他的音乐仿佛天籁,但是上帝竟然将他的声音,假以这样一个“下流、色情、行为轻浮的顽童”,传到人间。假如傅雷先生能看到此部获奖累累的电影《莫扎特》,听到他那轻浮夸张的笑声,不知会有何想法。

都说庸才对天才的嫉妒是这部电影的出发点,又有人说表现了不完美的人生与完美的音乐的并存,这没错。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庸才,天才永远只是属于一小部分的人,所以电影的名字又有“上帝的宠儿”的意思。庸才就必定要扼杀天才吗?天才也只是某方面的天才,而庸才也只是某方面的庸才,更何况这是一位真正识天才的“庸才”。他对莫扎特的步步相逼,最终将他的灵魂深处对于“死”的激情点燃,将他所有的生命力燃尽。我以为,在莫扎特大部分的明朗动人的音乐里,都是青春的气息,我并不觉得他年纪轻轻的时候,不需主观努力便达到傅雷所称的境界。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清明只是天生所带来的气质。倘若只有这些,那么莫扎特并不具备今日所赞誉的境界。听他后期的音乐,隐隐已经透露出疑虑,不安甚至有激烈的情绪,孕育着后来贝多芬的特征,我感觉到,这位天才才开始步入对人生、对生活的怀疑和思考。

是什么杀死了莫扎特?是萨列里吗?他有什么力量,可以和上帝对抗。是莫扎特对父亲的歉疚吗?这大概是他第一次产生悲哀心情的来源。不谙世事,率性而为的莫扎特,除了尽力挥洒自己的才华,便是将灵魂放荡于欢娱、酒杯之中。当然你尽可以视为赤子之心即如是。然而作为父亲,是不能容忍儿子放浪的形骸。于是父亲的死,成为对莫扎特心灵上的十字架,从此精神备受折磨。那么,便是父亲的死将莫扎特引向了死亡吗?但是假如不是自心产生忏悔,那么其他任何事物,又能对自身有何影响?产生了痛苦,但是不能正视痛苦,背负十字架,不能将其转化,而深深自责,自此害怕鬼魂的到来,惧怕鬼魂为讨性命而来,不也离上帝之心越来越远吗?能夺取莫扎特性命的,只有莫扎特自己。

愤恨,引导萨列里,借助莫扎特父亲的灵魂,牵引莫扎特到生命的边缘,激活莫扎特灵魂里的另一面,驱使他走向完美的人生,尽管这是黑暗的痛苦的一面。正如没有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没有痛苦,抑或是缺乏对痛苦的认识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

我们大多数的人,虽不至于自认为是天才,可也不见得有勇气承认自己是庸才,更不见得有萨列里的眼光。至少他懂得莫扎特是天才,他完全听懂了来自上帝的声音。而天才,更多的时候,不一定是被嫉妒扼杀,反而是被没有眼光所扼杀。被扼杀的不是天才的生命,而是天才的天才。萨列里恨的是,如此美妙的,只应来自上天的声音,为何上帝不将其授予自己,而授予那个不知愁为何物的轻狂少年。于是愤怒之下将十字架焚烧,将自己投身于上帝的对立面——魔鬼。做出这种行为,等于对自己的放弃。然而到底是魔鬼,还是上帝,造成他的嫉恨之心?我们有必要因为被上帝抛弃,而背上背叛的罪名吗?

藉莫扎特之心,萨列里通过自己的手,写出了莫扎特最后一部作品。通过萨列里的痛苦自剖,电影将作为庸才的大多数的我们的心,赤裸裸地袒露在有情世间。

究其实,作为天才并无其咎,作为庸才亦无其咎。上帝的安排,自有其道理。不能设想,假如大多数人都如莫扎特,那又如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jinluo + 3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6: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生命因你动听 Mr. Holland's Opus (1995)



生命因你动听的剧情简介

1964年的秋天,美国俄勒冈州。心怀远大理想的作曲家格兰·霍兰为了挣钱完成他的事业,在一所中学谋到了一份音乐教师的工作。他这么做完全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家庭生活的重担使得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他到学校上课的第一天,音乐基础级差的学生们便给了他一个难堪的下马威。他们在弹奏乐器时不但走调,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古典作曲家巴赫都没有听说过。霍兰的信心遭到了打击,女校长杰克布也多次向他提出善意的批评。在丈夫的工作遇到挫折时,从事摄影工作的妻子在一旁耐心地劝解和宽慰他;好友体育教师比尔·梅斯特也用自己从教以来的亲身经历,向霍兰证明教导学生需要无私的爱心和充分的时间。

在霍兰的悉心培育下,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白人学生格楚特·兰和黑人学生路易斯·鲁斯,分别学会了单簧管和大鼓这两样乐器。就在霍兰醉心于教学生活的时候,他的儿子降生了,谁知却是个先天性的失聪患儿。这一重创使霍... (展开全部)   1964年的秋天,美国俄勒冈州。心怀远大理想的作曲家格兰·霍兰为了挣钱完成他的事业,在一所中学谋到了一份音乐教师的工作。他这么做完全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家庭生活的重担使得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他到学校上课的第一天,音乐基础级差的学生们便给了他一个难堪的下马威。他们在弹奏乐器时不但走调,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古典作曲家巴赫都没有听说过。霍兰的信心遭到了打击,女校长杰克布也多次向他提出善意的批评。在丈夫的工作遇到挫折时,从事摄影工作的妻子在一旁耐心地劝解和宽慰他;好友体育教师比尔·梅斯特也用自己从教以来的亲身经历,向霍兰证明教导学生需要无私的爱心和充分的时间。

在霍兰的悉心培育下,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白人学生格楚特·兰和黑人学生路易斯·鲁斯,分别学会了单簧管和大鼓这两样乐器。就在霍兰醉心于教学生活的时候,他的儿子降生了,谁知却是个先天性的失聪患儿。这一重创使霍兰对家庭的重心有所转移,消极彷徨中和漂亮的女学生露韦娜·摩根有了一段朦胧的恋情。妻子察觉到了丈夫的细微变化,但并没有点破。摩根去纽约深造后,霍兰便将全部的身心转移到了儿子和教学上,和妻子的关系也冰释前嫌。之后的30年间,霍兰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而且还用爱心、信任和理解赢得了大伙的尊敬和爱戴。在他退休前,深怀感激之情的历届学生们欢聚一堂,为老师开了一场盛大的欢送会,管弦乐队奏响了一支激昂雄壮的“美国交响曲”向霍兰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

---------------------------------------------------

选择影片的时候按照得奖情况来判断,是聪明而省力的做法。但是在评委目光所不能及的角落里,一样有多张胶片在闪闪发光。很多影迷可能会立即举出《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作为例证,而在我看来,还有一部片子也和《肖申克的救赎》一样伟大而动人。
  
    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英文原名为Mr. Holland’s Opus,这是我见过最贴切而典雅的译名之一。它还被译做《春风化雨1996》——想一想《肖申克的救赎》当年被为莫名其妙地翻译为《刺激1995》,则两片难兄难弟的情形可想而知。
  
    在所有的学科中,有一样东西最没有实用价值,也最难教,这就是美。因为美不能被写在教案上,拥有它与否不能改变面包数量的多寡。而且,一个人进了美的殿堂后,往往变得拙嘴笨舌,或者自私无比,他很难退出来拉着你的手,带你进去一起参观,告诉你如何去欣赏。
  
    幸运的是,我们有《生命因你而动听》里的霍兰德先生。听古典音乐打瞌睡?那么他会在键盘上敲击出爵士乐来刺激你萎靡的精神,然后一点点告诉你,这曲子和巴赫的名曲之间的关系。告诉你,你喜欢的流行音乐和那些你所畏惧的严肃音乐之间的传承关系。
  
    喜欢演奏却没有天分?吹单簧管就像个肺痨患者一样四下走风变音?来,看看霍兰德先生是怎么教他的女学生的:他抢走了乐谱,告诉女孩说曲子都在心里,不需要再看了。当女学生依然毫无进展时,他问女孩子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你最喜欢自己脸上的哪一部分?”女学生回答是头发,因为她父亲说她的头发像是日落黄昏。于是,霍兰德先生在女学生耳边低语:“那么,吹奏日落吧!”这一次,女学生真的做到了。
  
