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E&E -- 小面作坊 -- 鸡蛋灌饼 (附鸡蛋摊饼和果枣粥) (2010-11-7) 闲夏采薇 · 发现日本>>>>>>>>>>>>>>(东京,京都,大阪,11日游记) (2010-9-27) 令狐不冲
· 女儿 - 叫我怎么能不爱你 (2013-9-6) 老陶 · 官场现形录 - 澳洲版 (6楼更新) (2008-10-31) 黑山老妖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512|回复: 5

开幕式上的国宝 礼乐篇 五幅长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0 17: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ogogo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ogogo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隋展子虔游春图
开放分类: 美术、绘画、文物、古画、收藏品

【名称】隋展子虔游春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北齐
【文物原属】张伯驹先生藏
【文物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长卷,绢本,设色,横:80.5厘米,纵:43厘米。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 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画家,由于他擅画山水人物,《宣和画谱》称赞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画面上湖光山色,春光明媚。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游春图》卷也是一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它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明朝初年,《游春图》卷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能所藏。入清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随溥仪出宫被携至长春。
捐献历程

  1946年初,故宫散失于东北的书画开始陆续出现。这些原本由末代皇帝溥仪携至长春的清宫旧藏书画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当时国内各大收藏家们的极度关注,古玩商家们更是蜂拥而至。北京琉璃厂玉池山房古董商马霁川最早奔赴东北,收购到不少字画精品。回京后,他将一些伪迹和平常之品售于故宫博物院,所得足以赎回本金;然后将一些真迹和精品售于上海以取重利,甚至勾结沪商辗转出国,如唐代陈闳的《八功图》卷和元代钱选的《杨妃上马图》便是因此流出国外。在紧要关头,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竟也落到了马霁川的手上。

  著名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得知马霁川得到了展子虔的《游春图》卷后,异常着急,唯恐此重要国宝被商贾转手售出国外。然而,与马氏接洽后,其索价八百两黄金更是让张伯驹先生进退两难!为免国宝流失,张伯驹先生一面请墨宝斋的马保山先生从中周旋,一面奔走告知各家古玩厂商,声明此卷有关历史,决不能流失出境,否则便是中华之罪人,使各商家有所顾虑。最终,在马保山先生的多次协商下,终以二百两黄金谈定。当时张伯驹先生因屡收宋元名迹,手头拮据,不得已将所居房产出售,才将《游春图》卷收归。稀世之珍隋展子虔《游春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游春图》卷收归张伯驹先生后发生的故事:“月余后,南京政府张群来京,即询此卷,四五百两黄金不计也。而卷已归余有。马霁川亦颇悔恚。然不如此,则此鲁殿仅存之国珍,已不在国内矣。”——摘自张伯驹《春游纪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bluesummer + 6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Education makes people easy to lead, but difficult to drive; easy to govern, but impossible to enslave."

--  Henry Peter Brougham 1778-1868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8-10 17:26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上河图

此文章由 gogogo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ogogo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张择端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 开封)学习绘画,后为北宋画院画师。虽然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但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后人永远地记住了他。

图画简介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图画概况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物正匆匆进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 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九流三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 本帖最后由 gogogol 于 2008-8-10 17:3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Education makes people easy to lead, but difficult to drive; easy to govern, but impossible to enslave."

--  Henry Peter Brougham 1778-1868

发表于 2008-8-10 17:28 |显示全部楼层

大驾卤簿图

此文章由 gogogo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ogogo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大驾卤簿图》记载了乾隆皇帝时祭天仪式之盛大壮观的场面,图中包含3770余人,330余马匹,11头大象,5辆大型彩车及248人的皇家车队,886件器皿。都参考了大量史籍,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及艺术价值。

“卤簿"起源于上古神话传说的五帝时代,秦汉时获得发展,并形成完善的礼仪制度。唐、宋时发扬光大,明、清则达到鼎盛阶段,尤以乾隆年代最为辉煌。

  “卤簿"最早由仪卫扈从演变而来,汉代才开始把皇帝仪仗称为“卤簿”。“卤簿”乃皇帝专用的仪仗,“卤簿"有着“明制度,示等级"的功效。卤簿仪制最后定型在乾隆十三年,共为四等:法驾卤簿,銮驾卤簿,骑驾卤簿,合三者为大驾卤簿。大驾卤簿,用于郊祀祭天;法驾卤簿,用于朝会和太庙祭祖;銮驾卤簿,用于平时出入;骑驾卤簿,用于行幸。

