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中的养儿防老对中国家庭生活方式影响极深。我想大概是由于过去的人在年老失去劳动能力以后,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险和养老体系,因而不得不依靠孩子们来提供经济来源,以及生活料理。为了减轻孩子负担,多生孩子,尤其是男孩就显得十分重要。估计除了战乱,自然灾害和瘟疫等特殊情况,这一呈金字塔型的社会人口结构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这种结构为养儿防老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了坚实的人口、物质基础。由此衍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自然会把子女是否赡养父母,子女是否对父母绝对顺从,甚至子女是否多多生养后代,都列入孝道之中。 然而,随着我国人口极度膨胀,给资源、环境和就业等带来巨大压力。无奈之下,政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台了独生子女政策。4-2-1式的家庭结构将逐步取代传统大家庭,最终导致人口结构的颠覆性改变,即由金字塔型转变为倒金字塔型。非常明显,这种结构下若要保持旧有的养老体系,其稳定型奇差。若无外力支撑,其体系坍塌只是时间问题,不依个人意志改变,更与孝道无关。养儿防老的理念日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不由得想起《孟子·梁惠王篇上》里一段话,”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套用一下这个概念,在当前的人口结构下,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能力已经大为削弱,传统意义上的“行孝”正逐渐由“不为”向“不能”靠近。本人幸运地生于七十年代,在避开了独生子女们会面临的困扰的同时,自然要责无旁贷地继承传统孝道里的行为方式。可是对于八零后、九零后,他们恐怕很多人都无力遵从这一方式了。以后的养老方式将不可避免地由家庭型向社会型转变,处于转变中心的一代老爸老妈们必须早做心理和经济上的准备,未雨绸缪。 行文结束前,本人斗胆跟独生子女家里的长辈和兄弟姐妹们讲上些推心置腹的话。几年前,我在其它论坛上看到这样的一段话,大意说不论你是叱咤风云的豪杰,还是庸庸碌碌的凡人,尽管世间人有亿万,你却是那独一无二的一个。没有任何一个生命能与你的一样,每个生命来到世间都是奇迹。 我要引申开来讲,那些有能力,或有意愿以传统孝道方式赡养父母的,你们要感谢赐予你生命的人,是他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你;要感谢生活,它给了你一次可以报答父母,给予父母一个幸福的晚年的机会。老爸老妈们要欣赏你们的子女,当然也包括媳妇和女婿,为他们由此做出的努力和付出而感到欣慰。 那些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遵循传统的家庭,请父母们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你们的子女,更要爱惜自己。子女们不要由于“不能”而忘记对父母的关怀,那怕只是一个电话、几张照片,这份牵挂对父母可能就是春风雨露。 愿所有人阖家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