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乱弹之李斯--纬世之才,形琐之人 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嬴政时代辅佐嬴政灭了六国,曾任秦国的廷尉、丞相,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废封建制而立郡县制,都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同时李斯的也是一位文学家,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令》。另外李斯的书法也造诣颇深,整理出了小篆作为国家的标准字体,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李斯对历史的贡献非常大,但是李斯的结局却很悲惨,大概是在他七十岁左右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208年被秦二世胡亥腰斩于咸阳,一同赴死的还有李斯的三族数百人。 历史上关于李斯的资料其实不太多,最主要的就是《史记•李斯列传》,《资治通鉴》,但是窃以为《资治通鉴》也多是参考了《史记》而作,另外《战国策》、《东周列国志》等书中也略有提及李斯其人。从李斯的姓上看,李姓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是什么贵族,但是李斯祖上也不是一无是处,曾有李属任蔡国大将军,但是李属就在官运亨通,官拜上卿的时候突然被当时的蔡成公诛杀,从此李家开始倒霉,到了李斯这一代,已经是纯粹的布衣一族了。 李斯生于楚国的上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也就是蔡国的故城所在地,可见在李属死后二百多年,他的后代都没能挪个地方,一直到了李斯这一代,终于有了转机,看来真应了那句话:树挪死,人挪活。李斯从小聪明过人,最拿手的就是琢磨别人的心思,这门察言观色的手艺估计是属于天生,于是李斯有了飞黄腾达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但是即使李斯有如此基础,但是没有机遇也一样是白搭,二十五六岁了也只能在自己老家的乡里当个写写文书的小官,这实在是让一心向上爬的李斯沮丧不已。他开始琢磨自己为什么不能发达?一天,李斯进入粮仓,发现里面的硕鼠不仅大得吓人,而且根本不怕他,就在他眼皮底下,粮食照吃,李斯开始想,为啥茅厕里面的老鼠一见人就吓得仓皇逃窜,都是老鼠,咋命就相差这么大呢?琢磨来琢磨去,终于李斯琢磨出来原因了:原来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所以命运也不一样,人又何尝不是一样呢?于是李斯领悟了,回家立刻就打了辞职报告,打点行李出门拜师学艺去了。 李斯找到了当时的一位很出名的学者旬况,很刻苦的学习帝王之术,当时一起学习的同学还有法学的大家-有点口吃病的韩非子,学了几年终于学成了。毕业的时候据说旬况还给李斯写了求职推荐信,把李斯夸了一遍,还特地把李斯推荐给了当时楚国的实权派人物春申君,希望他到楚国政府任职,创造人生辉煌。可是李斯的眼光还是很厉害的,看出来了当时的楚王能力不足,山东六国如齐、赵、燕、韩等还不如楚国呢,都是一帮垃圾股,没啥前途,选来选去只有秦国还算是一只潜力股了,而且当时已经显现出来大牛股的迹象来了,于是李斯决定去秦国碰碰运气。 到了咸阳,李斯没钱没人,根本没门路进入秦国的政府机关,他倒霉的是正赶上秦王死了,十三岁的嬴政当上了秦王,李斯的发达之路看来要危险,无奈之间,正赶上秦国的丞相吕不韦招聘门客,管吃管住,每个月也给发点零用钱,李斯没办法只得进入了吕不韦的私人企业里当起了一个顾问,虽然跟吕不韦算是谈过了,吕不韦表面上也很尊重他,说他很有才华,却只给他个类似于打印机的活干,每天在办公室里面抄写《吕氏春秋》,一抄就是好几年,这活让李斯很郁闷,他心想他这样的顾问在吕氏企业里面有差不多三千人,每次吕不韦开会让大家发言的时候,李斯急红了言也根本抢不上话,这样啥时能有个出头之日呢,李斯没办法,只得在办公室里郁闷的抄书,整天期待秦国首脑到吕氏企业里面视察的时候能够有个表现的机会。但是有句俗话:东边不亮西边亮。关键时刻还是李斯一手漂亮的书法给了他一个机会。 抄了几年《吕氏春秋》,终于抄完了,李斯赶快把书送到吕不韦那里交差,几年都抄书的确让人晕菜,李斯心想终于可以换个工作了。吕不韦抱过来竹简一翻,很是惊讶,李斯这个人字写得不错啊,很漂亮啊,看来写得一手好字无论古今都能让人另眼看待,正好嬴政身边的人都没几个写字好看的,让人笑话,不如就让李斯去得了。吕不韦当时权倾一时,连嬴政都得管他叫“仲父”,这个工作调动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于是李斯终于有机会进入了秦国的政府机关当上长史,类似于领导秘书的职业,每天整理一下各国及大臣交来的书信,有时发挥一下特长写写文书。这个位子对李斯来说可是千载难逢,因为他可以经常跟随嬴政左右,这下终于有了说话的机会,像李斯这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有了机遇,终于要开始一飞冲天了。 <To be continued> [ Last edited by booper on 2005-5-21 at 05:21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