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有Sydney harbor 3.5倍大的林肯港Pt Lincoln (2011-1-5) pangpang · 果人果事儿。 (2012-5-18) 坏果子
·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次搞变速箱---填坑完毕,加分加精的都别手软 (2011-11-18) 大饼 · Rena手工厨艺集合贴--2008 (2008-12-18) Rena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3643|回复: 2

[评书论文] 【参加活动】我喜欢的一部科幻小说——群星我的归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5 18: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asserbog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asserbog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wasserbogen 于 2015-7-15 17:09 编辑

群星我的归宿 by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1956年



《群星我的归宿》,初版时名为《虎,虎》,以布莱克的《老虎》诗句开头,意指被刺上虎面刺青的男主角佛约,脚踏熊熊复仇火焰,如猛虎般向世界咆哮。

我是在十几年前看的这本书。很少有一本科幻小说像它一样,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没有我喜欢的主角,看完后一时无话可评,却时隔多年不断回想。它是一部举世公认的名作,但它的优点与缺点都同样醒目。

以群星做归宿,不只是一个象征,佛约最后也真的睡在了群星之间。这样的结局离不开本书的核心点子“思动”。贝斯特描绘了这样一个近未来世界:每个人都可以不需要任何外界设备,仅靠思维的去向来使肉身瞬间移动到全球各地的目的地,“思动”,作者花了一整个序章来描写这项技术的意外发明,普及的过程以及由此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这种乍一看无所不能的技能其实也有严格限制,比如只能在同一个星球思动,不能穿越真空,比如为避免盲目跃入虚空形神俱灭,只能在公开过的站点进行思动,比如重要处所都设置了思想迷宫来阻挡外侵,女性也因此倒退回深闺时代,等等。

然后正剧在寂静的太空中开始。一艘遭遇船难的太空船,一个幸存者,另一艘过路的太空船。格列佛·佛约,低级技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脾气不好,诺马德号的唯一幸存者,每一次离开密封舱取氧气都是一场几率对半开的生死豪赌。在残骸中度过6个月后,唯一路过的另一艘太空船伏尔加号发现了他,却置之不理扬长而去。就在伏尔加号离开的一刹那,作为普通人的佛约被杀死了,重生的是被复仇烈火点燃、全部潜能爆发的佛约。

评论一般都把《群星》称为科幻中的《基督山伯爵》,因为其情节主线正是一场炽热的复仇:佛约对伏尔加号的复仇,对全世界的复仇,而他本人又不自知地被卷入更大的势力角斗:太阳系内围行星与外围卫星之间以能源“派尔”为目标的一场星际战争。

可对于我,有关复仇和势力角逐的细节到今天大都已模糊,那是一层注定被烧掉的皮。我只记得那把火,透过冷峻字句传递过来的复仇之火,埋在情节底下慢慢燃烧似乎永不熄灭,誓要烧尽仇人,烧尽亏欠他的世界,也烧尽读者。当烧到火山爆发日出喷薄时,它却又戛然而止。忽然间,一切意义和动机都消失了,佛约发现了真相,双重真相,甚至三重真相,复仇原是个伪命题,小说的开头已经隐藏了结局。他在太空中思动了,在时空中思动了,打破了已有的一切思动规则的束缚。从未有人类做到过,他做到了。

“来一场战争让你献身。遭遇一次困境来让你思考。抓住一次挑战来让你伟大。剩下的时间你们会懒洋洋地坐着,你们。猪猡,你们!好吧,操你妈的!我向你们挑战!死掉或者伟大地活着。去向上帝跪倒或者来找我,格列佛·佛约,然后我让你们变成真正的人。我让你们变伟大。我给你们群星!”

