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国际新闻 查看内容

我们宇宙中最古老的星系简直一团糟

2025-11-5 07:45| 发布者: dootbear | 查看: 442| 原文链接

Space.com:我们宇宙中最古老的星系简直一团糟

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宇宙最早的星系在“少年时期”可谓一团乱:它们像翻滚的热锅,充满湍流气体,被巨量星际气体的“灌入”、大规模恒星暴发式形成,以及肆虐的超大质量黑洞共同搅动。

由剑桥大学的邓海夫(Lola Dunhaive)领衔的天文学团队,近日用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观测了272个小星系,其光线来自“大爆炸”后约8亿年至15亿年。那时宇宙仍很年轻;这些光如今抵达JWST,人们看到它们与近邻宇宙中那类成熟、平稳自转的盘状星系大不相同。

共同作者、剑桥大学天文学家塔凯拉(Sandro Tacchella)在声明中说:“早期星系更为湍动、不稳定,它们通过一阵阵恒星形成而成长。”

邓海夫团队利用JWST的观测来追踪各星系内电离氢气体的运动。多数目标里,气体不是在星系中心周围平滑地同向旋转,而是四处乱流,形成湍涡、激波与不均匀的物质团块。

我们近邻宇宙里所见的“现代”星系,大多是结构规整的盘状或旋涡星系,气体与恒星基本同向绕中心运动,除非它们刚经历过一次碰撞或擦肩而过。然而望得越远(也越早),画面就越凌乱。

连星系也有“青春期”

邓海夫团队把这些星系称为“盘状结构初现的黎明”,即星系开始靠旋转“供养”自身,但在稳定成我们本地宇宙里那种冷盘之前,会经历多次不稳定的阶段。(星系也是如此,人亦如此。)

JWST显示,这批远方星系对应宇宙年龄约8亿至15亿年,接近“宇宙黎明期”(大爆炸后5000万年至10亿年)的尾声,也是“宇宙正午”(20亿年至30亿年)来临前夕。宇宙正午是恒星诞生最为旺盛的时代;样本中的“小乱星系”正把恒星形成速率推向那场“烟火秀”,这正是它们如此湍乱的原因之一。

新生恒星像新生儿,易闹“脾气”。恒星会以强劲的带电粒子恒星风与高能辐射(尤其紫外)“扫荡”周围,把恒星苗圃(冷气体云)搅成一团混沌。更糟的是,模型与观测都表明,在那些早期星系里,恒星形成常常是不规则且猛烈的“爆发”。

那时弥漫宇宙的气体云也比今天稠密得多。宇宙自大爆炸以来一直在膨胀,所谓“宇宙正午”之前,空间更小、物质量却一样。这意味着星系间的气体不断,有时甚至急速,流入年轻星系,进一步激起湍流。而各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则大快朵颐,吞噬气体并喷出相对论性物质与辐射喷流。

此外,这些样本星系相对当今的巨无霸而言“以小见大”:质量介于1亿至100亿个太阳质量之间(我们的银河系约为1.5万亿个太阳质量)。这让黑洞进食、外来气体洪流与恒星暴发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被“放大”。

一句话:那是一个“怪异的时代”,年轻星系头绪一堆,热闹非凡。

接下来怎么办?

研究者也注意到少数例外:一些早期星系因其各自随机的历史进程,较同龄者更早“收拾好自己”。它们往往质量更大,可能更能抵御宇宙扰动。但样本中的大多数仍处在“混乱期”。

此前也有研究捕捉到这类“早熟星系”,但没人确定它们是否普遍。模型与模拟一直预测早期星系应当是湍动、块状的“乱糟糟”。如今的观测显示,这种“混乱现实”与物理学家的宇宙演化模型相吻合。

对邓海夫团队而言,下一步是把这批热的电离氢观测,与即将到来的同一批远方早期星系中的冷气体与尘埃观测结合起来,以进一步揭示它们的结构与演化。

塔凯拉说:“有了更多数据,我们就能追踪这些湍动系统如何‘长大成人’,变成今天优雅的旋涡星系。”

该成果已于10月22日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来源:

https://www.space.com/astronomy/ ... ies-were-hot-messes

By Kiona N. Smith published 8 hours ago
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caught a glimpse of these violent bundles of gas and stars.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