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的时候是学工科的,可是毕业后并没有做本专业的工作。一辈子都是做些相关技术或者技术管理,或者干脆就是打杂的。现在在澳洲要找工,学历不被认可,熟悉的工作不存在,直接买生意不熟悉情况只有上当的份,也完全不靠谱。 五十多岁要打工,选择只有一个,洗心革面,从新做人,放下身段,从零做起。可是做“累膊”工也要有资本,要有体力,还要有耐力。虽然中学毕业后,别人下乡我留城,我在工厂还学过两年徒,我自己知道我实在算不上是心灵手巧一族。 我的找工法宝是踏实肯干。 从哪开始?想来想去,还是从我熟悉的工厂做起吧,因为不管什么产品,只要是制造业,基本思路和流程就是一样的,不至于像在餐饮服务业,根本就蒙头转向。记得有一次在洗衣房试工,一个20多岁的小姑娘手脚麻利地演示烫衬衫,等我动手时真是手忙脚乱,那叫一个狼狈不堪!不过俺心理素质好,受了对方白眼、干不了这个活儿也不觉得丢脸,照样悠哉乐哉,出了门还给主管发个短信,谢谢她给了我一个尝试的机会。 其实在澳洲打工,八年前就开始了。后脸皮就是那时侯练就滴。 当时我在澳洲住过一年多的时间,那时我的签证没有工作许可,要打工也只能打黑工。黑工自然是工资低,条件差,还要冒风险。曾经认识一个来澳洲探亲的老爸,他儿子在塔斯马尼亚读书,他到了墨尔本就一头钻进工厂打工(当时赫巴特没有直飞中国的航班,要来往塔斯马尼亚必须在墨尔本中转),一直到签证差三天到期,他马上就要回国了,这时候他被移民局递解出境。他都没来得及去塔斯马尼亚,只是他儿子来墨尔本看过他一次。 我那时住在租来的公寓房里,每天除了做饭真的是百无聊赖。忍耐了三个星期之后,我从附近的商业街一端开始,先左侧,再右侧,看着差不多的店面就进去问工,全面扫荡。只要是店里的老板笑容可掬,彬彬有礼,不管他说的是什么你就知道结果是没戏。终于有个面容憨厚,体格壮硕的中国人用挑剔的眼光从头到脚地审视我的时候,我知道机会来了。 那是我在澳洲的第一份工。在蔬菜店后面的冷房,这里叫窟窿,整理蔬菜。早晨六点,街道上冷冷清清、很少行人,墨尔本的冬天的夜里经常下雨,路面总是湿露露地,我就开始一天的工作啦。到晚上下班,经常是汗水湿透了的衣服贴在后背上到家了还没烤干呢。只是可惜了我身上穿的那件“雅格斯丹”纯毛马甲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