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特特喵家常菜——一冷一热 (2010-9-21) 特特喵 · 克拉拉的小江湖 - (更新62-68楼,全文完 蓬头一夜/终于盖完/几度抓狂/差点炸楼) (2011-2-22) 征途归来
· 荷兰猪的养护 (2012-2-13) datou2z · 煮饭这件小事 (2015-12-22) 胡须康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692|回复: 6

侵华战争中的日本人 (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8 19: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iddyzhe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iddyzhe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北川决定认真了解日本。正如北川自己说的,比起身边的人来说,他开始了解日本要稍晚一些。他想要了解日本的起因之一是《阿修罗城之瞳》。聊起来的时候我提到日本人做事很认真,拍电影也一样。这是很久以前《最后的武士》中奥根对日本人的一个体会,他说和他在一起的日本武士“认真做每一件事”。
  
  《最后的武士》中所说的仅仅是指日本传统而正统的武士阶层。然而细想起来,对日本人(当然,这里指的是经过一定日本传统文化熏陶的日本人。那些日本古代只知道土里刨食,目不识丁的农民不在其列。而且也只是就绝大多数给人的感觉而言,并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日本人。)做事认真的感觉,我倒是很久以前就有点意识到了。起初是《菊与刀》里面提到了一点,后来则在另外一些地方加深了《菊与刀》中的印象。
  
  首先从文艺作品中就有所反映。日本的文艺作品中常常出现那种敬业到虔诚的地步的角色。如《剑与禅》中的陶匠,还有《阿修罗城之瞳》里的剧作家,后者为了写出好看的剧作不惜让自己和徒弟冒生命危险。小时候看《机器猫》里面也出现过一个穷到卖废稿纸还方便面的穷作家。他的作品不被看好,他也一度打算弃文从商,但最终意识到应该为了工作而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而工作。多年过去了,他的房子更破更旧,可是他还是没有放弃写小说。这些角色,真有一股“拼命”劲。正如举世闻名的那样,日本人为了做好一件事,是舍得“拼命”的。正如203高地中伊腾博文对金子说的,无论有没有把握,只需要“拼命为国家”。这些做事认真到“拼命”地步的人,是有其现实原型的。过劳死现象成为今天日本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就是一个证明。
  
  在现实中,对日本人认真态度的了解,主要来自所阅读的日本官方战争史。其中以《华北治安战》最熟。《华北治安战》记载的是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华北方面军在华北与国共两党抗日游击队作战的各方面情况。书中体现出来日军各方面工作的细致、用心令人惊讶。因为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这个国家给人的印象就是被军国主义冲昏头脑的战争狂人。它的所作所为最合适的评语只有一个词:疯狂。(记得一套美国编写的太平洋战争史第一册题目就是“疯狂的岛国”。)但是《华北治安战》中记录的当年日军的各项作战计划、“治安”情况汇报、战斗总结、作战要领,都写得详细准确,官话、套话极少。当时日军对八路军各种情况的调研仔细得令人发指。为了把共产党从老百姓当中区分出来,日军发现了一些可以说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自己都难以意识到的现象。(如共产党人接到东西通常倾向于与其他人共享,而普通老百姓不会这样。)整部书中,可能唯一可以算官气水分比较多的,就是战报中的敌我伤亡数字了。但正如黄仁宇先生在《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中所说的,这是各个国家的通病。
  
  相比较而言,同为东亚国家在类似情况中的表现,差别就比较明显了。《共和国之战》中记载了文革时期珍宝岛之战后解放军做的作战总结,显得官腔多了,开口闭口是毛主义指导下之胜利。虽说这是文革期间特殊环境,但实际上到今天中国这种现象仍然严重存在。而二战时期的日本同样处于皇权至高无上的氛围中,那些文件却极少官气,差距还是很显而易见的。再和韩国相比,就更加明显了。韩国官方在朝鲜战争之后编写的《韩国战争史》,不时使用文学语言描绘韩军之勇猛悲壮,但真正该做的事情——对敌我优劣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却乏善可陈。在节译本第一卷,所列出的志愿军13兵团各军、师将领的名字,16个名字里竟然有7个是错的,这还不包括两个名字压根就没写(注意该书不是在战争期间,而是在战争结束以后编写的)。中译本的译者被迫一一更正,以免误导读者。页面下方译者长长的注释看得我直为韩国人摇头。对于志愿军的特征,战史中竟然还沿袭了连美国人都不愿意使用的“人海战术说”。此外这套编写于战争结束后的韩国官方战史,竟然还以为志愿军使用小喇叭是一种心理战术(其实是缺乏通讯设备的志愿军用来作战时的通讯联络的,但是美韩军不知道,只觉得那种喇叭声刺耳可怕,而且随后都伴随着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击,就以为那是中国军队故意用来吓唬敌人的心理战术)。这些与《华北治安战》中日军对八路军冷静的分析形成天壤之别。
  
