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证券外汇 查看内容

zt 地震,人文,捐款,经济,股市

2008-5-19 02:09| 发布者: 油花生 | 查看: 1099| 原文链接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我估计明天股市将在此时间段停止交易三分钟)

国家地震局进一步将震级修订为里氏8.0级,超过了唐山大地震。


1、震灾与人文关怀。

地震发生后,我们看到,总理、主席都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总动员中。温总理的亲民作风,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温暖。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的及时、全方位的投入,让我们在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感受到了全国团结如一人的良好氛围。

当此之时,与震灾相关的人文关怀逐渐呈现出来。扬韬注意到一些现象:

——舍命救护四名学生的谭千秋老师遗物回到湖大,受到两万名师生秉烛迎接,响彻夜空的“谭千秋,我们的骄傲”,让人泪流满面。让我们感动的,其实不止是谭老师救人的壮举,更在于我们社会对于献身的英雄的敬重和崇敬。在让逝者安息的同时,让生者自豪和心安。这种举措,如果在全国蔓延开来,会让人们的心灵在灾难后得到抚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已经陆续有人提议国家降半旗向震灾遇难者致哀,而此前的奥运火炬传递,已经加上了为遇难者默哀一分钟的程式。更有人提议,奥运火炬传递可以暂停,可以修改,最后的仪式可以是从灾区传向北京。凡此种种,已经开始让社会上更多人注意到国家对于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扬韬还有一个想法,震后能否在灾区建立一个纪念碑,把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都刻到纪念碑上,再建立一个纪念馆,让生人长期去纪念,以寄托哀思。资料保存下来,也有助于未来的震灾救护的参考。这些举措,如果能实施,有利于提高国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向心力。

——国际救援。在接受国际捐赠的同时,我国首次接受境外专业救援队的救灾援助,除了港台专业队伍之外,来自于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的救援队先后抵达,展开救援。这是国家视公民生命高于一切的象征。当然,如果国际救援能再早一点展开,也许会挽救更多的生命。无论如何,道路刚打通就让他们进入,显示出国家的自信和开放,也显示出生命高于一切的意义。

——军队和武警官兵的表现。从时间推测,空军运输机的起航时间是震后一小时;总理启程的时间也是震后一小时;步兵的启程时间大致是震后二小时;伞兵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从5000米高空挑战生命极限完成空降;步兵能翻山越岭不弃负重的情况下实现每小时5公里强行军且坚持10小时以上;逾10万军人的大规模调遣、跨兵种(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协同在短短三天时间内完成,都显示了我军极高的战斗力。如果说有遗憾,可能空军伞降时间如果能再早一点,哪怕牺牲多一点,也许会更好吧。不管怎么说,这大约是朝鲜战场后我军首次的超短时间的超大规模集成调动。扬韬不太懂军事战场调动,只是凭直觉,我军的这次战略化调遣,足以让外军感到震撼。尤其我们看到,除了普通士兵,这次上灾区实施空降和救援的,包括很多级别很高的师长、军长级高官,他们与普通士兵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伞降、救援,显示出我军常规训练的扎实。这让国人在感动的同时,更让国人增添了安全感。有这样一支军队,人们是放心的,外军是会敬畏的。这是祖国强大的标志,也是国力增强的后盾。

——政府机构的应急。震后第一时间,扬韬掌握核心灾区的信息,是来自于阿坝州政府网站,当地的一些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冒着余震的巨大风险,24小时不休,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能在网站持续更新核心灾区的各种信息,让我们倍增感动。震后,各地各级政府的快速应变,各级政府官员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壮举,都显示出政府的有力、有效的领导。而教育部官员第一时间发出“如果有豆腐渣工程,一定严惩”的声明,更让人看到了政府的负责任的态度。这次地震,考验了各级政府的应变能力,也展示了各级政府的工作实效。我国的政府体系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腐败确实还很严重。但从抗震救灾的表现,我们能看到政府未来的方向。在这样的政府领导下,国泰民安可以期待,政府效率改进也可以期待。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影像。

——关于灾区人员的安置。地震后,很多人也许将无法重返家园,在哪里安置他们?会不会形成大规模移民潮?届时,是不是需要全国各地总动员?大量的孤儿成为焦点,已经有中国人寿表示愿意承担他们的成长费用,但他们去哪里安家?大量的孤老如何安家,谁来养他们,如何养?大量失去孩子的家庭的计划生育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需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来。

