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忽然一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忽然一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re - post from zhihu
欧麦尔,Nerd•Quant•Muslim•白左
严志远、Mcharvey、张冰洋 等人赞同
实在看不下去了,很多答主都在说“我们没有必要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文化,因为孩子有他自己的选择”。
我真的很奇怪,一个孩子真的有能力选择自己接受什么样的文化吗?难道不是在哪里长大就被动接受当地的文化吗?如果大家真的关心移民后自己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难道不应该去问一下那些从小在国外长大的ABC的真实想法吗?看过了那些你就会明白,真正让那些所谓的“香蕉人”变得黄皮白心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引导,事实上可能他们的父母已经很努力地教他们汉语、很努力地培养中国式的价值观了,然并卵啊,甚至很多ABC对自己中国背景的厌恶是深入骨髓的。为什么会这样?大家看看quora上这几个ABC的回答就明白了:
请先看看这个答案 http://qr.ae/RoUeGC
这位答主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看头像也是个大美女,我想即使各位移民之后你们的孩子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应该走到这一步基本就是最完美了吧?我们来看看她怎么说自己的成长历程,原文较长我总结一下大意:
在西方社会长大之后,很多亚洲女孩会对西方文化有更多认同感,变成大家说的“香蕉人”。一个以西方社会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的亚洲女生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自己属于这个西方社会。遗憾的是,一个思想被“洗白”的亚洲人仍然长着一张亚洲脸。
审美是一个社会概念,今天地球上的大多数社会(甚至是一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对美的定义是为白人量身打造的。请回忆一下我们对“橄榄球运动员”的标准印象:白人,很高大,性格很粗糙,雕像一般的面孔......这种美的“印象”在很多西方娱乐明星身上得到了印证:比如Brad Pitt, Justin Timberlake, Tom Brady。相反,在西方媒体中是没有亚洲男人的“英俊”“hot”这种概念的,所以在这里长大的女生根本不知道怎样的亚洲男生是“hot”的。
很多亚洲女生会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像白人而只和白人男生约会,这样他们的孩子就可以有大眼睛和高鼻梁,就不用像他们的母亲小时候那样对自己的外貌充满自卑。更重要的是,白人男生对亚洲女生有些脸盲,所以被亚洲人认为长得不那么好看的亚洲女生可能反而因为自己更主动而更容易找到白人男朋友。
这是另一个中国移民女生详细讲的自己成长的故事Siying Chen's answer to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sian American?
“我七岁刚刚到美国经常遭遇校园暴力,因为我不会说英语,总是被学校里的其他学生使唤来使唤去。我都不记得了,但是我外婆说我刚来美国的那两年天天给她打电话,说自己很想念中国。
但是两年之后,我不再给外婆打电话了,我转学了。因为以前学校的学生都不会读我的中国名字(貌似是“思莹”),我给自己换了一个很流行的美国名字。我不再需要别人帮助我学英语了,从那时起,我觉得自己越来越“美国”了。
现在看来,我当时其实只有两个选择:在水中沉没或者一直痛苦挣扎——要么完全融入美国社会,要么努力保持自己的中国传统。我选择了前者,因为在那种环境下这样做要容易很多。
我的父母不是很社交型的人,我不记得自己在长大的过程中庆祝过任何中国的或者美国的节日。好像有一次中秋节吃过月饼,仅此而已。圣诞节或者感恩节的时候学校都会放假一周,我记得自己无聊地坐在桌前盯着电脑屏幕看了一周之后就开学去上课了。我们没有亲戚可以探望或者一起过节。我曾经因为这种孤独感痛恨过我的父母,但是我也知道他们那么努力工作才让我们一家搬来美国,而且让他们因为自己毫不关心的节日而感到激动和快乐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我从小学每周都会去上中文课,一直上到了高中。那里的学生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移民后仍然会说汉语。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的,所以我是班里汉语水平比较高的孩子。奇怪的是,这些孩子在彼此说话的时候拒绝说汉语,而是用英语交流:于是我每周六实际上是去汉语角和其他中国移民的孩子练英语,以及听中文老师讲那些我根本不感兴趣的古诗。我记得自己哭着求父母让自己不要再学汉语了,在我的反复要求下他们也终于放弃了。
