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由一碗黄花菜引发的几个陈年旧段子----第二段 睡觉和语文课---- (2008-8-14) Tiger_Karen · 零难度!无糖!健康低脂的奶盐苏打小饼干——上班上学的随手小零食哦 (2010-12-4) feicunzic
· 车盲路考记 (2007-9-8) 浅浅 · (06/11更新,八个月啦)院子里突然来了一只小可爱小奶猫 (2021-4-14) eggfac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812|回复: 16

[信息讨论] 中投三年吃三大败仗 2009年人均营业成本424万 [复制链接]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0-8-20 14: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猎梦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猎梦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2009年人均营业成本424.8万 中投三年成绩单

  如果说投资黑石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失手,尚可以归结为全球金融危机中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那么中投在美国斥资54亿美元买入的一只货币基金也因为跌破净值而最终清盘,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或许是生不逢时,成立近三年来,掌管着2000亿美元资产的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下称“中投”),有两年时间是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火中取栗”。

  2007年尚在筹备中的中投斥资30亿美元火线入股黑石集团,如今已浮亏近20亿美元(按2010年8月18日黑石集团股价计算),损失大半;同年12月,成立仅三个月的中投再斥巨资56亿美元投资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意图“抄底”,但随后因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大摩股票一度跌至6美元左右,后为摊薄成本中投又追加投资12亿美元,如今仍浮亏9.1亿美元(按2010年8月16日大摩股价计算)。

  如果说这两次失手尚可以归结为全球金融危机中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而且只是账面损失,结局未有定论,那么2008年9月,中投在美国斥资54亿美元买入的一只货币基金也由于跌破净值而遭遇大规模赎回潮并最终清盘,实在难以让人理解。时至今日,中投仍未对外公布具体亏损数额。

  在中投海外重磅投资频频失手的同时,其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而来的2000亿美元注册资本每年高达682亿元人民币的利息,主要由子公司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汇金”)来买单。而汇金的收入则完全来自于其控、参股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开行、中国再保险公司、建银投资以及银河、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三大券商的分红。

  8月17日,540亿元人民币汇金债即将登陆银行间市场的消息不胫而走。为配合除刚刚完成IPO的农行之外的工、中、建三大行再融资,汇金也缺钱了,中投怎么办?

  出师不利

  出师不利的第一仗,甚至是在中投还未正式成立时已经“吃定”的。

  2007年5月,尚在筹备中的中投斥资以每股29.605美元认购了黑石集团1.01亿股的无投票权股份,总耗资30亿美元,不在董事会拥有席位,股票锁定期为四年。

  随后,黑石集团于2007年6月22日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交易,IPO每股价格为31美元。在6月22日上市首日大涨13.1%,但仅仅在两个交易日后,黑石集团便跌破发行价。

  此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各大金融机构的股价纷纷大幅跳水,黑石集团也未能幸免,最低时股价跌至5美元以下。

  中投缘何如此急不可耐以致“引火烧身”?

  当黑石集团最初邀请梁锦松担任黑石大中国区主席时,这位香港特区前任财政司司长就开始奔赴国内四处游说。随后,尚在筹备阶段、官方色彩浓厚的中投公司迫不及待地向黑石集团投入了30亿美元。

  2008年9月,全球深陷金融危机之时,中投对黑石集团的投资出现账面巨亏,梁锦松对媒体表示,“中投成立正好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如果投资到其他市场是亏损的,投资A股也会亏。大的投资者不是要看市场是不是要抄底,而是看这个公司长远的业绩是不是很好,作为一个投资者应以平常心去看。”

  然而,直到2010年8月18日,按照黑石集团当日收盘价10.56美元计算,在中投持股距离解禁只有一年时间之际,当年每股29美元的投资,至今浮亏高达64%,总额19亿美元。一旦解禁期到,不知中投的“平常心”还能坚持多久。

  “抄底”大摩亏9.1亿美元

  2007年12月,中投完成了一次巨资“抄底”行动——56亿美元增资摩根士丹利,此时,距离中投正式成立已经过了三个月。

  本报记者查询到的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文件显示,根据双方的协议,中投购买的是大摩发行的到期后转为普通股的强制可转换股权单位。期限为两年零七个月,期间按照年息9%按季支付利息,强制转换的时间为2010年8月17日,到期后必须转换为大摩上市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到期后,总计5579143份可转换股权单位按1:20.803比例全部转换成普通股后,中投将持有约1.16亿大摩的普通股股份,强制转股价格为每股48.07美元。股权单位全部转换后,中投持有大摩的股份将不超过9.9%。