在整整一本书的长度里,懵懂的人类就和佛约一样,奔忙着,争斗着,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站在了又一个时代巨变的门槛前,但最后,佛约的终极一跳狂暴地打开了这道前所未见的大门。新世代的曙光照着登上宇宙海滩的第一个人类,就像鳃类动物在太古时代的初晨第一次跃出大海。

这是一种我在读科幻时很不习惯的非理性。奇幻般的“思动”机制,不加解释的大量点子,歇斯底里的演讲,把人类命运抛给乌合之众的举动,反英雄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我偏爱的巨头们所构建的各种节制理性的精英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

但这种我很不习惯的非理性打动了我。裹挟一切的不羁的热情,粗糙的质朴的美感,抽风式的大起大落……贝斯特在凭着直觉和激情写作,到最后,我似乎能透过印刷的纸页感受到半个世纪前他在那一刻的下笔如飞、力透纸背。有人称贝斯特为鬼才,我觉得评的很到位。他的才华如鬼魅,如指间流沙难以把握,他试图表达的那片领域,难以用理性去分析构建,只能以直觉去触及。

因这鲜明的风格化,有人把《群星》和《神经浪游者》相提并论,甚至将它归于三十年后才出现的赛伯朋克流派。在我看来,与数码空间毫无关系的《群星》归入赛伯朋克,看起来有些离奇,但从文风上说不无道理。

这也是我评价《群星》优点与缺点都同样醒目的原因。它必不是我最爱的科幻,但它必是我最难忘的科幻。

最后的最后,佛约回到了最初出发的地方,回到寂静的太空,回到群星的怀抱。所有的疯狂、喧嚣、迷乱、激荡,波诡云谲,毁灭涅磐,都好像从未发生过。恍若隔世。

“佛约是我的名,地球是我的故乡,深空是我的居所,群星是我的归宿。”

我早已过了能够心无旁骛读科幻的年龄了,但当年那段空虚无聊的读研时光中,那些经典作品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至今还依稀记得。

——因为你们,我向往太空,我向往群星璀璨的坟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管理人员评分

虞宅与美丽  在2015-7-15 20:19  +60分  并说谢谢参与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7-15 18:1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asserbog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asserbog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附上2003版译者赵海虹的译后记。虽然版本翻的不够好,但她写的这个评论不错的,很全面,可以更多了解到这部小说的特点

-----------

译后记

  翻译《群星,我的归宿》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2002年对于我来说本就是多事之年,研究生毕业,到北京,找工作,租房子,离职,搬家,一应种种,这本书都和我在一起。以往所有的翻译小说,都是我在自己的外文阅读过程中偶有所爱,翻出来与大家分享。也有比较难翻的,但是没有一篇像这一本这样包罗万象。

  贝斯特是个语言大师,如果说我的翻译有什么问题的话,主要就是,作为中文翻译者的我,还未能在中文语言上达到贝斯特在英文语言上的造诣。小说中充斥着大量非正规的语言活用,多为作者本人的创造性使用,我自以为写中文也不算太中规中矩,但是依然跟不上他已趋化境的自由。英文可以用各种从句把不同层次的分句组合成一个整句,贝斯特尤好此道,字母串起的句子在他手中,如同一条可以任意伸缩的长鞭,挥舞得出神入化。而每当面对这种动辄三四甚至四五行的句子,我只得一声长叹,先苦苦琢磨他的原意,再把一条原本外观华美的长蛇,依中文惯例斩成一段一段,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保证端上桌后能让客人吃到同样的味道,要得回原来的皮相,定不可能。

  这个长篇原名《虎,虎》,最早于1956年在伦敦出版,作者也是在伦敦创作此书。也许这就是这篇小说为何带有如此浓厚的文化色彩,比较适合欧洲的传统的原因。如果没有注解,一个美国读者面对这本书也一样会头脑发昏。我的朋友佛雷德——一位年近七十的美国科幻迷听说我在翻译此书,便去寻来这本他未曾读过的经典。恐怕他得到的和我所有的是同一版本,两周后他告诉我他读完了这本书,而他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很难读”,各种俚语、外语、深植于各种文化背景的典故都造成了阅读困难,更不知道该怎么翻。也许因为这个缘故,他以为我嗜好此类书籍,特地从他的个人收藏中选出一本以难读著称的《神经浪游者》送给我。

