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人报:如何避免“父母银行”养出被宠坏的孩子 许多澳洲的父母和祖父母在争论: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成年人向“父母银行”要钱,我们是否正处在一个新的“过度权利感”时代。 父母们心知肚明,飙升的房价和其它生活成本确实让孩子们很难在财务上走在前面,很多人乐意伸手相助,但也越来越担心,会不会养出不愿为财富努力的下一代。 几项最新研究,甚至一些广告活动都在强化一个主题:年轻成年人在等老一辈“走了”再领取遗产。可在当下寿命更长、更健康的时代,孩子们可能要一直等到他们自己到了退休年龄。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不至于在方方面面都把孩子宠“坏”? 让他们为钱而工作 年轻成年人在家居住的时间更长了。墨尔本大学的研究发现,18—29岁男性有54%、女性有47%仍与父母同住。对许多家庭来说,这是双赢。可如果孩子没有任何有偿工作,他们就不算真正生活在“现实世界”。 一味靠父母接济,即便是在大学全职就读,也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大多数大学生都有兼职工作,根据2023年的一项学生福祉调查,几乎达到90%。 这都是我们所谓“人生多线并行”的一部分,而良好的职业伦理是成功人士最显著的特质之一。 帮助他们学习 理财顾问表示,今天的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借助科技和社交媒体,以及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和易用的投资应用与平台,正迅速成为理财教育程度很高的一代。 父母只需为他们指一指路,就能显著提升他们的财务素养。手机轻轻一点,到处都是免费的理财建议、策略、技巧与避坑指南。 以身作则 即便孩子已成年,父母仍是强有力的榜样。 去年发表在Nature.com的一项研究指出,父母会在日常互动中,把自己的财务态度和行为“传递”给成长中的年轻人,从而塑造他们。 如果父母整天“躺平”、缺乏进取心,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也很难被激励,成为有活力的创业者或成功的投资者。 借,不要直接给 用你的钱让别人开心很棒,家人也不例外。但在给年轻成年人上的重要财务一课里,“贷款”远比“赠与”更有教学效果。 你完全可以给一笔无息贷款,但“借钱要还”的观念,对于成为一个在财务上能成功的成年人至关重要。 同时要当心,不要为了替孩子埋单而让自己的财务背上债务,这种情况在澳洲越来越常见。今年瑞银(UBS)发布的研究发现,给子女的资助经常高达20万澳元。 成为房产合伙人 大多数父母都懂得“拥有住房”的价值,也应优先帮助孩子了解所有首次购房激励政策,以及如何一步一步存下足够的首付。 如今更多年轻人会先买投资房,让租客帮忙覆盖房贷。精明的父母可以在这里发挥作用:给出好建议、提供一笔大额无息贷款,甚至一起做联合投资。 一旦看到房价在上涨、贷款在减少,人们往往会对房地产“上瘾”。 别过度承诺 天性使然,只要面前铺好“容易的路”,人就会倾向走捷径。 我曾听到一位富有的私校家长对老师说:教育对他小女儿没什么意义,因为她一辈子都不需要工作。真的吗? Colonial First State在8月的一项调查发现,近一半18—29岁年轻人预期会获得遗产,预计平均“横财”为52.5万澳元。 父母不应向孩子承诺过多财富,因为那会打击他们“靠自己成功”的动力。 而且,没有人能预知任何人的财务未来。 记住,他们也在挣扎 互联网上有很多故事,讲的是年轻成年人在与失去童年舒适感作斗争,却因害怕被贴上“被宠坏”的标签而不敢开口。 当年轻一代看到父母和祖父母囤积财富,而自己却生活在“艰辛之街”时,这会让他们很受打击。 保持平衡、坦诚沟通、充足的爱与财务知识,才是让孩子脚踏实地的关键。  来源: https://www.theaustralian.com.au ... ac14b918f76eb3d?amp Anthony Keane @keanemoney 3 min read September 25, 2025 - 5:00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