    而在一开始,霍兰德先生只想着尽快结束他的教学生涯,以完成他的作曲,成为一名伟大的作曲家。但是他最终没有那么做,却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一生如此。他用音乐改变了无数学生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他们什么是音乐之美,使生命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循环,而是闪烁着音乐的点点烛光。
  
    生命如歌,如果说美也可以被教授和传承,霍兰德先生告诉了我们其中的一个原因:凭着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7: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中文 名 闪亮的风采
◎片  名 Shine
◎年  代 1997
◎国  家 澳大利亚
◎类  别 剧情/爱情/音乐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7.5/10 (13,380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7631/
◎片  长 105 Min
◎导  演 Scott Hicks
◎主  演 Geoffrey Rush .... David as an Adult
      Justin Braine .... Tony
      Sonia Todd .... Sylvia
      Chris Haywood .... Sam
      Alex Rafalowicz .... David as a Child
      Gordon Poole .... Eisteddfod Presenter
          Armin Mueller-Stahl .... Peter
      Nicholas Bell .... Ben Rosen
       Danielle Cox .... Suzie as a child
      Rebecca Gooden .... Margaret



◎简  介 

50年代时,少年戴维就已显露钢琴家的才华,她的父亲彼得更是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时时督促他勤学苦练。戴维的琴艺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之后,接到赴美学习的邀请,但彼得不放他走。后来,戴维又得到赴英美学习的邀请,但彼得不放他走。后来,戴维又得到赴英深造的奖学金,带着父亲“永远不许回家” 的禁令离开了澳大利亚。在皇家音乐学院,他师从塞西尔教授,并继续与作家曾里查德太太通信,同时废寝忘食地准备在音乐会上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由于精神负担太重,他在演出结束时晕倒,被送进医院。后来,在妻子吉莉安的鼓励下,他终于成功地举办了音乐会。本片获1997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

1996年的澳、英合拍片《Shine(闪亮的风采,钢琴师)》是一部题材不同、视角新奇、风格迥异的音乐家传记片。它所讲述的并非作曲家,而是钢琴家 ——一个富有天分而又刻苦努力的钢琴家的富于戏剧性的、悲喜交集的一生。戴维·赫尔夫戈特(David Helfgott)确有其人,少年时代是位钢琴神童。他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与不幸,就在于他有一位崇拜音乐、“望子成龙”但却偏执成狂的父亲。影片并未认真向观众交待父亲彼得作为原籍波兰的犹太人经历这种族灭绝大屠杀的背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爱子如命、求成心切又狂暴专横、令人畏惧的人。出于害怕“家庭分裂”、失去儿子的心理,他烧掉了戴维靠自己的才华挣得一份美国留学邀请书,强迫他留在悉尼郊区的家里。他最尊崇俄国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以至于竟不切实际地要求音乐教师罗森先生教小戴维弹奏“伟大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与以往的音乐家传记片不同的是,导演斯科特·希克斯 (Scott Hicks)在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悲喜剧作品中,运用了音乐史上许多大作曲家的丰富的古典音乐材料。这些素材的选择首先和戴维·赫尔夫戈特作为一个音乐会钢琴家的专业经历相吻合,而有些曲目的出现,则显示了影片导演和配乐作者戴维·希尔什菲尔德(David Hirschfelder)的创作构思。从钢琴家在少年时代参加社区音乐比赛起,我们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先后听到了萧邦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和《前奏曲》(雨滴);舒曼的钢琴组曲《童年情景》片段;李斯特的《升C小调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和他根据帕格尼尼的《钟回旋曲》改编的钢琴曲《钟》;以及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第九交响曲》等等。作为现实中的钢琴家和妻子吉莲的“爱情主题”,维瓦尔迪的经文歌《人间需要真正的和平》(Nulla in Mundo Pax Sincera)被影片作曲家戴维·希尔什菲尔德改编成了由女声独唱、拨弦古钢琴和大提琴交织成的一首三重奏,出现在那组令人难忘的镜头中:由于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而无法长大、甚至“越活越小”的戴维,陶醉在从耳机传来的甜美动人、圣洁无瑕的女声独唱里。他全身只穿了一件风衣,正在一张绷床上快乐地向着蓝天不断弹跳……

而在影片中,即钢琴家戴维·赫尔夫戈特的生活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是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除了一首升C小调前奏曲之外,就是那部令世界上所有钢琴演奏者望而生畏的“拉三”了。

“拉三”被父亲彼得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马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后者。影片中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情节,真实再现了戴维在练习演奏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这组镜头中的画面与情节、音乐和对白的剪辑,在电影和音乐两个艺术范围内同时达到的专业水准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亚天才的青年演员诺赫·泰勒(Noah Tayler)扮演学生时代的戴维,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生命中悲剧色彩最浓的一幕:一名看上去大有希望、如日中天的年轻钢琴家,内心却早已潜伏着来自父辈的危机的种子。结果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努力功亏一篑。就在生活目标即将实现——成功演奏一部高难度音乐作品以证实自己生存价值的最后关头,他的神经系统崩溃了。音乐会上,随着“拉三”的突然中断,钢琴家戴维·赫尔夫戈特的艺术生涯也不幸中止……

《Shine(闪亮的风采,钢琴师)》获得了世界电影界的一致好评。第69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获得者、澳大利亚着名演员杰弗里·拉什 (Geoffrey Rush)才华横溢的优秀表演,是影片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令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之一,就是他在酒吧里叼着烟蒂,行指如飞地弹奏拉赫马尼诺夫改编自同行里姆斯基·萨柯夫作品的那首着名的钢琴小品:《野蜂飞舞》。而影片这一情节之所以令人激动和信服,就在于作为戏剧演员的杰弗里·拉什所拥有的钢琴演奏技能——他在青少年时代曾学过多年钢琴。所以在影片主角不同年龄段的3个演员中,只有他是在需要弹琴的场景中自己演奏——不用替身的。尽管出现在影片中的一些专业难度过大的作品象李斯特《升C小调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等等他必须依靠模仿动作和钢琴家原型——戴维·赫尔夫戈特的配音,但他本人把一首《野蜂飞舞》从头弹到最后一个音符时表现出的流畅到位和手指触键感觉的专业感,不仅征服了酒吧里的全体客人,也征服了世界上的所有观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meigui + 3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8: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钢琴小神童 Vitus (2006)



钢琴小神童的剧情简介...

智商超群不一定是好事,少年维特(6岁,Fabrizio Borsani 饰;12岁,Teo Gheorghiu 饰)深深体会了这一点。维特天生拥有成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伟人的潜能,父母总希望他能成为伟大的钢琴家,然而他自己却不知道未来该干什么好。在父母的压力下维特总是郁郁寡欢。幸好还有理解他的爷爷,爷爷和维特一样,充满野心,自小想当一名飞行员,可是最后却当了一名木匠。当爷爷终于驾着飞机像鸟儿一样飞翔时,他告诉维特,虽然做了一辈子木匠,但他仍然很开心,因为理想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在世你所要做的是顺着命运的安排勇往直前。爷爷最后幸福的逝去了。而维特,也终于领悟了爷爷的人生真谛,敲响了之前拒绝过的女钢琴家的门...

-----------------------------------------

又是一部与钢琴有关的电影。
  
  这当然亦是一个神话,就像《海上钢琴师》那样。神话所以是神话,就是因为其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但我却喜欢这个神话,就像我亦喜欢《海上钢琴师》这个神话那样。
  
  我一直认为天才是分两种的。一种是狂人,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踩着尸骸前进的那种狂人。一种我称之为脆弱的天才。我所以称之为脆弱的天才当然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很脆弱,而只是相对于狂人来说的。因为这种天才不是以牺牲别人的性命来达成自己的不朽的。追求不朽,就正是天才的本质特征。我亦一直认为区分一个天才和一个普通人的本质特征,无它,其实就正只是追不追求不朽,而并是什么智商或天分或智慧等等这些东西。一个天才其必然是渴求不朽的。内心的渴求鞭笞着他前进。而并不是其它的什么。虽然不朽这种东西在现代后现代的一些思想的结构下已变得有点虚妄。虽然一个天才本身或许亦不承认自己是在追求不朽。但一个天才其在世的一切目的都是和都只能是将其推向不朽。一切都无法让其满足,而唯有不朽。《想飞的钢琴少年》维特其实就正是这样的一个天才。
  
