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心灵涅磐之旅----拾掇前生遗落的南半球回忆 (2010-3-6) 一.休 · 有关孩子学中文的感想 (2009-3-6) floodp
· DIY 走入式淋浴,两个浴室终于完工 - Updated 28th Jun 2013 (2012-11-6) powertools · 参与了次公司招聘新人的整个过程,有点心得,想和大家分享下 #276~299学生时期打工体会,#304开始新的招聘 (2013-8-14) hiramlynn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3289|回复: 5

[电影] 阿朱看片 【ARGO】 - FXXK YOURSELF 推荐推荐 [复制链接]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3-2-6 12: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patrickzhu 于 2014-1-10 18:09 编辑

昨天晚上看的,原来Ben Affleck做导演也这么牛,非常好看的电影。
如果你略知道一些背景,那么看起来更带劲。
整个电影我认为没有瑕疵,完整而流畅,我没有打瞌睡。。。
整个电影台词很少,但是对话很精彩。
剧情惊险安排合理,故事线也简单非常好懂。

那些配角都演的非常出彩,推荐推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3-2-6 12: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zjle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zjle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下载好了,还没有时间看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3-2-6 12: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patrickzhu 于 2013-2-6 17:03 编辑

不会写影评,贴一篇豆瓣影评,知道下历史背景

伊朗人质危机前后

乌鸦乌鸦
2012-10-20 13:57:27

在这个时机拖出这么个电影真是绝了。
最近一系列美国使馆在中东遇袭事件,让美国人各种惶恐困惑好奇。这个电影用历史事件再现了类似的过程,好人坏人、敌人朋友泾渭分明,前因后果叙述清楚,给一般国际史观很不强的美国平民科普了一把。

作为好莱坞特色的电影,张弛有度,有声有色,也是合格的娱乐片。
片中从头到尾充满70年代风格,连摄影也有70年代的感觉,还运用了很多实际历史镜头,值得一看。
  
无所谓什么剧透,估计凡是会看这个电影的人,多少知道是怎么回事。

伊朗以前一直是帝制,最近一个国王礼萨·巴列维是个亲美派。我见过的伊朗人都很喜欢他,主要是因为他思想比较西化,办了很多美式学校,在位的时候社会风气开放,首都的女孩子穿着和当时欧洲没什么不同。所以凡是现在能说外语的、能出国的伊朗人,都比较怀念他。

可是,巴列维国王也有很突出的问题。他受到最大的批评,一是不遵守YSL教义,二是乱花钱,三是联合美英损害伊朗石油利益。
关于第三点,巴列维国王在50年代和美英一起掀翻了当时民望极高的首相摩萨台。摩萨台也是个西化的人,但是他支持油田国有化,严重损害美英利益。CIA就和军情六处搞了个假“国内政变”,把他囚禁到死。这件事最大的受益人是国王和美国石油业。
现在伊朗人的逻辑是这样的:虽然国王比现在的情况好,但是摩萨台的改革成功以后比国王还好。
所以在1979年推翻国王的当下,伊朗人同仇敌忾:为摩萨台报仇、打腐败的国王、恢复YSL禁律、把CIA赶出去。
至于这次革命为一个宗教国家提供了土壤,当时很多参与革命的人并没有预见到。
  
无论如何,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了,不是因为贫穷、饥饿、失业等一般理由,美国完全没准备。
国王被“流放”出境,后来辗转到了美国。
50年代同一个国王也外逃过一次,当时国内力量是人民的首相摩萨台。国王在境外联合美英搞掉了摩萨台,等时局安稳了再回来做国王。
国王跑到美国,当然会让革命派想到这件事。一想就上火,又想把国王弄回来,审判以后处死。
美国当然不会放人,于是在1979年11月4日,数百名MSL男女学生冲进美国使馆,绑架了主楼里的工作人员。
一些呆在另一个楼的人逃出,分散开东躲西藏。其中有人在伊朗朋友的帮助下逃出国,还有人被抓回来当人质。
电影中的六个人,其中五个受泰国厨师帮助,躲在公寓楼里,还有一个躲进瑞典大使馆。后来其中一人联络到加拿大大使馆的朋友,结果全部被迎接到加拿大使馆。
在当时的环境中,美国的“友邦”要么自己逃命去,要么不敢收留他们。加拿大大使和其他馆员把他们藏在自己家里,藏了79天,这种基情也只能发生在加拿大和美国之间了。
  