相比之下,扬韬对于网络上此时出现的各种非议、责难、质疑和批评都不屑一顾。此时此刻,是谈这些的时候吗?救生、救难,远大于任何高水平的高谈阔论。此时此刻,正是应该让全世界看到我们团结的时候,怎么能在灾难还没有过去的时候就开始愤愤不平、展示出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态呢?对这样的人,用“*粪”去称呼,并不过分。

2、灾区经济问题。

随着地震救人工作进入攻关,一些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开始冒出来,引发人们深思。

首先,灾区的房贷要不要还?个人信用卡消费的款要不要还?孤儿如何继承父母的非物质资产如股票债券等?灾后重建新房,以何为主导,是政府还是灾民?更进一步,扬韬考虑的是,震后重建,像北川、汶川这些明显处于地震断裂带的风险区域,明显处于山体滑坡风险的地区,是否还适合重建家园?

想一下,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工程。灾区的房贷,很多当事人已经遇难,绝大多数房子倒塌,贷款收不上来,银行形成坏账,该如何办?房屋破裂,按照保险条款,保险公司不予理赔,重建无望,如何处理?

目前看,唯一可能的做法,是政府买单。政府可以发行特别国债,首先赔付银行的坏账,然后整体规划重建家园。所有房屋重建,可能要考政府出钱,让灾民免费安置。不止如此,政府还一定会考虑灾民的就业问题。那些损失不大的地区,政府也可能给予地震灾害补贴。

想一下,这次灾害的影响范围波及千万人,约百万人无家可归。政府在未来重建过程中的总开支肯定将超过1000亿元。为此,国家财政政策将予以调整,必须执行结构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向灾区多倾斜。如果抑制住通胀,这次震后重建将使得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重新保持良好的向上势头。

而且,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灾后的企业重建、恢复生产,一定会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道理倒很简单:快速恢复生产,有助于社会稳定。几十万人如果在灾区安置而无事可做,是不好的。灾区企业快速恢复生产,也会得到政府的大量补贴。从这个角度说,地震对灾区企业的影响会很快消除。

在灾区重建过程中,规划设计、选址、建设都会提供大量岗位。而对水泥、钢材、玻璃等建筑器材的需求,会导致周边企业即便加班加点生产也无法满足,而必须从周边地区调运。周边企业本来供给本地,现在抽调外地,会引发本地供应紧张,如此一来,会使得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如果继续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或许刚刚好能达成一种平衡,即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协调。

3、捐款还没有发动起来

截至17日,国内捐款总额只有41亿元,加上物资,折款总计49亿元。这个数字,离灾区需要还差得很远很远。这个数字也说明,国内的捐款远没有发动起来。为什么这样说呢?扬韬个人捐款已经占到全国的万分之1.7,也就是说,如果折算一下,全国合计只有不到6000个“扬韬”在捐款。考虑到大量捐款来自企业和普通民众,全国的有钱人基本上没有行动。这让扬韬感觉到一点遗憾。下一步,扬韬会继续捐款,为灾后的小学重建。扬韬希望,自己的捐款额只占全国的十万分之一就足够了。

港澳台合计不过3000万人,已经捐款5.58亿元。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就超过3000万人!全国人口相当于港澳台总人口的40倍啊。如果同步捐款,我们目前全国捐款应该达到200亿才对啊。

扬韬估计,本次震后的全国性大捐助,预计累计捐款捐物额会达到200亿,其中国内应该至少150亿。

很多人担心捐款使用问题,扬韬以为,最好的做法是直接捐款给红十字总会,或者给受灾地的红十字会。这是最值得信赖的机构。当地的各种机构和组织能否确保100%将捐款用于本次震灾,并没有什么保障机制。也正因为如此,扬韬参与本地和本系统组织的捐款,只是“意思一下”。

扬韬以为,王石的有些观点应该予以批判。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活动,确实应该是常态,而不是应急,不应该成为负担,他的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是,本次震灾,是建国近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灾难,慈善家和企业家理应超出常规来捐赠,哪怕一段时间内成为负担也在所不辞,未来一段时间可以少捐献一些。最需要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打破常规呢?

公众人物的捐献,理应公开,理应数量大。因为这不是为个人贴金粉的时候,而是为社会做出一个表率。试想一下,如果万科捐出1亿元,对全国的鼓舞是不是更大?万科设计的股权激励机制,需要涉及的资金是几亿元?为什么不能这个时候先做一个姿态完成大额捐赠呢?他们发动起来,做了榜样,不就可以激励其他人了吗?