  维特自少就是一个智商超群的少年。做一切事对他来说都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可是他却不知道他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父母的期望和约束,相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有同龄人的超高智商,这一切都让他很不开心。而幸好他有一个理解他的爷爷。他的爷爷虽然已经老了,可是其实仍然童心不泯。他做事常常就像一个小孩。所以他最后死在他的偷驾飞机上。他死得心满意足。他死得其所。他童年时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他长大后所要想做的十件事,排第一的用红笔书写。排第一的是飞行员。可是他最后却成了一个木匠。虽然他做了一辈子木匠,但他在临死前还是体会到了那种飞在天上你会感觉到连鸟儿也妒忌你的心情;虽然他做了一辈子木匠,但他仍然很开心,因为理想其实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在世你所要做的是顺着命运的安排勇往直前,这一点他参得透,并在临死前告诉了他的孙子。所以他的孙子在他死后终于勇敢地走上了那个被称为钢琴界的传奇的女钢琴家的家,接受他之前没有接受的安排和命运。
  
  他之前拒绝过那个女钢琴家。当他妈妈带他到那个女钢琴家的家时,他拒绝弹琴给那个女钢琴家听。他的妈妈叫他弹,说:“就当是为我而弹。”他说:“为什么总是为了你?”他的妈妈很尴尬和恼火。那个女钢琴家跟他说:“维特,你弹琴不该是为你母亲或是为了我,等你想为音乐演奏时再弹琴,拥有冷静的理性和热情的心,才能成为伟大的钢琴家。……。”女钢琴家话还没说完,他就冒出了一句:“这就是为何我长大后想当兽医。”女钢琴家的话当然是对的,但那时维特却还未能明白他最终所想要的会是什么。维特想成为一个普通人。于是他在一个雷雨夜带着他爷爷给他做的蝙蝠翼从楼上跳下。然后得了脑震荡成为了一个普通人。这当然是假的。他骗过了所有人。除了他爷爷。因为有一次,他在听了一张CD后,心中感情难以控制弹起了钢琴,高超的水平被他爷爷看到了。但他爷爷答应他保守秘密。他一直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生活着。
  
  他在六七岁时爱上了一个比他大的女孩,那个女孩的岁数至少比他大一倍,当时。那个女孩长大后想成为一个摇滚歌手。他为她用钢琴伴奏,她拿着扫帚当麦克风嘻嘻哈哈。在他十二岁再度遇上那个女孩时,那个女孩早已长大成人,而他仍然是个小孩。那个女孩早已忘记了自己曾经的理想忘记了他。她已做了一个超市售货员,并与一个岁数跟她相当的男孩恋爱着。但那个男孩一脚踏两船。她发现后,跟他分了手。他找出当年他为她伴奏她拿着扫帚嘻嘻哈哈的录音给她听,她认出了他就是当年的那个小男孩。但他俩的岁数还是相差太大。所以当他给她一枚他用炒股赚来的钱买的钻戒时,她没有接受。他在她心中一直都只是一个小弟弟。所以他经历了一场小小的失恋。这是每一个天才或说每一个普通人在世都会经受的一个小小的经历。小小的失恋,爷爷的死亡,终于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所需。这一切都只能说明没有什么能让天才走向伟大,只有生活。即使是一个天才,亦只有当他具有足够的生活积累于心时,他才会终于认识到自我。那不是为了什么而演奏,那是为了心中的音乐而演奏,这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钢琴家。这对于一切天才所要成就的不朽事业都成立。
  
  他驾着爷爷留给他的那架飞机再度来到了当年的那个女钢琴家的家中。……。他开了他的演奏会,很成功。他的那个从他六七岁时就爱上了的比他大的女孩也在他演出结束时给他送上了花。或许是仍以一个姐姐的身份,或许是以一个等待他长大的人的身份。我不知道。
  
  这当然不是一部什么沉重的电影。相反,它拍得很轻盈。它只是在说一些小小的故事。在这些小小的故事里,一个甜美的爷爷,有一个甜美的小小的爱情故事。你快去看看这部电影吧,你会发觉它的温馨甜美。(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8: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  名 August Rush
◎译  名 八月迷情/把爱找回来(台)/声梦奇缘(港)
◎导  演  Kirsten Sheridan
◎IMDB评分 7.5/10
◎IMDB链接 http://www.imdb.cn/title/tt0426931
◎上映时间 2007年11月21日
◎类  型 剧情 音乐 爱情



◎演  员
Freddie Highmore  ....Evan Taylor - 'August Rush'
Keri Russell  ....Lyla Novacek
Jonathan Rhys-Meyers  ....Louis Connelly
Terrence Dashon Howard  ....Richard Jeffries
Robin Williams  ....Maxwell 'Wizard' Wallace
William Sadler  ....Thomas Novacek
Marian Seldes  ....The Dean
Mykelti Williamson  ....Reverend James
Leon G. Thomas III  ....ArthurLeon Thomas III)
Aaron Staton  ....Nick
Alex O'Lachlan  ....Marshall
Jamiah Simone Nash  ....Hope
Ronald Guttman  ....Professor
Bonnie McKee  ....Lizzy
Michael Drayer  ....Mannix
Jamie O'Keefe  ....Steve
Becki Newton  ....Jennifer
Tyler McGuckin  ....Peter
Megan Gallagher  ....Megan
Anais Martinez  ....Backbeat

◎分  级   PG

◎剧  情
  
《八月迷情》讲述了一个来自爱尔兰的年轻但天资非凡的小提琴家(乔纳森·里斯-迈耶斯饰)与一名年轻的女大提琴家(凯丽·拉塞尔饰)在纽约市的华盛顿广场相遇,并迅速坠入爱河,但却立即被迫分开,两人的一夜情产物———奥古斯特·拉什也因此成了孤儿。 10年后,长大了的奥古斯特(弗雷迪·海默饰)只能在纽约街头卖艺为生,后来由于得到神秘陌生人(罗宾·威廉斯饰)的相助,奥古斯特开始利用其非凡的音乐天赋来寻找在自己出生之日被迫分离的父母。
  11岁的孤儿奥古斯特·拉什逃离育幼院后,遇到教导一群青少年街头音乐的街头艺人威瑟(罗宾威廉斯饰),威瑟发掘了奥古斯特·拉什的音乐天份,奥古斯特·拉什有个梦想,他希望能在纽约中央公园四万多名观众的面前,指挥纽约爱乐演奏自己创作的交响乐,而且他坚信自己的音乐,将牵引他找到失散的父母...

===============================================

一见钟情的背后,往往都是无尽的苦果和数不清的等待……12年前,华盛顿广场某个被月光笼罩的美丽夜晚,莱拉·诺瓦切克,一个从小就被父亲保护过度的大提琴手,希望可以从让人透不过气的紧密盯防中稍稍松一口气,跑到屋顶的她却偶遇背着吉他、英俊且魅力十足的爱尔兰歌手路易斯·康纳利。在街头歌手演奏的《月宫舞》徐徐萦绕的旋律中,莱拉和路易斯相遇并迅速坠入爱河,音乐成了他们能够分享的共同语言,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情感维系是真实不可否定的,可惜的是,却很短暂。

在两人共度了一个浪漫到让人意乱情迷的夜晚之后,尽管莱拉不断地表示抗议,可是她的父亲却坚持甚至强迫她继续举办音乐会,害得她不能履行去见路易斯的承诺。相爱的人如果太在乎对方,就很容易产生误会,路易斯沮丧地认为,优秀且家境丰厚的莱拉对自己的爱根本就没有他想象得那么深沉,因为心碎而丧失了勇气,路易斯发现自己没办法继续创作和弹吉他了,最终,他放弃了音乐,离开了这块伤心地。而莱拉,也失去了今生的爱人,几个月后,一场车祸还夺走了她那未出生的宝宝。

转眼10多年过去了,不知真相的莱拉和路易斯一直生活在各自的悔恨与伤感当中,他们并不知道,其实莱拉的孩子并没有死,而是被她的父亲偷偷送走了。如今那个名叫奥古斯特·拉什的小男孩已经有11岁了,不仅勇敢活泼,还具有非同一般的天赋--任何发生在他周围的声响,到了他的耳朵里,都变成了美丽的旋律,只要他站在麦田间,甚至能将微风扫过麦穗的沙沙声变成宏大的交响乐,显而易见,奥古斯特是一个天生的作曲家和指挥家。虽然是以孤儿的身份长大的,奥古斯特却坚信他的双亲仍然活着,而且就像他对他们的迫切希望一样,他们也需要他。