  这就不得不提出问题。如果日本人真的如此认真,他们怎么会在二战中置定那么狂妄的,怎么看都是在自取灭亡的计划?《华北治安战》读得比较多,其他日本官方战史略有了解的包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等等,其中大体感觉差不多。每一次作战,日军都是严密侦察,周详计划,深谋而后动。照这样看起来日军的失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如果他们真的能认真对待这场战争,他们就会知道这场以国运作注的豪赌根本就不应该进行。然而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中日军的行动简直是疯狂到了极点,以一个岛国区区弹丸之地的力量,竟然妄图征服中国、中南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乃至整个印度和整个澳大利亚。而且还想要打败美国。这种痴人说梦似的计划,怎么看怎么像做事不过脑子的无行为能力人才会干的出来。
  
  二,可能的解释
  
  愚以为,这是日本人“认真”的一个矛盾。在《华北治安战》中那么人认真仔细的日本人,同时却会做出如此对自己国家不负责任的疯狂之举,反映出日本人“认真”的两个方面。在一些方面,日本人是很认真的,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日本人不但不认真,而且可能还是故意不认真对待的。
  
  在做具体事情方面,日本人通常比较认真,很用心。正如日本在二战中,认真对待各次战役。个人感觉,几乎在所有情况下,日军都不会轻易放弃。哪怕是必败无疑的战斗,他们也会用心去进行。如硫黄岛之战,菲律宾之战,在我们看来都是胜负从开始就注定的。但是日本仍然尽最大努力动用一切现有条件,以期最大限度地给美军制造困难。到了战后几十年仍然有新闻不断地报道在东南亚丛林或是太平洋小岛上发现一些因为不知道战争已经结束,而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驻地的日本兵。在叹其悲哀之余也不得不承认日本人这种认真的态度。
  
  但是在做事情的大政方针,基本价值方向方面,日本人恐怕就不那么认真了,想得就比较少。比如作为帝国军人,追求的就是武运长久。因此日本军人常常挑起事端引发战争,以期军人能有用武之地。但是军人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战争实现自身的价值呢?这军人是想得不多的。《东史郎日记》的作者是个爱思想的人。但是在他的日记中,关于侵华战争的意义的思考,与另外一些事情相比并不多。东史郎想的比较多的是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武士道的信条,以及日军在战争中具体行为的评价,或者是关于中国军队方面的情况。然而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可是关于他所在的这支军队来中国究竟要达到什么政治方面的目的,东史郎的思考就不那么多了。我有印象的只有他兴奋地提到一句,就是说中国的上层分子反对日本的行动,因此和中国的下层人士团结起来是日军的使命。从此再无下文,而日后日军的具体行为是否符合这个目的,东史郎甚至也没有再想过。
  
  在文艺作品中的例子(其实也可以算是现实中的例子之一),如一休。一休从小就被母亲教导,去了寺院出家以后要努力做一个高僧。从此,一休也就谨遵母命,努力修行,为了成为一个高僧而执着地努力。但是这里面我们通常都会想到一个基本问题:一休为什么必须小小年纪就得出家当和尚呢?为什么非得做一个高僧呢?凭什么?这个问题,年幼的一休并非没有想过。但是也仅仅提到一次,而且没有答案。那就是在第一集中,菊夫人嘱咐了一休(当时小名叫千菊丸)一些到了寺院以后应该注意的事情,千菊丸问了一句:但是,我为什么必须去安国寺呢?对此,菊夫人没有回答,而是埋头痛哭了起来。因为事实是一休的父亲小松天皇是足利义满将军的政敌。小松天皇失败了,为了避免千菊丸遭到将军的迫害,菊夫人才决定让千菊丸出家,以示彻底放弃反抗。因此,对于一休来说,当和尚本来实际上是被将军所逼迫的不得已之举,是一个被强加的命运。对于这种强加的命运,对于其他民族的人来说,可能就提不起劲来面对而总想摆脱。但是一休和菊夫人的态度则完全相反,不但完全接受千菊丸必须出家的命运,而且还执着地向成为一代高僧这个新目标拼命努力——为了避免一休分心,菊夫人拒绝接见一休,使年幼的一休在母亲活着的时候就是见不到母亲。而至于为什么必须小小年纪就去安国寺出家的问题,一休再也没有问过,整部电视剧里面也几乎再也没有提过了。
  