我整个高中都在努力让自己和其他亚洲女孩儿看起来显得不一样,我甚至主动自称“香蕉人”,而且以此为傲。除此之外,我会主动学习英语文学和艺术,这样就不会像其他亚洲移民那样专注于工程或者去华尔街工作。我可是个“艺术家”,怎么能允许别人把自己和那些无脑的亚洲人归为一类。
在我上大学的前一年,我去了一次中国。我记得自己去了一个书店,然后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用汉语阅读的能力。我根本看不懂那些书的标题,更别说去阅读它们。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愧疚和后悔。我记得我在幼儿园的时候是那么地爱读中文书,我的书垒起来高的让我的幼儿园老师叫我“小书虫”。现在我仍然是一个书虫,但是这些书里面已经没有一个中国字了。于是我重新开始自学汉语,但是上大学之后课业繁忙,只好又停了下来。
眼看就要大学毕业了,我当时是真的很想成为一个演员。我在纽约找到一个经纪人,但是让我惊讶的是所有的角色都要求我扮演说普通话的中国人。在片场,所有演员被划分为两类:白人和非白人。这么多年来我用尽全身的力气融入这个社会,我以为自己和其他人一样都是美国人:我说着完全没有口音的英语,我会写又长又复杂的英语文章,我会完美地表演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独白......他们说美国是一块自由的土壤,那为什么我这张中国脸却让我没有办法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我看着自己的亚洲朋友们在医学界、商业届的成就,我觉得自己被掠夺了。我的父母付出一切让我在这个国家接受教育,然而在这个我喜欢的行业,却看不到一个中国人的身影。
这是我的第一次“身份危机”。
于是我回到了中国,我以为在中国我就不会再是一个“少数民族”了,没有人会问我“到底从哪儿来”,我可以演自己这个种族的女主角了,过去17年的美国生活终于可以一下子被抹干净了,我终于可以融入属于自己的社会了。
然而我错了,在中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提醒我:你是个美国人。原来真正的中国人洗完衣服不烘干而是要晾在阳台上,原来真正的中国人吃完饭是不给服务员小费的,原来中国的服务员只负责端菜不负责服务,原来中国的厕所里面都没有厕纸......语言也是个大问题,在美国这么多年,我完全听不懂中国年轻人说的俚语和网络用语,我以为自己汉语流利,却连和舅舅解释电脑怎么联网都不会:我完全不知道调制解调器、服务器、网页浏览器这些词用汉语怎么说,因为在我离开中国的时候中国根本没有这些东西。还有在表达一些很微妙、很纠结的情感的时候,我也找不到一个汉语词语能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美国的时候我从来不觉得“洗完衣服烘干”、“使用微波炉”、“不看车就过马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大学专业”是很奢侈的事情,但是在中国,这些东西都在提醒我:我其实是个美国人。
我现在完全混乱了。在中国,看到美国人让我非常激动;在美国,看到中国人又让我充满安全感,因为他们或许也经历了所有我经历过的事情。或许我不该再这样寻找自己到底属于哪里了,或许我就属于这两个国家的中间位置,或许我应该学会享受这种同时属于两个世界却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的特权。”
看到这里希望各位看官能够明白,你去美国能做码农、矿工这种高智商高工资不用和别人说太多话的工作,不代表你的子女也喜欢这些东西,你的子女可能喜欢当个歌手、做个诗人、成为一个作家......或者像第二个故事的主角一样成为一个演员,如果真的不幸如此的话,移民其实彻底的击碎了他们的梦想,也让他们从踏入美国的那一刻起就要经历长达一生的自我长相认同、语言认同、历史认同的文化苦旅。
评论区里有人问我正确的解决方式是怎样的,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是没有最优解的,只有取舍的问题。待在美国时间久了慢慢明白了一点:移民美国的确会大大提高我们生活水平的均值,但是也减少了方差,移民美国之后你和你的孩子一辈子都不可能成为红遍全国的大人物;然而待在中国虽然生活水平的均值很低,但是方差更大,你的孩子长大可以当国家主席、体育明星、电影演员、流行歌手......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可是在美国,你的孩子和这些东西是绝缘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高晓松、范玮琪、高以翔、陈冠希这些明星拿着北美护照却一直在中国发展事业的原因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既享受中国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老了之后又能享受美国的养老、医保制度,安享晚年。
真的很希望有生之年我们的祖国也可以发展到让我们根本不打算移民。
ps:评论区有人调侃:我们的孩子在中国也当不了国家主席。好的,那如果我告诉你,你老家的人世世代代都不能当国家主席、电影演员、体育明星、或者流行歌手,除非和其它省的人混血,您还能这么淡定地调侃吗?
感谢阅读。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