下定决心去寻找自己的父母,奥古斯特离开孤儿院只身来到纽约,却在纽约的街头迷失了方向。这时,奥古斯特被一个在街头演奏的孩子所吸引,并跟在他的身后,来到了一所废弃的菲尔莫东大剧院,他发现,这个暂时的避难所还有许多像他一样无家可归的孩子,一个被称为“巫师”的神秘人保护着他们。那一晚,奥古斯特第一次拿起吉他,随即无师自通的他,就即兴为大家表演了一曲。

一个从未受过音乐训练的小男孩,竟然可以释放出如此具有激情的旋律,这让“巫师”惊讶不已,于是他为奥古斯特设计了一系列的表演计划……奥古斯特并没有觉得“巫师”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因为他相信,他的双亲就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某个地方,如果他们听到他的音乐,一定会找到他的。那个时候的奥古斯特还不知道,他期盼的“寻找”,已经开始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zuozuo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8: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第一名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第一名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主,弄点下载链接吧。或者你下载全了积分拍卖,积分绝对一夜超阿丝。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8: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第一名 于 2011-10-6 19:10 发表
楼主,弄点下载链接吧。或者你下载全了积分拍卖,积分绝对一夜超阿丝。

:si78 让我想想,的确这是个生财之道呀。
估计论坛不允许呀(monkey08)

发表于 2011-10-6 18: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CFXXH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CFXXH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mark
lz有才阿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8:23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这个电影是MA,高年级中学生ONLY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  名 The Pianist
◎译  名 钢琴家/战地琴人(台)/钢琴战曲(港)/钢琴师
◎导  演 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IMDB评分 8.5/10
◎IMDB链接 http://www.imdb.cn/title/tt0253474
◎类  型 传记 剧情 音乐 战争



◎演  员
Adrien Brody  ....Wladyslaw Szpilman
Thomas Kretschmann  ....Captain Wilm Hosenfeld
Frank Finlay  ....Father
Maureen Lipman  ....Mother
Emilia Fox  ....Dorota
Ed Stoppard  ....Henryk
Julia Rayner  ....Regina
Jessica Kate Meyer  ....Halina
Michal Zebrowski  ....Jurek
Wanja Mues  ....SS Slapping Father
Richard Ridings  ....Mr. Lipa
Nomi Sharron  ....Feather Woman
Anthony Milner  ....Man Waiting to Cross
Lucy Skeaping  ....Street Musician
Roddy Skeaping  ....Street Musician
Ben Harlan  ....Street Musician
Thomas Lawincky  ....SchutzpolizeiThomas Lawinky)
Joachim Paul Assböck  ....Schutzpolizei
Roy Smiles  ....Itzak Heller
Paul Bradley  ....Yehuda

◎分  级 MA

◎剧  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

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钢琴家》是奥斯卡唯一亮点

一双修长、优雅的艺术家的手,在键盘上潇洒地起伏、流动,肖邦那令人沉醉的小夜曲,随著电波,穿过凝重的波兰上空,抚慰著那些被迫在眉睫的战争而绷紧的心。纳粹德国的飞机、大炮声越来越近,艺术家的手在倔强地飞舞著,音乐在试图压倒隆隆的炮火声……但它终于被一颗炸弹淹没、窒息了。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y)用艺术的美丽揭开了纳粹血腥屠杀的序幕。这部描写二战时一位波兰犹太艺术家幸存经历的电影《钢琴家》(The Pianist),风靡了欧洲,震撼了美国。它被法国、英国电影协会都评为“年度最佳影片”,并获坎城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在23日又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改编等三个重要奖项。《芝加哥论坛报》评价它是“一部史诗般的杰作!”《洛杉矶时报》赞誉说,“《钢琴家》达到了伟大的程度!”

《钢琴家》并不是虚构作品,它是根据波兰钢琴家斯兹皮尔曼(Wiladyslaw Szpilman)的纪实回忆录改编,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是个真实的故事。

斯兹皮尔曼的父亲是小提琴家,姐姐是律师,哥哥是喜欢文学的英语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他是波兰国家电台音乐部首席钢琴家,在战前的华沙已相当有名气。这是一个典型的犹太知识份子家庭。他们也像无数的波兰人一样,不相信德国人会真的入侵,就像911事件之前,美国人绝不相信有人会用民航飞机撞毁两座世贸大厦一样,人类的天真是永恒的。

在德国军队已攻占了华沙之后,斯兹皮尔曼全家还在争论,到底把家里那点现金藏到哪里,姐姐说应藏到花盆里,父亲要把钱塞进提琴盒,那位酷爱文学、喜欢幻想的哥哥则坚持放在大厅餐桌上,覆盖一张报纸,理由是最显然的地方反而最安全。但他们绝没有想到的是,纳粹占领波兰后,迅速要求所有犹太人戴上标志,把50万犹太人赶到只能住20万人的隔离区(ghetto);不仅他们的一切财产都被没收,而且一场种族灭绝的屠杀开始了。

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的电影,真实地再现了斯兹皮尔曼书中记载的那些他亲眼目睹的人间惨剧:在隔离区中,家家户户都提心吊胆,不知哪一刻会被枪杀。有一天全家正在吃晚饭,突然纳粹的警车来了,手持冲锋枪的盖世太保冲上了隔街的楼房,他们全家挤在窗户前,惊恐地看到,对面一家犹太人也在晚餐,纳粹军官喝令他们站起来,其中一位做轮椅的老人由于病体和惊恐,怎么也站不起来,于是他被连人带椅一起从窗户扔了出去。老人和轮椅在半空中才分开,然后摔落在石头街道上。被带到楼外的十几个犹太人,被喝令沿著警车的光束奔跑,在半途中,突然全部被射杀……

如此疯狂的屠杀每天都在进行,据《钢琴家》原书,一个瘦弱的犹太孩子,正在大街上走著,忽然遇到了盖世太保,他由于恐惧和紧张忘记了按规矩给这几个德国兵脱帽致礼,立刻被一枪打死。不仅如此,人们还被饥饿和疾病吞噬著。,在1941到1942年的那个冬天,在隔离区里仅是死于伤寒病者,每月就达5000人。

斯兹皮尔曼全家在隔离区近三年之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一起,被集中到火车站;没有谁知道下一步的命运是什么,虽然毒气室的说法已有流传,但人们仍不相信。钢琴家的哥哥居然还在看牛津版的莎士比亚。在烈日暴晒和惊恐等待中,一个想乘机发财的孩子竟兜售糖果,斯兹皮尔曼的父亲凑了全家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块糖果,把它切成六份,每人一块,这成了全家“最后的晚餐”。

铁罐车终于来了,在纳粹枪托的殴打下,拥挤的人群被塞进了运载牲畜的车箱。在上火车的一瞬间,一个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警察突然把斯兹皮尔曼从人群拉出来。斯兹皮尔曼挣扎著要回父母兄妹身边,他高喊著:“爸爸……”但那个警察实在是怜惜这位全波兰知名的艺术家,死死地按住他,喝令他快点逃离,保住自己的命。斯兹皮尔曼在书中写道:“父亲向我走了几步,犹豫一下,站住了。他脸色苍白,嘴唇发抖。他试图微笑一下,但是无奈地、痛苦地举起了手,向我挥动著告别,犹如我要走向生命,而他则在坟墓边向我致意。”父亲和全家就这样永远地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失去家人之后,钢琴家被强迫在隔离区做苦工,那双弹钢琴的纤细的手,要去挖土、砌墙,做杂役。有时在结束劳役收工的路上,看押他们的纳粹士兵随意从队伍里拉出几个人,然后用手枪一个一个地把头颅打开花。惊恐的犹太人还在大街上被强迫跳舞、唱歌,供纳粹娱乐。他们让拄著拐杖的瘸子跳,让最胖的和最瘦的、最高和最矮的、老人和孩子配对。他们在拼命地跳,因为只要倒下,就会被欣赏这种恶作剧的德国兵打死。

当50万隔离区里的犹太人被一批批拉去奥斯维辛,最后只剩6万人时,斯兹皮尔曼被波兰地下音乐家反抗组织营救了出来,躲藏到一个公寓里。这个空荡的房间里竟有一架钢琴,已在隔离区里渡过三年,第一次见到乐器的钢琴家欣喜若狂,但他不敢弹奏,怕有人发现他藏在这里。坐在钢琴前,他遏住自己的欲望,只是默忆乐谱,做模拟演奏,让起伏的双手,在键盘上空挥出无声的音符,飞翔在想像的自由世界……