唐朝大驾卤簿依据〈文献通考〉记载:拥有扇、伞、旗、  数目可观,气势非凡,仅以卤簿中之乐队盛况即无可比拟。宋太祖时期卤簿又增制了大  、旗帜、服饰,仪仗壮观,队伍庞大。辽金时代,卤簿各有自己特色,且更注重武力、兵器。元朝在中原建立朝廷“国初"复制卤簿,仿效汉人,置拱卫权杖,造内外权杖,制象桥,卤簿制度渐趋完善。到了清朝时期,在车驾、护卫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仪仗(执举金瓜、宝顶、旗幡)和乐舞(音乐演奏和舞蹈表演)。卤簿制度确立经过了一千多年的过程,到了清朝,史料记载更为丰富完备。

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卤簿的内容就是:国家首脑重大国事活动的典章制度,是集仪仗队、军乐团、舞蹈表演、车辆服务、交通安全、治安保卫等整体规模的成文制度,要根据国事活动的重要级别区分等级而实施。

卤簿的意义和作用有五个:一是保障帝王及随员的安全,二是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三是规范礼仪的等级,四是显示国家的综合实力,五是显示对自然神和祖先的虔诚。

随着中国封建王朝永远退出历史舞台,皇帝权威和尊严的象征——卤簿制度也瞬间烟消云散。作为封建制度的附属物,被视为历史的糟粕而被否定和遗忘了。但是,随着世界性的对人类历史文化传统的反思和回归,世界遗产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尊崇和保护的对象,许多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物质的和非物质遗产重新拂去尘土,在人类精心的保护下而重新闪现出璀璨的光芒。

[ 本帖最后由 gogogol 于 2008-8-10 17:3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Education makes people easy to lead, but difficult to drive; easy to govern, but impossible to enslave."

--  Henry Peter Brougham 1778-1868

发表于 2008-8-10 17:29 |显示全部楼层

宪宗行乐图

此文章由 gogogo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ogogo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年号成化(公元1465~1487年)。明朝经近百年的治理,政治措施渐成熟,经济高度发展,各种杜企矛盾亦露出端倪。朱见深治国平庸,生活奢靡,但酷爱绘画。这幅写实性的行乐图,描绘未见深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画面中,从早至晚的各种节目;场面均有宪宗在场,其中演出、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整山灯市等场面恢宏。这也是一幅明代民俗面的代表作。此图原名"新年元宵景图",引首有"成化二十一年仲冬吉日"题签。
   《宪宗行乐图》中,也画有三组蹬技,极为精彩。 “蹬技',既可蹬酒坛、酒缸甚至桌子、木柱、梯子、木板和喧腾带响的锣鼓等等重物,甚至重到百十斤的大活人;也可以蹬轻物,
    “明宪宗行乐图”中还有描绘。画的是三国戏《三英战吕布》。其中刘、关、张、吕四人皆于腰部前后悬挂马头马臀。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杂技与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很少在宫廷演出。特别是杂技更被视为不入流的玩艺,宫廷中基本没有杂技演出的记载,只有明宪宗(公元1465––1488年在位)“行乐图”中有杂技表演的形象。看下图,有很多宫廷的侍从在表演商人,顾客,在卖在买,十分有趣.
    《宪宗新年元宵行乐图》这张巨幅画卷描绘了明代帝王之家过年时,在宫内假设街市,模仿民间习俗放爆竹、闹花灯、看杂的情景。图中身着便服的明宪宗坐在殿前围帐中,侍臣们立于两旁,殿上悬有彩灯,一派豪华景象。大殿的台阶上立有一人好似在禀告节目,与大殿上的指点之人遥相呼应。画的最前部描绘的节目是:底座演员恭敬地面向皇上吹奏乐曲,一位小演员正站在底座演员头上,作平衡技巧;桌子前幻术师正在表演幻术“筒子”,道具陈列在桌上,演员能从空空如也的筒子里变出各种礼物,甚至猴子等动物来,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幻术之一。

[ 本帖最后由 gogogol 于 2008-8-10 17:3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Education makes people easy to lead, but difficult to drive; easy to govern, but impossible to enslave."

--  Henry Peter Brougham 1778-1868

发表于 2008-8-10 17:32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八旬万寿图卷

此文章由 gogogo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ogogo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画于距今200多年前的清朝,再现了当时的乾隆皇帝寿辰庆典的豪华场面。

乾隆八旬万寿庆典  

  阅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乾隆南巡,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饱览山川美景。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  

  南京的瞻园、海宁的安澜园、杭州的小有天园和苏州的狮子林,这江南的四大名园后来都在圆明园中一一重新造了一座。  

  杭州的雷锋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实景仿制,连景点的名称都原样照搬。

[ 本帖最后由 gogogol 于 2008-8-10 17:47 编辑 ]
"Education makes people easy to lead, but difficult to drive; easy to govern, but impossible to enslave."

--  Henry Peter Brougham 1778-1868

退役斑竹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8-8-10 17: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luesumm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luesumm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喜欢啊..
LZ辛苦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