  遗憾的是,此后,金融危机越演越烈,2008年9月22日,大摩正式宣布从原先的投资银行变身为商业银行控股公司。同年10月,大摩股价最低跌至每股6.71美元。

  此时,面对48.07美元的强制转股价格,大摩股权对于中投来说无疑变成了“烫手山芋”。

  更让中投感觉糟糕的是,2008年10月,深陷金融危机的大摩引入了新的投资者日本三菱UFJ集团,其入股成本仅为25.25美元,较一年前中投的入股成本低了将近50%。

  此外,日本三菱UFJ集团的这次入股一旦转化为普通股,就会将中投在2007年12月底入股大摩的持股比例从9.86%摊薄到7.68%。

  2009年6月初,全球金融市场转暖,大摩的前景清晰,股价迅速回升,每股价格达到20多美元/股。此时,中投宣布耗资12亿美元对大摩增资,使其持股比例再次达到9.86%(假设日本三菱UFJ集团将其所持优先股转为普通股)。

  这是中投对大摩的第二次投资,中投此次增资分几次完成,购买的均是普通股股份,成交价格从23美元到27美元不等,这大大降低了中投对大摩的整体投资成本。

  至此,中投对摩根士丹利的总投资额达到68亿美元。

  2010年8月17日,中投所持大摩可转换股权单位到期,一旦这部分可转换股权单位转换为普通股,中投这笔为期两年零七个月的投资账面损益也将出炉。

  本报记者查询的SEC系列文件显示,2010年7月21日至8月9日,中投总共十次减持大摩共2545万股,录得收入6.9亿美元。另按照与大摩的协议,中投56亿美元的投资获得利息约13亿美元。

  而截至2010年8月17日,中投仍持有大摩约1.5亿股(含可转换股权单位),按大摩2010年8月来平均价格25.90美元计算,账面价值约为39亿美元。

  由此可以计算出,一旦可转换股权单位转换成普通股,中投对大摩的投资账面浮亏将达到约9.1亿美元。

  买货币基金也能亏

  相比前两次投资失误,中投第三次失误显得有些匪夷所思——导致其54亿美元资金出现巨亏风险的竟然是安全性仅次于银行存款和国债的货币基金。

  2008年10月,SEC公布的一份关于货币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清盘的文件显示,中投在这只基金上54亿美元的投资出现问题。

  SEC文件显示,截止到2008年9月1日,中投旗下分支机构Stable Investment Corp是美国货币市场基金 Reserve Primary Fund的最大股东。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Reserve Primary Fund被迫核销其所持7.85亿美元雷曼兄弟债券,导致净值跌至0.97美元,引发大规模赎回潮。

  据路透社当时的报道,Reserve Primary Fund因此成为自1984年以来第一个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随后,该基金宣布暂停赎回,中投54亿美元资金遭冻结。

  当时国内有投资界人士对中投的举措仍表示质疑,“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投资者纷纷逃离市场导致美国信贷紧缩,整个货币市场基金业都面临危局,而中投竟然大量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

  更有业内人士在当时评价说,“货币基金能跌破净值,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少见,能买到实属不易。”

  中投随后公告称,其在Reserve Primary Fund刚刚遭遇赎回时便已经提出了赎回要求,但赎回一事并不顺利。事发后,Reserve Primary Fund最先的态度是,Stable Investment Corp不会优先于该基金其他投资者获得清偿资金,且所获清偿额度取决于最终清盘计划。

  2009年3月4日,中投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汪建熙对媒体表示,经过第三轮支付,中投已经拿回了86%左右的本金,该基金目前仍在继续分步骤变现资产。而对于剩下的部分,汪建熙表示,“有可能得到全额的赎回,也有可能是按比例的赎回,这样损失不可避免。”

  此后再无下文。

  汇金买单

  中投公布的2008年年报显示,虽然当年中投实现净利润231.3亿美元,资本回报率达到6.8%,但其全球投资组合(即境外投资)的回报率为-2.1%。也就是说,中投的净利润主要来自中央汇金公司在国内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收益。

