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一些杂七杂八的图片,发现这两张,不知怎么就想起前些日子看的电影《The Mist》。时隔这么久,还是感慨一下留个念想儿吧。
本来没打算去电影院,不过恰好赶上星期二,到底还是去影院看了。
也因为是老金的作品,因为是德拉邦特的执导,因为一个传说中令人哑然的意外结局。
下午场,整个放映厅里只有7个观众,而且公映很久了,人潮如涌的场面早已结束,另外我发现老金的故事,是讨老美喜欢的,澳洲人好像不怎么买账。
的确如德拉邦特所言:
  “恐怖怪物杀人只是表面而已,就像蛋糕上的糖霜一样;
  真正精彩的部份,是人们困在密闭空间、面临危险时会有什么反应,
  所有社交礼仪全部崩毁,人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可怕的反而不是怪物,而是人。”
背景地还是发生在老金的故乡,缅因州的一个小镇。我真担心,会不会的确有那么一天,那里因为被老金的恐怖故事数次的青睐而真的发生什么奇异的事情。男主角一家过着平安不惊的寻常日子,直到一场暴风雨的袭击过后。窗前的老树被连根拔起,直挺挺地冲破窗户,玻璃粉碎了一地,就此,这翻天覆地的灾难不期而至。
影片的玄机就是暴风雨后席卷而来的重重浓雾,要命的,就是浓雾里不知明的怪物。想必对斯蒂芬·金的故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的恐怖是晴空霹雳一般,突然就矗立在你眼前,没有任何缘由的解释,发生了,就是存在了,作为观众,你只能让自己尽快适应并接受这些强势情节的存在。所以,作为导演,德拉邦特恐怕是老金作品最佳的释义者,从精神领会的角度,他的确把这部小说改编得很好看。
在我个人看,但凡可以让观众离席之后还意犹未尽思考的电影,就是成功。好比我几乎每个星期都看电影,但回头写观后感的却是寥寥。
《The Mist》如果你把它当作恐怕片来看,不客气的说,你会看到想吐,甚至会中途退场。
那么,正如很多人所共识,斯蒂芬·金笔下的美国平民已经被他描写到骨髓里,出神入化的人物性格体现正是这部影片的彩头,在危机重重,生死未卜,与外界隔绝的超市内,人们从开始只是囤积食物,到躲避浓雾里的怪兽,到尝试走出超市……一系列的境遇变化和生存压迫导致连环的人物性格起伏——女牧师的角色戏剧性的置换,一意孤行的律师,淡定从容的超市男店员,果敢冷静的老妇人,懦弱悬梁的士兵……人性的冲突,自我与他人的对峙,正直与邪恶,信仰与蛊惑,服从与反抗。其中一段剧情,女牧师从被众人嘲笑,到转身俨然成为领袖的变化,让我心寒,更乍舌的事,她居然掀起一场内讧,并活生生夺走了一条性命。
电影中独特设定的环境残酷的表现了生活,多真实的揭露的人的本性,在生死面前,在危难困顿之中,人是那么的容易迷失方向,像个想停下来喘息求生,却又被不断抽打旋转的陀螺,任由妖言惑众而身陷其中。至于那个突然意外的结局,的确让我哑在座位上足有十秒,虽然改编得到了老金的允许,可这样的结局确实令人不易接受,从常识的角度,我至少不会这样做。
这让人太绝望……
其中的精粹,还是要大家自己看后方可体会。
很多情节都会引起观众的玩味,故事总是因冲突矛盾而丰满。
==================================================
   
据说斯蒂芬·金恐惧黑暗,夜里一定要开灯才能安睡,“总是害怕自己惊醒过来,感到有一只潮乎乎的手抓住我的脚脖子”。 他自己也很迷信,害怕黑猫突然从街角窜出,也认为13不吉, 甚至写作是遇到第13页,都要迅速打下去直打到页码数字跳过13,吉利为止。
——————图文/Karen——————
[ 本帖最后由 Tiger_Karen 于 2008-8-11 17:5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