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出自念庵法师的醒世警语。它相传一段故事。 “在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大雪接连下了三天。相邻两户人家的媳妇同时生下婴儿。一户皮裘暖被,炭红坑热,全家逗弄小儿,笑声不绝。一户透风漏霜,母亲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破棉絮紧紧地裹着儿子,想煮点热粥暖身,不说米缸也空空,连薪柴都没有。小儿在饥寒中不肯停止哭闹。外面又下着大雪,做父亲的想出外找着柴禾都不能,只能瑟缩一旁,闷闷地吸着旱烟。 母亲一来心痛儿子,二来想想自己的困苦,心情自然烦躁,哭骂道:“人为子,你为子,人家生来富贵,你偏落到这等贫苦人家;人为妻,我为妻,人家母凭子贵,我偏嫁于这等贫苦人家,人为夫,你为夫,人家挣钱养家,你只会一旁叹气!” 父亲见儿子哭得凄凉,也不觉眼有泪痕:“我出去找点米和柴回来,就算偷,也偷点回来。” 父亲转身投入茫茫风雪中。那知这一去,音讯全无。 二十年转眼瞬间,二十年也能将任何东西催啄得面目全非。富贵的孩子持宠生骄,搞得家无宁日,万贯家财已败一空。贫穷的孩子立品立志,和母亲相依为命,此时更高中状元。 状元爷在府上延席三天,酬谢曾扶持过自己乡邻亲友。第三天筵席已散,晚上下着大雪,状元爷正为母亲暖被,丫环来报:“门外来了个云游和尚,想化点斋饭,但厨房已没有剩饭,是否可以给他几个铜钱?”状元爷和母亲商量,天这般寒冷,店铺怕也早早关门了,附近又没有客栈,就着丫环:“你把师傅请进门来,再煮点斋菜,如果师傅愿意,不妨留他一宿。” 一夜无话。老夫人到底是操持惯了,第二天一早就打扫起庭院的积雪来。 借宿的和尚此时也收拾行装准备上路了,刚走出房间,和老夫人打了个照面,和尚连忙把帽子戴上,扯下帽檐,和老夫人打个招呼:“多谢施主昨夜收留一宿,贫僧在此别过”。然后脚步匆匆地走出大门。老夫人只觉得这个和尚的背影和声音有几分熟悉,但见他有点不近人情,也未作其它细想。收拾客房时,见和尚留下一封书信,却是二十年没了音信的丈夫手迹,上书: 二十年前去学偷, 葫芦换出老僧头。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做马牛。 原来这人正是一去二十载的父亲。 二十年前那个夜晚,父亲在茫茫风雪中敲不开任何人家的大门,实在没有办法,想到了偷。好不容易找了个人家,在墙上扒开一个洞,由于头一回做贼,心里害怕,于是便找条木棍顶了个葫芦由洞口伸入去探听虚实,那知人家早发觉有贼,等他的葫芦一伸进来,大刀向头上砍去,葫芦即刻被劈开两半,吓得这父亲撒腿就跑。 乞不成,偷也不成,饥寒交迫的父亲惘惘然地昏倒在雪地里。等他苏醒过来,已身在庙里,经过一场生死,父亲决定抛开凡俗,投寺做了和尚。四方云游时听得当今状元与自己是一方人氏,又正好是儿子的姓名,虽然出家人四大皆空,但毕竟是为人父母,忍不住回来看看。 虽然证实状元正是自己的儿子,但想到自己这二十年没有尽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不敢相认,留书而去。” 我们大家经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但不常说下半句 - 莫与儿孙做马牛。 法律规定父母有责任和义务,把子女养育到18岁。法律归法律,国情归国情,父母的爱归父母的爱。绝大多数家庭是至少把子女培养到大学毕业,然后,我们这些有子女在澳洲的,如果是留学去的,基本上应该是父母出资相助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好的前程。而年轻人,经过努力奋斗,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融入了澳洲的生活,父母子女都为此开心。 接下来,子女进入结婚,买房子,生儿育女的阶段。如果父母此时年纪不是很大,身体也还健康,没有子女学习、生学、找工作的压力,闲暇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子女远在澳洲,倒也乐得自己清闲。 但是,在父母生活独立,精神独立的同时,子女是否也应该经济自立呢?是否认为结婚、买房子、养育子女是年轻人自己的事情,原则上应该由自己来解决?让父母安心,让父母宽心。 我想作为父母,在子女成年后,如果不过渡的帮助子女,经济上以自己为主,首先认真安排好自己,保障自己的晚年相对好些。年轻人在经济上,要尽量不向父母伸手。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要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负,是不是矛盾会少些,相处会容易些呢? 仅此一家之言,未必正确或和各位看客的心意,欢迎各位畅谈自己的观点。我们讨论的是问题,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请就事论事,不要人身攻击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