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幸福,都是父母最大的愿望与指望。但是远走他乡,不能在老人身边照顾,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因为中国不仅有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念,更有国情所决定的养儿防老的需要。 子欲养,而亲不在。能读出这句伤感的话的,我觉得应该是中国人。高福利国家,远远没有中国人这么伤感。因为虽然一个“养”字,动作是一样,但是其中的附加着的责任、义务是远远不一样的。中国,把养老扣上“良心、孝道”的大帽子后。中国还在立法中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良心、孝道,再加法律,有这些的存在,就没有人再因为老人露宿街头而责怪政府。其实养老正是政府最大的义务。但在中国,政府没有很好的履行好这一项职能。 国与国之间的差别,最直接的就是退休基金、医疗保险、护理保险这些制度上的差别,这也是直接导致父辈年老的时候的一种生活成本的差别,如果下府、保险公司可以支付这种护理费用。那中国的老人也不会有养儿防老的观念了。当然,还有养老院观念。国外去养老院住是一种很正常的,有些年老人士,还就要求子女送他(她)去养老院,因为在养老院才会有一群同龄人,才会有年龄相仿的牌友、聊友等等玩友。但要是在中国,老一辈要是住到养老院,首先一个环境好不好的问题,这里就以环境好来说,老人和孩子都会被外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要么说老人没有,养了这么不孝的孩子;要么说孩子很坏,老人辛苦带大后,却不养老人了。 由于国情制度的不同,中国人往往把生子养女看成是一种利益需要、把子女当成养老避险的工具,虽然说人的价值、人的生命应该超越利益诉求,但是现实需要是残酷的,更是不可回避的。而在高福利国家,养老自有政府负担,因此就没有了这种利益需求。当然国外也有为骗福利而收养孩子,这电视中也常有这样的剧情;或有为福利而猛生孩子的,我在澳州就曾见到有13个孩子的年轻父母。这里只做养儿防老的观念探讨,就不作展开了。 现在,中国也逐渐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政府已经意识到“防老”不仅是子女的责任,更是政府责任。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这样的数据:“十二五”期间,中国老龄化将加速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其中,空巢化将进一步加速。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0万,占农村老年人的37%。这组数字是沉重的,如果是个例,政府当然不需要太过于关注。但如果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是比重达50%以上的群体,那就成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政府不能将“养老”问题解决好,不仅会因为“养老”而限制了众多年轻奋斗者的创业,更会有很多因无法“养老”而产生的社会家庭问题。 只是在中国,这养老问题也太艰巨了。再过20多年,随着1977年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将集中进入60岁,中国传统的儿孙供养型家庭养老模式必然面临困境,“养儿防老”这一中国传统的伦理基石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因为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在当今社会下,是“儿”是“女”已经不重要了,家庭养老的局限所带来的压力是每个独生子女都要承担。家庭养老,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绝对是行不通的。虽然在现阶段,养老防老仍是社会主流,但“养儿防老”的传统经必将因为独生子女政策而受到非常痛苦的改变,在中国的下一代年轻人,要有接受着考验的心理准备。中国的年轻人,阵痛就将来临了呀。 当然,我只是从制度上来分析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源,及现实情况。但是匆庸置疑的是,子女为老人带来的精神慰藉是无可替代的,“常回家看看”的温情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的。 虽是说征文活动,但其实这也是我会想呆澳州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