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灭亡的教训,是常见的话题。话题内容,最后往往不免被拔高到民心向背的层面上来。 但民心的向背,与清廷的灭亡其实没什么必然关系。真正亡掉清廷的,是组织化的士绅,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抛弃清廷,远不能代表民意。 “士绅”是清廷的统治基础,在改革中转型为“议员” 改革设立咨议局,“议员”九成来自清廷的旧统治基础“士绅” 任何一个政权的存在,都必须依靠它最基本的统治基础。清廷1900年代以前的统治基础,无疑是那些拥有朝廷赐予的功名、享受朝廷赐予的特权的士绅们。1850年代,正是这些人在太平天国动乱中的选择,使清廷得以转危为安。 这个统治基础,在清末最后十年的改革浪潮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朝廷在1905年废除了科举,如何保住依附在科举制度上的功名与特权,进而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了“士绅”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但直到1909年朝廷设立“咨议局”,“士绅”们才得以解决这个问题,中间数年,可谓灰暗时光。“咨议局”是改革的产物,相当于省级准议会(在中央是资政院), “士绅”们或主动或被动,抓住了这次机会,挤入咨议局,摇身变为近代宪政体系下的“议员”。 张朋园教授对十五省咨议局议员的资料统计,证实了咨议局议员和传统士绅之间的高度重合。统计结果显示:“他们89.13%皆具有传统功名,相对的,只有10.87%不具功名背景。”而在二十一省当选的63位正副议长中,没有功名者只有5人。可见挤入新式“议员”行列的,绝大部分都是传统“士绅”。…[详细] 这些“议员”并非民选,他们的意见,与民意没什么关系 1909年咨议局议员的选举,名曰民选,其实和普通民众没什么关系。美国驻华公使观察到:“各地的选举未能刺激起人民的热心。合格选民仅有极少部分真正前来投票。官府对议员选举的影响极大,有些省份,迹近指派。”官府所能影响到的,自然是与之关系密切的“士绅”;事实上,传统体制下,“士绅”参与地方事务,就是通过官府邀请,而不是通过朝廷的正式制度或地方的固有机制。如此,咨议局议员和传统士绅之间的高度重合,也就毫不奇怪了。自然,这些议员既非民选,他们的意见,也就很难称之为民意。 …[详细] http://view.news.qq.com/zt2013/mx/index.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