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278292280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278292280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3.澳洲人说再见时不太常说:Good bye或者 bye bye,而是常说See you,或See ya。请别人帮忙之后道谢,澳洲人不像美国或英国人,常说:you are welcome,而是常常说:no worries,也有不客气的意思。其实是各个国家在一些常用语使用方面的差异,说到这里,倒想插一句题外话,我在悉尼歌剧院前坐轮渡时,对面有一个老太太,一个人拿着相机拍照,我就主动问她需不需要我帮忙,她马上表示感谢,拍完后,和她聊起来,她问我是哪里来的,我说:China, Beijing,于是老太太一路说起来,她是德国人,女儿女婿移民到这里快十年了,她来短期住一段时间,早上送孙子去了幼儿园,她自己没事干,就出来自己逛逛。说到中国的时候,我问她去没去过中国,她说没有,还表达了对中国的很复杂的一种感情(老太太英语不是非常好,表情显示她对中国可能还处在很初步的了解中,估计老太太一听中国,脑子里闪现的还是什么文革了,共产党了,社会主义什么的词语),说不敢去。我于是马上义不容辞的又充当起“文化大使”的责任,什么千年文化了(故宫),传统美德了(世界各知名大学建立的孔子学院),现代城市了等等,加上给她拍的照片她很满意,我还把自己修过摄影课程的“历史”抖搂出来,说的老太太非常高兴。并一再表示,她今天遇到我,从我身上感受到中国现在的变化,因此让她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她一定会找时间到中国旅游。半小时的谈话很快要结束了,快下船时,老太太掏出一个记事本,请我把我所在的城市名字给她写到本子上,我写了:Beijing,看她没反应,又写了:Peking(这是英文中对老北京的英文,如广东,在很多英语单词中都常使用:Canton而不是拼音:Guangdong),这下子,老太太忽然恍然大悟,大声说:“哦,原来你是从北京来啊,我还一直想我怎么没听说过你讲的那个大城市Beijing啊!”。嗨,看看,还好我多解释了一句,否则半天的文化大使白做了,估计老太太回去会和女儿女婿说,在轮渡上遇到一个中国某个大城市来的女士,给她拍了照等等。近几年我每次出国,说起Beijing来,大多数人会马上附和说一些他们对北京的认识,虽然认识有深有浅,但是通常都是知道北京的,加上奥运会期间,所有的宣传出现的都是Beijing这个单词,所以我自认Beijing的认知度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普及了。但实际是还是有一些老外,如那天碰上的这个德国老太太(可能这个老太太年级较长,也可能来自德国,相对来讲欧洲的单一民族国家,对于外来文化的认知,还是不如移民国家这样开放),就对Beijing这个称呼毫无概念,我也因此学了一课,对提到北京没有反应的老外,一定要补充一个:I am from Peking,,China,这样比较保险些!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