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笨鸟的中式小点心--腊萝卜糕和芋头糕 (2009-4-22) 迁移的笨鸟 · 我的买车经历 (2005-5-5) Ricky
· leeshine买房全过程日记式连载(大结局)~ (2004-12-11) leeshine · 简单菜 简单爱--潮味:(潮州菜里的乡愁)之猪肠涨糯米 (2013-10-25) xhioanog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3084|回复: 48

[其他] 海归薪酬回落"平均线"--失败留学样本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4 10: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otojazz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otojazz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转贴

海归的话题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热门话题了. 正如"围城"里的说的一样: "...有的想出城,有的想回城......", 曾经在AOBO工作版的热帖"女博士回国=跳火坑" "加拿大男博士捉虫-日薪过百"这样火辣的话题,在今天看来的确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下面文章里说叙述的几个主人公(海归)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我从来没想过什么是“海归”理想的职业,是人去适应职业,不是职业适应人。和没出国的人一样,最终比拼的,还是个人能力。

“海外学成归来,意气风发,行为举止西化,讲究生活品质,说话不时蹦出外语单词,在国内有体面的工作,拿着可观的薪水或者有自己的公司”——这是几年前人们眼中的“海归”。

但而今的事实是:

当一个“海归”在面前飘过,人们可能不会像以往一样用羡慕的眼光追随;与此同时,“海归”们观望周遭的视角,也已回落到水平线,或者水平线以下。


变化发生的原因林林总总,但此时我们想还原的,只是他们的生存状态,这个略显特殊的群体中,许多个单独个体鲜活的故事。


找份合适的工作


2007年11月底,南京海外人才交流会在南京人才大厦举行。鼓楼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中电光伏等54家招聘单位现场设摊,提供500多个工作岗位,吸引了400多名“海归”入场。结果,只有100多名“海归”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在现场,敢到一些高管、高技术职位展台前一试身手的“新海归”寥寥无几。一名刚从英国回来的“新海归”表示:“这些职位,有一定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更敢上前去,像我这样刚从海外学成回国的,很难迈进门槛。”



据南京当地媒体记者观察,当天,现场直接提出薪酬待遇的求职者不到两成。更多的人和2007年9月回国,日本长崎大学分子药理与神经科学的硕士马妍一样,相比薪酬待遇,更关心岗位是否与专业对口。



JACKIE与刘佳的遭遇和马妍相似。两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深圳,留学地分别是澳洲和英国,前者80年生人,后者81年生人。巧的是,在《记者观察》记者对两人的采访之初,他们都强调自己“不像典型的80后”,留学经历让他们的心智更为成熟、沉稳。



JACKIE现在面临两个选择——放弃不太喜欢的IBM,跳槽去新的公司做项目经理,然后等待漫长的升职过程;抑或“回炉”念个MBA,考虑自己创业。



JACKIE家在辽宁,2000年到新加坡学习商业管理,之后跑到澳大利亚科廷理工大学(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继续相关专业,2003年6月本科学业完成回国,在上海和深圳各工作了两年。作为“老海归”,JACKIE和他认识的“海归”们不同,归国4年间只跳了一次槽。之所以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是因为他觉得和自己的专业,以及自己的中远期职业规划并不完全契合。



不过他也承认,虽然不满足,但有时他也会倦怠,“时间久了,有时也觉得工作做到professional就不错了。”在闲暇时间里,他曾做过贸易洽谈会的翻译,体育赛事志愿者等,他把这些经历当成工作之余,生活的平衡点。



与一些觉得“外国月亮就是比较圆”的人不同,2007年年底刚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Middlesex
University)毕业的“新海归”刘佳谈到自己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时,明确表示羡慕国内大学单纯轻松的生活。“同寝室的哥们儿可以称兄道弟,不用打工,不用为房租发愁,多好的生活啊”。他觉得在国外最大的一个收获是变得独立成熟了,谈吐见识都大有长进,举止也变得“比较绅士”。



JACKIE和刘佳当下的职业前景有很大不同。JACKIE坦言,归国至今,自己流利的英语(Q吧),90%的面试通知率,以及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软件公司IBM的工作经历让他“很有优势”;而因为回国才2个月,刘佳现在的工作,还只能是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北京某传媒研究所,在里面做资料搜集。



不过,刘佳对未来倒是不太担心:他惟一感觉不适应的是国内某些政策,以及“加班”文化。


最终选择回国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的副秘书长丁宏宇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海归”曾有个断档期,那时,他们在各个岗位得到重用。而且,那时留学多由国家公派,“质量”有保证。但90年代后期开始,自费生的比例超过了公费生。“留学的盲目性,也是导致‘海带’出现的重要原因。个人、家长及有关部门都有责任。”



