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生活百科 查看内容

澳大利亚几代人的梦想

2006-2-25 14:24| 发布者: Foreveryoung | 查看: 801| 原文链接




[转贴]


在澳大利亚大都市的郊区拥有一栋房产是澳洲几代人一直延续的一个梦。

许多外来的客人到了澳大利亚都说特别喜欢澳洲人的生活方式,尤其喜欢他们在城市郊区的宽敞住宅和宁静的居住环境。说起来,澳大利亚大概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是居住在城市郊区,这种特别的郊区生活方式可以说是澳大利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实呢,在宁静的郊区拥有一块四分之一英亩也就是大约一千平方米大小的土地,拥有一栋砖木结构的房屋,再加上前后花园、一台除草机和一辆汽车,从传统上来说这大概就是澳洲人最理想的生活了。

随着一代又一代澳洲人努力去实现这一梦想,过去几十年澳大利亚各大城市的郊区都在迅速蔓延,悉尼和墨尔本从市中心呈放射状向外延伸竟长达五十公里,使得它们从地理的概念上来说已经跻身于世界最大规模城市的行列。那么,家住郊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外来的移民是否也很能接受澳洲人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今天就要跟您做个介绍。

澳大利亚城市的郊区一般来说都有着满高的生活水准,几乎所有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图书馆、学校、购物中心、体育运动中心以及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等等各项服务。近百年来,城市近郊的住宅区一向被澳大利亚人看作是年轻家庭成长的摇篮,郊区中不同民族社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和睦相处也使得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最稳定的多元文化国家之一。

历史学家说,澳大利亚人在很久以前就有了要拥有自己一片土地和住房的梦想。这种要拥有自己住房的情结在二次大战后的一段时期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澳大利亚各大城市郊区的迅速发展。到了一九五十年代,成千上万的年轻家庭迁往城市的边缘地带,尽管当时在郊区还没有今天这样完善的服务设施。许多人都认为澳大利亚的郊区生活是现代人应当享有的理想生活方式。现在,家庭电话、电视、汽车、互联网和手机等等,都大大帮助了澳大利亚郊区生活方式的发展。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现代通讯交通手段的发展破坏了二十世纪初人们原本所追求的那种郊区生活的宁静。

休·麦凯是澳大利亚悉尼的一位小说家和专栏作家,他对研究澳大利亚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说:

“我们澳大利亚人很为我们独具特色的土地感到骄傲,尽管许多地方都是荒凉的不毛之地,但它是我们的土地,正如我们许多独有的动物和植物一样。因此对澳大利亚人来说,土地的概念就非常重要。当然也许我们的郊区与许多别的国家的城市郊区大致相同,但是澳大利亚人对郊区生活的热爱却大大超过别的国家,我们郊区住房地块儿的划分也更慷慨,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来看我们郊区住房地块的划分与其它国家相比要大很多。澳大利亚人的梦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四分之一英亩的土地。到了今天,拥有自己的家园仍然是澳大利亚人文化中一个占有主导地位的梦想,而对绝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来说,拥有自己的家园就意味着在郊区拥有一栋自己的住房。”

那么,澳大利亚人在郊区的生活方式和美国的郊区以及典型的英国花园洋房式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呢?一九八十年代从英国移居澳大利亚的一位大学老师苏·特恩布尔说:

“我在英国和美国的郊区都住过,如果从宽敞来讲,澳大利亚的郊区可能跟美国的更接近一些,英国郊区的住房不管是室内还是花园都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空间,英国人也从来没有过像澳大利亚人那样的户内与户外完美结合的生活方式。从这点来说澳大利亚也超过了美国。因此我认为澳大利亚人的生活有它很特别的地方。一九八十年代初我刚刚来到澳洲时,澳大利亚人对户外生活的喜爱深深打动了我。差不多每家的花园里都有个户外活动区,是除了厨房之外的另一个可以做饭吃饭的地方。住在郊区的澳大利亚人实际上是把农村和城市的两种生活方式结合在了一起,而且结合得十分完美。”

盖伊·汉森是澳大利亚民族博物馆的馆长。这个博物馆里陈列的展品既没有恐龙骨架,也没有古老的机器,而是破旧的晾衣绳或是陈旧的烧烤炉,还有整个儿的宽大厨房,显示着典型郊区住房的历史变迁。盖伊·汉森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澳大利亚城市发展中的住房所有权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今天常常说到的所谓四分之一英亩土地的梦想就是从那个时候真正起飞的。人们从那时开始真正去努力工作以拥有自己的房屋。这样的梦想也就成了澳大利亚人的一个特征。据说从二次大战结束后到一九六十年代初,澳大利亚已经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陆续来到澳大利亚的新移民也很快就接受了澳洲人的这样一种梦想。对他们来说,在城市近郊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成为他们寻求安全与稳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巴里·约克一九五四年随同父母从马耳他移民来到澳洲时只有四岁。他回忆说:

“人们谈论一九五十年代澳大利亚的黄金时代时往往会忘记那时也有很多的艰难,特别是新来的移民。他们没有自己的住房,居住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最初在墨尔本港与我的叔叔一家挤在他的小房子里,那里有许多刚从马耳他来的新移民。我叔叔的小房子成了他们所有人的临时落脚地。后来我们住过好几处不同的临时住所,全家挤在一起,跟别人合用卫生间和厨房。但是从我们刚一来到澳洲开始,我的父母就拼命加班加点地工作,我们受到的教育一直是不用管什么假期,也不用想着买汽车,就是一心一意地还房屋贷款,每一分钱都还了贷款。因为有了自己的房子,才会有安全感。如果不能挣出一套自己的房产,移民来澳洲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一九八十年代末到一九九十年代初期抵达澳洲的新一代中国移民也很快就被澳大利亚宁静的乡村化的城郊生活所深深吸引。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地的华人移民在房地产市场上十分活跃,以至于许多的房地产公司都纷纷聘用了能够讲中文的销售代理以方便同中国客户沟通。来自中国上海的郑煜平女士和她的丈夫很早就买了他们的第一套小房子。一九九八年,他们看到了另外一套有前后花园的郊区住宅十分喜欢,就卖掉了第一套房子,买了座落在绿树成荫的小街上的这套两层楼房。郑女士说,她十分喜爱墨尔本这种拥有很大空间的宁静的郊区生活:

“作为中国人,尤其是来自上海这样一个拥挤喧哗、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少而又少的城市,我特别珍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和自由感。所以我不管是不是有四分之一英亩的梦想也好还是别的理论也好,我都不管,反正自己非常向往这样一个空间,自己也非常享受。尽管经常有人会打趣说,你对付得下来吗?就两口子,这么大房子。我觉得住得挺自在,非常舒服。从我实际的考虑来说,要不你就付房租,钱就哗哗地跑到别人的口袋里去了,还不如自己买个房子。这是比较实际的想法。当然另外一点从感情上来说也不一样,你要是租个房子,总觉得只是个临时栖身之处,但是买了自己的房子,就像人家说的那样是‘小鸟造窝’,今天搞个装饰买回家,明天布置个特别的东西,有一种不同的情调和感情。”

“按说我来自上海,我家以前就在闹市中心,离最繁华的淮海路很近,所以按理说我不能适应这种近乎乡村的郊区生活,但是恰恰相反,我特别欣赏这样的生活。我觉得可能一个是物极必反,或许还和我的性格有关系,我实际上还是比较好静的,我特别能够欣赏这样一种空间。现在你让我再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还是选择这样偏离市中心的住处,因为市中心的酒吧夜总会并不是我所非常向往的,而市中心的文化活动也不影响我去参加。”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