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真相者必死,或者被禁止的黑色幽默——《出埃及记》 由 张佳玮·信陵 发表在HoopChina·电影院 http://nba.hoopchina.com http://www.hoopchina.com/bbs/htm_data/120/0711/250060.html 直到最后一个镜头出现——一个庄严的声音对刘心悠说,你先生,在协助我们调查。他不想见你。刘心悠问:警官,您想知道什么?——我才看到属于彭浩翔的冷幽默。先是失望,等我回过味来,一阵敲桌大笑。 举一个例子,这就好象果戈理的《死魂灵》读到后半部分的感觉。你先是看他骂地主老财骂得来劲,忽然间,天地间春暖花开,一片和谐生机,许多个新式开明地主忽然就集体跳出来了。这种天遂人愿的和谐模样,和《儿女英雄传》仿佛,怎么看都觉得,这样的歌舞升平,像是作者在恶搞。当然,习惯了《黑社会》那样被某些人、某只手、某些机构要求出来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你也会自然明白其中的意味,然后很开心。 当然,除了结尾显然被动过手术——当然另一种可能是彭浩翔比我们想象中缺乏智慧,此可能性偏低——电影是很好看的。恶搞本来是个非常油滑的动作,会让人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因为恶搞不需要风险性,而且永远比端起架子来认真说事要容易。《三毛从军记》或《性爱狂想曲》就都很狡猾,而且尖锐有趣。但人与人追求不同。契诃夫大人早年写《变色龙》类的好玩段子随心所欲,后期写《农民》这类艰涩的文有些自讨苦吃。但你不能不去对这类人表达敬意。一个做过《买凶拍人》与《AV》的导演,能够用一串缓慢拉远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明显加绿(简直是移动版蔡明亮……)镜头,和一个《出埃及记》这样的题目来让人在一开篇就深感震动,其实很让人佩服。 大概到张家辉在审讯室里说到,有N个女人在洗手间里谋害男人时,我大概猜到他和任达华在结尾都会死——不知道是否恰当,反正当时我想到了《神秘河》,看到第15分钟,你也会觉得蒂姆·罗宾斯必死无疑。恶与阴森的气氛需要耐心扶植,刘心悠和任达华夫妻感情慢慢的分崩离析,是通过那句“饭菜放冰箱里吧”不断重复后出现的。关于镜头的某些运用,比如俯拍口供室里的张家辉,比如任达华每次牵着老婆从那条曲折的走廊里回家,都相当令人舒服。张家辉开头随意提及的“老婆的凉茶”在最后成为关键道具,类似于此的小细节,显示出控制裕如。 任达华开始执迷于这个案子时,多少带一点希腊悲剧的味道——看过些电影的大概都会预感到,他最后会死掉。这和很多希腊剧里的人类似:你倒大霉不是因为你比别人糟糕,而是你比别人善良。方警官在楼梯上苦口婆心的那番道白其实挺有道理的。说出真话的人必然遭受天谴,跟火刑、诛十族、腰斩之类没关系,卡珊德拉的不幸是最后没人信她。按《情癜大圣》最经典的台词说,“何必赶什么时髦学人讲道理呢?”任达华企图讲道理,企图穷尽真相,然后——我觉得理应——死掉。虽然把他妻子置于杀人者团伙之一有些巧得过分,但这种微妙恰当的荒诞,反而让任达华的倒霉显得更透彻。 只有两点在结尾处令我多少有些失望——假设不是剪辑的问题:任达华与温碧霞混在一起显得过于突然。即便有跟踪、丧夫、在沙发上那琐碎的聊天做陪衬,依然显得太突然了。其次,刘心悠的长时间内心回忆,固然是把她与杀夫组织的关系理得一清二楚,但多少失去了那种令人恐惧的味道。实际上,我觉得,在刘心悠开始回忆之前,电影那随处可见的阴影、狭窄的空间,是对“恶”的良好体现。这种阴森和潜在的“恶”的可能(有些像陀斯妥耶夫斯基或卡夫卡小说中那样弥漫的“恶”的氛围),让任达华去办某老公被杀案时的镜头那么意味深长,令人毛骨悚然。刘心悠的回忆把这个恶的组织具体化了,反而有些虚空中山雨欲来的恶,落到实处的感觉。怎么说呢?那种寓言化的氛围减弱了。 这有些像一个很好的歌者营造了虚空的境地,最后到幕前来揭起了演员的面纱。主题是很明晰的。人文关怀,对女性价值观的刻画,寓言化的“说出真相者必死”。《出埃及记》本是关于救赎的故事。如果任达华最后死掉了,那么这个片名恰好是一种无可奈何与绝望。当然,如果有人觉得最后英明神武的警司是带领我们出埃及的摩西,我也没什么话说。 当然,最黑色幽默的是,这个电影很像一次行为艺术:电影本身是在证明一个企图说出真相者被世界扼杀的段子,而由于剪辑或其他原因,最后我们看到的版本显然被另一只手扼杀过。任达华和彭浩翔和张家辉的影子重叠在了一起。大概如此。 一个很可爱的镜头是结尾处,任达华和温碧霞为时不算短的K歌。多少有些向往昔经典致敬的故事。十几年前这两个人也演过些沧桑的剧本,到如今真的老了,来演中年男女的剧倒是驾轻就熟,可是多多少少,让人觉得时间过得真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