4、周洛华看多了。

今天上午打开上证报网站,首先看到的竟然是周洛华的文章:牛市刚开始。去年下半年以来,周洛华曾经六论通胀无牛市,认为在物价指数高企的情况下,股市不会有牛市。而这一次,他首度改口,认为牛市刚开始。

仔细读他的文章,没有提出理性的分析。在此前,他认为,通胀意味着企业创新能力的下降,无法通过内部改进来提高原材料上涨造成的压力,只好求救于涨价。现在,基本面没有变化,他为什么认为牛市刚开始了呢?

原来,他的观点是:如果把国家看作一个上市公司,面对灾难,股市低开高走,恰恰是国家这个公司处于牛市的标志。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的困难,远比通胀严重,但人民能汇聚在党中央周围,众志成城,那么,通胀又算得了什么呢?

周洛华此文,朴素,感性,却传递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视角:通胀也许严重,但没有克服不了的问题。连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我们都能妥善处理,那么,通胀的难关也会过去,企业的效益未必就有多大的下降。所以,周洛华才说,“今天的这些灾难只是牛市中的小调整,而无法改变主升浪的趋势,我们辉煌的牛市才刚刚开始”。

最早的空头(也是最正确的)转身看多,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5、摆脱数据综合症

申万首席分析师桂浩明一直是市场派的研究专家,他的分析比较贴合市场实际情况。今天,他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要摆脱数据综合症”。

他的观点跟扬韬此前的一个怀疑有点相似:怎么我们现在炒股都要天天盯数据了呢?数据好,看空,数据不好,更看空。他说,“一些分析之所以在变化的数据中得到的还是同样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存在先入为主的观点有关”,“有了这个倾向,所有对数据的解释都是在为其提供依据”。“表面上是“数据综合症”的影响,实际上却是人为将数据作为对其观点有利的解释,是从主观到客观的思维过程”。

这个评论,真是一针见血。扬韬此前写的一些文章,也经常存在先入为主的因素,就是主观上是看空的,看到数据,就都是空的。有时候看到一些偏好的消息,也会怀疑数据的准确性,或者扭转一下思路,往空的方向去看。

非独扬韬如此,大家其实都差不多。搞研究,做投资,很容易“陷进去”,陷进自己不由自主设置的框框里。归根结底,我们还是缺乏冷静客观看待数据的经验。在中国,炒股票看经济数据,也就是这半年的事情。以前很少有这种情况。而美欧股市,看数据炒股已经上百年,早已养成了“宠辱不惊”的习惯,所以,数据再糟糕,股市都未必能有激烈的反应。

如果桂浩明的这个观点能被各大券商研究机构和基金经理接受,中国股市的投资策略将发生重大转变。 数据将不再左右股市的涨跌。

6、机构讲政治,大小非如何?

自从4月以来,基金被要求讲政治已经说得有点泛滥了。从统计数据来看,沪市的机构净买进金额从去年6月1日起到今年4月27日达到最低点,125亿,随后就开始逐步上升,5月6日达到324亿的高峰(净买进200亿)后,开始回落,到5月12日又回到241亿元低位。从地震发生后到本周五,机构席位出现了持续4天的净买进,到周五净买进额达到了376亿元,创下4月14日以来的月度最高。这也是股市大调整以后除了去年12月的一次持续5天净买进后第一次出现持续4天净买进。

去年6-7月,机构持续净买进后,股市还是在继续微幅下跌,要一直到一个月后,股市才创下新高并不断走高。现在,机构持续净买进了,一个月内会不会发动一轮股市的行情呢?还要看大小非。

机构开始讲政治,虽然是股市稳定的重要因素,但到周五,机构在所有流通股的市值只占17.3%,创下去年5月后的最低点。大小非(法人)持股则达到26.4%,比去年5月增长了一倍。大小非已经成为股市涨跌的绝对控制方。如果不控制大小非的卖出,股市的好转根本无从期待。未来的股市调控政策,看来需要从大小非入手了。

但大小非显然还是在卖出。交行大小非周五上市流通,此前一天,散户持股69.2%,即15.4亿股。大小非流通后,散户持股11.1%,即17.17亿,一日之间增加1.77亿股,而当日成交不过2.58亿股。也就是说,大小非一日之间最少减持1.8亿股,占解禁额的比例超过1.3%。目前,交行的A股价已经比H股低2%。大小非在这样的时刻还在卖出,未必是不看好交行的股票,而是无奈于资金的紧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