然后就是电影里的故事,CIA特工编造了一个Argo的电影,从剧本到办公室到记者招待会都有,演得跟真的一样。
加拿大给做了六本护照,印上假伊朗签证。
有个细节电影里没演,当时伊朗签证上的日期写错了,伊朗的历法和西历不一样。这个错误在加拿大使馆才被发现。
就这样步步惊心地,把这六个人给带出来了。
不过汽车追飞机这种场景当然是没有的,革命军再二缺也知道先给塔台打电话。
  
这六个人回国受到热烈欢迎,当时人们已经对伊朗人质事件非常不耐烦,救出六个人让人心大振。
但是装成电影演员的事一直保密到新世纪,以前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在加拿大大使身上。因为CIA觉得让友国救出人质比较光明正大,里面有特工参与等于证实了“伊朗到处都是美国特工”的指控。
剩下的人里,提前释放了女性、黑人和病人共13人。其他52人倒大霉,被关了444天,期间绝食、自杀(未遂)不断。
不过伊朗人真没刻意虐囚,就是时间长了老寻他们乐子。电影里演的“伪装枪决”是吓唬他们玩的,让所有人蒙上眼脱光,跪在地上,然后打出空枪。人质都被吓傻了。
电影里演的一群孩子拼文件也是真的,通过这样拼凑,革命军证实了一些美国间谍行动,也抓出一些以前和美国人有联络的温和派。处决这些温和派给以后极端宗教势力掌权奠定了基础。
  
这六个人的确被成功解救了,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过度宣传这个小小成功都是转移重点。
对于另外50多个人,美军采取了各种好主意、坏主意。有军事行动,有间谍,有暗中交易,但是都没奏效。
这六个人的成功营救也不仅仅是一个CIA特工的努力,他们自己没那么孬种,自始至终都在积极自救。加拿大的白求恩精神就不用提了,纯人品。
那个大使没有义务照顾他们。从来没有人问,为什么其中一个人在瑞典使馆躲了几天,要转移到加拿大。因为瑞典人跑回家了,逃跑也不会受到指责。
至于他们落到这个境地全是CIA的错,更不用提了。不但直接导致伊朗民怨沸腾,还完全忽视了革命前的种种迹象,CIA之前一直认为“伊朗不会发生革命”。
接下来的事情,也证明了美国并没有全力营救人质。
  
1980年7月,巴列维国王竟然病死了。
然后人质变成烫手山芋,伊朗革命军放也不是,留着也不是。
美国人也审美疲劳了,谁也没想到这件事竟然闹这么久。
但是,人质事件仍然拖到下一年。1981年1月20日,里根总统上任第一天,人质被释放。
这种巧合,也难怪后来会有阴谋论,说里根用秘密谈判延迟解决人质危机的时间。只要伊朗还扣着没用的人质一天,美国人就不会原谅前总统卡特。
基本上电影里也真实再现了:所有人的手都是脏的,除了加拿大。
  
在这件事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1. 多会一门外语真没坏处。
2. 雇小保姆的时候说好照顾老两口,以后家里来了客人常住,一定要给小保姆加薪。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3-2-6 18: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译  名】 逃离德黑兰/亚果出任务/Argo 救参任务
【电 影 名】 Argo
【电影类型】 剧情 惊悚 传记
【国家地区】 美国
【语     言】 英语/波斯语/国语
【字     幕】 英文/中字
【片  长】 120min
【年  代】 2012
【分  级】 USA:R
【上映日期】 2012-10-12(美国)
【IMDB评分】8.1/10 from 82,046 users
【IMDB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1024648/
【导  演】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编  剧】 克里斯•特里奥 Chris Terrio
【主  演】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Tony Mendez
                    约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John Chambers
                    艾伦•阿金 Alan Arkin  ....Lester Siegel
                    布莱恩•科兰斯顿 Bryan Cranston  ....Jack O'Donnell
                    迈克尔•帕克斯 Michael Parks  ....Jack Kirby
                    凯尔•钱德勒 Kyle Chandler  ....Hamilton Jordan
                    克丽•杜瓦尔 Clea DuVall  ....Cora Lijek
                    Kerry Bishé  ....Kathy Stafford
                    阿德里安娜•巴比欧 Adrienne Barbeau  ....Nina
                    泰特•多诺万 Tate Donovan  ....Bob Anders
                    罗利•科奇瑞恩 Rory Cochrane  ....Lee Schatz
                    提图斯•维里沃 Titus Welliver  ....Jon Bates
                    齐杰洛•艾文克 Zeljko Ivanek  ....Adam Engell
                    理查德•坎德 Richard Kind  ....Max Klein
                    克里斯•梅西纳 Chris Messina  ....Malinov
                    Barry Livingston  ....Bill Hickey
                    Keith Szarabajka  ....Adam Engell
                    迈克尔•卡西迪 Michael Cassidy  ....Jordan's Analyst
                    斯科特•麦克奈利 Scoot McNairy  ....Joe Stafford
                    内尔森•富兰克林 Nelson Franklin  ....Hollywood Reporter