对于这个官方说法,刘佳和JACKIE有自己的体会。由于“出去”得不容易,本着“及早回款”,加之锻炼自己的心态,留学之初,JACKIE就开始打工,几年间,他为自己赚取到了几乎一半的生活费。同样,刘佳最初从7小时30英镑的餐厅服务生做起,大二开始接了一份旅游“地接”工作后,他每月能有超过 3000英镑(折合人民币约4万5千元)的收入,可以说相当可观。



其实当初,刘佳和JACKIE都有“绿卡”的诱惑,但权衡利弊之后,他们都选择了“回国”。虽然竞争愈发激烈,但国内发展形势的利好也显而易见,他们认定最终可以获得相应的社会身份,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刘佳表示,如果单从生活条件上来说,在英国,他已基本过上了“理想的生活”——在伦敦近郊和另外一个男生合租下一个小房子,买了二手车,养着狗——但如果留在英国,这种“买房买车娶老婆,一眼看到30年后”的生活依然让他感到恐惧,他考虑更多的是“归属感”问题。“自己还年轻,还想再拼搏几年”。



回顾轨迹,JACKIE说如果当时留在澳洲,现在可能已经拿到了“永久居住权”,但职业规划在那儿不好展开。再说,如果国内“混不好”,再出去也不是什么难事。



两个职业规划,“老”JACKIE更倾向于进修MBA,之后自己创业。“新”刘佳则表示,“我从来没想过什么是‘海归’理想的职业,是人去适应职业,不是职业适应人。我们和没出国的人一样,最终比拼的,还是个人能力。”




我们教育孩子要有礼貌,可每天校门口面对学生排队鞠躬行礼,老师却经常无动于衷

留学经历很失败


2006年底,国内某媒体引自全球权威职业调查机构“HR实验室”对1500个中国“海归”样本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中期,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他们不得不暂时待业而成为“海带”;有60%的受访者愿将月薪标准下降1000元人民币;3个月未找到工作的占30%。



2004年到法国留学的张郗芮正是以上数据中的一员。


张郗芮,1984年出生,武汉人。2004年高中毕业后到法国留学。踏上上海飞巴黎航班的那一刻,她还不满20岁。她说自己“在此之前从未出过远门,第一次坐飞机,里面全是外国人。”



到了法国,在校学习了几个月后,张郗芮恍然醒觉:自己被中介骗了。原本在高中学文科的她因为中介公司图方便而一起“打包”送到了一个理科学校学习预科。“除了语言学习,其他都是废的,我什么都不懂。”



忍受了半年之后,张郗芮申请了另外一家学校重新学习语言。辗转几次,正经的考试都没几次。


张郗芮是典型的南方女孩:瓜子脸,白白的皮肤,很有气质。在法国,她多次被人追求。“有帅的,有年纪大的,还有开着跑车的大帅哥,我打过工的一家店的老板超喜欢我,给我过生日……还有个男人跟踪我一天,就为了认识一下,后来找了我好多次,说要跟我结婚。”



因为“身体不好,家里又出了点事”,在法国留学3年后,张郗芮最后还是回到了国内。只是,她没想到在国内找一份工作那么难。


半年前,通过重重面试,她进入了号称是“全武汉最好的酒店”做GRO(客务关系主任)。但是,在“朝九晚五”的作息和“没有素质的客人”的双重折磨下,张郗芮在那儿做了1个月后就辞职了。



现在回想起来,张郗芮觉得自己那时比较挑剔:“工资低,又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我喜欢比较自由点的。”


而今,张郗芮找寻新工作的同时,在继续学习法语。她坦承,法国对于她是个“甜蜜的折磨”,“有时做梦,还会梦到嫁到了那边”。说到这些,她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不管怎么样,走一步看一步吧,学都学了,未来应该能有惊喜。”

[ 本帖最后由 motojazz 于 2008-10-4 10:59 编辑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10-4 11: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nih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nih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沙发!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08-10-4 12: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imonwa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imonwa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在英国,他已基本过上了“理想的生活”——在伦敦近郊和另外一个男生合租下一个小房子,买了二手车,养着狗"

......................................国内的媒体那么好糊弄?

发表于 2008-10-4 12: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lyspiri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lyspiri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现在的海归,和九十年代那批海归,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类人了。90年代的海归去的是美国名校,有不少还是拿了全奖。要凭自己的真本事过去的。现在去的,学校上面就差了好几个挡次,还有不少是靠钱铺出来的。

90年代的海归在国外有工作,或创业,或外派回中国来进一步发展的。现在有大批的是国外找不到工作,回国去找个饭碗的。没有海外工作经验这条,回国只能和本地毕业生竞争。

现在有些海归,连英语都没有练好。我见过几个要回去的,因为移民政策变了,雅思考不到4个7,只能回去。90年代的那批海归,没听说过这样的。他们出去的时候就能考4个7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ZIQI + 2 有共鸣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0-4 12: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oushengho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oushengho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S比较的挺有道理的。

