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中学教育 查看内容

我们不应妄自菲薄--关于孩子教育

2010-9-17 10:45| 发布者: chatchat | 查看: 1822| 原文链接

这学期开始研究华人移民和孩子在澳洲的状况。首先发现,澳洲虽然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但有关新一代华人移民(最近2,30年来的)的研究非常之少,美国,加拿大倒有不少研究,相对而言,由于移民政策的类似,加拿大的情况同澳洲更相似。但不管哪里的研究,哪个领域的研究,语言学,教育学,人类学等等,都提到华人移民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也提到由于家长独立于社会教育体制外的作用,华人移民后代的“模范”性(犯罪率低等等)。
结合澳洲国家统计局有关中国和印度移民的调查数据(很遗憾,我们不但被同我们中的一些人非常看不起的阿三相提并论,而且很多地方还不如他们),新移民有着学历高,但至少一方英文(不是指考试,而是应用)不够好或完全不会,工资低,很多局限在服务行业等特点。
新移民在澳洲社会的挣扎努力,同近现代中国人的情况相比,没有本质的变化:希望以一己之力为家庭和后代在有限的选择中争取更多的资源以改善后代的社会经济地位。
从这个角度来讲,送孩子去补习,千方百计让孩子学医,学法,等以便将来从事‘牢靠’的工作,都很可以理解。事实上,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表明,华人移民后代不但整体上是好公民,从事传统上华人认为“好”职业的比例也高于一般(这还是在很多歧视性政策的情况下,比如,美国某些学校有黑人的最低比例,亚裔的最高比例限制)。
我想要说的是,从足迹的数据来看,似乎我们有能力有别的选择:1)这里的大部分人都还年轻,受过好的教育,有好工作,收入不错,完全有能力继续学习,进步,提升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2)虽然作为新移民,我们有很多地方在劣势,但我们比一般的澳洲鬼佬不知道强多少,我们的孩子也会比他们的孩子强很多;我们比老一代的移民也有很多优势,我们的孩子也会比他们的孩子强。所以,我们不应妄自菲薄,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应该跳出固有的移民思路,让孩子享受受教育的过程,进而享受生活。JUJU和别的一些朋友经常提到澳洲中上阶层对孩子教育的全面,说到底,由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他们已经跳出了教育是为谋生的思维模式,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为了享受生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