  成立之初,中投的注册资本大约为2000亿美元,来源于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筹集的15500亿元人民币,发债成本则由中投来承担。

  这些特别国债分几批发行,为10年期和15年期的记账式国债,利率为4.3%-4.69%,并且是每半年付息一次,按照不同利率国债计算下来,中投每年必须支付大约682亿元的利息。

  正如中投董事长楼继伟在2007年时所说,“按照工作日算,每天我必须赚3亿元才能够支付每年5%左右的资本金成本。”

  2008年中投公司的净利润主要来自于中央汇金公司在国内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收益。

  农行上市前,汇金每年仅从工、中、建三大上市银行就获得不少分红。据本报记者统计,2009年,汇金从上述三大行预计获得分红710亿元人民币;2008年,上述三大行合计向汇金分红677.14亿元;2007年,这一数字则为653亿元。除此之外,汇金控、参股的其他多家包括券商、再保险集团等金融机构的分红亦很可观。

  8月17日,汇金发债的消息不胫而走。有消息称,汇金债拟发债规模1875亿元,首批540亿元债券预计8月下旬发行。

  大背景是,目前工行、建行、中行的再融资方案均已落定。不算可转债融资方案,工行、建行、中行确定的配股再融资额依次为450亿元、750亿元和600亿元。汇金作为工、建、中行的大股东,分别持有35.42%、57.09%和67.53%的股份。

  按照此前汇金承诺支持几大行配股融资计划,若为保证股权不被稀释全额参与认购获配股份,汇金需要资金达千亿。

  而消息人士指出,汇金解决资金缺口不再是外汇储备注资,也非由财政部发行国债注入资本,而是直接在银行间发行人民币金融债。

  如果汇金都要发债了,中投高息谁来付?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2009年中投全球投资组合回报率由负转正,达11.7%。在付出昂贵学费之后,中投交出了第一份成绩不俗的答卷。

  截至8月19日,中投在香港投资的保利协鑫、龙源电力、南戈壁能源均已出现账面浮盈。此外,中投2007年12月以每股5.78港元参与的新股中国中铁(H股),曾一度在2008年底大幅下跌使得中投浮亏3500万美元,而截至8月19日,其股价也已回升至5.74港元,中投略有浮亏。

  网罗全球精英

  2007年,道琼斯通讯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在全球网罗人才,并聘请国际咨询机构帮助其规划全球资产配置方案。

  该报道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话说,中投公司的薪酬制度尚未敲定,但不会以中国政府的薪酬体系为基础。

  不过,另有报道称,其管理层仍为中管干部,因此在薪酬体系上将与汇金公司接近。汇金公司管理层的薪酬水平略高于国家部委,基本上不在市场化范围之内。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中投至少聘请了三位有资深外资金融机构背景的人士担任中层职位。

  中投私募投资部门主管胡冰就是其中之一。其在美国接受教育,曾效力于现已倒闭的雷曼兄弟。他于本世纪初回到中国,加盟证监会,担任证监会资产证券化工作组组长。

  另一位曾在纽约工作过的银行家是樊功生,现任中投相对收益投资部门主管。

  还有一位就是目前负责中投的策略投资部和专项投资部的周元,他在1994至1998年间担任瑞银(UBS)驻中国的高级银行家,中投对黑石集团、大摩的头寸正是由他负责管理。

  中投2009年年报显示,其员工总数为246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199人,有海外工作经历的人达到115人,占比近半;此外,中投拥有31名外籍员工。

  年报显示,中投2009年营业成本为1.5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800万美元,人均营业成本高达62.2万美元,按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平均6.83人民币/美元计算,达424.8万人民币。其中2009年投资费用为1.06亿美元,人均43万美元(或293.69万人民币);2009年管理费用则为4700万美元,人均19.1万美元(或130.45万)。

[ 本帖最后由 Echo2006 于 2010-8-20 14:5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4 收起 理由
grove + 2 感谢分享,呵呵~
Explorer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醒着做梦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8-20 18: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lame2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lame2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按说这是全体中国纳税人的损失。

为了抵制中投,我就呆在澳洲,不用给他们纳税了。

发表于 2010-8-20 19: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ornsa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ornsa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中投最大的失误是只盯着纯资本市场,而不是去瞄准中国急需的资源市场。

发表于 2010-8-20 19: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Explor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Explor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现行体制网罗不到金融人才,不亏才奇怪呢。

