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以色列测试“仅靠空中力量无法赢得战争”的理论 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在历史上独一无二,这将决定战局并影响未来的战争形态。 自上周起,一波又一波的以色列战机轰炸伊朗各地目标,测试单靠空中力量在战争中能达到的极限。 军事实践的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导弹和炸弹虽是现代战争必需品,但很少能单独带来胜利,尤其当交战国的战略目标十分宏大时。 在此次冲突中,以色列表示,其目标是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要么通过物理摧毁伊朗的能力,要么迫使伊朗在谈判中放弃核野心。以色列政界人士还呼吁推翻德黑兰的神权政权。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希望美国加入,以提高实现目标的机会。例如,美国的钻地炸弹最有希望炸毁伊朗加固的地下铀浓缩设施福尔多(Fordow)。 白宫周四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在未来两周内做出决定。 以色列决策者似乎寄望于仅凭空中力量取胜,最多再辅以少量特种部队和情报人员协助空袭,而无需地面作战。 对以色列而言,这几乎是唯一选择。它缺乏在远离本国边境、面对体量大得多的敌人时发动大规模地面行动的能力。美国虽然有此能力,但特朗普政府已明确表示极不愿在任何海外战争中派兵登陆。 如果以色列在有无美国协助的情况下成功,这可能迫使各方重新评估现代空中力量的能力,无人机和更先进的侦察情报技术提高了其效能。但怀疑者依然众多。 几乎没有先例表明,两国之间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可以仅通过空中力量相互攻击来完成。 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St. Andrews University)战争研究学者奥布赖恩(Phillips O'Brien)说:“这种没有地面部队的方式“的确会改变任何战争的进程,你无法占领,只能摧毁”。 双方必须把敌国视作一台运转的机器,并找出军事生产或指挥控制等关键部件,摧毁后才能取胜。 奥布赖恩说:“这从来都不容易,所以纯空中战争才这么少见。”。 多年来,以色列与伊朗一直公开或隐秘地互相攻击。自2023年以来,两国通过伊朗支持的加沙、黎巴嫩和也门武装间接交战,并于去年直接互射导弹和实施空袭。 前以色列军官、现任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弗里德曼(Ofer Fridman)说:“如果你的政治目标有限,不需要地面驻军,理论上即使只靠空中力量也能取胜。问题是,我们不知道以色列现在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以色列锁定的目标范围极广,从军事和核设施到维护政权的警察部门,再到油炼厂等经济资产,使外界难以判断其战略意图有多宏大。 伊朗的战争目标更简单:保住政权,并保持继续浓缩铀的自由。但其能力有限。伊朗的弹道导弹袭击在以色列强大的防空系统面前并未造成重大破坏。 与此同时,以色列飞机在伊朗西部半空占据绝对优势,随意轰炸目标。分析人士称,德黑兰最好的希望是硬撑到以色列昂贵且后勤沉重的空袭行动耗尽时间。 局势将如何收场? 这场战争至少有四种可能的结局。 第一,若有美国协助,以色列或许能摧毁伊朗大量核设施,使德黑兰需数年才能重建。 第二,日益严重的破坏可能迫使伊朗领导人让步,签署放弃浓缩铀的协议。 第三,伊朗政权可能崩溃,其核野心随之破灭。 但也可能出现混沌的结果:政权挺住且不放弃浓缩,而其核设施损毁不彻底。 德黑兰届时可能决心更大地修复项目,国际监控更少,地点也更难打击。 即便福尔多被炸毁,战争也可能只是为伊朗再次造弹争取时间。 对以色列而言,时间的延迟也是收获;在此间,伊朗政府也可能垮台或改弦易辙。 以色列曾于1981年和2007年分别空袭摧毁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核反应堆,阻滞了侯赛因和阿萨德政权的核计划。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学者奥汉隆(Michael O'Hanlon)说,在伊拉克,“短期效果是成功,长期效果是迫使伊拉克将后续计划转入地下”。 伊拉克在1991年科威特战争中败给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后,其核武计划基本被拆解。 2003年美国再次入侵终结了萨达姆的统治。 叙利亚方面,在阿萨德真正重启核计划前,国内爆发了内战。 他去年因以色列重创其黎巴嫩盟友真主党而下台,实属意外之果。 来自空中的改变 军事史学家称,单靠空中力量导致政权更迭的例子几乎不存在。 经验表明,还需要地面部队,或至少一支能作战的盟友叛军。 2001年,美军领导的联军配合北方联盟(Northern Alliance)地面部队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并迅速部署美军地面部队。(20年后,美军撤离,塔利班重新掌权。) 以色列从空中重创伊朗,可能削弱该国政府威望,并破坏其国内控制与镇压机制。但目前看不到伊朗存在可以推翻政权的反对力量,无论是武装叛乱还是大规模抗议。 到目前为止,伊朗民众忙着寻找安全之地,而不是起义。 分析人士指出,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失势,权力可能落入政权另一支柱伊斯兰革命卫队手中,形成强硬的军事政府。 这并不意味着以色列的空袭不会导致政权更迭,但那将几乎是史无前例。 空战之难 既定军事思想认为,掌控制空权对赢得常规战争至关重要,但仅此并不足够。 美国空军1995年出版的有影响力的小册子《空中力量十大命题》中,上校梅林格(Phillip S. Meilinger)写道:“事实上,获得制空权尚未使任何国家屈服。因此,制空权是赢得胜利的必要但不足条件,它只是关键第一步。” 历史上几乎所有重大空袭战役都是包含地面部队的战争组成部分,例如纳粹德国对英国的闪电战、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美军对北越的长期轰炸、1991年美军主导的伊拉克战争前几周的攻势,以及俄罗斯自2022年对乌克兰的持续轰炸。 北约在前南斯拉夫、阿富汗和利比亚的空袭都得到当地盟友配合。今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相互空袭,同时还进行炮击。 若空袭非为地面行动铺路,往往难以决定胜负。它们常未能实现策划者期望的突破,或如盟军轰炸德国城市其效果至今仍备受争议。 即便在科索沃,北约的空袭也难重创塞尔维亚隐蔽的军队,耗时远超预期才迫使其撤军。 次年,大规模抗议才令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下台。 2023-24年,以色列对真主党发动密集空袭,但同时出动四个陆军师进入黎巴嫩南部,情报机构摩萨德也通过引爆真主党成员的呼机助力取胜。 除了这次以伊冲突,最接近纯空战的先例或许是自2023年以来以色列与也门胡塞武装的对抗,双方互射远程导弹并实施轰炸。 这是自10月7日袭击以来最难分胜负的一线。美国也难以通过空袭制服胡塞,特朗普最终接受只限美国的停火,而胡塞仍在向以色列射击。 来源: https://www.wsj.com/world/middle ... _mediumtopper_pos_1 By Marcus Walker Follow June 20, 2025 5:25 am ET |