在做苦工的时刻,在废墟搜寻食物的日子里,钢琴家从没忘记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双手。正是这种有一天还要弹琴、还要回到音乐世界的信念,使他坚强地活下去。在朋友无法送来食物的日子里,他曾靠一条面包,维持了整整10天的生命。后来他躲到残墙断瓦、四处浓烟、几近空城的一个楼区。从残存的碗柜中,他寻找任何可充饥的东西,曾靠用过的浴池水,维系生命。在那个被毁灭的楼区中,他是唯一的像鬼魂一样存在的生命。

在经历过无数次险情,全都奇迹般地躲过灭顶之灾,终于熬到苏联红军进攻波兰的1944年底时,有一天,钢琴家正在全神贯注地试图打开一个发现的罐头,忽然听到声响,一转身,一个德国军官站在面前。他顿时觉得一切全完了。在追问下,他承认是犹太人,是个钢琴家。这个德国军官把他带到一个有钢琴的半倒塌公寓里,让他弹一段。他用那双被战争摧残得已僵硬的手,再次流畅地奏出肖邦的小夜曲。

令他惊讶的是,那个德国军官既没枪毙他,也没有带走他,反而帮他在废墟般的一个阁楼中找到更安全的藏身处,并几次给他送来食物。当苏联红军逼近华沙,那位德国军官最后一次来看他时,不仅给他带来食物、报纸,还把自己的军大衣留给他御寒,因那时华沙已进入严寒。斯兹皮尔曼不知怎样感激这位德国军官,只有告诉了自己名字和在波兰电台工作的信息,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回报。

最初从电影中看到这个情节,以为是导演改编时增加了一个人性闪光的结尾,就像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虚构的那个警察最后人性复归一样;这是艺术家对人类的一种希冀和理想。但随后读了《钢琴家》的原著才得知,这不仅完全不是艺术虚构,而且原书比电影描述的更加详细、感人:当钢琴家几乎无法相信这个军官的善意,问他是不是德国人时,他回答说,“是。我为发生的这一切感到耻辱。”然后他们握手告别。后来他每一次送食品来的时候都鼓励钢琴家“要坚持住”。在最后一次,钢琴家问他:“我在这里能躲过(苏联红军来后)街上的战火吗?”德国军官回答道:“如果你和我都熬过了这地狱般的五年,那就是上帝的意愿让我们活下去。”他不仅带来了很多食品,留下军大衣,还带来一条鸭绒被。

这位德国军官不仅救过这位钢琴家,还救过其他犹太人。他后来被苏联红军俘获,关进苏联集中营。他在被关押时给妻子写过信,提到几位他救过的犹太人名字,其中就有斯兹皮尔曼。但由于德国军官被关在苏联,虽然钢琴家找到波兰政府最高官员,恳求帮助寻找这位德国军官,但波兰当局说他们无法干预被关到苏联的德国人。

这真是一个荒诞的人间惨剧:在经历了将近六年、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最后由于这位德国军官的帮助,钢琴家得到幸存。但这位德国军官却在被关进集中营六年多后,由于帮助了犹太人而被折磨致死。因为他说救过犹太人,激怒了苏联人,认为他撒弥天大谎,反而把他摧残死了。

在这之后,钢琴家才和德国军官的妻子联系上。在新版的《钢琴家》一书中,列了几页这位德国军官在战争期间寄给妻子的战时日记。如果说电影“钢琴家”是近几年来我看到的最好电影之一的话,《钢琴家》一书同样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令人感动的书之一,而这本书中最让人震撼的是这个德国军官的日记,他当年的思考简直超过许多今天的所谓知识人。他不仅反对纳粹,同时早就对发生在苏联的红色暴政有清晰的认识。我在这里仅摘录几个片断:

“这里正进行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性的屠杀……法国的断头台,苏联# #的秘密警察都无法与之相比。……这是一个政权教给那些本来不会伤害别人的平民这样去做的。我们所有人都在犯罪……我们不能被饶恕。谎言是所有邪恶之最。所有恶行都由谎言开始。我们一直被灌输谎言。公众一直被欺骗,没有一张报纸不说谎……工人们都跟著纳粹走了,教会沉默不语,中产阶级吓得不敢有任何表示,知识份子同样。在过去十年来,任何个人都无法自由表达任何意愿。对那些谎言制造者必须以武力制服。”

这位真实的德国人的故事,更使我坚信,人绝不是以种族分类,无论在哪个种族中都有人性的美丽和人性的邪恶。斯兹皮尔曼的这部纪实作品早在1945年战争一结束就写出了,并在次年出版,但书很快被波兰当局查禁。因为他的书不仅写了纳粹的残忍,同样描写了乌克兰人、立陶宛人做纳粹帮凶的残暴;还有那些向纳粹出卖犹太人的波兰败类。同时也抨击了犹太人本身:那些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在穿上警服、戴上警帽、拿起警棍的那一瞬间,他们的天性立刻变了,马上焕发出盖世太保精神。”这样的内容当然不被# # #的波兰当局容忍。

斯兹皮尔曼的书直到三年前才被重新发现。1999年底被译成英文后,立即成为畅销书,进入伦敦自传作品前五名,登上《洛杉矶时报》畅销榜,并获“全球犹太人文学奖”。也是浩劫幸存者的犹太导演波兰斯基去年把它搬上银幕之后,《钢琴家》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

《洛杉矶时报》书评家富兰克(Michael Frank)说,“它是传记文学的伟大贡献,是永恒的历史和人类价值的记录。”《华盛顿邮报》评论说,“斯兹皮尔曼的回忆录是一个清晰的声音,升起在这种声音消失的世界。我们幸运地有他这位见证人。”影评家说,“音乐是他的激情,而幸存成了他的杰作。”

虽然《钢琴家》今年没有获得最佳影片奖,但我丝毫不怀疑,它会像《辛德勒的名单》、《人生是美丽的》一样,被列入世界经典影片的行列。

影片开始时,是1939年9月纳粹进攻华沙,斯兹皮尔曼弹奏的肖邦小夜曲成为波兰电台播出的最后一支乐曲。影片结尾时,是1945年波兰获得自由后,波兰电台播出幸存的斯兹皮尔曼弹奏的6年前被迫中断的同一支乐曲(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那双被砖头磨出老茧的手,那双扒开冒烟残墙的手,那双被严寒冻僵的手,那双捧起漂著死蚊虫的水送向嘴边的手,那双从德国军官手里接过面包果酱的手,再次奏起肖邦那轻柔、美丽的小夜曲──它是音符取代子弹,文明战胜邪恶的宣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5 收起 理由
jinluo + 2 偶对你的景仰如滔滔江水
xinghh + 3 这个确实不适合低年龄的小孩,有的镜头太残忍。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8: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Fantasia

导演:James Algar
   Gaetan Brizzi
配音:James Earl Jones
    Quincy Jones
    Steve Martin
类型:卡通
上映日期:2000年1月1日
出品:迪斯尼影业



内容介绍:

梦幻王国之父沃尔特迪斯尼靠卡通起家,觉得可以将卡通由通俗文化提升到艺术的层次,实行雅俗共赏。当年的迪斯尼占领外地土地的野心未如今日大,的确是个梦幻王国,沃尔特叔叔最大的野心仍是专注于卡通发展上。他提议将古典音乐结合卡通,在当年可说是非常激进大胆,而"沃尔特叔叔”最私人、最心爱的《幻想曲》便在1940年诞生了。

虽然《幻想曲》一映当年反应好坏参半,但时至六十年后的今日,《幻想曲》已成为迪斯尼动画库中最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资产。而且为庆祝千禧年的来临,迪斯尼便决定将"沃尔特叔叔”亲生的《幻想曲》修辑,再重新配乐,替这个亲生子洗干净衣裳,漂漂亮亮的迎接新世纪,同时亦加插新片段,证明与时代并进。不过,洗衣服的主意原来不及新衣好,《幻想曲》原本配合七段乐章的动画变成只剩一段,改头换面的《幻想曲2000》仍源用沃尔特叔叔将动画与古典音乐结合的思想,但破天荒以IMAX胶片制式制作,即以比传统35米厘大十倍的胶片制作,亦表现了动画科技进步。

《魔法师的学徒》其实是《幻想曲》的起源:在沃尔特叔叔计划之初,原只有米奇老鼠担大旗,奈何完成了的《魔》成本超支过高,沃尔特叔叔把心一横,加码制作多七段短片,组合成为《幻想曲》。

今日迪斯尼在全球影响力甚巨,米奇老鼠成为有如可乐或麦当劳般家传户晓的商标,要庆祝《幻想曲》六十大寿,全球多个国家义不容辞,联合在千禧年元旦于各地IMAX剧场公映《幻想曲2000》。贺寿的还有好戏连场:多个城市将于元旦公映日播放迪斯尼所有经典卡通,《白雪公主》、《小鹿斑比》、《小飞象》等陪伴无数小朋友成长的卡通片将于大银幕重现,可喜可贺。不过对不起,此项盛举没有刚与迪斯尼对亲家的香港的份儿!