发表于 2010-8-20 19: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adygagag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dygagag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唉  全是钱啊 ~

发表于 2010-8-20 20: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ualal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ualal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业绩 无人能敌啊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8-20 20: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illthe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illthe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一群研究生啊,厉害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0-8-20 20: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猎梦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猎梦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转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觉得很值得一读,从中的报导中可以表明一些问题:

1,做为一个投资机构来说,没有一个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这在将来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黑洞;

2,从购买“黑石集团”的股份中可以看出,有些投资决定是因为“有背景人物”游说便草率决定的,因为是在筹备阶段就充充介入的,这种情况以后也会有很大可能再次发生;

3,文章中描述中投“抄底大摩”时有如下评述:当时国内有投资界人士对中投的举措仍表示质疑,“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投资者纷纷逃离市场导致美国信贷紧缩,整个货币市场基金业都面临危局,而中投竟然大量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更有业内人士在当时评价说,“货币基金能跌破净值,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少见,能买到实属不易。”所以不排除背后有暗箱操作,根据中国人的习惯,主要决策层有暗中收好处牟利的可能;

4,最重要的一点,市场大势不会被个体影响,即使中投这样的大户。

[ 本帖最后由 Echo2006 于 2010-8-20 20:20 编辑 ]
醒着做梦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0-8-20 20: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老杏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老杏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好吧,我从文章中的数据得到如下结论:

总资金规模为2000亿:
列举出的投资项目为:黑石 30亿;大摩56+12=68亿;货币基金54亿。总共投资为152亿,占总资产的0.076。
亏损为黑石19亿+大摩9.1+货币基金7.56=35.66亿;
如果按照中报的境外回报-2.1%,35.66/0.021=1698亿。
也就是说,如果要实现这个境外2.1%的亏损,中投需要把总资产的85%投到了海外。
那么另外的300亿投资国内实现利润231.3+35.66+资金成本5%=366.96。也就是一年内翻了一翻还多啊

另外,文中说2008年年报:“虽然当年中投实现净利润231.3亿美元,资本回报率达到6.8%”
也就是说总资产为3401亿。比起开始的2000亿涨了70%啊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5 收起 理由
Explorer + 2 你太有才了
Echo2006 + 3 数学真好。

查看全部评分

x^2+(y-(x^2)^(1/3))^2=1

发表于 2010-8-21 09: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Explor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Explor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Echo2006 于 2010-8-20 20:19 发表
转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觉得很值得一读,从中的报导中可以表明一些问题:

1,做为一个投资机构来说,没有一个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这在将来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黑洞;

2,从购买“黑石集团”的股份中可以看出,有些投资决定是因为“有背景 ...

最大的黑洞不是risk management的有无和好坏,这些体系的建设有时完全是政治的需要。

发表于 2010-8-21 12: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IAOTUDO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IAOTUDO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下更大一盘棋吧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8-21 12: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E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E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你若见过,机构(官方色彩的券商)做个股庄,总裁带头建老鼠仓,你就会啥也不说了,理解万岁吧

发表于 2010-8-22 22:3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ylxj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ylxj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中投每一笔投资都会成为华而街板上的“鱼肉”,中投相对别的玩家来说就是“外人”,人家联合起来做中投太简单了。个人认为中投应该警惕这个因素。从地域和时间上分散风险,不试图成为重要股东,以及采取跟随战略。
潜龙入海

发表于 2010-9-7 01: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云无心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云无心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上的好几个都说到重点了。 话说,伏明霞的老公梁锦松真不是个东西,高盛这个狗公司,遇到高盛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要小心小心再小心,怎么能他们说什么就听什么呢?好在中国家大业大,就当花钱喂了狗,希望能买到个教训。再说,不交这些保护费,中国和阿根廷的商船恐怕早被不知到什么地方冒出来的海盗给黑了,等等

懒的写了,直接拷贝粘贴久公子的雄文了。

外汇储备之I

所以,钱有意义吗?有意义,对于微观个体才有意义的;钱没意义吗?也确实没意义——从整个社会群体系统来说没意义。换句话说,微观的个体,企业、老板乃至于芸芸众生,被异化成守财奴,被异化到去崇拜货币这个自己弄出来的神,情有可原;

但一个社会群体系统(的领导者,调控者)要是看不到他该看到的这点奥秘,那就糟糕了。

现代社会里,人,要赚钱,公司,要赚钱,国家,要不要赚钱?赚什么钱?