  这就不得不让人想起《菊与刀》中提到过的,二战时期俘虏的日本兵,初期总是极端抗拒,但后来往往成为极端合作的模范战俘。在被俘之前不惜顽抗到死的日本兵,被俘一段时间之后思想会产生一个180度大转弯,成为美军最可靠的合作者。他们为美军提供情报,帮美军劝降日军,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差不多和原先与美军作战时一样奋不顾身。这令美军感到大为惊讶。而日本兵解释是这样的:既然在一条道路上已经走坏了,那么就全心全意地走好另外一条路吧。这与中国方面留下的日军战俘心路历程,差不多完全相同。
  
  总之,对日本人来说,就是一旦决定要做什么事情,就用尽全力一心一意地认真做好。但是为什么必须要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意义何在?他们就不爱多想了。对于前一点而言,他们是非常认真的,同时关于后一点,在我们的标准看来,说不认真可能还轻了,简直可以说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这样一来,二战期间日本的很多行为或许都可以得到解释了。对于日本军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打仗,特别是打胜仗。如果实在打不了胜仗,那么就寻求“光荣地”战死,得以在靖国神社被后人参拜。因此二战期间的日军,是个到处惹是生非的角色。北至苏联,南到澳大利亚,所有强的弱的国家日军全都得罪遍了。军人执拗地追求战争,而日本当时的特殊政体使得文官系统无从限制军部给外务省没完没了地添乱。唯一能够制约军人的,就是天皇。但是裕仁天皇,部分出于自己的懦弱,部分出于他自身也存在渴望扩张的野心。终于导致日本给自己和很多国家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然而同时,日本军人对待每次具体的作战行动,则是态度较为认真的。故往往表现出来一个现象,就是越落实到具体细节上,日军的态度就越仔细,越慎重;而越往大方向方面的考虑,日军就越显得混乱和愚蠢。为了偷袭珍珠港,日军用最大限度地精心伪装和迷惑美军,其展现出来的谨慎与智慧让人惊叹。可是发动这场不宣而战的偷袭本身就是一个愚蠢透顶的举动。对美国开战,寄希望于取得一定优势后逼美国谈判。这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老套路。但美国不是当年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沙皇俄国,美国完全有能力支持一场长期的全面战争。最后事实结果证实了大本营的打算是极不靠谱的。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在中国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本来日军11军进攻长沙目标就是为了策应南面23军攻克香港。但事实上差不多发起攻击时香港已经被攻克了。然而11军还是拿出了一根筋的架势拼全力向长沙发动了进攻,结果大败一场。又如在中国的豫湘桂战役,目标是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为此日军集中侵华战争以来最大数量的兵力,做了大量的侦察准备。发起作战后,行动空前地成功,中国军队被打败。但是关键的一个问题:在当时发动这场大战,对挽救垂死的日本已经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但这一点日军就没有多想了。他们只想应该如何打好这一仗,却不太愿意多想是否该打这一仗。具体细节方面的工作非常认真细致,而大方向上的取舍则显得大意低能,构成了二战期间日军作战的重要特征之一。难怪苏联的朱可夫将军评价日军执行作战任务的下层军人勇猛顽强,训练有素;制定全盘计划的上层军官昏聩无能,自讨苦吃。
  
  这里不由地让人想起一个现在在中国比较广为人知的荧幕形象:电视剧《士兵突击》里面的许三多。许三多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对他来说,既然身为军人,就全心全意地努力当一个好兵。为此他刻苦训练,认真对待每一个任务。但是至于一个任务是否值得那样去认真,他是不多想的。当班长开玩笑地命令他修一条路的时候,许三多欣喜若狂,一个人铲路面,铺石子,还在路面上拼图案,还想要在路边栽花。至于修这条路本身,在事实上看来除了增加暴露哨所的危险之外毫无意义。但许三多并不在乎这点,他觉得,只要是完成班长交付的任务,那就是一件神圣而光荣的事情。当钢七连已经在事实上解散时,他一个人守着营房,仍然如同连队尚在一样按时作息,一板一眼毫不懈怠。在许三多的观念里面,他的终极价值很简单,那就是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而许三多所谓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所谓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这在形式逻辑上是个等同于什么也没说的循环论证,全无半点说服力。但是许三多不去想这些,他想的只是做好军人该做的事情,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为此他需要不抛弃,不放弃,如此而已。
  
