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随处可见“孝养慈亲”的教诲,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滚滚而来的这股文化潮流浸淫了每一个华夏人的头脑,除了极个别的特例,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在认真地遵循和执行着人生所赋予的这一使命,但是现代的社会条件和状况又给孝子贤孙们带来了太多的阻碍,使得这一天经地义的事情变得让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成了现代人梦中的理想,醒时的忧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况呢?咱们先从家庭结构来分析。旧时的家庭单位都是以老爷子为首的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 一大家子人或幸福,或幽怨,或安静,或热闹地挤在在一方小天地里,彼此照应,老爷子是一家的太上皇,子女们比着看谁孝顺,当然也有比着看谁不孝顺的,这属于特例。而现代的家庭,崇尚独立和个性,子女在婚后大都选择离家独居,即便在同一个地方,也不会住在一个屋檐下。一方面为了避免家庭矛盾,一方面也为了成全子女的二人世界。这样一来,现代的父母便少了古时父母和子女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共同面对酸甜苦辣的人生乐趣,养儿防老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等到真正老得不能动了”才能享受到儿女的贴身侍奉。 再者,随着交通条件和交通设备的改善,家庭的地域性变得广阔了,一家子人往往分布在百里,千里之外的四面八方,甚至是远在万里之外的海外,“父母在,不远游” 古训已成历史。残酷的社会竞争和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年轻的后辈只能远离故土,奔走他乡,为了父母和自己的所谓的“理想”,为了所谓的“美好光明的前途”,为了出人头地,为了锦衣玉食或衣食无忧,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了……太多太多的缘由,使得现代人没有了古人的悠然和淡雅,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只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了。想到每年中秋节那些思念儿女而潸然泪下的父母,怎不让人黯然神伤?远离父母的子女,纵然魂牵梦萦地牵挂着日渐衰老的父母,却难以承欢膝下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只能用有限的钱物来表达自己的满腔孝心,有多少子女在父母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不能侍奉左右空留遗憾?! 这么多年政府一直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造就了一批要孝养侍奉4个老人甚至是更多老人的年轻夫妻,面对繁忙的工作,昂贵的子女教育,沉重的医疗费,巨额的房贷,他们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来照顾这些耄耋老人呢?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子女和无奈的父母。既然“养儿防老”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难以实现的社会问题,父母们不妨更新观念,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子女的“承欢膝下”和 “天伦之乐”上,重新规划独立于子女之外的的老年生活。子女们则应尽力为父母提供更舒心的生活(注意不是奢侈的生活),尽可能地多抽时间陪陪他们,就像一首歌唱的“常回家看看”,有能力可以为父母养老送终的当然要不遗余力。社会也应该多为老年人提供娱乐休闲的方便,最重要的是应该向西方学习,建立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的养老院,解决老人和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这样讲,可能会被孝子贤孙们骂,“送老人进养老院简直有病”,但这是无争的事实,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种无奈的趋势。我本人也无法接受这一想法,一想到父母有一天要被送进养老院,就难过不已。好在我不是独生子女,我还有兄弟姐妹帮我分担,而且我已下定决心等父母老了, 需要我照顾的时候,我会义不容辞地辞去工作,放下我现在的生活,回到他们身边去侍奉天年,你们有条件的能下这个决心吗?如果有条件的都能做到,那将是父母的幸福,是你们的伟大,“养儿防老”就不再是梦呓! [ 本帖最后由 romanticlady 于 2012-4-19 13:2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