  谢天谢地我们有了网络!书中遇到的各种名词如在我拥有的一切工具书上都无法查到,我就把它扔到“GOOGLE”上去,依赖这个世界著名的搜索引擎,我找到了一些19世纪服装设计师的名字,了解了美国30年代的银行大盗和18世纪欧洲画派的名画,……有时候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有时却很困难,“GOOGLE”把所有出现过查询字的相关链接都抛了出来,有时单凭上下文并不能知道具体的意义,但哪一链接能导向一个具体的解释?就要在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搜索结果中一个个查找。即使如此,也还是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不得已只能删除。但是这样的情况(包括个别无法翻译的名词),全文中不超过五处。

  为什么如此不厌其烦?我想是因为,这本书值得我付出这样的劳动。值得用对经典的待遇小心翼翼地呵护。它是我的爱物。
  
如果说小说的《序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场面宏大,也不乏趣味的开始,那么从第一章开始,贝斯特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特殊的心理炼狱:诺玛德号上的大棺材。带着钢铁气味的冰冷死亡意味并未提高我阅读和翻译的兴趣,直到伏尔加号出现:它给了佛雷希望,让他看到天堂的曙光,然后重重地,把他抛回到地狱的黑暗里。复仇故事由此开始。在之后的章节里,我们跟随佛雷,在人性的黑暗地狱里穿行:梦魔剧院,高弗瑞•马特尔,月球细菌公司的工棚,斯考布思的坟墓,圣帕克教堂坍塌的地下里那个铜汁流溢的迷宫……我们天性中的善良面对各种肆无忌惮的残忍经受着考验。当佛雷用最大的冷酷执行的最狂热的复仇燃烧到顶点,当人性中恶的一面发挥到尽头,而复仇的大门忽然对他迎头关上,他心中最硬的复仇的钢块被生生撞裂。

  在斯考布思的坟墓,抱着他偷来的会传心术的老孩子,用他残酷的意念穿过那孩子的身体,进入被切除了所有感知的仇人的思想,折磨她,拷问她,这复仇的顶峰忽然被一个名字如雷般劈个正着。一切的复仇似乎早已注定是一次徒劳。

  作者用非常隐晦的方式表现出佛雷的崩溃。

  彩色的灯光和不和谐的怪声围绕着佛雷旋转。他喘着粗气,身体摇晃。“蓝色思动。”他喃喃……

  “蓝色思动”代表幻灭。他仿佛又回到了高弗瑞•马特尔黑暗的地底世界,听到了“幻灭”的声音。

  作为读者的我,如果说一直被小说紧凑的情节牵引,但是直到此处,我才真正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佛雷一起走完了他心灵的艰辛路程,有多少次对于残酷我读之不忍,难受的坠落感直到此处,忽然抛空。在看到后面的句子之前,我仿佛已经知道会发生什么。因为一个深入这个故事,与它共同呼吸的读者,此刻的感觉一定与佛雷同步。

  他感到有一只手在摸索他的手。

  看到此处,我轻轻地和他一起吐出了那个名字,在我读到它之前。

  “杰丝?”

  也许正如佛雷所说,他并不真正爱杰丝,因为他是个猎人,他太简单外向了。但是这个名字,代表着黑暗世界里一个温暖的声音,人性地狱里,他惟一的光明。这里叫出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心灵中的一切罪恶已经碎落成尘,作为人,心里最深处被埋没的良知被这个名字牵引着缓缓向上,像血液一样流过他的全身。
  
  读到这里,我完全了解了这本书获得的巨大成功。贝斯特从来没有能和阿西莫夫、克拉克获得同等的知名度,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他的书包容了太多的文化元素,其旁征博引完全是主流文学擅长的方式,但他小说中的大量科技名词和科学成分使它无法被主流轻易理解和接受;而他在文学手法上的主流意识又多少会影响到它在科幻领域的大量传播。即使如此,《群星,我的归宿》在世界科幻历史上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贝斯特也许是惟一一位能获得“黄金时代”、“新浪潮”和“赛伯朋克”时代的科幻作家们一致景仰的作家―一这,也许就归功于他小说的包罗万象和丰富的主题。

