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朋友讲起《孔雀》,神采飞扬,唾沫四溅,为之深深着迷。于是迫不及待冒着大日头拎着笔记本不远百里考了过来。熬夜至凌晨5点,看完了这部电影。 可以说趁兴开始,失望结束。 片子的基调是我一向喜欢的,阴暗潮湿的走廊,陈旧的街道,朴实未施粉黛的小人物,优美的画面,以及背景带着些许洋化的小提琴声。但是,整部片子总给我一种刻意雕琢和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是个看电影很容易投入感情的人,但是这部片子却有些让我难以忘我地融入。可以说细节是非常真实的,顾长卫的用他摄影师专业的长镜头耐心细致的铺陈了这些场景。人物的刻画方面,总觉得有欠缺。相对来说,母亲的表演是最到位的,温柔细腻兼代复杂世故的一面,和父亲一样,是被压抑的一代。姐姐应该是整部灰色片子中的一朵洁白的百合,白衣蓝裙穿梭在灰色的街巷中,导演的意图应该是让她来代表一种理想的人生把。可是演员始终感觉没进入状态,很多场景表演得做戏的痕迹太重。弟弟呢,是堕落一派的代表,但他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旁白运用的很到位。前半部的弟弟感觉表演还好,到了后半部可能是因为演员年纪太轻的缘故,让我看着觉得有些不忍往下看。哥哥虽然有些痴傻,但在这几个姊妹中其实是最正常的,我是指他的生活。还有,片子的寓意是很明确的:无论去追求怎样的人生,最后都是异途同归,如何大起大落的人生都会归于平淡,就如同孔雀开屏,转身即逝。片子最后还去刻意点一下题,就有些做作了。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此类的文艺片太多的缘故,总是觉得这部片子很有些模仿的痕迹。仔细回想一下,《小鞋子》《舞出我天地》还有一部英国片《战争与**》(名字一下忘了)都是很类似的文艺片。特别最后一部,2部片子都是以某个人的视角去回忆一个家庭在一个特殊年代的故事,而且基调都是那种淡淡的,带点哀愁的。 我是带着微笑看完的。他们让我感觉到的不是忧伤,而是忧愁。 总体来说,《孔雀》还是部不错的片子把,可能我的口味比较挑剔了。 作为一个80年出生的人,那个时代离我懂事的时候有段距离了,但这并不影响我去欣赏这部片子。 [ Last edited by sail on 2005-5-25 at 12:16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