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酸菜小鱼1212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酸菜小鱼1212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酸菜小鱼1212 于 2020-7-28 10:19 编辑
插播一下说说辩论那些事儿
七年级刚开始,关于要不要报名debating,我跟女儿纠结了很久。
我担心的点主要是时间安排,女儿已经报了两门需要经常训练的运动,乐队和中文都有作业,还同时对舞蹈和戏剧感兴趣,如果精英中学作业多的话,恐怕忙不过来。
由于我自己在高中时有幸短暂地参加过学校辩论队。我脑海中的辩论形式就是“狮城舌战”式的,一辩立论,要选气质好形象佳的,一上来先占据逻辑制高点,二辩三辩要特别机敏,将对方论点及时驳倒并层层递进加固己方观点,四辩应该是整个队最强的那个,引经据典总结前人最后还要进一步拔高境界形成绝杀。所有四个人加上一个替补,在比赛前都要写大量的稿子,准备好充足的论据+梗+诗词歌赋,以备临场发挥需要。所以在国内参加辩论队既是一项荣誉也是非常花时间的。
正好一月份参加读书会活动遇见Chatchat, 感谢@Chatchat的科普。
原来澳洲的赛制主要是延续英式辩论的赛制,跟国内多采用的“新加坡式”赛制很不同,比如:
1. 比赛之前是不知道正方反方的,现场抽签决定谁正谁反。
2. 立论从代表哪个Stakeholder出发,比如针对加薪,工人和企业主肯定是两个态度,加税也是。所以无所谓对错,各自代表某一群人的利益进行论辩。
3. 分数高低主要看论述的逻辑性。评分标准中明确提到“不能因为一方使用了华丽的词藻而加分,也不能因为另一方说英语有口音而减分。”而国内比赛恰恰相反,引经据典绝对是加分的。《奇葩说》更是到了另一个极端,笑料够足,怼得够痛快,没逻辑也能凭气势赢,正所谓“菜市场辩论法”。
4. 结辩的哪个人(这里通常是三辩),是不能提出新论点的,即使提出也不被采用,因为结论才提出新论点,对方已经没机会反驳,不公平。这个也跟国内赛制相反,国内四辩还要拔高境界的。
简单来说,英式辩论更像一个规则分明的游戏,现场代表正方反方靠运气,再多的梗/华丽的词藻也不能加分,所以不太需要提前准备。
考虑到不太花时间,我们果断报名了去试试。
中学参加辩论有两种,一种是校外组织在校内搞的培训,一个年级有100个名额,基本上报名就能去;另一种是真正的“校队”,代表学校跟其他学校打比赛的,听说各个年级加起来总共也就十几号人,极难被选上。
我们参加的当然是第一种,参加了几次就觉得,获益实在有限。
1. 娃本身就是寡言的个性,对辩论爱不起来——主要原因;
2. 报名学辩论的人还挺多,教学质量嘛……不大清楚。
3. 7年级还是太小了,自己很难形成什么“真知灼见”。估计中学高年级开始辩得会比较有意思,最佳年龄应该是在大学里。(其实个人觉得,低年级进行辩论不如好好练演讲。)
综上所述,除了极个别能被选进校队的娃,像我们这样既无天赋也无兴趣的娃,参加辩论就是一个无需太多(时间)投入,但获益也了了的事情。下学年应该就会停了,把时间放在她更喜欢也更擅长的事情上。
当然没参加过,去试试也是好的,万一天赋出众被选到校队了呢,对吧?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