但是90年代,还没有雅思吧?你是不是想说,那些90年年代出去的,英文都很高,比如托付都是650之类阿。。

发表于 2008-10-4 12: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韬光养晦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韬光养晦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monkey22)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10-4 12:5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火页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火页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有点儿意思

发表于 2008-10-4 13: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海水正蓝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海水正蓝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994年国内就有了雅思,其考题也相对简单得多,我倒不一定认为现在学生比当时的差,现在国内要留学的学生,整体英语水平比原来高,国内的英语教学水平也比十几年强好多,能得到的英语资料要比原来丰富得多,尤其是听与说,所以与以前半哑巴英语学习不能相比。

我觉得是因为出国人数大增,国内专业人才出国的相对比例小了很多,所以看起来,现在留学生的回归并不像以前一样是个好的归宿,但整体上对中华民族是一件好事。

发表于 2008-10-4 13: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lyspiri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lyspiri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loushenghong 于 2008-10-4 12:29 发表
LS比较的挺有道理的。

但是90年代,还没有雅思吧?你是不是想说,那些90年年代出去的,英文都很高,比如托付都是650之类阿。。



是这个意思。

发表于 2008-10-4 13: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lyspiri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lyspiri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海水正蓝 于 2008-10-4 13:07 发表
1994年国内就有了雅思,其考题也相对简单得多,我倒不一定认为现在学生比当时的差,现在国内要留学的学生,整体英语水平比原来高,国内的英语教学水平也比十几年强好多,能得到的英语资料要比原来丰富得多,尤其是听 ...


资料丰富,并不就说明水平高。

发表于 2008-10-4 13: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海水正蓝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海水正蓝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但比缺乏资料要强得多,语言学习中有声资料是很重要的。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10-4 14: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intin197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intin197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从我们家几个孙子辈曾孙子辈就可以看出海归的变迁。
我们孙子辈的海归都是在国内正规大学毕业后拿着全奖出国读硕士和博士,
回国后基本都拿最少2万以上的月薪,最厉害的表哥从美国回来直接创立自己的网站,
成为ceo,如果说出名字,估计坛子里的不少同学都知道。
80后的曾孙子辈出国都是基本在国内连重点高中都考不上,
每年40万学费交着上英国的预科。

发表于 2008-10-4 14:49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的帖子

此文章由 兜兜里有糖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兜兜里有糖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啊,你家的人都这么强

发表于 2008-10-4 14: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牛肉松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牛肉松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很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嘛,供需不平衡,加之规模效应,东西多了自然就贬值。。。
80后的独生子女大多娇贵集万千宠爱一身,任性不吃苦,很难出息。。。
不过,任何时代,东西再多其中也不乏上乘品质者,他们是不会海带的。。。

发表于 2008-10-4 15: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otojazz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otojazz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tintin1976 于 2008-10-4 14:29 发表
从我们家几个孙子辈曾孙子辈就可以看出海归的变迁。
我们孙子辈的海归都是在国内正规大学毕业后拿着全奖出国读硕士和博士,
回国后基本都拿最少2万以上的月薪,最厉害的表哥从美国回来直接创立自己的网站,
成为c ...


同意, 现在水平是参差不起啊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8-10-4 17: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沅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沅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人自身的素质是第一位,很多时候就表露在你的外表和不经意的一举一动之间。有些人,无论到哪里,都会找到很好的工作,只要有机会,就能担任重要的职位;有些人,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有所收获。海归里面也有轻佻浅薄的人,非海归里面也不乏真正的精英。

在种种光圈下,人的个体差异千姿百态。对以一个非核心的关键词进行统计而得到的结论,不必因此患忧患喜。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fangfang1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10-4 18: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oublezz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ublezz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最关键的还是实力问题,不是说话蹦几个英文单词,做事方式西化就能比别人高一等,相反在国内是劣势。

发表于 2008-10-4 18:2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angtamqf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angtamqf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飘过...

发表于 2008-10-4 19: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zenach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enach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担忧啊

发表于 2008-10-4 20: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reshdorisj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reshdorisj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牛肉松 于 2008-10-4 14:55 发表
很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嘛,供需不平衡,加之规模效应,东西多了自然就贬值。。。
80后的独生子女大多娇贵集万千宠爱一身,任性不吃苦,很难出息。。。
不过,任何时代,东西再多其中也不乏上乘品质者,他们是不会海带 ...

发表于 2008-10-4 21: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reshdorisj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reshdorisj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tintin1976 于 2008-10-4 14:29 发表
从我们家几个孙子辈曾孙子辈就可以看出海归的变迁。
我们孙子辈的海归都是在国内正规大学毕业后拿着全奖出国读硕士和博士,
回国后基本都拿最少2万以上的月薪,最厉害的表哥从美国回来直接创立自己的网站,
成为c ...