  喜欢“硬科幻”的读者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思动”时代的新世界;小说技术上并非没有漏洞,但是对于一种新技术改造的世界,方方面面都铺设得很真实;而篇尾的宇宙思动场面恢弘,适合喜欢大场面的读者。喜欢在故事中享受文学性的读者,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个不亚于《基督山伯爵》的精彩故事,或许是我作为翻译者的偏爱,我觉得本文在各方面早就超越了大仲马笔下的复仇史;现代主义在小说中强调个人和人的内心,心理学出身的贝斯特在这一方面更是把自己专业学习所得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善于描绘各种黑暗和绝望的心理境况。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喜欢心理小说的读者会爱读这本书,但是儿童不宜。关心社会学的读者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民主革命的内容,喜欢爱情故事的读者可以在这里看到一些小浪漫——不过,坦率地说,本书的爱情描写并不很成功,尤其罗宾和杨佑威,杰丝和达根汉姆的关系纯属多余。

  原版书中内利•伽门(NEIL GAIMAN)的序言把《群星,我的归宿》定性为一本赛伯朋克小说,我对此颇表怀疑。于是2002年秋天兰迪斯夫妇到访北京的时候,在去往长城的路上,我和他们提起了自己即将完成这本小说的翻译。“啊一一”容易激动的玛丽立刻大声说她有多么喜欢这部小说。而一向冷静的杰弗瑞•兰迪斯用和缓的语气给出一个更惊人的评价。“That’s the greatest of the greatest.(伟大中最伟大的。)”

  “至于赛伯朋克,不,那完全是个误会。确实,这本书在时间上讲是在科幻的主题趋向从‘新浪潮’到‘赛伯朋克’过渡的阶段完成的。但它只是它自己。”

  是的,伟大的作品都只是它自己。无须定性,无须归类,那只是评论家的事情。

  在结束这篇翻译后记之前,我也许还应该对一些可能引起误解的技术性问题作一些解释。

  一、文化的差异

  小丑佛麦雷在书中是个成功的逗角。他的所有插科打诨的背景内容我固然尽量传达,但是我个人感觉,并不符合我们东方的欣赏习惯。而本书中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也并不一定符合我国读者的理解习惯。

  二、关于各种数据的准确性

  作者不是神,作者也会出错。尤其本书完成于50年代,当时的一些数据现在可能已经更新。且不说所谓“第六代电脑”在500年后一定过时;“列宁格勒”作为地名已经不复存在;关于宇宙思动中的各个行星,作者提供的数据可能有误,读者可以参照注解中的说明。但是在做注的时候,同一行星,我从不同资源得到的数据也不相同,所以,都依照《哥伦比亚百科全书》2001年版本而定。

  三、原书扉页有献给楚门•泰利(TOTRUMANM.TALLEY)的字样,但此人已不可考。

  四、本书的原名《虎,虎》取自英国玄学派诗人布莱克的名诗,而书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头猛虎。小说描写了这头虎四面冲突求存的努力和最后回复人性的全过程,因此,比起全文1957年在美国《银河》杂志再版时使用的《群星,我的归宿》一名,原名更符合作者的主旨。翻译时考虑到《虎,虎》一名在科幻界过于陌生,因此采用美版书名。

  翻译此书的大半年间,它一直是压在我心头的一副重担,我个人的科幻创作也因此而暂时停顿。但是,我相信这一切都值得,如果我能把阅读这样一部作品的心灵感受——传达给你。(赵海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Pipiv + 4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7-15 18: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asserbog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asserbog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书的网上版本有两个,其中一个是赵海虹的,另一个可能是早期的,我看了一眼第一章,是缩写的,缩写很影响观感,建议看赵海虹版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