  1、第五号交响曲(Symphony NO. 5)
  2、罗马之松(Pines of Rome)
  3、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4、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快版(Piano Concerto NO. 2, Allegro, Opus 102)
  5、动物狂欢节(Carnival of the Animals)
  6、魔法师的学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该版本1940年版幻想曲就有
  7、威风凛凛进行曲(Pomp & Circumstance)
  8、火鸟组曲(Firebird Suit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4 收起 理由
jinluo + 1 对,我指的就是Fatansia 2000.
zuozuo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8: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译  名  海上钢琴师/声光伴我飞/一九零零的传奇
◎片  名  The Legend of 1900
◎年  代  1998
◎国  家  意大利
◎类  别  剧情/幻想/音乐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7.8/10   11,543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120731
◎片  长  125 Min
◎导  演  Giuseppe Tornatore
◎主  演  Tim Roth ..... Danny Boodmann T.D. Lemon Nineteen Hundred '1900'
       Pruitt Taylor Vince ..... Max Tooney
       Alberto Vasquez ..... Mexican Stoker (as Alberto Vazquez)
       Emanuele Gullotto
       Angelo Di Loreta ..... The Cook (uncredited)
       Kevin McNally
       Harry Ditson ..... Captain
       Luis Molteni
       Peter Vaughan ..... 'Pops', the Shopkeeper
       Niall O'Brien ..... Harbor Master
       Adriano Wajskol
       Roger Monk
       Gabriele Lavia ..... Farmer
       Shaila Rubin
       Adrian McCourt
       Heathcote Williams
       Clarence Williams III ..... Jelly Roll Morton
       Bill Nunn ..... Danny Boodmann



◎内容简介
  
     1900年的第一天,往返于欧美两地的邮轮Virginian号上,负责邮轮上添加煤炭的工人Danny Boodman在头等舱上欲捡拾有钱人残留下来的事物时,却意外的在钢琴上发现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装在TD牌柠檬的空纸箱内。由于坚信「TD」正代表了 Thanks Danny的缩写,于是Danny不顾其他工人的嘲笑,独立抚育这个婴儿,并为了纪念这特别的一天,将他取名为:1900。
  
     海上出生的1900,在陆地上却是个从未存在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而他也随着Virginian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逐渐长大。然而好景不常,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造成抚养1900的Danny意外丧生,幸而奇迹似的,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琴声所惊醒,循着琴声而往,居然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的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
  
     Max在因缘际会下来到Virginian号加入乐队伴奏,也因此见识到这位传说中的海上钢琴师--1900,两人因此结为好友。而1900在与发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Jelly同船竞技钢琴琴艺之后,声势更是如日中天。但尽管Max再三鼓励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赋,1900却始终未曾踏足陆地一步。直到他在为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专辑时,意外见到船舱之外清秀动人的女孩,并在感动之余创作了《1900's Theme》(即片头Max与乐器行老板所提到的不知名曲子)。随着女孩的下船离去,1900的心开始波动,究竟1900会不会为了去寻找女孩而离开30 多年来的船上生活?
  
     整部片子随着Max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Max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而当Max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Virginian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
  
     从战前离开Virginian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Max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1900还会在船上吗?还是如Max的期望,已经找了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并在茶余饭后之际同她们提起Max 这个好友……
  
      除了曲折的情节,几个精采的桥段更是令人吟咏不已,包括Max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滋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Jelly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如何展现出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充斥的偏黄色系影像中,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这个角色,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的看透人心,并藉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以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
  
      本片的导演正是1990年前以《天堂电影院》(Cinema Paradiso)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殊荣的朱塞佩?托纳托雷。如同《天堂电影院》给人的感觉,托纳托雷以其擅长的叙事手法,使观众随着回忆与现实交错间,轻易的融入剧情之中,并几乎因此而怀疑,本片是否为真人真事所改编。
  
      而在本片之中,托纳托雷也与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这个配乐界的大师再度合作。(莫里康内著名的电影配乐作品包括:《天堂电影院》、《豪情四海》、《哈姆雷特》、《铁面无私》等等)就如同所有以“钢琴师”为名的电影一般,配乐必然在电影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影片的电影原声也是值得细细品味收藏的对象。
  
      同样是从现代追溯古代,故事的背景同样在海上的邮轮,如果将《泰坦尼克号》比做丰盛的晚宴,在吃惯了好莱坞的电影大餐之后,相信精致、细腻的《海上钢琴师》会是很好的下午茶甜点,让你我的心灵觉得更充实!

◎幕后制作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影片的配乐出自大师颜尼欧?莫里克奈之手,他以深情飘逸的典雅曲风,又一次掳获观众与乐迷的心。《海上钢琴师》被誉为是1999年最不容错过的电影原声带之一,并众望所归地荣获了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奖。


◎花絮

片中那位挑战1900,还大言不惭的说是他发明Jazz的那位仁兄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Jelly Roll Morton。《The Crave》本来就是他的作品。在电影里饰演Jelly Roll Morton的那位Clarence Williams III,他父亲Clarence Williams也是早期Jazz的重要人物之一。据说是第一位在谱子上使用Jazz这个字眼的人。

电影中的SS Virginian号在历史上确有其船,1904年出厂,1954年左右被废弃。它还与泰坦尼克号有关,据说沉船时SS Virginian号就在附近能接收到无线信号的地方。

片中轮船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于SS Lusitania号及其姐妹号SS Mauritania。1900弹钢琴的舞厅有着跟SS Mauritania号相似的圆形屋顶。

最后在录音合成时采用的大部分实际音响出自钢琴家缔尤特布塔。

虽然Tim Roth本来不会弹钢琴,但经过拍片前半年的魔鬼特训后应该是学会了。片子里对1900弹琴时手部的拍摄镜头充分说明了那是Tim Roth自己的手(他的手指不长)。要知道做到"形似"对初学者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精彩对白

1900:That wasn't the problem. It wasn't what I saw that stopped me, Max. It was what I didn't see. You understand that? What I didn't see...In all that sprawling city, there was everything except an end. There was no end. What I did not see was where the whole thing came to an end, the end of the world.

1900: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得见世界尽头。

--------------------------------------------------------------------------------

Take a piano. Keys begin, keys end. You know there are 88 of them, nobody can tell you any different. They are not infinite, you are infinite. And on those keys the music that you can make is infinite. I like that. That I can live by. You get me up on that gangway and you roll out in front of me a keyboard of millions of keys, millions of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 and that's the truth, Max, and they never end, that keyboard is infinite. If that keyboard is infinite, on that keyboard there's no music you can play. You're sitting on the wrong bench. That's God's piano.

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在键盘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我应付得来。走过跳板,前面有无数的键盘。事实如此,无穷无尽,键盘无限大。无限大的键盘,怎么奏得出音乐?那不是给凡人奏,是给上帝奏。

--------------------------------------------------------------------------------

Did you see the streets, just the streets? There were thousands of them! How do you do it down there, how do you choose just one? One woman, one house, one piece of land to call your own, one landscape to look at, one way to die. All that world just weighing down on you don't even know where it comes to an end. Aren't you ever just scared of breaking you apart and just thought of it, the enormity of living in it?

你看见那街道么?只是街道,已经好几千条。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 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镜,茫茫无际,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么过?