不是很认同呢。。作为一名80后高中就出来的人,我们读的本科比国内的本科辛苦很多,能力也锻炼很多。我现在读master发现国内读完本科过来读master的,都是白纸一张,在做assignment的时候,得到充分体现,就算是国内北大,清华的本科生,本科的学习也没有我们在这里本科学的艰难和辛苦!在国内读完bachelor过来读master和我们在澳洲读了bachelor再读master的人,还是很不一样的。 其实在这里读bachelor课业是很重的,所以也很羡慕国内bachelor的轻松,没有assingment, 没有projects,考试就一个,不看书都过。谈谈恋爱,没有压力,毕业证到手!国内本科跟这里本科根本都不一样的。! 我们很多人10几岁就出来,都是自己一个人一步步咬牙奋斗过来的!独立坚强和果断的决定能力和承受能力跟国内的同龄人比,我个人觉得我们是胜出的!
个人意见!以我在澳洲求学的5年的血泪奋斗史做的评价!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1 收起 理由
Bessy + 3 有一定道理
bulaohu + 8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08-10-4 21: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nad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nad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澳大利亚科廷理工大学(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个什么样的大学?
莫笑我孤陋寡闻。。。

发表于 2008-10-4 23: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reshdorisj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reshdorisj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也没听过,不过肯定连二流大学都不是!

发表于 2008-10-5 11: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illiam2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illiam2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panada 于 2008-10-4 22:34 发表
澳大利亚科廷理工大学(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个什么样的大学?
莫笑我孤陋寡闻。。。


2流中下吧,要是在sydeny 校区读的就更差点了!

发表于 2008-10-5 16: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ary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ary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flyspirit 于 2008-10-4 13:24 发表
现在的海归,和九十年代那批海归,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类人了。90年代的海归去的是美国名校,有不少还是拿了全奖。要凭自己的真本事过去的。现在去的,学校上面就差了好几个挡次,还有不少是靠钱铺出来的。

90年代的 ...


没听说,应该是一代比一代强才对。雅斯考不到4个7也正常,移民分数线提高了,而不是学生水平差了。
没意思,也得活着。别找死!找云芳

发表于 2008-10-5 18: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适度绝望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适度绝望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freshdorisjc 于 2008-10-4 22:07 发表


不是很认同呢。。作为一名80后高中就出来的人,我们读的本科比国内的本科辛苦很多,能力也锻炼很多。我现在读master发现国内读完本科过来读master的,都是白纸一张,在做assignment的时候,得到充分体现,就算是 ...

感觉比较的有一点片面,国内的本科还是非常多的牛人的。但那些牛人大半去了美国,剩下的就在原来学校读研究生了。所以如果不是一起的,接触少而已。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08-10-5 20: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evil_St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evil_St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loushenghong 于 2008-10-4 13:29 发表
LS比较的挺有道理的。

但是90年代,还没有雅思吧?你是不是想说,那些90年年代出去的,英文都很高,比如托付都是650之类阿。。



(搞错了, 10多年前考的, 记错了, 在此给大家道个歉。 我当时只考了600。)

[ 本帖最后由 Devil_Star 于 2008-10-6 09:44 编辑 ]
海賊王に俺はなる!
背中の傷は、剣士の恥だ!
生きたいッ!
パンツ見せてもらってもよろしいでしょうか!
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s, nor the most intelligent, but rather the one most adaptable to change.
[img][/img]

发表于 2008-10-5 20: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oushengho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oushengho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Devil_Star 于 2008-10-5 21:09 发表


托福650这样的水平是很普通的, 好的大学没有700左右的分数基本去不了~以前认识几个国内的考试高手都拿800以上。而且托福和GRE比起来实在是太简单了~


托福满分是677阿.

哪里来的800阿?是不是你想说GMAT。如果是的话,满分好像也就800阿。

[ 本帖最后由 loushenghong 于 2008-10-5 21:1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Devil_Star + 5 多些更正。

查看全部评分

现在黄金值钱...我想升靴...

发表于 2008-10-5 20: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ess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ess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loushenghong 于 2008-10-5 21:10 发表


托福满分是677阿.

哪里来的800阿?是不是你想说GMAT。如果是的话,满分好像也就800阿。

那800分以上的高手怎么解释啊, 应该是GRE

[ 本帖最后由 Bessy 于 2008-10-5 21:4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Devil_Star + 5 多些更正。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0-5 20: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oushengho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oushengho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Bessy 于 2008-10-5 21:36 发表

那800分以上的高手怎么解释啊, GRE?


GRE 满分2400。。完全两回事情。。一般上不了2000的,很难拿到好学校。
托福(旧制度)满分677。
GMAT满分800。

所以我不知道DS版主指的是什么高手。。
现在黄金值钱...我想升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