【内容简介】

    《逃离德黑兰》根据一篇为名“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的电影将美国人带离德黑兰”的杂志文章改编而成,片名“Argo”来源于年伊朗人质危机时期的一个典故。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刚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伊朗人民团团包围,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长达444天。期间,一位精通伪装技巧的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Tony Mendez)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成功地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在营救过程中,门德兹自己伪装成一个电影制片人,6名外交官则谎称是和门德兹一起的剧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拍摄的电影叫“Argo”。时至今日,很多人都认为伊朗人质危机导致了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竞选连任失败。

【一句话评论】

  要把赞誉送给本•阿弗莱克,又导又演的他,给我们送上了一出精彩的政治惊悚剧。

  ——film.com

  影片的讲述手法充满了智慧,而且年代感和细节方面也做的很不错。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题材之上,阿弗莱克还加入了很多令人会心的幽默。

  ——《好莱坞报道者》

  出人意料的,在阿弗莱克的第三部电影中,喜感成为了最夺人眼球的元素。

  ——《综艺》

  作为讲述中情局历史上最怪异行动的影片,《逃离德黑兰》充满了娱乐性和观赏性。

  ——《卫报》

【幕后制作】

  说不清的历史

  伊朗人质危机是在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一场危机事件。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竞选连任失败。1980年伊朗驻伦敦大使馆人质事件与本次事件同时发生。

  在领事馆被占领的时候,有六名美国人成功逃脱,并在一栋公寓中躲藏了起来。后来这六个当时最大年龄只有34岁的美国人在加拿大大使肯•泰勒的帮助下,得到了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馆的庇护。随后,加拿大政府帮助他们获得了假的加拿大护照,因此他们得以在1980年1月20日安全离开加拿大使馆,而没有暴漏他们的美国公民的身份。而在同一天,加拿大就关闭了驻伊朗使馆。在这次“逃离德黑兰”的营救行动中,CIA为这六个美国人提供了护照并实施了整个营救活动。而策划营救活动的,则是一个叫做托尼•门德斯的美国特工。托尼•门德斯当年是一个传奇人物,极其擅长制造文件、身份、捏造背景以实施逃离行动。在伊朗人质危机事件中,他则选择了“制作”一部好莱坞电影为自己打掩护。这样,他才能够为这六个滞留在伊朗的美国人伪造身份并且离开德黑兰。

  被详细制定的逃脱电影叫做《阿尔戈号》(Argo),而且门德斯还在好莱坞著名化妆师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的帮助下伪造了一个位于好莱坞的叫做Studio Six的制片公司。而且,为了让假戏看起来更为真切,CIA提前把Studio Six的各种信息放在好莱坞出版,并且还让六名人质中的一人带上了Studio Six的文件。影片还有剧本,剧本中设定了一些枪战的情节,当时门德斯考虑这么做的原因是,他们可以以此为借口向德黑兰的大使馆派入一只武装力量,以便在必要的时刻夺回大使馆。

  几周之后,美国人在伊朗人的眼皮底下上演了一出好戏。这六个持有加拿大护照的,在好莱坞工作的电影人大摇大摆地从领事馆走出,从德黑兰的机场起飞,并在瑞士境内降落。同一天,加拿大就关闭了驻伊朗使馆,而大使肯•泰勒也立即返回了加拿大。1980年代,Argo的故事一直不为人知晓。因为考虑到剩余人质的安危,CIA和加拿大政府,也对整件事情的过程讳莫如深。直到1997年,CIA才完全公开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目前,人们能在CIA的网站上看到门德斯亲自撰写的整个营救过程的详细报告--不过,伊朗方面并不认为CIA说了实话……