国家,是一个群体,在自己这个群体内部,自然有自己的货币在内部流通,在完成它客观上所能够完成的社会任务。而一国放眼周身海外,他为什么要钱?要什么钱?这种钱显然是国家之间的交易(很大部分是两国的微观私人之间的交易)可以接受的货币。这就是国际货币。

在古代乃至近代,国际支付通用贵金属,则16世纪西班牙属地美洲的里亚尔银币可以熔化成中国的银锭或者波斯王国的银饼而直接化入社会成为无形,国家官吏倘若不征收关税,则手上不存在什么“外汇储备”。而现代货币制度中,(基础)货币起源于国家力量之创设,所以货币这个“人造的购买力概念”在穿越国界的时候,就会跟画皮里的妖精一样留下一层皮——这层皮,就是外汇储备,他换上一层新造的新皮,这就是新创造的国内货币。

这层外汇储备用来干嘛的?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国际分工,或者一国要进口不能生产的物品,无论是上游的原材料还是下游的个别消费品,就必须进口,所以,和正常的企业中保留现金的本来面目一样,是为了应付国际收支使用的。

但是,很显然,外汇储备对于一国来说,只能是应付国际收支的工具,而不是目的——这比企业要更进一步。企业求财等于是股东求财,看不到自己的生活其实是实物产品流,情有可原;一国如果把外汇储备当成目标,是完全的本末颠倒,对于本国国民活在世界上的意义的重大扭曲。

挪威是老天爷特别关照的一个国家。

神说,要有油,于是挪威就有了北海石油。石油出口太多,进口货物花不了那么多美元,所以挪威积累了全世界最大的世界货币池——挪威国家养老基金(海外分部),遵照华尔街高级金融顾问的建议,该基金将自己手中的货币投入到美国等国的股市中,变成一个个闪动的数字符号,每天经历着浮盈或浮亏。

太平日子过了十几年,突然有一天挪威海岸边的某个小渔村有个傻小子跳出来说:尊金的国家基金公司总裁先生,我一直弄不清楚一个问题,我国的这些外汇储备作为财务投资投在美国股市上,就算每年财务收益不错,又和公子俺们挪威渔民兄弟有什么关系呢?(且不说在最近的一年多里挪威各个海外基金损失惨重)

“财务收益”,如果没有转化成实际的产品流为国民所享受,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挪威国家养老基金海外部是不穿衣服的皇帝。挪威的外汇储备,应当用来购买国外的设备,把它们年久失修的公路铁路好好改造一番。

挪威人口不足千万,毕竟可以小富即安,他的争论,只是是否把这些飞来横财真正化作他们生后上锦上添花的问题。

同样类似的问题搬到咱们中国,那可就是要命的事情了,因为,这涉及到这样一个充满着哲学味道的问题(不是公子俺故作深沉啊):

我天朝13亿人民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

挣外汇?外汇挣来了,怎么处理?

外汇储备之II

我天朝的总理作忧虑状,做出商人算账的姿态:啊,我们这个外汇储备啊,要实现保值增值啊,我们是成立了国家投资公司了啊,这个公司每个月要给我们财政部 “支付利息”啊,我们财政部又要给央行的外管局“支付利息”啊,这个利息又是人民币计算啊,所以我们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是必须要得到 5%(美元兑人民币贬值年速率)+3%至少8%的年收益才能保值,高于8%才能增值啊。总理怎么焦急啊,我们的国家投资公司总裁就晕菜了啊,怎么办啊,每天醒来都是这个数字在眼前晃动啊,好紧张啊,哇啦哇啦哇啦。

据说啊,根据最新消息,中国投资公司的总裁啊,还有外管局的大大小小的头们,现在都低调做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埋头隐藏——干嘛?继续买名义上最安全的美国国债啊!至于那个当了冤大头的中投,还有那个偷尝刺激的华安资产公司,都先歇歇菜吧!


