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朋友们, 我是一位来澳洲探亲676签证期1年的老人,我和老伴已经来堪培拉的女儿家8个月了。昨天女儿告诉我有一个《新足迹》网站,我饶有兴趣地进入“华人社区”——“老爸老妈”版块浏览了不少孝儿孝女感人的帖子,读到一些细节,两眼都潮润了。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进入了花甲之年,多半辈子经历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使我们倍加珍惜生活,疼爱儿女。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不计得失是这一代人的明显特征;认真工作、执着投入、有责任感是岁月留给这一代人的时代烙印。所以当我们淡出了社会舞台,难免惆怅、失落;当儿女成人成才远飞异国他乡,那般的牵肠挂肚又催促着我们追随儿女的足迹,来到他们身边做些力所能及之事,老有所为聊以自慰。所以即便母语在这里已无法在社会上交流,即便耳边充斥的“鸟语”、满眼目睹的“鸟文”使我们那样的茫然和窘迫,即便撇开了国内浓浓的亲情乡情,在这儿忍受难逃的寂寞难耐的孤独,也不反悔。这样的选择,全世界也就只有中国的父母做得出来。 正是因为我的女儿女婿对我们的心思和心愿心知肚明,对我们的思维和观念理解同情,对我们的情感和爱心知恩感恩,所以我们一家人能够没有芥蒂其乐融融。我们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带给他们生活的舒适、工作的无忧而欣慰,他们也为我们认可澳洲、满意他们的移民之举、也愿意办理父母移民,而欢欣鼓舞。 从我们踏上澳洲土地的第一天起,两个孩子就为他们早已研究制定的各项计划实施开了: 在生活上,孩子们对我们的体贴入微自不用说了,医疗保险也给上了,衣食住行舒心、舒服、舒坦。学会了选购洋人物品的我们经常为我们有足够的功夫徜徉超市专买降价商品而得意。 在社交上,他们为我们联系周边的或网上的华人,我们新结识的日常聊友、太极拳拳友、垂钓的钓友,靠的就是孩子们连接的纽带,结识了新友我们不再寂寞。 在活动上,他们上网查找或跟同事打问,带我们参加了《华联社》的女声合唱在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节上的表演,帮着我们报名几次参加了《澳华会》组织的澳洲养老院的慰问演出,参加《丛林行走俱乐部》举办的纪念堪培拉建市100周年追寻勘界线的活动,参加堪培拉市格里芬湖的业余钓鱼大赛,观看堪培拉与悉尼的城市女篮赛,还与移民朋友搞了一个个BBQ聚会。这一切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在活动上,我们一家人玩悉尼3天,玩大洋路、墨尔本7天;去周边的海滩、淡水湖畔、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游玩;参观澳洲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纪念馆。我们呼吸着这片土地的气息,饱览着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感受着这里人文的情怀,开始过上了这辈子都还没来得及享受的悠闲平和之生活。解脱了人生重负,我们以平常之心享受着“人生假期”。 在精神层面上,家里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器,天天能看到几十个台的国内电视,解了急于知道国内情况的我们的饥渴;女儿一本接连一本地从图书馆借来的华语书籍,打发了我们很多的闲在时光;孩子们每天下班回来,总要喋喋不休地叙说澳洲社会新闻啦,单位工作啦,同事朋友的逸闻趣事啦,女婿短不了给我们播放一些有中文字幕的英语片啦,使我们不觉得澳洲有多么陌生;孩子们经常介绍澳洲的风土人情、社会常态、人文特点,使我的“眼见为实”与“耳听为虚”融合成一体,产生了许多新的人生感悟,变成了一篇篇澳洲随笔,连同一张张美丽如画的照片,连续发给国内的亲人朋友,让他们分享我们的快乐。后又在女儿的建议下,发帖于FreeOZ论坛上一抒六旬老人之己见,引起了诸多网友的共鸣。 也许,不久我们将成为澳洲的老年新移民。老年新移民,这是华人移民史上最奇特的一群,这些人中就有你们的父母。要知道,他们中的许多人曾是各类技术的、文化的、管理的人才,如今都成为家中的厨子、保姆了,干着家政服务,或许他们无所事事。他们当年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如今则定居在子女家里,甚至靠儿女养活,这种生活的变迁,使他们产生了独特的喜怒哀乐。唯有儿女的理解和关怀才是他们心安理得的寄托。中国人习惯奉献,不会享受,尤其中国的老一代人。但环境改变观念,观念创造环境。来到了富足的西方,老年人会慢慢摆脱我们民族的苦根性,不抱守残缺,学会接纳儿女的孝心,安于享乐;年轻人会给予老人更多的宽容理解,主动创造条件让爸妈更快乐。我们中国人是“适者生存”的优秀人类嘛。 让我告诉你,不必为爸妈来澳忧心忡忡,只要你用心。 注:你们要想了解我们这一对老人在澳洲生活的详细情况,请浏览FreeOZ网站《登陆澳洲》——“初来澳洲”版块,其中《六旬老人澳洲生活日志连载》已经有11页的内容了,欢迎介绍给你们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与我分享。 [ 本帖最后由 lilierong 于 2010-8-5 08:4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