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自己的育儿笔记,纯属个人观点。觉得有用,欢迎加分。 女儿松子上学已经一年了,圣诞的临近意味着第一年的学业也结束了。娃儿上学,对俺们家也算是件大事儿。从此就是正儿八经的“儿童”了哈,人生新阶段嘛。简单小结下吧。总结的顺序是,先挑我最重视的方面讲: ![]() 圣诞节前,互赠贺卡,大多随卡粘一个拐杖糖或巧克力。第二图是老师送的: ![]() ![]() ![]() 看看吧,入学时26个字母都写不全的松子,一年后已经能自己给圣诞老爷爷写信要礼物了哈: 松子的画也多了许多对话框,眼看就能画故事书了吧? ![]() ![]() ![]() 每个学校甚至每个班的奖项设置都可能不同。松子班设了六个:综合优秀奖、语文奖、数学奖、科学奖、艺术奖、进步奖。关于体育,还有单独一天专门颁奖,可见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松子得的是艺术奖,字面翻译是视觉艺术,其实就是咱们说的美术,不包括唱歌跳舞乐器。其实大颜不惭的说,也算是实至名归哈。不过一提到艺术奖,容易让人觉得是花架子,至少刚开始,我这个中国脑袋觉得它不如数学语文之类的含金量高哈。后来又自恋的一分析,想法就反过来了。你想啊,低年级的数学语文能有啥,无非是123ABC,哪个孩子在家提前学点或者多做练习,拔个尖也不难。但你说美术这东西,你天生喜欢就是喜欢,这不是你肯刻苦多练就能行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能再小瞧咱艺术奖了哈。何况,我最赞同的育儿思路是:让孩子做她喜欢又擅长的事情,谋生和兴趣尽量融合,是最幸福的。既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咱就把有限的精力放在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情上去,不必牺牲那么多的自由和休闲去刻苦的把孩子培养成全才哈。再说了,就凭我对孩子学习的放任态度,松子也不太可能得啥奖,入学时还常把3写反呢。得个美术奖就知足吧。 再自恋的上几张松子的随笔小画吧。大多是从她的课堂练习册和作业本里发现的。 仍然迷恋的my little pony 作业的一项是写词语并画出来。boring这词儿,让我还真不知怎么画好: 在学校跟着老师做了许多美术类的东西: 填色虽然没啥水平可言,但孩子这份耐性,也有点让我意外的: 最后再跑跑题哈。说说我对学校排名,以及精英中学路线的粗浅看法: 我想,把学校按成绩排名,不代表一切。毕竟有些东西没法在考试中体现,比如阅读水平、知识面和体育等。所以成绩排名靠前的学校只能说是更擅长应试教育。甚至我觉得跟学校的教育水平相关度都不大,因为重视成绩排名的家长才会往好学区挤,这样的家长自然一定让孩子上校外补习班,与其说成绩高是学校的功劳,不如说是家长拼补习班的结果。好学校的好学区,其实就是把那些特别重视学习的家庭聚集在一起罢了。就算有个别的起初没那么重视,上学了以后,心理又没强大到看着孩子落后的程度,也加入了拼补习的行列。 唯一不同的是,排名前的学校有着更重视成绩的学习气氛,这对孩子来说是个不容忽视的影响罢了。但这个优势也只对那些单纯盼望高分的家长有吸引力,我还真就不信了,难道那么多孩子都喜欢当医生和律师?如果每天干着不喜欢的职业,赚很高的工资就能幸福了?那些普普通通的各行各业的人们,就都不幸福了?我不是说医生律师不幸福,而是想说,职业的高薪和稳定不是判断幸福与否的标准,顶多算是影响因素之一。如果为了这个因素之一,强压那些本不喜欢拼成绩的孩子,真没必要。 幸福就是一种内心体验。在衣食基本无忧的当代,幸福感与物质的联系只会越来越弱。当然天生是学习料儿的既学得好又没失去快乐的当然让人羡慕哈。不排除有天生就喜欢读书喜欢当医生律师的娃儿,这种孩子读起书来也不会太吃力,考个精英考个医生律师专业都不会太难,也用不着父母想法儿押着去学是吧。 总之就是,看料施材吧。精英中学绝不是唯一的好路,因人而异。我对精英中学的路线,既不抗拒,也不迷恋。顺其自然,不用太下功夫就能考上,孩子又愿意读,那咱就读,咱的目标就是能上个大学就成,最好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仅此而已。考不上精英或者根本不愿意去考的话,我也不会强迫,讲清楚各条路的利弊,让孩子自己选。当然女孩子上普通公立中学还是要谨慎,如果所属学区的实在校风不行的,只好辛苦家长努力赚钱,至少把上教会中学的学费给挣出来哈。其实按足迹的所谓平均工资供个教会学费小菜一碟,但许多人宁可买若干投资房,消费观金钱观的区别。置房置地,祖宗留下的传统哈。。 我身边也有华人朋友不信这个邪,孩子从来没上过任何补习班,甚至孩子妈妈说了,就算孩子考得上精英中学,都不会让她去读的。现在读着孩子喜欢的教会中学,非常快乐,气质变化和丰富的学校经历都让我羡慕不已。精英中学的孩子埋头做题背书拼成绩的时光里,人家在教会中学里参加学校乐队各处表演去、参加学校拉拉队各处比赛去、参加学校自制服装模特表演去。。。这样成长出来的孩子有主见有人生阅历,小小年纪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知道自己将来要做哪方面的职业。对这样的孩子,还何苦逼她去拼高分挤医生律师专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