让我们来审视一番上面的推理道道:

上面那番思索,又是谈利息,又是谈保值增值。按照这位总理的思维,看来当年凯歌高奏的日本人可谓该死,他们的日元从1966年的360日元兑换1美元变成 1982年的100多日元兑换1美元(这段时期基本是日本产业帝国的辉煌建设时代),如此一算日本经济帝国的外汇储备的“巨亏”、“折损”真是超过腰斩,直逼令人发指的“膝盖斩”的地步。而印尼当年的大贬值,看来真是给外汇储备保值增值一个好办法,一口气就贬值5倍,这样咱们的外汇储备资产就能瞬间增值5 倍!所以日本60、70年代的首相都是当破腹自杀以谢大和民族的国家罪人,印尼的大贪官哈比比倒是国家大功臣!(原谅公子这里加以满嘴跑火车的夸张,俺的确知道印度尼西亚当年货币贬值就是因为外汇储备急剧流失造成的,所以俺这里只是就咱总理的逻辑做一个夸张的推演)

我朝部分“爱国”学者,也做忧国忧民状,天天大谈美元贬值欧元增值,一会说(外汇)资产(的人民币计价的)贬值是对人民的犯罪,一会儿又说这些资产进行货币的转换是不可行的,因为你手里的贮藏的外汇形态,极多美国国债,美国国债集中抛售会带动整体外汇储备mark to market价格的剧降。结论:咱中国人是天生贱命,天生就是被外国人绑架的料。

话说公子我有同学在外管局工作,真是历来十分同情他们的境遇和压力:天天小心谨慎,惶惶不可终日,待遇极低,忍声吞气,还被全国人民和一些整天光说不做的现代赵括们指着鼻子尖大骂,你说冤不冤。

很不客气地说:这总理和这些学者,都是知识上的糊涂虫,尽管他们表态的“忧国忧民”,可能确乎发自内心。

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经营是否得当,应当结合一国生活的根本目的来看,那就是,是否有利于本国生产产品流的稳定或稳步扩大增长,以及是否有利于让本国的国民享受到了日益丰富的产品流。

如果一个国家,在前一段时间因为自己的企业对外销售产品,积累了不少外汇储备,弄出很大的一个美元贮存池子。过一段时间,等需要动用的时候,一些原材料价格不可逆的持续上升,而且未来没有可能下降,结果发生了国际普遍的通货膨胀。那么这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运作,从产品流的角度来说,的确是亏了,因为该国国民让出了很多的产品流,却没有在未来的产品流上得到应有的补偿——因为贮存的外汇库的购买力下降了。

如果该世界货币来衡量的国际商品价格,时有涨落,那么就不可以就一时的涨落,来断言该国的外汇储备运作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的价值属于“随风逐雨”的状态,只要国际商品价格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其涨落不好作为外汇管理人员成绩的标准。

如果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维持在一个相对于其经济体系运营所必需的规模上,那么应该说是服务了国家,名副其实的实现了其功能。

如果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只是增多,而且是相对于其经济生产规模超速增大,那么这就仿佛一个商人一样,去极力的追逐货币,把这些追逐的货币,不是物尽其用,而是关起门来欣赏——不管是欣赏他那纸钞上的雕刻版本花纹,还是欣赏自己外管局管理系统上不断上升,不断闪烁的的外汇证券资产不断上升的总额数字。归于一句话:把手段当目的,变态。

而如果一个国家,并不需要海外的产品,或是通过海外控制的长期合约,已经保证了自己必需类的商品的未来供应流,甚至可以使用本国货币进行支付。那么,它过去储备下来的外汇储备,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就是飞回湮灭,也无伤大雅。当然,如果能够利用这些外汇储备所仍然具有的国际支付手段的功能角色,创立境外的与本国连接的经济生产分部,建立以本国为核心的经济生产体系,为本国与所涉及的国家的人民带来更丰富的产品流,那自然是多多益善。

总之,要紧的是产品流的供应和分配,而不是那些财务数字。

[ 本帖最后由 云无心 于 2010-9-7 01:08 编辑 ]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9-7 11: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蓝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蓝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中国的外汇储备就是废纸,地球人都知道。污染了环境,出卖了劳动力,生产出来东西给美国人用,然后把收到的钱又“借”给美国人,说白了就是白送。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0-9-11 20:1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ulinxiaoxia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ulinxiaoxia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公司摆明是洗黑钱用的,地球人都知道

[ 本帖最后由 Devil_Star 于 2010-9-11 20:18 编辑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9-12 11:1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qleisur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qleisur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不懂投资阿,不过觉得糟蹋了中国人民的血汗钱。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