--------------------------------------------------------------------------------

I was born on this ship, and the world passed me by, but two thousand people at a time. And there were wishes here, but never more than fit between prow and stern. You played out your happiness but on a piano that was not infinite. I learned to live that way. Land?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it's a voyage too long, perfume too strong. It's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make. I can never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can step off my life. After all, I don't exist for anyone. You're exception, Max. You're the only one who knows I'm here. You're a minority, and you'd better get used to it. Forgive me, my friend, but I'm not getting off.

我生于船,长于船,世界千变万化,这艘船每次只载两千。既载人,也载梦想,但范围离不开船头与船尾之间。在有限的钢琴上,我自得其乐,我过惯那样的日子。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不能舍弃这艘船,但至少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间没有人记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你属于少数,你最好习惯一下。朋友,原谅我,我不下船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8:37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atrickzhu 78# 帖子

此文章由 第一名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第一名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要去搜索要下很久要存在硬盘里要去硬盘里找。。。对于很多人来说,下载是件很恐怖的事。。。比如我。
这肯定比补习材料更好卖。

[ 本帖最后由 第一名 于 2011-10-6 19:38 编辑 ]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19: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第一名 于 2011-10-6 19:37 发表
要去搜索要下很久要存在硬盘里要去硬盘里找。。。对于很多人来说,下载是件很恐怖的事。。。比如我。
这肯定比补习材料更好卖。

有很多2000年之前的很难找到的。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20: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继续推荐两个励志片,适合和孩子一起看,小学生就可以看了。

◎译  名 弱点
◎片  名 The Blind Side
◎年  代 2009
◎国  家 美国
◎类  别 传记/剧情/体育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7.7/10
◎片  长 129m
◎导  演 John Lee Hancock
◎主  演 Quinton Aaron ....Michael Oher
      Sandra Bullock ....Leigh Anne Touhy
      Kathy Bates ....Miss Sue
      Tim McGraw ....Sean Tuohy
      Lily Collins ....Collins
      Kim Dickens ....Mrs. Boswell


         
◎简  介 

迈克尔·奥赫是一个无家可归的非洲移民。他的父母离异了,谁也不要这个烦人的累赘。流落街头的奥赫最终被孤儿院收留,开始了新的生活。

不久之后,陶西一家来到了孤儿院,他们想领养一个黑人儿童做为养子。作为中产阶级,陶西太太想领养一个有运动天赋的孩子,她想把他培养成杰出的橄榄球手。精挑细选之下泄,他们带走了看上去有些木讷的奥赫。

来到新的环境中,奥赫简直找不到北--全新的邻居、全新的学校、全新的橄榄球教练,甚至还有全新的英语口音。在学校里,同学并不是那么友好,忠厚的奥赫经常遭到欺负。不过在陶西太太的帮助下,奥赫逐渐找到了自我,他开始慢慢融入白人社会、开始慢慢接受自己新的身份。

在学校的橄榄球队里,他是训练最刻苦的一个,加之自己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奥赫渐渐成为了校队的主力左后卫。在2009年美国橄榄球职业联盟的选秀大会上,奥赫被巴尔的摩的一支队伍选中,成为了职业橄榄球员。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他的身边,坐着让这一切成为现实的陶西一家。

------------------------------------------------------------------------------------

对于Sandra Bullock来说,去年是风光的一年,《The Blind Side》为她捧回了一座剧情类最佳女主角的金球奖,另外一部戏《The Proposal》也为她拿到了喜剧类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记者问她对于在过去的一年达到事业的高峰有什么感想?她说,她并不觉得去年是她事业的高峰,只想认真的把戏演好,以后也会更加认真的把戏演好。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Tuohy这个富有的白人家庭收养了big mike是事实,为他请补习老师是事实,big mike的GPA从刚开始的0.6进步到后来的2.0也是事实。田纳西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阿肯色大学,阿拉巴马大学,乔治亚大学,克莱姆森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都提供了奖学金给他,但是他选择了去密西西比大学而不是自己州的田纳西大学或者是当年全国冠军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也是事实。NCAA对他的调查也是事实。所以,当影片最后播放真的Michael Oher带着他的家人去纽约参加新秀选秀的那一幕,是最感人的一幕。

我刚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叫the blind side,后来才慢慢明白。blind side是橄榄球的一个术语,代表一个选手视线外的地方。 比如说准备传球的四分卫的左手边,跑锋带球的右后方。Big Mike的位置是tackle,中文叫截锋,他的责任就是拦截住冲过来的对方选手,让队友可以向前推进得分。场上Big Mike就是这样做的,看到他把对方的66号轻易干翻的时候,不由热血沸腾,还学曹操那样仰天奸笑三声,哈,哈,哈,怎一个爽字了得。保护好队友的盲点,这是本片blind side的第一个意思。

blind side更深一层的意思是指Big Mike自身的两个盲点。第一个盲点是辣妈Leigh Anne帮他找出来的,刚开始Big Mike空有一身的运动天赋却整天游荡,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是Leigh Anne的鼓励和循循善诱使他成为五星级的橄榄球员。另外一个盲点是Big Mike自己想通的。NCAA调查他的时候,跟他说Tuohy一家是看中了他的橄榄球潜力,才收养他的,还使手段迫使他为他们最喜欢的大学打球。于是,Big Mike觉得自己被利用了,跟Leigh Anne吵了一架,回黑人区跟黑人小混混干了一架,又回他以前常在那边过夜的洗衣房里面面洗衣机思过。结果,第二天,还真让他悟出一点东西出来了。

NCAA第二次找他去喝茶的时候,再次问他是不是受了Tuohy一家的影响才去密西西比,他自信而坦然的回答:是的,因为他们是我的家人。是的,对于Big Mike来说,有些东西比橄榄球重要,他不再是那个无家可归,在雨中穿着单衣冷的发抖的可怜孩子,他有了关心他的人,还有他关心的人。很喜欢 Leigh Anne 鼓励他的那一段话:“… … Sometimes you might not even know why you’re doing something. I mean
any fool can have courage. But honor, that’s the real reason, you
either do something or you don’t” … … “有时候,你甚至不知道为什么你要做这个,我的意思是就算是傻瓜也有勇气去做一些事情。但是,只有荣耀,才是决定你要去做的原因。做了,不一定能够得到荣耀,但是不做,就肯定不能够。” Big Mike的勇气是他的家人给他的,他的荣耀也要跟家人一起分享。

每个人都有盲点,幸运的时候,有人帮你指出来,更多的时候,要自已去思考,去控制。比如Michael Oher,他去年刚进了NFL,他要走的路才刚刚开始,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只有时刻反省自身,矫正错误,修正方向,勇敢前进,才能赢得人生的荣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Serenity + 3 感谢分享 love this movie!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20: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影片原名】Soul Surfer
【中文译名】灵魂冲浪
【出品年代】2011 年
【IMDB评分】6.3/10   2,207 votes
【国  家】美国
【导  演】肖恩·麦克纳马拉


【内容简介】

贝瑟尼·汉密尔顿是一个天生的冲浪天才,成长在夏威夷考艾岛的她过着田园般的生活。从很小的时候她就展示出了自己在冲浪方面的过人的才华。她和自己的好朋友埃兰娜一起参加了全国的冲浪比赛,并且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是在2003年,汉密尔顿13岁那一年,一切都被改变了。那是在万圣节前夕的一个早晨,汉密尔顿还是和往常一样到熟悉的海面上去冲浪。一条14英尺长的虎鲨袭击了她,张开血盆大口,咬下了汉密尔顿的左臂。一瞬间,汉密尔顿的生活和未来都被冲垮了,冲浪也似乎不再是她的"特长"。

就在所有人都在准备为汉密尔顿另谋出路的时候,汉密尔顿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决定用自己残缺的身体重返冲浪的赛场。在好朋友汤姆、切瑞和萨拉的帮助下,汉密尔顿用自己惊人的毅力重新起立,站在了冲浪板和浪头之上。
  
【幕后制作】

真实的故事

冲浪运动在美国有着不少拥趸,尤其是在夏威夷海岸,冲浪手常常是当地的明星人物。而这其中有一个明星中的明星,就是贝瑟尼·汉密尔顿。在有关冲浪的影片中,冲浪手与大海的"搏斗"常常是影片着重表现的对象,簿可是在这部《灵魂冲浪》中,汉密尔顿与自己的"搏斗"才是最大的看点。