  可能这种对比不太容易让人接受。但确实我的感觉就是如此。绝大多数日本人正如许三多那样,他们会不惜拼上老命,呕心沥血地做一件事情,以期把它尽善尽美地做好。然而却不愿意多想这件事情本身能带来什么。正如武士在日语中写作“侍”所暗含的意思一样,流淌在日本民族精神中的武士道细胞,使得日本人愿意肝脑涂地,尽心尽力地“服从”一件东西,但是不愿意多想为什么要去服从它。
  
  三,“服从”的理由
  
  然而完全毫无理由的“服从”也是不可能持久的,尽管日本人不爱多想为什么要“服从”,但也必须给一个“服从”的理由。在这方面,日本人出现两个主要的倾向。
  
  第一是忠诚的训条。忠义是武士道中的重要准则,武士必须全身心忠于主君。这种忠诚本身就构成日本人的终极价值观。在古代幕府时期,武士忠于大名,大名忠于将军。各安其位,心平气和。幕府时代结束后的近代,全体日本国民效忠对象统一为天皇。正如《菊与刀》中所言,全体国民所做的一切直接指向“让陛下放心”的目标。因此在二战时,一听号召本土决战,日本人们用宁愿拿竹枪也要顽抗到底来“让陛下放心”;天皇一号召“终战”(无条件投降的粉饰性说法),日本人又通过完全配合盟军占领来“让陛下放心”了。上午全副武装飞抵日本,下午就能不带枪上街购物,这种反差让驻日美军大为惊奇。
  
  第二是宿命论。当实在没有理由对现在“服从”的对象做出一个满意的解释时,日本人就倾向于宿命论。如影片《203高地》中的旁白就说当时(二十世纪初)的日本国民,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承担起将欧洲人赶出亚洲的命运,并以此作为对俄开战的解释。又如影片《百人斩少女》中,面对完成武艺学业的最后一项测试——杀掉自己最亲密的同学,阿墨的对手就提到了:我想完成自己的命运。(虽然在我们看来这个解释荒谬绝伦:凭什么我的命运就必须是作一个冷血杀手?)
  
  对这些“服从”的意义有所怀疑的日本人并非不存在。但往往即使是这样的人,怀疑归怀疑,不满归不满,在行动上还是甚至有些不由自主地“服从”了他的位置所决定的安排。如《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的作者松本草平,作为一个受过西式教育的军医,对关东军在诺门罕挑起事端与苏联开打满腹牢骚;对关东军在战争中无能而低劣的表现进行无情地抨击。然而甚至可能松本草平本人都没认识到,他自己在战斗中却还是非常克尽职守的。包括一些让军医队去进行夜间巡逻之类匪夷所思的荒唐命令,松本草平也一丝不苟地执行了。战役结束后,他竟然还得到了嘉奖,令他自己都感到意外。文艺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角色,如田中芳树的小说《银河英雄传说》里面的扬威利。尽管他生平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能睡到日上三竿,然后坐在家里一边品红茶一边读他喜爱的历史书。尽管他对政府的倒行逆施极为不满。可是作为一个军人的他,尽管一万个不情愿,还是每次都忠实执行政府的命令。与帝国侵略军决战,即将大获全胜,但只要被攻陷了首都的政府一纸停止抵抗的命令,就能让他立即放弃作战向对方投降。
  
  四,简单的评价
  
  具备以上描述特性的日本人,具备人的创造力,又像机器一样执着。这种一根筋的特征,使得他们几乎无论做什么都认真负责,全力以赴,而不去多想做的事情本身的意义是否正确。所以,如果他们的劲头用对了地方,能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的贡献;反之,正如历史已经证明的,这个民族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

[ 本帖最后由 kiddyzheng 于 2010-4-10 09:3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cooper-1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4-8 20: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山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山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标题是否改为当代中国文化人,我还以为是写战争期间的文化人的看法

发表于 2015-6-10 11: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天威M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天威M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观点新颖,值得关注

发表于 2015-6-10 18: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老司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老司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Interesting!

发表于 2015-6-10 18: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nk_maoma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nk_maoma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伺魂!

发表于 2015-6-12 10: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anishcarav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anishcarav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就现象而非本质而言,分析得没错。日本人身上有很多值得敬佩的地方。如做事认真一根筋等等。基本上都是天生士兵的要素。关键是谁来带领他们。领头的要是耍流氓,日本就会变得对周围的人非常危险。一流氓带领一批二B战士,还有打不胜的道理么?
smile, though your ass is aching...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6-12 10: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abbitpoin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abbitpoin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作战勇猛来自于武士道精神加上被利用的对天皇的愚忠。

“所以,如果他们的劲头用对了地方,能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的贡献;反之,正如历史已经证明的,这个民族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