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Buller滑雪归来,一个字:爽;二个字:痛快;三个字:不过瘾;四个字:下周还去。 给大家几点建议: 1、 滑雪时结伴而行的人数千万不要太多,10人以内为佳。否则光是租用雪具的时间就够受的了。 2、 滑雪服穿上后要尽量将袖口、裤脚及上衣的下边沿系紧,尽量减少雪水倒流,淋湿贴身的保暖衣服。 3、 能不跟团,就尽量不要跟团。否则:一大帮人(40人以上),乌殃乌殃的,无论走到哪儿、做点儿多小的事情都很耗时间,租用雪具的时间会让你无法忍受。而且人数一多感觉不象滑雪,倒象上山打狼的。 4、 千万不要坐旅行社的大巴去,那东西又大又笨,上山爬坡时力不从心,速度极慢。最好开个小车,越野车,子弹头,柴油小巴都行。 5、 维州的冬天几乎天天有雨,所以滑雪的衣服兒儿里不要放任何东西,否则收工时会发现如从水里捞出来一般,无论你的雪服防水功能有多强。 6、 行车路线以HUME HIGHWAY为首选,从VERMONT或BOXHILL东行的话多是小路,路上全是红灯,车速较慢。 7、 提前多带点儿零食,路上好消磨时间。上山时随身带点儿高热量食物,因为一旦滑起来根本顾不上下去吃饭。只能充分利用每次缆车上山的时间。 清晨6:40从MT Waverley出发,一路上阴雨绵绵,因为去的人太多了(同事和家属共47个),所以跟长青假日买个package,包了一辆大巴满载而行,鬼佬司机比较准时,六点就在预定地点公司门口等着了,九点半左右到小镇上,在长青安排的那家雪具店里租衣服和雪具,店里的员工忙坏了,47双鞋,工作人员跪在地上,对着94只脚逐个测量尺寸。找来鞋子给我们穿上,每次都要问合不合适,如果你有一点不适,她们会不厌其烦地为你爬梯子上去再换另一双,有些同事让她们要换三四次之多,看得我非常不好受,而且后来证明滑得越不好的越是这些折磨店员的朋友。轮到自己时一分钟搞定,店员对这种配合与速度感激万分,“prince fish, thank u, have a good day……”之类的话说了一堆,后来证明她们在为你选的第一个尺码的鞋子其实是最合适的,除非脚是畸形。试完鞋子试上衣,裤子,领雪板儿,拿雪杆儿。七八个员工同时进行,为我们忙得满头大汗。如此之高的工作效率还是让我们担搁了近两个小时,到山上已经快十二点了,换乘山上的免费巴士,到达入口处。接下来的三个半小时滑了就没停。瘾还没过足,眼看集合时间已到,只得无可奈合下山去也。 滑雪的全程天公不作美,冷雨飘怜,凄风凛冽。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滑雪心情。恰恰是细雨蒙蒙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年少时在风雨中狂蹦乱跳,横冲直撞,手舞足蹈的情形,不同的是那时被淋成落汤鸡后回家还得向父母撒谎,说放学途中正好走到一片无处避雨的地方,恰恰赶上大雨。现在倒也不用动那歪脑筋了,尽管体会这淋漓尽致的快感。 早先听说MT Buller滑雪的游客较多,真的见了,发现跟国内雪场相比而言,那是小巫见大巫了。北京周边的几个雪场,尤其周末,全场人撞人。这边的场地还是比较宽敞,一个同事甚至摔倒了象导弹一样穿进灌木丛里去了,都没能击中一个活靶子。 途中排队等缆车时,查票的那个工作人员比较搞笑,每当他看到亚洲面孔的游客时,都会问“Where r u from?”,游客通常回答:“Melbourne!”,他会接着问:“You country?”,当他得到的回答是:“China”时,兴奋的脸上会露出得意的表情,然后不乏卖弄之情地当着众多游客的面大声跟我们说:“尼号!”,我们同样问候并带有纠正其发音意味地说一句:“你好!”,他会鹦鹉学舌地再说一遍,结果还是说成“尼号”。大家开怀大笑后,他会接着在他同胞跟前冲我们卖弄一句:“界进!”,同事给他指正“再见,not 界进”,他又跟着连学几遍。可惜还是发音不准,同事搞怪性纠正:“界进 is Cantonese, Not Chinese Mandarin.”引得周围鬼佬哄堂大笑。 到收兵时几乎所有人都被淋得全身湿透。汗水夹着雨水,在极速飞驰中洗涮走生活的烦忧,涤荡出心灵的尘垢。 车在群山中穿行,那烟坡林野的仙踪,那荒无人烟的山涧,那风华不再的参天古木,尽管生命已经逝去,但巍然屹立的树干,依稀诉说着生命轮回短暂的故事,见证着自然进化遥远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