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父母与晚辈的相处、磨合是双方的事情,而在这个磨合期孩子们是处于优势的,因为老人的移民是孩子们办过 来的,父母已经老了,无论怎么说他们都不是当年了,因此他们在社会中、身体上、精神上、家庭的地位、经济地位和权力的欲望上已经退出 了当年的风采,因此也就处于了劣势,所以,孩子们如何在一个屋檐下与老人相处和磨合,在此也谈谈自己的一点希望 也许家里的老人有时候心中会感到孤独、空虚和寂寞,于是老人们就会力所能及的帮助家里干点什么,哪怕是不切合实际的无谓的劳动 ,他们也要百分之百的投入其中,用这种繁忙让他们可以忘掉暂时的孤独、寂寞和空虚。如果家里的老人是这样,希望孩子们不要简单否定老 人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不管他们的劳动是否有益,同时要尽量给予认可和肯定,如此才能让老人感觉到他们的忙碌是有价值的,对这个家庭 是有好处的,让他们感觉他们的存在是很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再慢慢分析他们忙碌的成果和价值,使老人的心态逐渐的放松,慢慢的摆脱 孤独、寂寞和空虚。 也许家里的老人会满足或者安于现状,喜欢从孩子们的眼光里、话语间或者熟悉的朋友那里得到安慰,做事情的原则是不求有功,但 求无过。对家里和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只是享受个人存在空间。如果家里的老人是这样,希望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老人能够予足够的空间,同 时又不要对于老人的现状太过疏离,尽量地给予温暖和安慰,这样的老人只是给一个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就能满足老人的要求了。 如果家里的老人对过去能够豁达以对,也很能适应环境和心理变化,可以用成熟和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和生活,在澳洲会主动去接 触一些有关的社会活动,会主动开发、熟悉自己的交往圈子和朋友,很快就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轨迹,不存在孤独和寂寞。如果家里是这样的 老人,晚辈们只需要进进孝心,老人们就会感到非常快乐。这可能是最让孩子们省心的老人了。 也许家里的老人在退休后不知不觉地产生自责和忧郁,觉得自己的一生一事无成,到了晚年还要拖累子女们,来到澳洲还要孩子们来 照顾,于是老人把怨气和不满都归向自己,把一生中所谓的错误、遭遇和不幸都归罪于自己无能和失败,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对一些事情持悲观 、没有信心,更没有兴趣的态度,虽然移民了,生活空间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本人却采取颓废的态度,不积极去面对新的生活,不 乐意改变现实。整天消极的消磨时,光度日如年。如果家里的老人是这样,希望孩子们一定做到多多与老人交流,有针对性的进行尤劝解和鼓 励。要知道,家里有这样的老人,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对老人要热情和多加鼓励,千万不要没有耐心的进行敷衍塞责,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 的老人多是比较敏感的,到了澳洲后子女们是唯一的寄托了,如果孩子们这时候有一点不耐烦,可能就会使老人进一步沮丧和忧郁了。 也许家里的老人性格粗匡、倚老自居,唯我独尊,凡事喜欢为子女和晚辈做决定,从来不会承认自己已经老了,甚至年轻时的血气方 刚依然存在,一些事情小有变故就闹情绪、发脾气。完全不知道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摆好自己的地位,说白了就是老年更年期。如果家里是这样 的老人,希望孩子们不要简单的敷衍了事或者硬碰硬,更不要对老人不理不睬,因为那样会加重了老人的心结心病。孩子们可以通过做一些其 他的事情来改变老人的状况,或者慢慢的告诉老人要学会尊重人、谦让人,平易近人,否则会成为孤家寡人的。 也许家里的老人任何事情都喜欢问问儿女,也不时的向儿女“撒娇”,在外面还可以,在家里说话办事充满孩子气,而且遇到不如意 的事情就会赌气。不管儿孙所在和感受,一闹别扭就嚷嚷要如何如何,搞得孩子们即无法忍受又无从所适,因为是老人呐。如果家里是这样的 老人,希望孩子们一定要把老人的社会交往、生活圈子不断开发与扩大,让他们多多接触社会,多交朋友,开阔老人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 ,这是解决老人因孤单而过分依赖子女的最好办法,而当老人的生活多彩和丰富起来后,老人对孩子们的依赖性就会降低,同时也会逐渐的有 了自己的生活圈子,从中享受自得其乐。 看了一个143移民的帖子,孩子们千苦万盼地把老人移民过来,目的就是亲情团聚天伦之乐,同时也是让老人安度幸福晚年,但有时候往往 事与愿违,老人过来后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合,怎么办,对于老小孩,只能是让孩子们再次费心了。在一个屋檐下,有的时候不是钱的问题 ,针对老人们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除了磨合再磨合,还要象版主说的那样,在相处、磨合中不断的加强沟通,坦诚、真心、积极的沟 通,即使是在异国他乡,同样会阖家欢乐的。 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孩子们参考吧。 [ 本帖最后由 Alco 于 2012-2-10 23:0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