  小本哥的大梦想

  本•阿弗莱克这次执导的中东题材的影片,算是让他重新回到了“老本行”之中,因为这个演技时好时坏、导演一直很出彩的电影人,在大学里的专业,就是中东问题。阿弗莱克说:“我在大学里学的就是这个,而且也一直很关注这方面的事情。当我知道了CIA组织、策划的Argo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一定要拍这部电影。这是我的领域,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事情。我在念书的时候,还写过几页关于伊斯兰革命的论文。只是,我从来没有从那个专业毕业罢了。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拍摄战争电影的人未必会打过仗。我只是想把这其中的故事讲出来而已。随后,我们就展开了旅行、走访和研究。对当时的事情进行考证和调查,并且决定那些东西可以留在电影里,那些东西是需要被剔除的。因为,除了当时的事实外,我还要考虑这部电影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很多人觉得,导演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其实在阿弗莱克看来,导演远比人们认为的简单。小本哥说:“导演是一行说起来难,做起来容易的工作。我们会依赖一个好剧本,然后找到合适的演员,让他们贡献出合适的表演就可以了。你越是仰仗信赖你的演员,他们就会贡献更好的表演给你。约翰•福特曾经说,导演工作的90%就是选择并指导演员。这所言非虚。我在拍摄的时候,就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让约翰•古德曼和艾伦•阿金在这部影片中挑大梁,就是希望他们能用自己的气质赋予影片不一样的特质。而且,整部电影的风格是混搭的,我想在片中展示出一些真实、一些幽默还有一些黑色。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挑战。要知道,这么一部电影,里面融合了CIA、好莱坞工业以及科斯塔•加夫拉斯的种种元素,就会显得非常好玩和有趣。在这种情况下,我能100%依赖我的演员了,因为这一切想法,都要通过他们才能表现出来。我真的非常幸运,因为我得到了一个杰出的剧本,而且还在华纳公司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个出色的演员阵容,这都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基石。”

【影片花絮】

    本片是本•阿弗莱克导演的第三部电影。

    影片的英文名、同时也是影片中那部佯装要拍摄影片的标题:Argo。这个词来自于希腊神话,其本意是指“阿尔戈号”。阿尔戈号是一条船的名字,由伊阿宋等希腊英雄在雅典娜帮助下建成。众英雄乘此船取得金羊毛。此后该船作为进献雅典娜的祭品被焚毁。

    影片中那部伪造的电影剧本,其原名叫做《主光》(Lord of Light),是一部没有拍摄的影片的剧本,改编自罗杰•莱兹尼(Roger Zelazny)的小说。

    CIA网站上的关于人质营救行动的报告:

    https://www.cia.gov/library/cent ... nter99-00/art1.html

【获奖记录】

    奥斯卡金像奖 Academy Awards 第85届 (2013)

    提名

    •奥斯卡奖-最佳影片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 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 格兰特•赫斯洛夫 Grant Heslov  
    •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 艾伦•阿金 Alan Arkin  
    •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 克里斯•特里奥 Chris Terrio  
    •奥斯卡奖-最佳电影剪辑 William Goldenberg  
    •奥斯卡奖-最佳音响效果 John T. Reitz , Gregg Rudloff , José Antonio García  
    •奥斯卡奖-最佳音效剪辑 Ethan Van der Ryn , Erik Aadahl  
    •奥斯卡奖-最佳配乐 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 Alexandre Desplat

     美国金球奖 Golden Globes, USA 第70届 (2013)

    获奖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影片
    •电影类-最佳导演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提名

    •电影类-最佳男配角 艾伦•阿金 Alan Arkin  
    •电影类-最佳编剧 克里斯•特里奥 Chris Terrio  
    •电影类-最佳电影配乐 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 Alexandre Desplat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wlzzy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3-2-6 20: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loraz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loraz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确实不错的电影
可能因为基于真实事件改编
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赞一下演员化妆和服饰,很传神

发表于 2013-2-8 15: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商务车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商务车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atrickzhu 发表于 2013-2-6 11:24
不会写影评,贴一篇豆瓣影评,知道下历史背景

伊朗人质危机前后

在这件事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1. 多会一门外语真没坏处。
2. 雇小保姆的时候说好照顾老两口,以后家里来了客人常住,一定要给小保姆加薪。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