贝瑟尼·汉密尔顿1990年2月8日出生在一个冲浪世家,她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自己在冲浪方面的才华。8岁那年,她首次参加冲浪比赛就在长板和短板两个组别夺冠。不过,好运却并没有一直伴随着汉密尔顿。2003年万圣节前夕,汉密尔顿在联系的时候不幸被一条14英尺(约4.3米)长的虎鲨袭击,虎鲨咬掉了汉密尔顿的左臂。在遭受袭击之后,汉密尔顿的生命曾经一度处在"病危"的状态。她损失了60%的血液,还有很多内伤。被抢救过来之后,很多人觉得汉密尔顿的冲浪职业生涯就到此为止了。汉密尔顿用自己积极而乐观的恢复性训练打消了人们对她的职业生涯的疑虑。奇迹般地,在遭受袭击一个月之后,汉密尔顿重新回到了大海中,两个月之后,她在一次女子冲浪比赛中获得了第五名;一年之后,她获得了全国冲浪冠军。随后,汉密尔顿参加了一系列的重要比赛,并且都获得了出色的成绩。汉密尔顿本人对自己的经历和过往这么总结:"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段令人难以想象的旅途。现在我很乐意与大家分享这一切。"

这个真实的故事打动了导演肖恩·麦克纳马拉,他说:"汉密尔顿的故事具有强大的力量和感召力。很多人在遭受这样的打击之后就会一蹶不振,但是汉密尔顿却以自己的实力和行为重新站立了起来。她不仅重回赛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全世界的人们。她就是那种堪称楷模和榜样的人,你看着她的故事和经历会说,如果她能做到这些,那么还有什么困难是我不能克服的呢?"

波折的制作

其实,在汉密尔顿2003被鲨鱼袭击并于2004年重返赛场之后,影片的拍摄计划就被提上了日程。可是制作几经辗转,这部电影在2010年才得以开拍。为什么这么一部简单的励志片要经历如此的波折才得以开拍呢?

在汉密尔顿出事之后,媒体便蜂拥而至地报道这一事故。而媒体的热情随着汉密尔顿的重返赛场而愈发地高涨。为了应付这些记者,汉密尔顿的爸爸的几个朋友便成为了汉密尔顿一家的"发言人"。2004年2月,"发言人"之一的郝福斯特提尔设想了一部关于汉密尔顿的电影,当时他给影片起的名字是《贝瑟尼·汉密尔顿的故事》(The Bethany Hamilton Story)。同年,汉密尔顿便出版了自己的传记。很快,BBC报道说取材于汉密尔顿生活的影片将在2005年1月开拍,不过这条新闻并未成为现实。随后,关于影片即将开拍的消息便四处开花,《时代周刊》、《综艺杂志》都曾报道过影片开拍的消息,还有传闻说索尼公司的制片人皮特·斯科莱赛尔还为影片筹集到了75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不过,直到2006年块结束的时候,影片还没有开拍。

2007年1月,肖恩·麦克纳马拉成为了影片的导演。这个时候汉密尔顿在冲浪比赛中屡创佳绩,更为影片增添了不少看点与噱头。不过,肖恩和制片人大卫·布鲁克威尔都觉得仅仅是一本传记还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因为他们认为这本书只是一本"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已。所以,剧组便开始了挖掘汉密尔顿的故事的工作。这项工作持续的时间远比预计的要长。而且他们也的确挖掘出了整个家庭的冲突,这些冲突不仅仅来自汉密尔顿的受伤,更来自于家庭内部的纷争,对信仰、爱情、亲情,甚至是对自己的怀疑。肖恩把这种家庭内部的冲突描述成"第二次鲨鱼袭击"。在搜集拍摄素材的同时,肖恩还花了不少时间为影片筹集资金并不断地寻找编剧修改剧本。2010年2月,影片进入了实质性的拍摄阶段,肖恩开始寻找演员并寻找外景地。最后,外景地就选在了夏威夷海岸,并于同月开始了拍摄。

给你信心

一般情况下,那种给予人信心和信念的故事,总是能"四两拨千斤",它们用一个小格局的故事,反应人的精神世界。这种电影在市场上往往能收到良好的反响。2010年7月,《今日美国》就把还在拍摄之中的《灵魂冲浪》归类到"信念为本"的影片之中。与它一起入榜的还有《弱点》、《自己的葬礼》、《蒲公英的灰尘》和《婚礼》这几部风格迥异的影片。

关于影片所传递出来的那种给予人力量的信念感,导演肖恩·麦克纳马拉说:"这种信念的力量是我拍摄这部电影的最大的原因。因为我想在电影中告诉人们,无论遭到什么样的打击、处在一个多么险恶的环境里,都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自己失去了信念和力量。我在影片中,不仅仅描述了汉密尔顿是如何在遭受打击之后站起来的,我还使用了更多的篇幅来描述汉密尔顿的家庭中的冲突,要知道,她的家庭并不是一帆风顺,也并不是太支持她重返赛场的。我乐于在影片中和大家一起分享汉密尔顿的经历,因为这种经历应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财富,并演变成一种信念和力量。"

在影片中扮演贝瑟尼·汉密尔顿的是年轻演员安娜索菲亚·罗伯。罗伯出生在1993年,与汉密尔顿年龄相仿。她也是从小便展露出了不俗的表演才华的"少年得志"的演员。由她来扮演汉密尔顿,不仅仅是导演肖恩的选择,也是汉密尔顿本人的要求。在得知汉密尔顿希望自己来出演她本人的时候,安娜索菲亚·罗伯说自己很荣幸。她说:"在知道汉密尔顿希望我表演她的时候,我觉得受宠若惊,因为我从来没有扮演过这么重要的角色,也没有和这么值得敬佩的人接触过。这是我的荣幸。"对于罗伯的表演,汉密尔顿给了很高的评价,她说:"安娜索菲亚·罗伯是一个很出色的演员,我们在一起相处得很愉快。我觉得她的确表现出了我当时的那种无助和只知道恢复训练的生活。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真希望我们就这么一直相处下去。还有其他的演员,他们把我和我家庭的故事演活了,这是非常酷的事情。"

花絮
影片改编自2004年出版的传记文学《灵魂冲浪:一个关于信念、家庭和重新站上冲浪板的真实故事》(Soul Surfer: A True Story of Faith, Family, and Fighting to Get Back on the Board)。影片和传记的原型都是冲浪手贝瑟尼·汉密尔顿。

影片中故事的来源除了传记文学外,还有剧组对汉密尔顿的家人和朋友的采访。其中有很多内容是没有写在书中的。

扮演汉密尔顿的[安娜索菲亚·罗伯]在拍摄期间一直在自己的手臂上穿着一条绿色的袖子,好让后期工作人员把她变成一个"独臂人"。这种需要后期处理的镜头一共有450个。

影片只用了40天便拍摄完成。
全片使用35mm的胶片摄制。
影片2010年早期在夏威夷取景拍摄。同年8月又在塔西提岛补拍了一些镜头。
由于制作成不不大,所以制片方原本只准备在300个电影院上映本片。可是影片的拍摄完毕,制片方觉得影片质量过硬,便追加投资,把上映规模扩大到了2000家电影院。
影片的制作成本大约只有1500万美元,但是花在印制海报、做广告和搞宣传上的费用却高达2600万美元。  

[ 本帖最后由 patrickzhu 于 2011-10-6 21:5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1-10-6 20: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inl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inl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朱爸,偶像啊。我就这么一提,你就挖出这么多信息。佩服啊,佩服。谢谢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0-6 20: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inl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inl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Z,再普及以下这么下载这些电影。真的好难。

[ 本帖最后由 jinluo 于 2011-10-6 21:56 编辑 ]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6 20: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jinluo 于 2011-10-6 21:54 发表
LZ,再普及以下这么下载这些电影。真的好难。

这个没法普及。。。(monkey13)
我没能力说清楚。。。

基本上逢年过节去各大PT网站看看,一般节日都会放号注册,那么就可以有会员资格去下载了。。。

发表于 2011-10-9 00: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ans2150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ans2150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JuJu 于 2011-10-5 19:03 发表
Mona Lisa Smile 和Dead Poets Society, 一个女校一个男校, 不过还是觉得Dead Poets Society更好看, Dead Poets Society经常看电影的人肯定知道, 没看过的人别让名字吓住, 真是一部非常感染人的电影, 非常有魅力的老师.

很sad的电影。

发表于 2011-10-9 12: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lovecoffe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lovecoffe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在图书馆预定了几部,谢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